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與惡
——讀雨果《悲慘世界》
作者:劉曉玥
主播:王 斐
編輯:郡 主
我從小知道,《悲慘世界》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領(lǐng)袖維克多·雨果繼《巴黎圣母院》之后創(chuàng)作的又一部氣勢恢宏的鴻篇巨著,終于要打開看看了。
書中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國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期間,法國近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描述了逃犯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婦女芳汀,還有她的女兒珂賽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慘遭遇。
主人公冉·阿讓為了給饑餓的弟弟妹妹偷一塊面包被捕入獄,前后被判了19年徒刑,出獄后的他對社會充滿了憎恨,想要報復(fù),卻遇到了一個善良真誠的主教,感化了他并送了他一盞銀燭臺。在出走路上因陰差陽錯的搶了一個小孩的一枚錢幣,他再次被追捕。
冉·阿讓隱姓埋名拿著主教給他的錢在一個城市里搞了一項工業(yè)的工藝改革并開辦了工廠,成了人人愛戴的富翁和市長,他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并收養(yǎng)了她寄養(yǎng)在德納第家艱苦生存的女兒珂賽特。
但終于還是被一個叫沙威的探長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得不繼續(xù)逃亡。珂賽特長大后愛上了一個反革命份子馬呂斯,他也不得不被卷入了戰(zhàn)爭,他的善行終于感動了沙威,沙威放過了他但因為自己違背了自己的職責而自殺,冉·阿讓最終病死在女兒珂賽特懷中。冉·阿讓在被愛中離開了人世,那盞銀燭臺指引著他走完了他跌宕的一生。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著,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書中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善良純樸的勞動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壓迫、受歧視、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運,憤怒地譴責和控訴了造成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現(xiàn)象的原因,感到作者對這種殘酷、剝削、黑暗的社會充滿了厭惡,非常希望有一個博愛、仁慈、道德的環(huán)境。
《悲慘世界》飽含了雨果對于人類苦難命運的關(guān)心和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染力。
書中的主教——柯賽特是美好的,洗心革面后的冉·阿讓善良、寬大,他們是那里最為真實的象征。警長沙威冷酷、固執(zhí),一心只想著錢財?shù)牡录{第丑陋、自私、貪婪。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稍谶@樣的環(huán)境下,仍然存在著真誠與善良。
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中國有句古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毕M颐總€人都既可走心又可瀟灑的過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