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術前準備
體位:仰臥位或半坐位。頜面部及前鼻孔75%乙醇清潔消毒。
麻醉:可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選擇依據(jù)患者情況及病變的程度和范圍。
2、手術方法
(1)粘骨膜切開:根據(jù)生物動力學原則及與鼻竇炎相關性選擇鼻中隔粘骨膜切口的側別。常規(guī)切口同Killian方法。若打算直接剝離對側鼻中隔粘骨膜,可在切口前或后1~2mm用軟骨刀切開鼻中隔軟骨至對側粘骨膜下。
應用鼻內(nèi)鏡技術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具有優(yōu)勢,切口有較大靈活性。針對單純鼻中隔棘或嵴突,或局部偏曲,可在鼻內(nèi)鏡直視下完成局限性鼻中隔矯正手術,即僅需在局部偏曲前做切口,或在嵴突表面做自前向后切口,去除偏曲的中隔支架,對側粘骨膜保留完整,達到矯正鼻中隔局部異常(偏曲)的目的。
(2)剝離:用鈍性鼻中隔剝離子在粘骨膜下,剝離子面與中隔面平行,略向外側用力,將粘骨膜與鼻中隔骨性支架分離,同時可起到暴露手術視野的作用。對彎曲明顯、棘或嵴突部位周圍要充分減張。鼻底骨-軟骨交界處常有粘骨膜皺褶,應在鼻內(nèi)鏡直視下,用小球刀切開。剝離范圍視偏曲程度和范圍而定,以利于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和繼續(xù)剝離為原則。
(3)軟骨切開及對側粘骨膜剝離:在切口前或后1-2mm切口軟骨至對側粘骨膜下,以上述原則剝離對側粘骨膜。
(4)鼻中隔骨性支架的處理:
軟骨部的處理:用輪轉(zhuǎn)刀或剝離子切除方形軟骨。小兒及青少年的軟骨必要時按照生物動力學原則在軟骨四面長軸方向做劃痕和修整后回植入鼻中隔粘骨膜之間。
骨部處理:篩骨垂直板也可按照軟骨的處理方法處理后回置。上頜骨鼻嵴與軟骨交界處多膨大,尤其是有鼻嵴時。若沿鼻底鑿除鼻嵴,極易導致較明顯的出血,此時可用平鑿將兩側膨大的骨性嵴突鏟平,矯正效果好,避免可能的出血。
以上操作完成后,復位鼻中隔黏膜,觀察矯正效果。注意以下兩點:1、鼻中隔前上部(與鼻背和篩骨垂直板延續(xù)的鼻頂)是否徹底矯正;2、中鼻甲前端是否充分暴露。這常是鼻中隔矯正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往切口不需要縫合,在鼻腔填塞時;注意將黏膜切口整齊對位,(圖3-5-7~3-05-12)即可。但是目前主張鼻中隔塑形,切口縫合有利于鼻中隔塑形效果,并有利于切口愈合。
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的特征為: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軟骨和正常的骨性支架;只切除三條張力線區(qū)域部分少許軟骨及骨質(zhì),解除導致鼻中隔偏曲的應力。
1、術前準備:同常規(guī)鼻中隔偏曲的矯正術。
2、手術方法:
(1)切口:于鼻前庭皮膚黏膜交界處行L形切口,且向鼻底外側延伸(不是向后),切開黏膜、黏軟骨膜,進入黏軟骨膜下。
(2)剝離及顯露三線部位:內(nèi)鏡直視下黏膜軟骨膜下剝離,向上向后直至篩骨垂直板及犁骨上后部,向下向后至鼻中隔軟骨下端與上頜骨腭突和犁骨連接處;在切口前或后1-2mm處切開軟骨進入對側黏軟骨膜下,剝離方法和范圍同切口側。暴露3個張力形成核心區(qū)域:鼻中隔軟骨尾端;鼻中隔軟骨與骨垂直板結合處:鼻中隔軟骨下端與上頜骨腭突或腭骨鼻嵴以及犁骨結合處。分離骨軟骨接合處。
(3)三線減張:術中用咬骨鉗咬除三條線形骨條(圖3-5-13)。第一張力區(qū)域(A,B):鼻中隔軟骨尾側端的垂直軟骨條,約2mm,第二張力區(qū)(C):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處部分篩骨垂直板前緣的垂直骨條;第三張力區(qū)(D):咬除偏曲的犁骨、上頜骨腭突和腭骨鼻嵴以及基底部水平軟骨條。形成中隔軟骨頂端連接,分離左右兩面,游離前、后,下三邊。
鼻中隔成形術與傳統(tǒng)術式的區(qū)別:
通過各種方法矯正偏曲的軟骨和骨質(zhì),而不是簡單切除:通過釋放鼻中隔三個區(qū)域的張力,既保留了鼻中隔的基本支架,又保證了鼻中隔維持正中的基本形態(tài)。若為軟骨明顯偏曲,可在凹面對軟骨沿凹陷的長軸方向劃痕數(shù)刀,可以起到松解軟骨張力并拉直軟骨的作用;或者取出后進行上述方法塑形后,再把軟骨復位于正中,對合雙側黏軟骨膜:對重度高位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可用咬骨鉗夾持使其骨折(類似青枝骨折的效果)而不切除。當骨性偏曲異常增厚時,骨折移位是不容易的。一方面,可用剪刀順著偏曲的方向剪斷骨質(zhì),切斷偏曲的應力關系;另一方面,也可用動力系統(tǒng)磨薄肥厚的偏曲骨質(zhì),再進行骨質(zhì)移位至中線位置。切口對位好可以不縫合,但目前趨勢多關注中隔矯形后的塑形,提倡鼻中隔黏膜切口縫合后,再行兩側的對穿褥式縫合面,有利于黏膜和塑形后的軟骨支架固定和塑形。
三線減張鼻中隔成形術后的恢復也與以往手術不同。傳統(tǒng)鼻中隔手術完全切除軟骨和部分骨質(zhì)后鼻腔恢復較快,而如果保留軟骨或術中施行骨折移位之后會出現(xiàn)蓄骨愈合,黏膜腫脹時間可能延長,所以要重視術后隨訪質(zhì)量,避免鼻腔粘連和狹窄,并合理用藥。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三線減張方法還是傳統(tǒng)方法,術中要保護鼻中隔軟骨垂直板在梨狀孔緣與隔背板相交的地方(圖3-5-14),即便中隔支架切除不多,但過分搖撼處,也可導致鼻背塌陷;鼻腔阻力主要產(chǎn)生于鼻前部鼻區(qū)。偏曲部位于功能性鼻瓣區(qū)的范圍內(nèi),并且在此形成整個鼻腔的最小面積,鼻阻力會升高,因此,要關注前位偏曲處理。大翼軟骨內(nèi)側腳和鼻中隔尾葉間的脫位或半脫位,僅僅切除前部張力曲線減張則不夠,多需要做局部軟骨塑形,通常是將鼻中隔尾葉剝離取出后塑形再植入,縫合固定。
鼻中隔成形術中,如果一側黏膜損傷穿孔,對側完整,一般無需進一步處理,亦不會出現(xiàn)鼻中隔穿孔。如果兩側黏膜均破損,對合后無法封閉穿孔,可按以下方法處理。
1、減張:即在破損的黏膜周圍做切口并起到減張作用,通過黏膜的錯位封閉鼻中隔穿孔。
2、鼻中隔骨性支架回置:將鼻中隔軟骨或篩骨垂直板修整處理后,回插入鼻中隔黏膜穿孔之間,封閉穿孔。
3、筋膜支架:鼻中隔穿孔修補一般不主張使用贗復物,而采用自體組織。沒有合適的骨性支架時,可取顳肌筋膜做支架,引導鼻中隔黏膜再生修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