病變機埋,是疾病發(fā)生以后發(fā)展變化的機理,包括疾病形成后的基本屬性及其傳變的規(guī)律。
疾病的發(fā)生,是邪正斗爭的結果,整個疾病存在的過程,始終貫穿著邪正斗爭。在邪正斗爭過程中,如果正氣受到損傷,陰陽平衡被破壞,并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使氣血津液運行紊亂,就會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因此,盡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表現(xiàn)錯綜復雜、千變萬化,每種疾病或癥狀都有各自的病變機理,但從總體來說,都離不開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
1.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和致病邪氣之間由于相互斗爭所發(fā)生的雙方力量對比的盛衰變化。邪正盛衰變化的結果,一方面影響著病證性質的虛實變化,另一方面直接影響著疾病的轉歸。
2.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陰陽之間失去正常的協(xié)調平衡關系,從而出現(xiàn)的一種病機變化。陰陽失調是一種最基本的病機,是一切病機變化本質的最高概括。凡臟腑失常、經絡失調、氣血失和等,都是陽陽失調的表現(xiàn)形式。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之間通過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等作用,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的協(xié)調平衡關系。若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宜、勞逸失當?shù)纫蛩兀?破壞了這種協(xié)調與平衡,就會導致陰陽失調。陰陽一旦失調,其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關系都會失調,從而出現(xiàn)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病理變化。
陰陽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互轉、陰陽亡失等病理變化。
3.氣血津液失常
氣血津液失常,分為氣失常、血失常和津液失常三個方面,每一方而又有不足和失調兩類表現(xiàn)。其不足則形成虛證,如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等;失調則主要表現(xiàn)為氣血津液運行失常。
(一)氣失常
1.氣不足
氣不足則形成氣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語聲低弱等。氣虛而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可出現(xiàn)心氣虛、脾氣虛、肺氣虛、腎氣虛等證。
2.氣失調
失調的病機變化較多,有氣盛、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泄等。
氣盛即氣有余,氣有余則使氣機壅塞,并可化熱化火。如肺氣有余,氣滿胸中,壅塞不通,則胸中悶脹、喘息聲高;若氣有余而化火灼肺,則出現(xiàn)發(fā)熱、汗多、口渴、咳吐黃稠痰等癥。
氣滯即氣機不暢,運行受阻,郁滯于局部,引起脹滿、疼痛等癥;氣機郁滯日久,則易化火。如肝氣郁滯,則胸脅脹滿,或有少腹脹痛,心情抑郁;若氣郁化火,肝火上沖,可出現(xiàn)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癥。
氣逆、氣陷、氣閉、氣泄四證,是由氣的升降出入失常所導致的病機變化。氣升太過,則為氣逆;氣降太過,則為氣陷;氣失宣泄,不得外出,可形成氣閉;氣失固攝,不能內守,可導致氣泄。氣逆、氣閉多為實證,氣陷、氣泄多為虛證。如肝氣上逆則眩暈、頭脹或昏厥;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中氣下陷則頭昏目眩、大便下利、內臟下垂、脫肛;肺氣郁閉則胸悶、呼吸不暢、鼻塞、無汗;肺氣不固而氣泄則自汗;腎氣不固而氣泄則小便失禁;凡氣泄過度,可致 氣脫。
(二)血失常
1.血不足
血不足則形成血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淡白無華、頭暈眼花、心悸少寐、口唇爪甲色淡、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等。血虛而臟腑失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為心血虛和肝血虛證。
2.血失調
血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血瘀和出血。血瘀是血行不暢,經脈瘀阻,可導致疼痛、腫脹、癥積等病理變化。出血是因血脈損傷,血液離經;或脾不統(tǒng)血,或肝不藏血,導致各種出血證,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三)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主要形成燥證。若感受燥熱之邪氣,則形成外燥證;若由五志化火,或發(fā)熱、多汗、吐下過度、失血等原因使津液耗傷,則形成內燥證。燥證的特征是津液 不足,皮膚、孔竅、臟腑皆失其滋潤,從而出現(xiàn)皮膚干燥、口干咽燥、兩目干澀、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癥。津液虧虛嚴重者,則演變?yōu)殛幪撟C。
2.津液失調
津液失調即津液的運行代謝障礙,水濕內停,從而導致痰飲、水腫等病證。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使脾不能運化水濕,或肺不能通調水道,或腎不能主水液代謝,都可使氣化失司,水濕停聚。
氣失常、血失常、津液失常三方面的病機也可相互影響。如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也可導致氣虛;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也可導致氣滯;氣滯則津液代謝障礙;血不足也可導致津液不足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