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歐洲人把幸福都畫成了人體,古代中國人把幸福都繪進(jìn)了山水。其實(shí)中國古代繪畫中人物也是很多的,只是除去肖像畫外,一般不表現(xiàn)人體的自然美,而是把人物放進(jìn)情景中,有的仍是在山水間,有的是在院落或書房。清紙本設(shè)色《乾隆是一是二圖》貼落。
故宮午門《照見天地心》特展,展出了難得一見的多幅名畫,不過從商業(yè)和廣告角度看,這幅是一是二圖更為熱門。
畫里畫外兩個漢裝中年人相對而向,如果你不知道這就是乾隆,你能從這張面容和寬松的裝束中,看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嗎?
不久前聽了一位心理學(xué)家的課,他說彈一首歌曲就能讓人哭了,但我聽他彈唱了一曲,覺得他似乎快哭了,大概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個小芳,心理學(xué)家更是吧。
想來80歲以后的乾隆不用聽歌,看看這幅畫就會老淚縱橫了。
展廳里人真不多,所以圍著這幅招牌畫拍了半天,畫里寫實(shí)般的書房布置最吸引我。
青銅器、玉器、瓷器、書畫、善本,這才是歷史的再現(xiàn)。
還是感謝乾隆,雖然總想把他蓋章的手剁了,但也多靠他收集整理了眾多古代書畫,即使后世有些再度離散,大多仍能展現(xiàn)給現(xiàn)在的我們,就如此次展覽最重磅的這幅畫作。北宋郭熙絹本設(shè)色《窠石平遠(yuǎn)圖》軸。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北宋名家,工繪山水畫。
此幅畫作展示了畫家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和心靈的體驗(yàn)歷程。深秋蕭瑟之日,群山仍橫列如屏障,天空更加清曠而無纖塵。裸露的巖石縫中生長的雜樹,雖沒有蒼松的挺拔,但仍刺破天空。即使葉已落盡,老枝仍然遒勁,預(yù)示著下一年的輪回。整幅畫作,雖已是深秋景色,但天地開闊,物我兩忘,精神與天地同在。
宋米友仁紙本墨筆《瀟湘奇觀圖卷》。
米友仁,字元暉,祖籍太原,米芾之子,書畫才能受宋高宗賞識。此卷表現(xiàn)了江南煙云變幻之景,山、云、天、地、水在氤氳墨色中融為一體,可謂山水奇觀。
該題材為米芾、米友仁父子創(chuàng)建,被后世稱作“米氏云山”,如今米芾該題材畫作早已不存,只有米友仁的這張圖。這幅畫也被視為米友仁的代表作,是宋代新風(fēng)格山水畫,有大膽創(chuàng)新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此畫不僅非常有名,而且流傳有緒,歷代收藏和鑒賞者都留下了自己的印章。
有的光打章都不過癮了,要留下題跋,把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全抒發(fā)出來。
太理解他們的心情了,就像千年后的我,激動著一定要把畫全拍下來。
歷代寫的題跋太多了,接出來的長度大大超過了原畫,一面墻就展出了這一幅畫。
大的氣勢磅礴,小的也是精彩濃縮。
草堂中,主客正在屏風(fēng)前端坐對話。隨石階而上是一座子云亭,一人于榻上高臥。此畫將草廬與亭子組合在一起,使人想起“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書房可以是一座亭子,四面皆山水,讀書、觀景、小憩,與自然融為一體。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今江蘇蘇州人。根據(jù)畫上自題成化十六年(1480),可知作者時年五十四歲。畫面以淡墨染就一遒勁的松樹,氣勢磅礴,又不失文雅之氣。
松為歲寒三友之一,體現(xiàn)了千百年來文士的胸懷,更有元帥詩人的《青松》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這也是本次特展的明星展品,看別的畫都可以閑庭信步,看這幅畫就要擠著看了。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對于他的形象,六十歲以上的,都會來一句“尊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四十歲左右的,那就是“一日喪命散”和“含笑半步顛”了。這幅圖是唐寅為友人汪榮“雙鑒行窩”書屋所作,以夾室二池喻雙鑒。記中以金、水、心為鑒,說明修養(yǎng)心性以明道的重要性。鑒者,光也,金無光則昏,水無光則濁,心無光則愚。要使金、水、心保持光澤,必從自身修養(yǎng)做起,保持自身的清潔以鑒心,此即養(yǎng)心之道。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今江蘇蘇州人。琴曲《猗蘭操》,相傳是孔子自衛(wèi)國返回魯國的途中,見蘭花與眾草為伍所有感而作,發(fā)出賢者生不逢時的慨嘆。畫家繪出此圖,或借《猗蘭操》暗喻友人懷才不遇的境況,并將友人引為知音的心意。幾筆之間,就畫出了一個用風(fēng)爐煎水的小童形象,還有后面桌子上整套茶具。雖然到明代時古代繪畫仍不講焦點(diǎn)透視,但遠(yuǎn)近虛視早已運(yùn)用得爐火純青了。
名人就是名人,這幅畫作同樣被歷代題跋裱成了長卷。
總有人想不明白上億人口的大明朝怎么就亡了,但看看明末董其昌的藝術(shù)人生與人性,就知道大明朝怎么回事了。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今上海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都說人如其字,身如其畫,但在大明朝卻總是不一樣,先是由書法上大氣寬正的嚴(yán)閣老,后有書畫俱雅的董尚書。
只從藝術(shù)上看董其昌的這幅畫作,確實(shí)是一幅意境高遠(yuǎn)的佳作。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再放筆圖寫,咫尺之間虛實(shí)相應(yīng),形成了視覺上的美感,令人觀之頓有優(yōu)游山林的愿望。書畫若此如神,只能說他們認(rèn)為自己所做所為都沒什么不對的,所以書畫起來都沒什么不好意思的。來一幅明代無名氏的佳作,明人絹本設(shè)色《西園雅集圖卷》。
此圖以南宋人托名米芾撰寫的《西園雅集圖記》為繪寫對象,畫出《圖記》中提及的北宋王詵邀請?zhí)K軾、蘇轍等文士在西園雅集的場面。盡管這是虛構(gòu)的一次文會,卻被后世畫家反復(fù)描繪,成為文人向往優(yōu)雅生活的別樣展現(xiàn)。王鑒(1598-1677),字圓照,號湘碧,今江蘇蘇州人,為清初“四王”之一。此畫為王鑒仿“元四家”之一王蒙之作,圖繪高山峻嶺下,一高士在松蔭下的草堂讀書場景,頗具文人氣息。
作者擅用“解鎖皴”、“牛毛皴”,整體用筆繁密,體現(xiàn)出明顯的王蒙畫風(fēng)。最后來一幅清代畫僧的潑墨之寶吧。
原濟(jì)(1642-約1718),明靖江王后裔,名若極,法名原濟(jì),字石濤,號苦瓜和尚,廣西全州人。圖繪重嶂密樹,溪橋城墻,屋舍隱約,小路蜿蜒,一派山川雄渾壯闊的景象。也有三五好友一葉扁舟,與岸上一呼一應(yīng)。
畫家題名“搜盡奇峰打草稿”,與圖后所寫長跋,表達(dá)了師法自然的創(chuàng)作思想。畫后題跋一樣綿綿不斷,畢竟是一代奇人啊。
足足在午門呆了一上午,欣賞了歷代書畫,出來時看到一只灰鴿子正在紅墻上庸懶地曬著太陽。
看著對游人早就習(xí)以為常的鴿子,忽然覺得一上午的《照見天地心》特展終于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