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1392—1910年),1388年5月王氏高麗將領(lǐng)李成桂發(fā)動兵變,背元投明,經(jīng)幾度廢立,自掌大權(quán),改國號朝鮮。并于起李成桂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權(quán)知朝鮮國事。是以朝鮮族為主體,統(tǒng)一朝鮮半島的封建社會君主制國家。國君姓李,也稱李朝。1392年高麗將軍李成桂政變上臺,改國號朝鮮。1401年其子李芳遠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大王,成為明朝藩屬國。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采取事大政策。1636年,后金軍攻占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后金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叩開了朝鮮國門。1896年朝鮮大王李熙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韓帝國”。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李氏朝鮮為中國明、清時期的藩屬國。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在黃海海戰(zhàn)和平壤戰(zhàn)場等一系列關(guān)鍵戰(zhàn)役中,大清帝國慘敗于日本國。最終大清帝國被迫在《馬關(guān)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王國的宗主權(quán)。1896年,時任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宣布獨立。翌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韓國,李氏朝鮮滅亡。李氏朝鮮歷經(jīng)27代,共519年。2007年,韓國皇室后裔、李氏朝鮮族長李海瑗在首爾登基為“朝鮮女皇”,追尊先代族長李玖為大韓皇帝,廟號朝鮮哀宗。發(fā)誓光復大韓王朝正統(tǒng)。但未獲得世界各國承認。
【李成桂】太祖(1335年—1408年),后改名李旦,原字仲潔,即位后改字君晉,號松軒,朝鮮族,1335年11月生。元末明初朝鮮半島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高麗王朝將領(lǐng),朝鮮李朝開國國王。1392年即位,1398年起為太上王。1408年6月逝世,廟號“朝鮮太祖”,謚號“康獻(至仁啟運應(yīng)天肇統(tǒng)廣勛永命圣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為避免與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相混淆,朝鮮太祖駕崩后,后人即刻將其恢復原名“李成桂”。
中國元朝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日,李成桂出生于雙城總管府((大約位于今日朝鮮咸鏡道)永興郡黑石里的桓祖,私?。ㄓ琅d本宮)。朝鮮北部自金朝起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期納入中國版圖。兩漢至元末歷15個世紀,共計1500余年,中國對朝鮮半島北部一直領(lǐng)有主權(quán)。雖然疆界線呈出從南向北退縮的趨勢,但在遼金元400余年間,基本穩(wěn)定在今朝鮮江原道的永興郡一帶。至元十九年(1282年),日本侵 擾高麗沿海,在高麗國王請求下,元軍駐防金州。第二年,中國元朝正式在高麗設(shè)置征東行中書省,以高麗王與元軍將領(lǐng)阿塔海共領(lǐng)行省事(《元史》卷208《高麗傳》)。直至元末,高麗的內(nèi)政與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父親李子春仕中國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并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并與女真族酋長李之蘭結(jié)拜兄弟,使得李成桂的軍事地盤擴大。韓國學術(shù)界出現(xiàn)新解釋說朝鮮太祖李成桂(1335~1408年)為高麗系蒙古軍閥勢力,而朝鮮王朝是以北方游牧傳統(tǒng)為基礎(chǔ)建立的國家。
【李芳果】定宗(1357年-1419年)名李曔,字光遠,初名芳果。李氏朝鮮的第2代君主(權(quán)知朝鮮國事),廟號定宗,謚號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武宗7年,1357年) 七月,出生于咸興姚王洞的李成桂私邸。仕高麗,官至將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wèi)節(jié)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fā)難,朝鮮發(fā)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于是被擁立上臺,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于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朝鮮定宗。李芳果即位后,只是名義上的國王,實權(quán)在擁有兵權(quán)的五弟靖安大君李芳遠的手上。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后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去開京。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2年(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三月,朝鮮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quán)貴勢力。建文二年(定宗3年,1400年),在開城發(fā)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jīng)不甘心當幕后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nèi)傳位于李芳遠,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2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于開城仁德宮薨,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謚為“恭靖”(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葬興教洞厚陵。李芳遠后來成為第一個被明王朝冊封的朝鮮國王,史稱朝鮮太宗。
【李芳遠】太宗(1367年—1422年),字遺德,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廟號太宗,謚號恭定圣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葬于京畿道廣州內(nèi)谷洞大母山獻陵。曾以兩次王子之亂的方式,鏟除異己,進而繼位。太宗恭定大王得到了大明惠帝(建文)和成祖(永樂)的冊封,是真正的朝鮮國王。
元至正二十七年(高麗武宗十六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咸興歸州洞私?。ㄏ膛d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后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2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
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李成桂即位后,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朱棣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于李成桂晚年喪妻,續(xù)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于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后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發(fā)生的政變第一次王子之亂,李芳遠殺世子李芳碩和權(quán)臣鄭道傳,擁立李芳果上臺,是為定宗,李成桂被迫讓位。定宗即位后就前往開京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去開京。建文二年(1400年),宮廷政變再次發(fā)生,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李芳遠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禪讓于松京壽昌宮。
【李祹】世宗(1397.5.7-1450.5.18)字元正,朝鮮族,朝鮮王朝第4位國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朝鮮半島古代著名政治家、語言文字學家、改革家,朝鮮文(諺文)的發(fā)明者之一,朝鮮乃至東亞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國王之一。即位前被封為忠寧大君,廟號世宗,謚號莊憲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葬于京畿道驪州城山英陵。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所以后世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他也被稱為海東堯舜。
朝鮮的朝鮮王朝第四任國王。22歲即位,在位31年,享年53歲。他在位期間是朝鮮王朝的鼎盛時期,他本人也成為朝鮮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君主之一。李祹明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1397年5月15日)出生于漢城的太宗潛邸。明永樂六年(1408年)封忠寧君,和沈氏(后來的昭憲王后)結(jié)婚。四年后進封忠寧大君。其實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李祹似乎與王位無緣。然而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fā)生變化。據(jù)明史記載:“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詔聽王所擇。因上表謝,并陳己年老,請以祹理國事。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封祹為世子”。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世子。
就在當年的八月八日(1418年9月),身心疲憊的太宗將王位禪讓給世子李祹,李祹于景福宮勤政殿登基,是為世宗大王。退位的太宗在宮內(nèi)仍保留一定權(quán)力,并掌握軍事大權(quán)直到四年后他去世。世宗即位后第二年五月,為清除對馬海峽倭寇的侵擾,在太宗的建議下派兵東征對馬島,次年9月,俘虜倭寇首領(lǐng)。1443年簽訂《癸亥條約》,確立了在對馬島的宗主地位,對日本開放貿(mào)易。在北方,世宗時期繼續(xù)侵占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明朝女真人的領(lǐng)地,并在新占的土地上建城、移民,拓展了領(lǐng)土。
【李珦】文宗(1414年-1452年)字輝之,朝鮮族,1414年生。朝鮮王朝第5位、第4代國王,即位前被封為大君,1450年即位。1452年逝世,廟號“朝鮮文宗”,謚號“恭順欽明仁肅光文圣孝大王”。明永樂十二年(太宗十四年,1414年)出生于世宗潛邸,六歲的時候被封為王世子。正統(tǒng)二年(世宗十九年,1437年)開始協(xié)助父親朝鮮世宗大王李祹處理庶務(wù)。景泰元年(世宗三十二年,1450年)即位于景福宮勤政門。文宗體弱多病,而且一改李祹崇儒抑佛的政策,有好佛傾向,不僅在宮中修建內(nèi)佛堂,并對全國的寺廟進行布施供養(yǎng),并因此遭到儒臣言官的勸諫。但是佛祖并沒有保佑他享國長久—文宗在位僅僅兩年,便在景泰三年(1452年)因病逝世,終年三十八歲。葬于楊州顯陵。
【李弘暐】端宗(1441年-1457年)朝鮮族,1441年8月生。朝鮮王朝第6位、第5代國王,1452年即位。1457年逝世,廟號“朝鮮端宗”,謚號“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
明正統(tǒng)六年七月二十三日(1441年8月)出生于朝鮮王朝的東宮——景福宮資善堂。父親李珦是當時的王世子、后來的文宗大王。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被封為王世孫,明景泰元年(1450年)冊封王世子。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八日即位于景福宮勤政門。景泰六年(1455年),他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和大臣韓明澮、鄭麟趾勾結(jié),殺死了皇甫仁、金宗瑞等顧命大臣而奪取政權(quán)。景泰六年閏六月十一日(1455年8月),李弘暐被迫禪位于李瑈,同年七月(1455年9月)尊為恭懿溫文太上王。李弘暐被篡后被幽于昌德宮,一批忠臣密謀擁戴其復位,但是被人出首密告。為了警告仍然擁護李弘暐的那些大臣,李瑈在景泰七年(1456年)悍然下令處死了為首圖謀擁戴李弘暐的成三問、俞應(yīng)孚、金文起、樸彭年、河緯地、李塏六人,世稱“死六臣”(“死”意為“殺死”)。
【李瑈】世祖(1417年-1468年),朝鮮族,1417年出生。朝鮮王朝第7位、第4代國王,1455年即位。1468年10月逝世,廟號“朝鮮世祖”,謚號“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是世宗李祹嫡次子,端宗之叔父。李瑈最初被封為晉平大君,后來改封為咸平大君、晉陽大君,最后再改為首陽大君。1455年他從端宗手中篡奪了王位,在位十三年。期間朝鮮王朝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和發(fā)展。1468年10月,傳位于睿宗李晄,次日在壽康宮(今昌慶宮)明政殿去世,終年五十二。
【李晄】睿宗(1450-1469)字明照,初字平甫,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出生于世祖私邸。初封海陽大君,長兄李暲去世后,于天順元年(1457年)冊封王世子。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七日受禪于壽康宮。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景福宮紫薇堂薨,在位一年,終年二十。明朝賜謚“襄悼”(因事有功曰襄;未中早夭曰悼),葬高陽昌陵。
【李娎】成宗(1457年-1494年)朝鮮王朝的第9代君主,李姓諱娎,廟號成宗,謚號康靖仁文憲武欽圣恭孝大王,葬于廣州宣陵。他是前任君主睿宗的侄兒。即位后他追封父親桃源君為德宗,并封母親為仁粹大妃。在位期間完成了編著并頒布《經(jīng)國大典》,成為了朝鮮刑法的典范。天順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生,天順五年(1461年)封者山君。成化四年(1468年)改封(者乙)山君。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長子早夭,次子年幼,所以奉世祖大王大妃(太王太后)貞憙王妃之命,李娎入承大統(tǒng),于當天即位于景福宮勤政門。明史對此事的記載是“……晄病篤,以所生子幼,命其兄故世子暲女子娎子權(quán)國事,遣陪臣以聞。及卒,賜謚襄悼,命娎嗣位,娎妻韓氏封王妃”,是為朝鮮王朝成宗。
【李隆】燕山君(1476年-1506),在位1494年-1506年,是李氏朝鮮第10代君主,第11代君主朝鮮中宗的同父異母哥哥。是第七代君主朝鮮世祖的曾孫,也是朝鮮歷史上第一位廢君。
【李懌】中宗(1488-1544)字樂天,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宮。初封晉城君,生母尹氏被立為王后之后改為晉城大君。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朝鮮發(fā)生宮廷政變,長兄燕山君李隆被廢,迎立晉城大君即位,是為中宗。
【李峼】中宗(1515-1545)字天胤,正德十年(1515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景福宮。正德十五年(1520年)冊封王世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慶宮明政殿。次年七月去世于景福宮之清燕樓下小寢。在位一年,終年三十一。明朝賜謚“榮靖”(寵祿光大曰榮;寬樂令終曰靖)。葬高陽孝陵。
【李峘】明宗(1534-1567)字對陽嘉靖十三年(1534年)五月二十二日生。初封慶原大君,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六日以仁宗榮靖大王李峼遺命即位于景福宮勤政門。明宗即位時方十二歲,由文定王后垂簾聽政。嘉靖七年(1528年),勛舊派元老南袞死后,勛舊派勢力便一蹶不振。到明宗即位時,朝中已經(jīng)是士林派的天下。其時士林派分為兩派,以尹任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為首的小尹派,兩派之間斗爭激烈,不亞于當年士林和勛舊之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發(fā)生了在良才驛墻壁上書寫大逆不道文字的壁書事件(丁未士禍),尹任和鳳城君李岏受牽連被賜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王子(順懷世子)出生,為此大赦全國,在燕山君和中宗朝受打擊的佛教勢力借此機會得到復興。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發(fā)生了乙卯倭變,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朝鮮著名學者李退渓設(shè)立了陶山書院。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順懷世子死。隆慶元年(1567年),小尹派首領(lǐng)尹元衡自殺。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八日,明宗薨逝于景福宮養(yǎng)心堂,在位二十三年,終年三十四。明朝賜謚“恭憲”(敬順事上曰恭;行善可紀曰憲),葬楊州康陵。
【李昖】宣宗,(1552年-1608年)初名李鈞,李氏朝鮮第十四代君主。在位時間1567年—1608年廟號宣祖(??)(原廟號宣宗,1616年、光海君8年改稱宣祖)謚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景命神歷弘功隆業(yè)顯文毅武圣睿達孝昭敬大王1567年-1608年
【李琿】光海君(1575—1641),1608-1623年在位。朝鮮王朝第十五代君主。朝鮮宣祖庶次子。
【李倧】仁祖(1595年-1649年),朝鮮王朝第16代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號松窓,死后廟號仁祖,謚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清朝賜謚莊穆大王),葬于交河長陵。在位時發(fā)生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朝鮮亦從此成為清朝的屬國。
【李淏】孝宗(1619年—1659年),字靜淵,號竹梧,朝鮮王朝第17代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為朝鮮仁祖次子,李淏于1626年被封為鳳林大君,丙子胡亂后被抓到清朝做人質(zhì)。其兄昭顯世子李溰暴斃后,他被立為王世子并繼承王位。在位時秘密執(zhí)行反清復明計劃。死后謚號為宣文章武神圣顯仁明義正德大王(清朝賜謚忠宣)。
【李棩】顯宗(1641—1674),字景真。李氏朝鮮第十八代君主。廟號顯宗,謚號昭休衍慶敦德綏成純文肅武敬仁彰孝大王。崇禎十四年(仁祖十九年,1641)二月四日出生于沈陽的朝鮮世子館。1644年甲申,入主中原的清朝釋放朝鮮質(zhì)子歸國,年幼的李棩得以隨父親鳳林大君一同回到祖國。1649年己丑,八歲的李棩被冊封為王世孫,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進封王世子。1659年己亥五月九日,李棩即位于昌德宮的仁政門。
[1659年-1674年在位]
【李焞】肅宗(1661年-1720年),幼名龍祥,字明普,是李氏朝鮮的第19代君主,1674年至1720年在位。廟號肅宗(??),謚號顯義光倫睿圣英烈裕謨永運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啟休篤慶正中協(xié)極神毅大勛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葬于高陽明陵。他在位時,后宮大嬪張氏曾干預朝政。另外,清朝亦與朝鮮在豆?jié)M江及鴨綠江邊界發(fā)生領(lǐng)土糾紛。
[1674年-1720在位]
【李昀】景宗(1688—1724)字輝瑞1688年戊辰(肅宗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昌慶宮就善堂,母親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權(quán)術(shù)女人張禧嬪,父親肅宗是三代單傳,得知李昀出生的時候自然是欣慰異常.1690年庚午,三歲的李昀被冊封王世子,1695年乙亥入學,行冠禮.1696年,朝鮮奏請清朝,請立李昀為世子.清朝禮部沿用《大清會典》'王與妃年五十無嫡子,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而拒絕奏請.朝鮮使臣以外國與內(nèi)服不同,世子雖為庶出,但是誕生后即報清朝,且告宗廟,定以嫡長子(估計是禧嬪的手段),由王妃撫養(yǎng),無異嫡出,臣民屬望已久為由,再次請封.1697年丁酉,康熙皇帝乃允朝鮮所請,冊封李昀為王世子.是年肅宗患病倦政,李昀作為王世子,承命代理攝政.1720年庚子六月十三日,肅宗去世,李昀即位于慶熙宮崇政門,是為景宗.大概是因為生母作惡多端的緣故吧,景宗自幼體弱,無子,不得不把弟弟李昑封為王位繼承人.景宗在位年數(shù)不長,但是朝中也不免權(quán)貴黨爭.景宗年間,朝鮮人首次發(fā)現(xiàn)了日本海中的獨島(日方稱竹島).景宗于1724年甲辰八月二十五日去世于昌慶宮環(huán)翠亭.在位四年,終年三十六.無嗣.葬楊州懿陵.清朝賜謚恪恭.
[1720年-1724年在位]
【李昑】英祖(1694年10月31日-1776年4月22日)是李氏朝鮮王朝的第21代君主,原廟號英宗,1889年高宗改稱英祖,謚號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圣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干健坤寧配命垂統(tǒng)景歷洪休中和隆道肅莊彰勛正文宣武熙敬顯孝大王(清朝賜謚莊順大王),葬于坡州元陵。英祖五年(1728年),少論派人李麟佐、鄭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豐君(昭顯世子曾孫)李坦為君,但以失敗告終,史稱戊申政變。英祖除了是李氏朝鮮在位最長的君主(在位五十二年)之外,同時也是最長壽的君主(享壽八十三歲)。
[1724年-1776年在位]
【李祘】正宗;(1752年-1800年)朝鮮王朝第22代君主,廟號正祖,號弘齋,自號“萬川明月主人翁”,1776年-1800年在位,被評價為朝鮮最后一位明君,“熱愛學問、有圣人之風的王”,以學識淵博、作風開明、仁愛親民、富于改革精神著稱于世,是朝鮮王朝唯一留下個人文集的君主,和世宗、英祖同被譽為“圣君”,又和仁宗并稱“仁君”。正祖和英祖統(tǒng)治的時期被后世合稱為“英正時代”,在正祖時達到頂峰,其時朝鮮社會相對安定,文化空前繁榮,士農(nóng)工商全面發(fā)展,也被稱為“朝鮮的文藝復興時代”或“朝鮮中興時代”。
[1776年-1800年在位]
【李玜】純宗;(1790年-1834年)是李氏朝鮮的第23代君主,1800年至1834年在位。廟號純宗(1857年后稱純祖),謚號宣恪淵德顯道景仁純禧體圣凝命欽光錫慶繼天配極隆元敦休懿行昭倫熙化浚烈大中至正洪勛哲謨乾始泰亨昌運弘基高明博厚剛健粹精啟統(tǒng)垂歷建功裕范文安武靖英敬成孝大王(清朝賜謚宣恪大王)。他11歲即位,在位時曾因朝政衰亂而導致民亂(尤其以純祖11年,洪景來在平安道與黃海道引發(fā)的“兩西大亂”最著名;亂事維持數(shù)月,而洪景來最后在定州城戰(zhàn)死而告亂平),亦曾破例提拔商賈為官員(灣商大房林尚沃曾提供糧食接濟在定州與洪景來之叛亂軍對峙的政府軍,加上先前亦曾廣發(fā)救荒鹽予饑民,純祖遂決定力排眾議破例提拔商賈林尚沃為地方官員)。他葬于獻仁陵。
[1800年——1834年在位]
【李奐】憲宗(1827—1849)字文應(yīng),號元軒,是李氏朝鮮的第24代君主,廟號憲宗(??),謚號莊肅體健繼極中正光大至圣廣德弘運章化經(jīng)文緯武明仁哲孝大王。憲宗為文祖(孝明世子)李旲之子,即位時年僅八歲。1839年,趙萬永弟弟趙寅永任領(lǐng)議政,1840年后,豐壤趙氏獨霸朝政,憲宗后來立金祖根之女為妃,于是,安東金氏又重掌政。
[1834年-1849年在位]
【李升】哲宗(1831年—1863年)是李氏朝鮮的第25代君主,于1849年至1863年在位。他的本名是元范,諱昪(與“弁”同音),字道升,廟號哲宗,謚號熙倫正極粹德純圣欽命光道敦元彰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全溪大院君第三子.母為龍城府大夫人廉氏.1831年辛卯(純祖三十一年)六月十七日生于慶幸坊私第(全溪大院君).1849年己酉六月六日,憲宗大王去世,無子.此時由正祖、純祖、翼宗一脈單傳下來的男性后代已經(jīng)斷絕,只能上溯到莊獻世子的其他各子中去尋找繼位者.莊獻世子長子懿昭世孫早死,次子正祖一支已經(jīng)絕嗣,所以依據(jù)長幼順序,選定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的孫子,而這一支也人丁不旺,且有宗法“長子不(過繼)為人后”的規(guī)定,只能從次子、三子里面去找.于是選定了全溪君李壙的第三子李升.六月八日,十八歲的李升奉純祖純元王后金氏之命,封德完君,承純祖之嗣.次日行冠禮,即位于昌德宮之仁政門。1897年,朝鮮高宗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哲宗亦被追封為哲宗皇帝,而哲仁王后亦獲追封皇后的封號。
[1849年-1863年在位]
【李熈】高宗(1852年-1919年)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yīng)(王大妃曾垂簾,閔妃即明成皇后亦曾參政)
[1863年-1907年在位]
【李坧】純宗(1874年—1926年),朝鮮王朝第27代君主,大韓帝國第2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同時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字君邦,號正軒,本貫全州李氏。死后廟號純宗,謚號孝皇帝,所以通稱朝鮮純宗,又稱隆熙帝、李王坧等。他是朝鮮高宗李熙和明成皇后閔氏兩人間僅存的兒子。1875年冊封王世子,1895年晉升王太子,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后封皇太子。1907年高宗退位,太子李坧即位,改元隆熙。1910年日本強迫韓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大韓帝國滅亡。李坧下詔退位,降封為昌德宮李王。1926年病逝。李坧個性懦弱,是一個傀儡皇帝。
[1907年-1910年在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