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偵探,雖然這一行沒什么前途,但我還是堅持我的原則。”
——菲利普·馬洛
(菲利普·馬洛是《漫長的告別》及錢德勒一系列作品中的男主角)
怪不得村上春樹讀了12遍!
每每陷入困境,村上春樹便打開《漫長的告別》。
1954年,好萊塢月桂山谷的絲蘭大道上,住著一個叫菲利普·馬洛的偵探。
外界傳聞他,一身都是煙頭燒的洞,永遠宿醉難醒。
他體格健美,滿嘴俏皮話,又是個棕發(fā)褐眼的美男,身邊不缺狂蜂浪蝶。
但他卻堅守偵探本分,很少對女委托人有逾矩之舉。
為了破案他總是費盡千辛萬苦,卻常常在終于真相大白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苦苦追尋的東西“要么已經(jīng)毀掉,要么永遠失去了”。
于是他只能在回家路上鉆進酒吧,獨自喝上一杯雙份蘇格蘭威士忌了事。
1973年電影版《漫長的告別》中的馬洛,由埃利奧特·古爾德出演。
怪不得村上春樹讀了12遍!每每陷入困境,村上春樹便打開《漫長的告別》!
1939年,馬洛首次出現(xiàn)在錢德勒的作品中。當時他三十三歲,未婚。
在此之前,他是洛杉磯地檢處的調(diào)查員,因為忤逆長官被開除。但據(jù)他自己說,那是因為“天性不肯服從別人”。
馬洛愛抽駱駝牌香煙,偶爾在家也會抽煙斗。平時喜歡研究國際象棋,沒有客戶時經(jīng)常一個人下棋。
他喜歡喝威士忌或白蘭地,也擅長利用酒精從人們口中套出他所要的情報。他不替客戶辦離婚手續(xù)。
他坦白自己是為錢工作,賣的是上帝賜的膽量與智慧,還有為了保護客戶寧可吃虧受氣的一點意志力,但他不出賣靈魂。
他喜歡抽煙、喝酒、女人、象棋和另幾樣東西,孑然一人,無牽無掛。對人生既無所謂,也無所畏。
他沒有福爾摩斯那樣遠超常人的頭腦,大部分時候,查起案來都很辛苦。順藤摸瓜,緊緊抓住一些蛛絲馬跡,一點一點撕開真相。
他容易憤怒,看什么都不順眼,還不愿意保留自己的意見,老是絮絮叨叨并且因此挨揍。被警察打,被罪犯打,被關進大獄,被注射麻醉劑,被委托人不待見。
有人說他是硬漢,因為他面對黑暗與骯臟決不妥協(xié)。
有人說他是騎士,他永遠在為了撕開真相而戰(zhàn)斗。
他遇見特里的時候,剛好42歲。
一個平平無奇的夜晚,他遇見一個滿頭白發(fā)、臉上有刀疤的酒鬼紳士,他把酒鬼載回了自己家。
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這個酒鬼叫特里·倫諾克斯。
在小說《漫長的告別》中一出場時,特里就已醉得不省人事,被女伴拋下,搭救他的正是馬洛。
有人說,越是偉大的偵探小說,越是不那么著急讓謀殺登場。那時把特里載回家的馬洛也沒想到,他會因此惹上巨大的麻煩。
特里是個酒鬼,馬洛也是,不同之處在于,特里是個有錢的酒鬼。
他是億萬富翁之女西爾維婭的丈夫,他們曾經(jīng)離婚,卻在近期復婚了。
這個有錢的酒鬼英俊優(yōu)雅,有巨大財富,也有著黑暗的過去和謎一般的身世。
他時而粗魯不堪:“我有錢,誰他媽的要快樂?!?/p>
時而優(yōu)雅迷人:
“我喜歡酒吧開門準備做生意的時候。
那時候屋里的空氣還涼爽干凈,樣樣東西都是亮晶晶的……
我喜歡吧臺后面整潔的酒瓶,發(fā)亮迷人的玻璃杯和那份期待。
我喜歡看人黃昏時喝第一杯酒,
放在干凈的墊子上,還在旁邊放一張折好的小餐巾。
我喜歡慢慢品嘗。
在安靜的酒吧里喝晚上第一杯安靜的酒?!?/p>
馬洛在酒吧 / 圖摘自讀客經(jīng)典文庫版《漫長的告別》
他們常點一種叫螺絲起子的酒,一半金酒加一半青檸汁,外表淺青帶綠,霧蒙蒙的,又甜又烈。
他們的酒友關系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一天清晨,特里手持一把槍來敲門,要求馬洛立即將他送到機場,兩人告別。
很快,馬洛從媒體口中得知,特里的妻子西爾維婭被謀殺在豪宅中,他自己也被警方懷疑包庇罪犯進了監(jiān)獄。
在獄中不久,馬洛就得到消息,特里在亞特蘭大自殺,他由此被釋放。
回家后的馬洛收到了特里的信和五千元大鈔。
特里說自己沒有殺害妻子,但為了別人的榮譽和他現(xiàn)在的處境,他自殺是最好的結局。
馬洛不相信這個酒鬼殺了人又自殺,于是開始調(diào)查。他將之視為一次告別,
“法國人對此有個說法。那幫混蛋無論對什么都有個說法,而且往往正確。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對于馬洛與特里的故事,村上春樹寫過一段極為走心的評價,他覺得:
《漫長的告別》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交流的故事,是人與人之間自發(fā)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類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發(fā)的深深幻滅的故事。
村上曾經(jīng)親自翻譯、引進了《漫長的告別》,帶動日本的錢德勒風潮。
他在不同場合談到《漫長的告別》,說《漫長的告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書之一。
在創(chuàng)作中他也模仿著錢德勒——
《尋羊冒險記》模仿了錢德勒《長眠不醒》的敘事結構,使用了所謂的“錢德勒的方法”;
《舞舞舞》中的關鍵人物、情節(jié)設置,則和《漫長的告別》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jù)說四十余年間,村上春樹讀了12遍《漫長的告別》,每每陷入困境便打開《漫長的告別》。
1995年,菲利普·馬洛超過福爾摩斯,當選美國推理作家協(xié)會票選的史上最佳男偵探。有評論家評價他是“骯臟大街的騎士”。
在錢德勒的所有7部長篇小說以及一些短篇小說中,馬洛都以主角形式出場,并形成了自己的“馬洛宇宙”。
作者錢德勒,通過一系列作品,為馬洛安排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漫長的告別》中,馬洛遇到了擁有百萬財產(chǎn)的琳達·洛林;
到小說《重播》中時,兩人再續(xù)前緣;
最終,在錢德勒未完成的遺作《幕后通緝令》開頭,馬洛與琳達結為夫妻。
婚后,馬洛拒絕常住在琳達的豪宅中,也不接受她的經(jīng)濟資助。他還想當一個私人偵探,他說:
“我是一個窮人,娶了一個富有的妻子。我手足無措。我只是堅信一件事情——擁有一間破舊的辦公室,那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
這番話又讓人想起在《漫長的告別》中,彼時還孤零零的馬洛,曾這樣說道:
“我又給自己倒了一杯酒,裝好煙斗,坐在椅子上抽煙。沒有人進來找我,沒有人打電話來,沒有任何事情發(fā)生,沒有人關心我是死了還是踏上一次長途旅程?!?/strong>
馬洛的辦公室 / 圖摘自讀客經(jīng)典文庫版《漫長的告別》
錢德勒說過,“如果有足夠的人像馬洛,這個世界會是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變得太無趣而不值得居住?!?/p>
而如果沒有馬洛,今天文學史上的偵探們,依然還是福爾摩斯或者波洛的天下。
這些人是完美級別的偵探——頭腦冷靜,觀察敏銳,一個個迷案,經(jīng)過他們之手都會水落石出,罪犯繩之以法,正義得到伸張。
而馬洛和他們不一樣,他更像是我們這群普通人中的一員。
他孤獨,有同情心,卻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永遠默默獨自承擔這一切。
“我是個偵探,
雖然這一行沒什么前途,
但我還是堅持我的原則?!?/strong>
“我是個偵探,
先辦事,后收錢,
事辦不好,沒怎么有進行下一步的計劃可能?!?/strong>
“我是個偵探,
我可以進監(jiān)獄,可以被別人拿槍指著頭,
還可以動手打架,
不過,這些都無所謂,
更主要的是我需要了結此案?!?/strong>
“我是個偵探,
如果我不冷酷,我就沒法活。
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
”我是個偵探,
我叫菲利普·馬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