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第十
【原文】 1.為人凡謀有道①,必得其所因②,以求其情③。審得其情④,乃立三儀⑤。三儀者曰
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⑥。奇不知其所擁⑦,始于古之所從⑧。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⑨,為其不惑也⑩。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⑾;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⑿;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⒀,相損則疏⒁,其數行也⒂;此所以察同異之分類一也⒃。故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⒄,斯蓋其分也⒅。故變生于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⒆。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⒇。
【注釋】
① 為人:秦恩復校:“別本無‘為人’二字?!?nbsp; 謀:謀劃。道:規(guī)律,法則。 ② 因:依據。 ③ 情:實情,真相。 ④ 審:弄明白。 ⑤ 儀:標準。 ⑥ 參:參考,比照。 奇:指奇謀。 ⑦ 奇:秦恩復校:“一本作‘計’?!?nbsp; 擁:壅塞,壅蔽。⑧ 從:遵從。 ⑨ 司南:指示南北方向的裝置。 ⑩ 惑:指迷失方向。 ⑾ 同情:心意相同。 俱成:雙方都取得成功。 ⑿ 同欲:愿望相同。 偏害: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當作“偏成”,可從。偏害,一方受害,即另一方成功之意。 ⒀ 相益:指雙方受益、有利。 ⒁ 相損:指雙方受損、有害。 ⒂ 此句指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 ⒃ “類”上,秦恩復校:“一本有‘其’字?!?nbsp; 分:標準。 ⒄ “隙”上“其”字,秦恩復校本據別本增。 節(jié):指節(jié)疤。 ⒅ 此句意謂:這大概由于有縫隙導致分裂的緣故。 ⒆ 議:論議,討論。 說:指觀點。 制:制約,約束。 ⒇ 百事:指各種事情。 道:道理,法則。 度:法度。 數:術,方法。
【譯文】
1.人們凡是出謀劃策都有法則,一定要追溯原因,以推求實情。詳盡地掌握了實情,然后設立上中下三種標準,三種標準參照運用,謀劃出奇妙的策略。奇計的施行暢通無阻,從古代就已經開始。鄭國人挖取玉石,乘坐指南車,是為了不迷失方向。估量才干,測定能力,揣度實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情投意合而又關系親密,必定雙方都會取得成功;欲望相同而關系疏遠,必然是一方受到損害;憎惡相同而關系親密,必定是雙方都受到損害;憎惡相同而關系疏遠,必然是一方受到損害。所以雙方有利就彼此親近,雙方有害就彼此疏遠,這是規(guī)律在起作用;用這個道理來區(qū)分同異,同類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墻壁崩壞是由于有縫,樹木朽壞是由于有節(jié)疤,這就是事物由于有裂縫導致分裂的原因。變化產生事端,有事端就產生出計謀,計謀要經過計劃,計劃要經過議論,議論要產生辯說,辯說要通過采納,有采納就會有摒棄,于是就要設立制度,用來制約事物。所以,各種事物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種規(guī)章制度都有一定的規(guī)則。
【原文】
2.夫仁人輕貨①,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②;勇士輕難③,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④;智者達于數,明于理⑤ ,不可欺以[不]誠⑥,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⑦;是三才也⑧。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⑨。故為強者積于弱也,有余者積于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⑩。
【注釋】
① 仁人:指有德行的人。 貨:財物。 ② 費:費用,指錢財。 ③ 難(n6n):患難。與“患”義近。 ④ 據危:處于危險的地方。 ⑤ 達于數明于理:即明達數理,通曉各種規(guī)律和方法。 ⑥ “不”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有,今據補。 ⑦ 立功:建立功業(yè)。 ⑧ 三才:本指天、地、人。此指仁人、勇士、智者。 ⑨ 因事而裁之:指根據具體事情決定使用什么計謀。裁,裁決,決定。 ⑩ 此其道術行也:這就是規(guī)律和方法發(fā)揮作用。
【譯文】
2.仁義君子輕視財物,不能用財利加以引誘,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一些錢財;勇猛的人看輕患難,不能用禍患加以威嚇,反而可以讓他們處于危險之地;有智慧的人通曉術略,明白事理,不能用不誠實的態(tài)度加以欺騙,可以向他展示道理,可以讓他建功立業(yè);這三種人稱作“三才”。愚笨的人容易受蒙蔽,無能的人容易受恐嚇,貪婪的人容易受利益引誘,這三種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制裁。強大是由弱小累積而成,有余是由不足累積而成,這就是道術得以實行的原因。
【原文】
3.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①,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②,因其見以然之③,因其說以要之④,因其勢以成之⑤,因其惡以權之⑥,因其患以斥之⑦。摩而恐之⑧,高而動之⑨,微而證之,符而應之⑩,擁而塞之,亂而惑之⑾,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⑿,私不如結⒀,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⒁。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入臣者,必與之言私。
【注釋】
① 外:指表面。 內:指內心。 ② 因其疑:利用他的疑惑。 ③ 然:對,指肯定。 ④ 要:通“邀”,指交結。 ⑤ 此句指借助對方的形勢取得成功。 ⑥ 惡(wǔ):討厭,不喜歡。 權:變。 ⑦ 此句指根據對方擔心的事排除自己言說中的那些內容。 ⑧ 恐:使對方受到恐嚇。 ⑨ 高而動之:把所說的事情拔高來打動他。 ⑩ 微而證之:指稍加引證。 符而應之:指外部有表現要與他相配合。 ⑾ 此二句意謂蒙蔽他,使他糊涂。 l⑿ 公:指公開。 私:指秘密地。 ⒀ 結:交結,締結。指結交密謀。 ⒁ 流:像流水一樣彎彎繞繞。
【譯文】
3.對表面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說服他的內心;對內心親近而表面疏遠的人,說服他的外表。根據對方的疑惑改變游說的內容,根據對方的表現加以肯定,根據對方的言辭加以總結歸納,根據對方的形勢幫助他成功,根據對方的憎惡加以靈活變通,根據對方的擔憂加以排除。用揣摩之術使他恐懼,抬高地位使他觸動,略設根據加以引證,露出表現使他響應,如果不知變化,就加以堵塞,使他迷惑,這就叫做計謀。使用計謀,公開不如隱蔽,隱蔽不如結交,結交可以親密無間。計謀正用不如奇用,奇用能左右逢源,用之不盡。說服國君一定要奇用;說服人臣一定要用得隱蔽。
【原文】
4.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①。無以人之近所不欲②,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③,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④o,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⑤。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⑥。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⑦??芍撷?,可用也⑨;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⑩,而不貴見制于人⑾。制人者握權也,見制于人者制命也⑿。故圣人之道陰⒀,愚人之道陽⒁。智者事易⒂,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⒃;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⒄,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⒅;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⒆。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⒇,在高與深;圣人之制道Ⅰ,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Ⅱ?!览磉_于此義之固,則可與言。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Ⅲ。
【注釋】
① 內:指親近。 外:指疏遠。 ② 無:通“毋”,不要。 近: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是衍文,依陶注“謂其事雖近,彼所不欲”,其義可通。此句秦恩復校云:“別本作‘無以身之所不欲’?!?nbsp; ③ 好:指優(yōu)點、長處。 ④ 惡:指缺點、短處。 ⑤ 陰道而陽取:指暗中施謀,公開取得效果。 ⑥去:除掉。 縱:放縱。 乘:乘機。 ⑦不美不惡:陶注云:“見善不美,見惡不非?!敝覆粸橥馕锼鶆印?nbsp; 至:真。 托:交付。 ⑧ 可知者:可以了解的人。 ⑨可用:指可以使用謀術。 ⑩ 制:控制,制約。⑾ 見制于人:被人控制。見,表示被動。 ⑿ 制命:命運被人控制。 ⒀ 道:指謀劃的原則,下句同。 陰:隱而不露。 ⒁ 陽:張揚外露。 ⒂ 事:辦事,動詞。下句同。 ⒃ 無為而貴智:指行事順從自然法則,并且重在智慧。 ⒄ 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否”字是衍文,據下文“擇事而為之”來看,有“否”字文義
完整。 ⒅ 自為:為自己,有保全自己的意思。 ⒆ 為人:為了別人。 ⒇ 化:化育,指自然的運轉變化生成萬物。 Ⅰ 制道:指掌握自然法則。 Ⅱ 中正:指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 Ⅲ “之”當依《四庫全書》本作“者”。秦恩復校本改作“者”。 Ⅳ 谷:陶注為養(yǎng)。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當讀為“觳”,義為盡。疑通作“轂”,有聚束義。轂遠近,即悅遠來近、遠近輻湊之義。
【譯文】
4.關系密切而說話見外的人必定導致疏遠,關系疏遠而說話很深切的人必定有危險。不要拿別人不愿意做的強迫他去做,即使關系親近也不能接受;不要拿別人不知道的東西教導他。別人有優(yōu)點,跟著他學習;別人有缺點,要避諱不言;這是用暗地討好的方式換取公開的回報。想要去掉他,姑且放縱他,放縱他是為乘機制服他。喜怒不形于色,外貌不善又不惡的人,可以投以真情??梢酝笍亓私獾娜?,就可以使用計謀;不能了解的人,不能用計 謀。行事重要的是制約別人,而不是被別人制約。制約別人就是掌握了權力,被人制約的人命運掌握在別人手里。因此,圣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藏不露,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行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行事困難。由此說來,雖然滅亡的東西難以復興,危險已經存在難以變?yōu)榘踩?,但順應?guī)律看重智慧卻是必要的。智慧能用在眾人無法知道的地方,又能用在眾人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智慧,要看可行不可行;如果可行,選擇事情去做是為了自己;如果不可行,還要選擇事情去做,那是為了別人。所以古代先王的法則隱秘,有這樣的說法:“天地的造化在于高深莫測,圣人治世的法則在于隱秘深藏?!辈粌H僅是講求忠信仁義、正直而不偏不倚而已。明達這種道理,就可以與人交談。由于能掌握這些法則,就可以懂得如何役使天下的人。
【評析】
“謀”在本篇指出謀劃策和用計施謀兩大方面,討論了與計謀有關的問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說的是出謀劃策和用計施謀的威力。謀略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盡人皆知。本篇與上篇《權篇》為姊妹篇,可以參互運用。
第一段開頭說:“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作者認為,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出謀劃策和用計施謀也有它的規(guī)律,必須建立在了解事物的真相,審察實情的基礎上,即客觀實際與主觀能動性相互結合。有了這兩方面的基礎,可以設立上中下三類標準,叫做“立三儀”。“三儀”在古代有多種含義,其中一種含義指天、地、人?!傲⑷齼x”,“參以立焉,以生奇”,實際上含有順應天地自然和人道的規(guī)律的意思,依據三儀而制定的奇計,就可以通達無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壅蔽。自古以來,善于出謀劃策的人,都是這樣做的,因此說“始于古之所從”。依據三儀的標準去審察事情、檢驗對方,要有指導方針。接著作者以鄭國人坐指南車去尋求美玉作比喻,指出“度材”、“量能”、“揣情”三方面就是辦事的指南。在料度才干、衡量能力、揣測實情的基礎上,還要“察同異之分”,即觀察區(qū)分同異。因為人事的道理,總是彼此獲益就能親近,相互有害就會疏遠,即“相益則親,相損則疏”。產生親疏又有四種情況:情意相同而相互親近,是由于都取得了成功;憎惡相同而相互親近,是由于都受到了損害;愿望相同而互相疏遠,是由于一方受到了損害;憎惡相同而互相疏遠,是由于一方受到了損害。根據這些道理可以區(qū)分同異。以“墻壞于其隙,木毀于其節(jié)”作比喻,人事的同異可以從矛盾的裂縫中加以分辨。接下來辯證地論述了謀與事的關系和應用過程:“變生于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边@是說變化產生事端,事端產生計謀,計謀又產生計議論說,論說又產生進退損益,然后又施用于事情。因此,計謀在事情的產生和處理過程起了至關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用,又是論說的基礎和前提?!鞍偈乱坏?,百度一數”,與開頭“凡謀有道”相呼應。
第二段在上文闡明了設計施謀的基礎和原則之后,分論對不同的人事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制宜。作者列舉了仁人、勇士、智者、愚者、不肖者、貪者六種人分別采取不同的辦法。仁人指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們輕視錢財,重視仁義,就不能用利益去誘導他,反而可以曉以大義,讓他拿出錢財,做些仁義之事。勇士輕視患難,就不能用患難去恐嚇他,反而可以讓他據守險要之處,發(fā)揮他的勇敢。智者是精通事理方略的,就不能用不誠實的行為欺騙他,反而可以給他講道理,讓他立功。愚者容易受到蒙蔽,不肖者容易受恐嚇,貪者容易受利益引誘。掌握人的特點,根據具體的事情,決定如何設計施謀,明白強大是由弱小、有余是由不足積累而成的道理,各種法則和技巧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三段重點論述施用計謀的要點和技巧,有很強的實用性?!巴庥H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對外表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要抓住他內心進行游說;對內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要針對他的外部表現進行游說;以求情意相合?!耙蚱湟梢宰冎?,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睂τ幸苫蟮?,要抓住疑點去說,以消除疑惑;根據對方的表現加以肯定;根據對方的言辭進行總結;根據對方的勢力幫助他成功;根據對方的憎惡加以變通;根據對方的憂慮加以排除?!澳Χ种叨鴦又?,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比绻麑Ψ接序湴列睦?,用“摩”的手段加以恐嚇,使他處于高而危險之地來打動他,用隱秘的方式加以驗證,根據外在表現促使他行動,或者使他蒙蔽,或者使他迷惑。上述的各個方面,都是施用計謀的手段。運用計謀的要點,一是密,即“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惫_使用計謀不如暗地使用,暗地使用又不如在聯絡感情心意相通之后使用,感情上沒有縫隙,使用計謀也就沒有
缺陷。二是奇。“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因為奇計能出奇制勝,暢通無阻。尤其在游說君主時,更要用奇,四平八穩(wěn)的計策很容易得到,君主手下這樣的謀臣比比皆是。游說大臣要在暗中使用計謀,否則人盡皆知,必然不成。
第四段進一步申述施計用謀的原則和注意的問題。一是忌交深言淺或交淺言深。言說者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與對方交情的深淺,決定言說的內容和程度?!捌渖韮龋溲酝庹呤?;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标P系親密,言談見外會導致疏遠;關系疏遠,言談深入就會導致危險。《韓非子?說難》中有這樣的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币馑际钦f君主對自己的恩澤不深厚,卻講非常知己的話,主張被采納而有功勞,君主會忘記你的功德;主張不被實行而且壞事,就會被懷疑;這兩種情況都有危險。這可以作為“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的很好說明。二是忌強人之所不欲,教人之所不知。“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于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币馑际莿e人不愿意的,不要強加于人;別人不知道的,不要拿去教導他。三是學習、順從別人的優(yōu)點,避忌別人的缺點?!叭酥泻靡玻瑢W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隱惡揚善,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別人自然會感激你,不會對你產生反感。四是“陰道而陽取之”。采取隱微的方式,公開取得效果。因此,作者主張:“故去之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笔┯嬘弥\,要對客觀情況熟悉,對施計的對象有所了解;否則難以成功。要使計謀運用成功,要爭取主動,因為“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于人”。制人就是掌握了權力,而被人制約命運就操縱在別人手里。貴智,是因為“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見”。圣人之所以無為而貴智,是因為沒有智慧,“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無法轉危為安,救亡圖存。智慧是設計施謀的基礎,而謀略的運用貴在密、貴在奇,因此,圣人也好,先王也好,他們的行事原則講究隱秘,用于眾人不知不見之處;按陶弘景注釋說:“圣人之道內陽而外陰,愚人之道內陰而外陽?!比诤狭死献铀f的“柔弱勝剛強”之義?!疤斓刂?,在高與深;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笔ト酥狸?,是以天地自然規(guī)律相吻合的,而天地自然規(guī)律,是圣人制定人道的基礎和依據。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的“鄭伯克段于鄢”的史實,可以作為說明本文“陰道而陽取”的成功實例。鄭莊公即位后,他的母親姜氏因為他當初是倒著生下來的,使她受到驚嚇,于是不喜歡他,而喜歡小兒子公叔段。她為公叔段請求地形險要的制邑作為封邑,沒有得到許可,又請求京作為封邑,莊公同意了。公叔段在京地拼命擴張自己的勢力,所筑的城墻違反制度,又把原來屬于莊公的西鄙、北鄙收歸己有。大臣公子呂和子封深感憂慮,勸莊公動手收拾公叔段,莊公都未采取行動,而是讓公叔段恣意妄為,多行不義。后來公叔段與姜氏內外配合,發(fā)兵攻打鄭國國都,莊公一舉打敗公叔段。莊公采用的就是“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的欲擒故縱的手段,陰道而陽取之。
決篇第十一
【原文】
為人凡決物①,必托于疑者②,善其用福③,惡其有患④,害至于誘也,終無惑偏⑤。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⑥。若有利于善者,隱托于惡⑦,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⑧,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⑨,有以陰賊之者⑩,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⑾,有以平素之者⑿。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⒁。于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⒂,危而美名者⒃,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⒄,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⒆,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⒇。故先王乃用蓍龜者Ⅰ,以自決也Ⅱ。
【注釋】
① 決物:決斷事情。 ② 托:依托。 ③ 善其用福:以決疑得福為善,指決斷得到好處就高興。秦恩復校本作“用其善?!?,疑誤。 ④ 惡(wǔ)其有患:以決疑有災禍為惡,指決斷有災禍就厭惡。 ⑤ 害:臺灣蕭景福據他本作“善”,當從。 誘:引導。 惑偏:迷惑、片面。 ⑥ 奇之所托:指寄托于奇謀。 ⑦ 隱托于惡:指奇謀隱藏在壞的表現形式中。 ⑧ 其:秦恩復校:“一本無‘其’字?!?nbsp; 離:通“罹”,遭受。 ⑨ 陽德:公開施予恩德。⑩ 陰賊:暗中加以殘害。 ⑾ 蔽匿:指隱瞞實情。 ⑿ 平素:指常用的方法。 ⒀ 勵:勉力。 一言:指專誠不二之言。 二言:指疑惑難明之言。 ⒁ 樞機:關鍵。這里指抓住關鍵。 微:秘密地。 ⒂ 公王:指君主諸侯。 ⒃ 危:高。 ⒄ 犯勤苦:遭受辛苦。 ⒅ 從福:即福從,指福隨之而來。 ⒆ 決情定疑:判定實情解除疑難。 機:關鍵。秦恩復校:“一本作‘基’。” ⒇ 難為者:難做的事。 Ⅰ 蓍(shī)龜:蓍草、龜甲,古代用來占卜。Ⅱ 自決:指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譯文】
人們凡決斷事情,必定是有疑難存在??傁MY果有利,不希望遏上災禍。要用言語誘導,使人終究沒有疑惑。決斷總要使人有利,沒有利益就難以被人接受,因此必須使用奇計。如果從有利的角度出發(fā),卻隱含在不利的形式里面,那么也就不會接受,以致于關系疏遠。所以,決斷造成不利,甚至使人受害,這就是失敗。圣人之所以做事很成功,主要使用五種方法:有用公開的方法決斷,有用隱蔽的方法決斷,有用誠信的方法決斷,有用掩飾的方法決斷,有用常規(guī)的方法決斷。公開的方法講究始終如一,說一不二;隱蔽的方法講究朝令夕改,變化多端;配合常規(guī)的方法,在關鍵的時候綜合運用。作決斷時,要推測以往的事,驗證將來的事,參考日常的情況,只要可行就作出決斷。國君大臣的事,有崇高而美好的名聲,只要可行就作出決斷;不用費力容易成功的事,只要可行就作出決斷;既費力氣又得遭受辛苦,卻不得不去做的事,只要可行就作出決斷;能帶來幸福的事,只要可行就作出決斷。決斷事情解除疑難是萬事的關鍵,可以用來決定社會是動蕩還是太平、事業(yè)是成功還是失敗,這是很難做好的。因此,古代的君王也常常用蓍草和龜甲進行占卜,來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評析】
“決”即決斷。有疑難,需要作出決斷;計劃變成行動,也要作出決斷。決斷是事情成敗的關鍵。常言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笨梢娬_的決斷是何等重要。本篇圍繞這一中心論題闡述了決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原則和方法。
文章首句點明決斷的起因:“為人凡決物,必托于疑者。”要作決斷,是因為有疑惑。而大干世界,紛繁復雜,變化多端,時時處處都充滿著疑惑。人們總希望釋疑解惑,預知未來,趨吉避兇,這就是決斷的重要意義。人之常情,總是得到福就高興喜歡,有禍害就憎惡害怕,而且要有利,“去其利則不受也”,因此,必須使用奇謀,別人才會采納。如果為人作出決斷,最終目的很好,即“有利于善”,但是通過丑惡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方就難以接受,以致于疏遠你。只要作決斷有使別人失去好處或者受到損害,這都是失敗。所以,作出正確的決斷非常不容易,連古代的先王都要用蓍草進行卜筮,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對于決斷使用的手段,作者指出了圣人成事的五種方法:“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备鶕蘸刖暗淖⒔?,“事成理著者,以陽德決之”,指對事情能成功、道理很充足的人,用公開頌揚的方式作出決斷;“情隱言偽者,以陰賊決之”,指對隱瞞實情、言辭虛偽的人,用暗中殘害的方式來對待;“道成志直者,以信誠決之”,指對明白道理品性正直的人,用真誠信實的方式作出決斷;“奸小禍微者,以蔽匿決之”,指對小奸小壞的人,用隱蔽掩飾的方式進行決斷;“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決之”,指對循規(guī)蹈矩的老實人,用通常采用的方式進行決斷。五種方法可以分為陰、陽兩類,陽德、信誠、平素屬陽,陰賊、蔽匿屬陰,陽類的方法要用專一果決的言辭多加鼓勵,陰類的方法要用疑惑不定的言辭迷惑對方,所以說:“陽勵于一言,陰勵于二言。”把公開的、隱蔽的、常用的和關鍵性的方式互相配合,靈活運用。揣度往事,驗證未來,參考平常的情況,可行就作出決斷。對一些情況,作者特地指明可以作出決斷:一是王公大人的事情,有崇高而美好的名聲,值得做就可以作出決斷;即“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二是不用費力而容易成功的事,值得做就可以作出決斷;即“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三是費力很大,又很辛苦,但又無可奈何要去做,可行就可以作出決斷;即“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四是消除禍患的事,行得通就作出決斷;即“去患者,可則決之”。五是追求幸福的事,行得通就作出決斷;即“從福者,可則決之”。最后加以總結:“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決斷是關系治亂成敗的關鍵,再次重申決斷的重要性。
歷史上因未能作出正確的決斷而導致失敗的事例,實在數不勝數。例如,項羽之所以終于敗給劉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該下決斷時沒有下決斷。在“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范增派項莊舞劍,用意就是乘機殺掉劉邦,并多次向項羽示意,可是項羽沒有及時作出決斷,讓劉邦乘機溜走,以致后來成為項羽的勁敵,項羽終于兵敗自刎。又如,功高震主的韓信,辯士蒯通勸他背叛劉邦,投奔項羽,或者中立,所謂“天下三分,權在韓信”;可是他沒有及時作出決斷,以致于后來被呂后設計陷害時,才后悔當初沒有聽任蒯通之計,發(fā)出“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嘆,給后人留下慘痛的教訓。
符言第十二
【原文】
1.安徐正靜①,其被節(jié)無不肉②。善與而不靜③ ,虛心平意④,以待傾損⑤。有主位⑥。
【注釋】
① 安徐正靜:安詳從容,坦然平和。指在位者的修養(yǎng)來說的。 ② 被節(jié):指合于節(jié)度。被,及。 肉:指饒裕。秦恩復校:“一本作‘先肉’,無‘無不’二字。” ③ 與:結交。 靜:《六韜?大禮》作“善與而不爭”,“靜”則當作“爭”。 ④ 虛心平意:虛懷若谷,意氣平和。 ⑤ 待:對待。 傾損:傾覆、減損。 ⑥ 有主位: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有”當為“右”。有主位,應指主有位,即君主有君主的職位,含君主在位應有的修養(yǎng)之意。
【譯文】
1.做到安詳、從容、正直、平和,度量寬容;善于交結而與世無爭,內心謙虛、心平氣和地處理天下的事變;這是君主謹守的職位。
.【原文】
2.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①。以天下之目視者②,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并進③,則明不可塞④。有主明⑤。
【注釋】
① 明:視力好。指明辨。 聰:聽力好。指善于聽取意見。智:聰明。指思維敏捷。 ② 此句指眼光高遠,視野開闊。 ③ 輻湊:比喻人或物聚集于一處。輻,車輪中聚集于車軸心的木條。④ 塞:遮擋,指蒙蔽。 ⑤ 有主明:君主應有的明察力。
【譯文】
2.眼睛最重要的是明亮,耳朵最重要的是靈敏,頭腦最重要的是敏銳。如果能用天下人的眼力去看,那就不會有什么看不清楚;能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那就不會有什么聽不明白;能用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那就不會有什么不了解。能使天下人像車輪輻條聚集于車轂那樣歸附自己,眼光就不會受蒙蔽。這是君主要做到的明察。
【原文】
3.德之術曰①:“勿堅而拒之②?!痹S之則防守③,拒之則閉塞④。高山仰之可極⑤,深淵 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⑥,其莫之極歟! 有主[聽] ⑦。
【注釋】
① “德”應是“聽”之誤。參《管子?九守》》。 ② 堅.俞樾《諸崖子平議?補錄》認為是“望”的誤字?!豆茏?九守》作“望”。于省吾《諸子新證》認為當讀為“妄”??梢詤⒖肌?nbsp; ③ 防:妨礙。《管子?九守》此句作“許之則失守”。 ④ 閉塞:指聽聞閉塞。 ⑤ 極:至。 ⑥ 位術:《管子?九守》作“德”。依陶注“神明之位,德術正靜”,位術應作兩字解。 ⑦ 聽:原作“德”,據《管子?九守》改。
【譯文】
3.聽取意見的方法是:不要固執(zhí)己見而拒絕對方。采納意見,民眾就會擁護;拒絕言論,就會閉塞自己的聽聞。山再高,抬頭可以望見山頂;水再深,總能測量它的底;神明的聽術高深不可測。這是君主要做到的善聽。
【原文】
4.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①。誠暢于天下神明②,而況奸者干君③? 有主賞④。
【注釋】
① 暗化:暗地改變,指潛移默化。 ② 暢:暢通。 ③ 干:冒犯。 ④ 有主賞:君主應做到的賞賜。
【譯文】
4.施加獎賞,最重要的是守信用;使用刑罰,最重要的是公正。獎賞貴在守信用,一定要讓人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那些沒有見到和聽到的人都會潛移默化。誠信暢通于天下以至神明,又哪會害怕邪惡的人冒犯君主呢?這是君主要做到的獎賞。
【原文】
5.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 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之處安在②? 主問③。
【注釋】
① 此句指天時、地利、人事都應了解。 ② 熒惑:火星名?;鹦沁\行失常則有災,所以要知道火星在哪里。 安在:在哪里。安,疑問代詞,哪里。 ③ 有主問:指君主應問的問題。
【譯文】
5.一,什么是天時;二,什么是地利;三,什么是人和;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火星的方位在什么位置,預示的禍福如何;這是君主要問的問題。
【原文】
6.心為九竅之治①,君為五官之長② 。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③,因與之,則不勞。圣人用之,故能賞[掌]之④。因之循理,固能久長⑤。有主因⑥。
【注釋】 ,
① 九竅:指人體口、耳、眼、鼻、大小便處共九個孔道。 治:主管。 ② 五官:殷代指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種官職,泛指百官。 ③ 《管子?九守》作“君因其所以來”?!罢倍忠裳?,“求”為“來”字之誤。 ④ 據《管子?九守》,“賞”應為“掌”字。掌,主管、治理。 ⑤ 固:通“故”,所以。 ⑥ 有主因:指君主應該依循的事情。
【譯文】
6.心是人體九竅的主宰,君主是百官的首領。做好事的人,君主給他獎賞;做壞事的人,君主給他懲罰。君主根據臣民的行為給予賞賜或懲罰,就不會怎么費力。圣人根據這個道理,所以善于用賞。根據這個道理,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國家因而能長治久安。這是君主統(tǒng)治的依據。
【原文】
7.入主不可不周。入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于其無常也①,內外不通②,安知所開③?開閉不善,不見原也④。有主周⑤。
【注釋】
① 家于: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當從《管子?九守》作“寂乎”。寂,無聲。有的注本釋家為居,亦可通。 ② 內外不通:指君臣上下言路不通。 ③ 開:指打開言路。秦恩復校:“一本作‘聞’?!?nbsp; ④ 原:察。 ⑤ 有主周:指君主應做到的周密。
【譯文】
7.君主不能不周密,不周密群臣就會在內部發(fā)生禍亂,失去固有的秩序,君臣上下就不能互相溝通,言路就不知從哪里打開,開啟和閉合運用不恰當,無法發(fā)現事情的起因。這是君主要做到的周密。
【原文】
8.一曰長目①,二曰飛耳②,三曰樹明③。 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④。天下奸莫不暗變更。有主恭⑤。
【注釋】
① 長目:能看很遠的眼睛,相當于千里眼,形容善見。 ② 飛耳:能聽很遠的耳朵,形容善聽。 ③ 樹明:指充分做到明察。 ④ 洞:深透。指洞察。據《管子?九守》“洞奸”連讀,疑下文“奸”屬此連讀。 ⑤ 有主恭: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當據《管子?九守》作“有主參”,可從。指君主應該參用的三個方面。
【譯文】
8.能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看得更遠,這叫做“長目”;能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聽得更清,這叫做“飛耳”;能用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想得更正確全面,這叫做“樹明”。千里之外,隱蔽的地方所發(fā)生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這叫做“洞察”。因而天下的奸邪之人,沒有不暗中改變的。這是君主要做到的三點。
【原文】
9.循名而為①,實安而完②;名實相生,反相為情③。故曰:名當則生于實④,實生于理⑤,理生于名實之德⑥,德生于和⑦,和生于當。有主名⑧。
【注釋】
. ① 循:依照。 ② 完:完好。 ③ 相生:互相依存。 反相為情:指從對立的角度構成真實。 ④ 當:恰當,適當。 ⑤ 理:道理。 ⑥ 德:指客觀規(guī)律。 ⑦ 和:指名與實的和諧、統(tǒng)一。 ⑧ 有主名:指君主應該把握的名分。
【譯文】
9.按照名分去做,實際就能既安全又完美。名分與實際互相依存,互相反對,構成客觀事實。所以說,名分恰當產生于實際,實際產生于事理,事理產生于名分與實際的特性,特性產生于和諧,和諧產生于恰當。這是君主要做到的名分。
【評析】
“符”,即符節(jié),“符言”即如符之言,指本篇所言如同符節(jié),文中所述君主治國平天下的修養(yǎng)或為人的原則應與此相合,像符節(jié)一樣相合。
全文分九小段,分別論述了國君以及在位者九個方面的修養(yǎng),即主位、主明、主聽、主賞、主問、主因、主周、主恭、主名。
所謂“主位”,敘述的是君主或在位者如何忠于職守,安于本位。要點是“安、徐、正、靜”,即以安穩(wěn)、和緩、正直、平靜為行為規(guī)范。節(jié)度寬裕,心意謙虛平和,防備傾覆,也是人主必備的修養(yǎng)。
所謂“主明”,敘述的是人主如何明察秋毫、以天下為己用的道理?!懊鳌卑ㄈ齻€方面:目明、耳聰、心智。人主要做到用天下人之目視,用天下人之耳聽,用天下人之心思考,這才是明。
所謂“主聽”,敘述人主如何虛心聽取意見的道理,要做到的要點是不固執(zhí)己見而拒絕他人意見。
所謂“主賞”,敘述人主如何使用賞罰的道理,要點是“用賞貴信,用刑貴正”。信賞必罰有教化天下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可隨意用它。
所謂“主問”,敘述人主不恥下問、博學多聞的道理。天時、地理、人事都應該了然于心。
所謂“主因”,敘述人主如何遵循事理的道理,役使百姓,賞善罰非,統(tǒng)治天下,能夠久長。
所謂“主周”,敘述的是人主如何行事周密、善于開合的道理,否則群臣生亂,上下不通。
所謂“主恭”,敘述的是人主如何參用眾言、明察秋毫的道理,要綜合運用“長目”、“飛耳”、“樹明”。陶弘景注釋說:“用天下之目 竹視,故曰長視;用天下之耳聽,故曰飛耳;用天下之心慮,故曰樹明者也?!蹦芏床祀[微,天下奸邪就能暗中改變。
所謂“主名”,敘述的是人主如何把握名實的道理,根據名實相生的道理,循名求實,名實相符。
本篇所論是為君治政、為人處事的標準。
《貞觀政要》卷一記載了唐太宗與魏征的對話,可以很好地說明本文所論述的“主明”和“主聽”。原文大意是這樣的: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征說:“怎樣才算明君,怎樣才算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主之所以圣明,就在于能夠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庸,就是因為偏聽偏信?!对娊洝防镎f:‘前人說過這樣的話,有疑難可以去詢問割草打柴的老百姓,向他們征求意見。……當初秦二世深居簡出,孤陋寡聞,疏遠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下級官吏,偏信宦官趙高的話,一直到天下發(fā)生叛亂而潰敗,他還沒有得到消息。梁武帝偏信朱異,以致于侯景發(fā)兵圍攻皇宮,他竟然一點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各地造反的軍隊攻城奪地,搶掠城鄉(xiāng),他也一點都不知道。所以國君能夠廣泛聽取臣下的建議,那些權勢顯赫的大臣就不能堵塞下情,蒙蔽君主,百姓的呼聲就能上聞于國君了。”太宗聽了,大加贊賞。
轉丸第十三(亡佚)
肱亂第十四(亡佚) ①
下卷
本經陰符七篇
【原文】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Ⅰ Ⅱ Ⅲ Ⅳ Ⅴ
1.盛神法五龍①。盛神中有五氣②,神為之長③,心為之舍④,德為之人⑤。養(yǎng)神之所,
歸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⑦,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⑧,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⑨。故道者,神明之源⑩,一其化端⑾,是以德養(yǎng)五氣⑿,心能得一⒀,乃有其術⒁。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⒂,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⒃,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⒄。生受之天⒅,謂之真人⒆。真人者,與天為一⒇。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Ⅰ。故人與生一,出于化物Ⅱ。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Ⅲ,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yǎng),務在舍神Ⅳ,此之謂化Ⅴ?;形鍤庹?,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Ⅵ,養(yǎng)氣,養(yǎng)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Ⅶ,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zhí)一而養(yǎng)產萬類Ⅷ,懷天心Ⅸ,施德養(yǎng)Ⅹ,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Ⅺ,通達之,神盛乃能養(yǎng)志。
【注釋】
① 盛神:使精神旺盛。 法:效法。 五龍:道教中五行之神,傳說中的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 ② 中:內臟。 五氣:五臟之氣。五臟指心、肝、肺、脾、腎。 ③ 長:統(tǒng)帥。 ④ 舍:屋宅。 ⑤ 德為之人:德行使人成為人。 ⑥ 所:指途徑。 諸:“之于”的合音。 道:萬物的本原。 ⑦ 一其紀也:“一”是道的總綱。 ⑧ 包宏:包容宏大。 無形:指混沌狀態(tài)。 化氣:化育萬物之氣。 ⑨ 神靈:指宇宙自然而非人力所為的強大力量。俞梭《鬼谷子新證》認為當作“神明”。 ⑩ 神明:《淮南子?兵略》云:“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nbsp; ⑾ 一其化端:“一”是造化的開端?!独献印返谒氖略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⑿ 德養(yǎng)五氣: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即“得養(yǎng)五氣”。陶注釋為“循理有成謂之德”。 ⒀ 得一:得道守一。指保持體內的神氣不受外界煩擾。 ⒁ 術:指養(yǎng)生之術。 ⒂ 由:經過。 舍:居住。 ⒃ 十二舍:指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六境。 ⒄ 總攝:總管。 ⒅ 生:本性。 受:秉受。 ⒆ 真人:道家指保養(yǎng)自然本性得道的人。 ⒇ 與天為一:與自然融為一體。 Ⅰ 類:指事物的類別。 Ⅱ 化物:化于物。指隨物而化。 Ⅲ 心術:成玄英《莊子》疏云:“術,能也。心之所能,謂之心術?!?nbsp; Ⅳ 務在舍神:務必使神氣有歸宿。 Ⅴ 化:即下文“神化歸于身”之化。 Ⅵ 靜和:寧靜平和。 Ⅶ 神化歸于身:精神變化歸于自身。 Ⅷ 執(zhí)一:即守一,指守自然規(guī)律。 Ⅸ 天心:天意。 Ⅹ 施德養(yǎng):施布恩德養(yǎng)育天下。 Ⅺ 士:當時指社會的知識階層的人。
【譯文】
1.使精神旺盛,要效法五行之龍。精神中有神、魂、魄、精、志等五臟之氣,神是其中的主宰,心是它們居住的地方,德能使人成為五氣俱全的人。養(yǎng)神的途徑,最終歸于“道”,“道”是天地的開始,“一”是道的開端。萬物的創(chuàng)造,天地的產生,包容宏大,無影無形,化育萬物的氣,在天地產生前就已經形成,無法看見它的形狀,也無法知道它的名稱,只好稱作“神靈’’。道是神明的起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德使五氣得到滋養(yǎng),心就能掌握變化,術也就自然產生了。術是心氣的“道”居止的地方,神也就受心氣支使。人體九竅和十二個感覺之處,是五氣出入的門戶,由心來總管。本性來自天地自然,叫做真人。所謂真人,就是與天地自然合為一體的人。懂得這一點,并且是通過內心的長期修煉懂得的人,叫做圣人。所謂圣人,就是通過類推而明道的人。人在天地之間,誕生時天性是一樣的,隨后受不同的事物影響而變化。人知道區(qū)分事物的種類,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接觸外界。如有疑惑,就要在內心找答案,想辦法去解釋,但仍有心術不通的時候。如果要通暢,就得滋養(yǎng)五氣,務必使神停留在心,這就叫做“化育”?;鍤猓侵敢庵?、思想、精神和品德四個方面而言,精神是它們的主宰。寧靜平和,就能滋養(yǎng)五氣,使五氣和順。上面所說的四個方面不衰竭,無不發(fā)揮作用,保存下來,停留體內,這就是神氣化育歸于一身,叫做真人。真人與天地自然一體,與道相合,把握變化養(yǎng)育萬物,懷有天道自然之心,善施恩德滋養(yǎng)萬物,順應自然無所作為,用來包容各種思想意志,發(fā)揮自己的威勢。作為士,應該徹底知道上述道理,精神旺盛才能培養(yǎng)意志。
【原文】
2.養(yǎng)志法靈龜①。養(yǎng)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則心散②,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故心氣一則欲不俚③,欲不俚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④。理達則和通⑤,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⑥。故內以養(yǎng)志⑦,外以知人, 養(yǎng)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⑧。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yǎng)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yǎng)其氣志,察其所安⑨,以知其所能。志不養(yǎng),[則]心氣不固⑩;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⑾;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⑿;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 神矣。神喪則仿佛⒀;仿佛,則參會不一⒁。養(yǎng)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⒂。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⒃。
【注釋】
① 志:意志。朱熹《論語》注云:“心之所之謂之志。” 靈龜:古人用龜卜吉兇,龜有靈性,故稱靈龜。 ② 散:分散,散漫。指精神不集中。 “多”下原有“志”,《子匯》本無,據刪。 ③ 一:專一,集中。 惶(hu6ng):恣縱。 ④ 思:秦恩復校:“一本無‘思’字。” 理:指有條理。 達:通暢。 ⑤ 和通:和順、通暢。 ⑥ 煩:亂。秦恩復校:“一本作‘暴’?!?nbsp; ⑦ “養(yǎng)志”原作“養(yǎng)氣”,據《子匯》本改。⑧ 分職:職責。 ⑨ 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養(yǎng)其氣志”四字是衍文,可從。 察其所安:考察他氣志所達到的程度。安,居。 ⑩“則”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有“則”字,今據補。 ⑾ 猛:急速,指果斷。 ⑿ “志失”原作“失志”,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改,今從。 ⒀ 仿佛:指咣惚。陶注云:“不精明之貌。” ⒁ 參會不一:指志、心、神不能交融為一體。參,通“三”。 ⒂ 分:散。 ⒃ 依陶注,此句指威勢不分散,神明常固守,威勢才能震動外物。
【譯文】
2.培養(yǎng)意志要效法有靈性的烏龜。人們之所以要培養(yǎng)意志,是因為心神之氣不通暢。人們一有欲望,就老想到要去滿足。意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一多,心神就會分散,心神分散意志就會衰退,意志衰退,思慮就不通暢。所以,心神專一,欲望就受到控制,欲望受到控制,意志就不會衰退,意志不衰退,思慮就會通暢。思慮通暢就和順通達,雜亂之氣就不會在胸中造成煩擾。因此,對內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對外應該了解他人;培養(yǎng)意志,心靈就會通暢,了解他人,職責就會分明。如果用來考察人,一定先要了解對方培養(yǎng)志氣的功夫,心氣是旺盛還是衰弱。考察心氣安穩(wěn)的程度,以便了解他的才能。意志得不到培養(yǎng),心氣就不穩(wěn)固;心氣不穩(wěn)固,思慮就不通暢;思慮不通暢,意志就不充實;意志不充實,應對就不果斷;應對不果斷,就會喪失意志并且心氣空虛,意志喪失而又心氣空虛,就失去了靈魂。靈魂喪失就會意志恍惚;意志恍惚,那么意志、心氣、靈魂就不能很好地交融。培養(yǎng)意志,一開始就務必要使自己安靜下來,只有自己安靜了,意志才會堅定充實;意志堅定充實了,威嚴氣勢才不會渙散。固守住神明,才能威懾別人。
【原文】
3.實意法塍蛇①。實意者,氣之慮也②。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③;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④。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識氣寄⑤,好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⑥。故信心術⑦,守真一而不化⑧,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⑨。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⑩。慮不會,則聽不審矣⑾,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⑿。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⒀,精 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⒁,思之大虛⒂,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⒃,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⒄,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⒅。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⒆。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⒇。
【注釋】
① 實意:使思慮充實。意,思慮。 媵(t6ng)蛇:傳說中的會飛的神蛇。郭璞《山海經》注云:“龍類也,能興云霧而游其中?!雹?nbsp; 此句指實意在于心氣形成思慮。 ③ 榮:茂盛。神明榮,指精神旺盛爽朗。 ④ 間:本指縫隙,引申為有隙可乘,指破壞。⑤ 識氣寄:指要認識到心氣寄托在什么地方。 ⑥ 由:從。⑦ 信心術:使心術真誠。心術,指心計。 ⑧ 真一:指自然本性。 ⑨ 候:伺察。此句指等到別人同你交流,你可以傾聽對方所言并了解對方的情況。 ⑩ “之”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補,今從。 樞機:關鍵。 ⑾ 審:清楚,明白。 ⑿ 此下陶注中有“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十六字,臺灣蕭登福據他本為正文,認為道藏本誤入注文,當從。 ⒀ 五臟:心、肝、肺、脾、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⒁ 內視:指不以眼視而以心視。 反聽:指不以耳聽而以心聽。 ⒂ 大虛:即太虛,道家所指的空寂玄妙的境界,天地產生前的混沌狀態(tài)。 ⒃ 造化:創(chuàng)造化育。 ⒄ 原:推究。 政理:治世的道理。 ⒅ 天道: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 ⒆ 道知:大道的智慧。 ⒇ 無方:沒有方向,指沒有極限。 宿:停留,居止。
【譯文】
3.充實思慮要效法媵蛇。充實思慮,是指充實心氣形成的思慮。心神要安靜,思慮要深遠。心神安靜,精神就會充沛;思慮深遠,計謀就會成功。精神充沛,意念就不會紊亂;計謀成功,功勞就不會被抹殺。意志思慮安定,心緒也會安定下來,所作所為不會出現差錯,精神得到滿足而不致,于分散。要明白心氣寄居的地方,邪氣也會乘虛而入,乘機作亂,陰謀詭計也會由此而生,令人迷惑,言語就不能發(fā)自內心。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堅守自然本性而不變化,等待別人同你交流。計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彼此想法不交流,聽到的就不會詳細明白,計謀也就無法產生;而意志也就無人相信,成為虛假不實際的東西了。抱著效法自然的態(tài)度,使五臟六腑安靜和順通暢,精神魂魄固守不動,就能做到用心去了解世間萬事萬物,而志慮安定不亂,進入空虛的境界,與神明自由往來??梢钥吹奖P古開天辟地的情景,知曉萬物產生演變的過程,看到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推求人間治國安邦的道理,不用出門,天下事一清二楚;不用開窗,天象變化一目了然。不用親眼所見,可以招來事物;不用行走,可以到達目的地;這就叫做“道”。懂得了道,就能與神明相通,應付方方面面而心神不散?!驹摹?br> 4.分威法伏熊①。分威者,神之覆也②。故靜固志意③,神歸其舍④,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⑤;內實堅,則莫當⑥;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⑦。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⑧。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⑨。撓其一指⑩,觀其余次⑾,動變見形, 無能間者⑿。審于唱和,以間見間⒀,動變明而威可分。將欲動變,必先養(yǎng)志,伏意以視間⒁。 知其固實者,自養(yǎng)也。讓己者,養(yǎng)人也。故神存兵亡⒂,乃為之形勢。
【注釋】
① 分威:散發(fā)威勢。陶注云:“精虛動物謂之威,發(fā)近震遠謂之分。” 伏熊:處于伏擊狀態(tài)的熊。陶注云:“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后動,故‘分威法伏熊’?!?nbsp; ② 覆:被蓋。此句指散發(fā)威勢,要有充足的精神。 ③ 靜固:安靜堅固。 ④ 舍:即上文所說的“心”。 ⑤ 覆盛:指充足旺盛。 實堅:充實堅固。 ⑥ 當:抵擋。 ⑦ 如其天:指威力像天那樣大。 ⑧ 以鎰稱銖:此句指以強制弱,輕而易舉。鎰、銖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鎰。稱,稱量。 ⑨ 唱:倡導。 和:響應。 ⑩ 撓:彎曲。 ⑾ 余次:其余的。 ⑿ 間:指鉆空子、破壞。 ⒀ 以間見問:通過窺探找空子。前一間字是動詞,偵察;后一間字是名詞,指縫隙、缺點。⒁ 伏:埋伏,指隱藏。 ⒂ 兵亡:指武力對抗消失。
【譯文】
4.分散威勢要效法埋伏出擊的熊。分散威勢,精神力量要超過對手。所以要使自己的志向堅定、意志鎮(zhèn)定,精神凝聚在心,威勢就能兇猛壓倒對方。威勢兇猛壓倒對方,精神就充實堅固。精神充實堅固,就沒有什么外在力量能夠抵擋;外在力量抵擋不住,就能分散對方的威勢,動搖他的力量,像上天一樣讓人敬畏。用自己的堅實去攻取對方的虛弱,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戰(zhàn)勝對方的劣勢,就像用“鎰”來稱“銖”一樣容易。只要一有行動,就必然有人跟從;只要發(fā)出倡導,就必然有人響應。只要別人動一根指頭,就能了解到其余的動作變化,原形畢露,而別人沒有空子可鉆。明白倡導與響應的道理,通過蛛絲馬跡去發(fā)現對方的弱點。動作變化明確,威勢可以分散。行動變化之前,必須先培養(yǎng)意志,隱藏意圖,乘機采取行動。懂得使意志充實堅固,是擴充自己的力量;懂得謙遜禮讓,是為了愛護別人。所以精神力量充分存在,不需使用武力,照樣形成威勢。
【原文】
5.散勢法鷙鳥①。散勢者,神之使也②。用之,必循間而動③。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④,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⑤。意衰威 失⑥,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⑦。故觀其志意為度數⑧,乃以揣說圖事⑨,盡圓方、齊長短⑩。無間則不散勢⑾,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⑿。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⒀,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⒁。
【注釋】
① 散勢:散發(fā)威勢。 鷙鳥:兇猛的鳥,鷹、鸛之類。 ② 神之使:神的使者,指由神支使的。 ③ 0循問:遵循伺機而動的原則。間,指找機會,找對方的弱點。 ④ 推:尋找。 ⑤ 0志溢:意志 充沛。溢,滿。 ⑥ 此句原作“意失威勢”,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改, 今從。指意志衰弱威勢就會喪失。 ⑦ 外:指疏遠。 變:指詭譎不定。 ⑧ 度數:標準。 ⑨ 揣說圖事:揣度說辭,圖謀行事。 ⑩ 長短:《百子全書》本作“短長”,方、長協(xié)韻,當從。 圓方:參見《反應篇》。 ⑾ “間”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補,今從。 ⑿ “而”字據《子匯》本補。 ⒀ 精:指專一。 五氣:參見
“盛神”一段。 ⒁ 肅察:認真、慎重地審察。
【譯文】
5.分散勢力效法兇猛的鷙鳥。分散勢力,是運用精神的力量。使用分散勢力的方法,一定要尋找機會下手。整頓自己的威勢,強盛內部的力量,抓住對方的弱點,果斷采取行動,就會使對方勢力分散。能使對方勢力分散的人,心地謙虛,清靜寡欲,意志充沛。意志衰微,威勢喪失,精神不專一,言辭空浮而多變。所以以觀察對方的意志作為標準,再加以揣度,決定采取哪種方式進行游說,圖謀行事,長短方圓,各種手段配合使用。沒有間隙可乘,就不要分散勢力。分散勢力,要等待時機采取行動,采取行動就能成功。所以善于研究尋找機會的,一定要在內心提煉五氣,對外探察虛實,行動不失去分散威勢的作用。行動時,順著對方的意志,了解他的計謀。勢力,是利害的決斷,也是運用權變的威懾力量。勢力衰敗,是不集中精神審察的結果。
【原文】
6.轉圓法猛獸①。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②,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③。而神道混沌為一④,以變論萬類⑤,說義無窮⑥。智略計謀,各有形容⑦, 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⑧。 故圣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⑨。故興造化者⑩,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⑾,以觀神明之域。天地無極⑿,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也。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⒀@。圓者,所以合語⒁;方者,所以錯事⒂;轉化者,所以觀計謀⒃;接物者⒄,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⒅,乃為要結⒆,以接其說也⒇。
【注釋】
① 轉圓:轉動圓環(huán)。 ② 原:推究。 不測:無法測量。③ 心術:指心計。 ④ 神道:神妙莫測之理。 混沌:天地開辟前的未定形的狀態(tài)。 ⑤ “類”上原有“義”字,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是衍文,今刪。 變:通“辨”。 萬類:萬物。此句意謂分辨、論說萬事萬物。 ⑥ 此句指論說事物的道理無窮無盡。 ⑦形容:形態(tài)。 ⑧ 事類:事物的類別。 ⑨ 此句指像轉動 席圓環(huán)那樣靈活多變地對待處理事物,求得互相吻合。 ⑩ 興:發(fā) 勿動,發(fā)起。 造化:創(chuàng)造化育。 ⑾ 包:包容,包含。 大道:
自然規(guī)律。 ⑿ 極:極限,盡頭。 ⒀ 方:泛指方正、直率。 ⒁ 合語:指言語合拍。 ⒂ 錯:通“措”,處置,處理。 ⒃ 轉化:轉而化之,指轉圓從方以改變事物。 ⒄ 接物:待人處事。 ⒅ 會:指上文所說的四個方面融會貫通。 ⒆ 要結:連結。
⒇ 此句指把上述四個方面的運用同言說連接起來。
【譯文】
6.轉圓效法兇猛的野獸。所謂轉圓,就是探求像圓圈旋轉那樣無窮無盡的計謀。計謀無窮無盡,必須有圣人的胸懷,去探究深不可測的智慧的本原,再用深不可測的智慧去溝通心術。雖然天道混混沌沌,合為一體,仍然能類推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闡說其中無窮無盡的奧秘。智謀計策,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有的圓通,有的方直,有的是陰謀,有的是陽謀,有的吉利,有的兇險,因為事情各不相同。圣人心懷各種智謀計策加以運用,像轉動圓圈一樣求得合乎事理。創(chuàng)造萬物者一開始動作行為就包孕著宇宙的總規(guī)律,觀察到神明的領域。天地無邊無際,人間的事情無窮無盡,各自分成類別。圣人觀察計謀,就必定知道結果是吉是兇、是成是敗。轉圓的方法,或者轉到吉利,或者轉向兇險。圣人能通過自然法則預先知道存亡之理,也就知道轉圓為方。圓能變化無窮,可以用來使言語和諧、合拍;方能安定不變,可以用來處理事情;轉化事物,可以用來觀察計謀的得失;待人接物,可以用來觀察進退是非。以上四種方法,都可以融會貫通,溝通連結各種學說。
【原文】
7.損兌法靈蓍①。損兌者,幾危之決也②。事有適然③,物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④,言察辭合于事⑤。兌者,知之也⑥。損者,行之也⑦。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辭也⑧。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⑨,故辭不煩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⑾ ,而后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⑿。圓者不行,方者不止⒀,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⒁,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⒂。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豁⒃。
【注釋】
① 損兌:損益。損,減少。兌,河上公釋《老子》“塞其兌”之“兌”為目;此文當從俞樾《諸子平議?補錄》釋為益。 靈蓍(shī):蓍是古人占筮用的蓍草,因預測吉兇有靈驗,所以稱靈蓍。 ② 幾危:危險的征兆。幾,事物變化的征兆。 ③ 適然:偶然。 ④ 無為:指順應自然的法則。 有德:陶注釋為有德之士。 ⑤ 此句指言辭明察合于事理。 ⑥ 此句指增益言語,是為了了解事物。 ⑦ 此句指減損言語,是為了便于行動。 ⑧ 此句指對事物了解并采取行動之后,仍然不可行的,圣人不再發(fā)表議論。 ⑨ 失人之言:拋棄別人的言論。 ⑩ 煩:繁瑣。 ⑾ 當:遇到,面對。⑿ “因”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增,今從。因,因循,遵從。實:實際。 ⒀ 依陶注,此句指使對方圓方之謀皆不可行,不得其常,是為大功;陶注可商。依文意,圓者不行,即是損;方者不止,即是兌;這里是說智者損兌重在事功,與圣人損兌重大明道不同。上文“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云云,可證。 ⒁ 分威散勢:參見“分威”、“散勢”二段。 權:變通。 ⒂ 此句指威勢增益了,就可以采取決斷措施。陶注釋“威其機?!睘椤皺C危之威”,未確。 ⒃ 籍:秦恩復校:“一本作‘壑’?!?nbsp;
【譯文】
7.損益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損益是用來處理危險征兆的。事情總有偶然,辦事總有成敗。危險征兆萌芽,不能不明察。所以圣人用順應自然的法則處理人為的事情,考察言辭是否合于事理。益是指進一步了解,損是為了便于施行。損益之后不能去做,圣人不予辯說。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因為自己的言論拋棄別人的言論,因而言辭不煩瑣,心地不虛偽;心志不亂,意念不偏邪。面對困難或者容易的事情,才去設想種種對策,根據自然法則決定實際內容。使圓的計謀不得實行,使方的計謀不能停止,這是最大的功績。無論是損是益,都要說出道理。用分散威勢加以變通,發(fā)揮增益的威力。危機一顯現,及時處理。所以善于運用損益之術的,好比決開千丈堤防的洪水,又像滾動圓石落下萬丈深谷,勢不可擋。
【評析】
“本經”的意思是用內在的精神去治理外物;“本”即根本,指人的內心,根據《鬼谷子》全書的結構,前面部分都是講如何用道術治理外物的,這里的“本”應該指人的內在修養(yǎng);“經”即經典,指規(guī)范標準。“陰符”也是指內在修養(yǎng)的標準;“符”即前文“符言”的“符”;內在的修養(yǎng)與本文所論像符節(jié)一樣相合。陶弘景注解說:“陰符者,私志于內,物應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末,故曰本經。”人的內在的修養(yǎng)、素質為本為陰,而外部表現或治理外物為末為陽。經、符都含有標準的意思。
全文分七段,分別論述了“盛神”、“養(yǎng)志”、“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的修煉方法,是使用縱橫之術的內在基礎。
第一段論述如何“盛神”?!笆⑸穹ㄎ妪垺?,是說人們要想使自己的精神充沛旺盛,就要效法五行之龍。因為五行之龍是神龍,變幻莫測;而人的內在精神也是變化無窮的。接下來展開論述了“神”在人的心、氣所占的重要地位,即神是五氣之長,神是使心、氣發(fā)生作用,而神的根本在道。又接著論述了真人、圣人與士的區(qū)別。所謂真人,“與天為一”,“同天而合道”;所謂圣人,則是“內修煉而知之”、“以類知之”,即必須通過修煉學習才能了解萬事萬物;所謂士,只不過能夠做到“通達”事物之理而已。最后說,“神盛乃能養(yǎng)志”,引起下文。
第二段,論述如何“養(yǎng)志”?!梆B(yǎng)志法靈龜”,是說人們要想滋養(yǎng)自己的意志,要效法長壽通靈的神龜。陶弘景注解說:“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兇。故曰養(yǎng)志法靈龜?!别B(yǎng)志用來明察是非,與靈龜用來預測吉兇,事理相同,都要求準確靈驗。文章闡述了養(yǎng)志的原因、目的和方法。之所以要養(yǎng)志,是由于人的心氣所形成的思慮不通暢,志是被欲望支使的,欲望一多,心思就分散,心思分散志就衰,志衰就造成思慮不通暢。養(yǎng)志的目的和作用是為了知人為了心通,即“內以養(yǎng)志,外以知人,養(yǎng)志則心通矣”。養(yǎng)志何以知人?是指通過人是否養(yǎng)志來了解的。“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yǎng)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yǎng)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養(yǎng),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别B(yǎng)志的方法,要從安己開始,即“養(yǎng)志之始,務在安己”。做到了安己,才能志意實堅。
第三段論述“實意”。“實意法媵蛇”,是說人們要想使自己的思慮充實,就要效法能屈能伸的媵蛇。媵蛇能興云起霧,出神人化,而人的意慮變化多端,因此要效法媵蛇。文章從思慮的標準展開論述重要作用。思慮要深遠,思慮深遠計謀就能成功,計謀成功功績就牢不可破。思慮要固定,所謂“意慮定則心遂安”,心要安靜,“心安靜則神明榮”,“神明榮則志不可亂”。強調“無為而求安靜”,把思慮的重要作用與道聯系起來,提到道的高度,無疑增強了“實意”的理論性和必要性。
第四段論述“分威”?!胺滞ǚ堋笔钦f使強大的精神威力擴散開來,震動遠近,要效法伏地出擊的熊。陶弘景注解說:“精虛動物謂之‘威’,發(fā)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后動,故‘分威法伏熊’。”所謂“精虛動物”,是指精神的威力震撼外物;所謂“發(fā)
近震遠”,是指精神的威力在近處發(fā)揮能震懾到遠方。如何發(fā)揮精神威力,前提條件是要有充足的精神,即“分威者,神之覆也”。要使精神充足,先要“靜固志意”,使意志、思慮安靜固定,才能保養(yǎng)精神。只有培養(yǎng)和充實自己的內在精神,才有威力擴散,摧垮對方。 強大的精神威力,勝過千軍萬馬,可以轉化成強大的力量壓倒對方,“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文章從志意與神、神與威、威與形勢各方面的關系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強,論辯周密。
第五段論“散勢”?!吧莘v鳥”是說散發(fā)威勢懾服對方,要效法兇猛敏捷的鷙鳥。陶弘景注解說:“勢散而后物服,猶鳥擊禽獲,故‘散勢法鷙鳥’也。”陶注是從散勢的結果而言的。“散勢”似乎與上段“分威”相近,但體會文意,還是有區(qū)別。分威是指充足的精神形成強大的威力后發(fā)揮出來,散勢則是分威所形成的氣勢用于對方,強調待間而動,并且要像鷙鳥那樣敏捷迅速。文中說:“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問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無問則不散勢”。什么叫“勢”?“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意思是勢是在利害的關鍵時刻使用的力量,是一種隨機應變使用的威力。
第六段論述“轉圓”。“轉圓法猛獸”是說人們要想像轉動圓環(huán)那樣靈活機智,就要效法威力無窮的猛獸?!稗D圓”在本文既指計篥無窮,也指處事的機智應變。陶弘景注解說:“言圣智之不窮,者專圓之無止;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圓法猛獸’?!蔽恼聫娝荆袩o窮之計,必須有圣人之心,才能推求不測之智,通曉他人內心術;論說天地問萬事萬物無窮無盡。智謀也因此有圓方、陰_日、吉兇等種種不同。人事無窮,吉兇相互轉化,所以圣人預先了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理論上、計謀上盡量做到圓滿周全,處事則井究原則性。通過無窮無盡的智慧,考察計謀,決定進退,引導事勿朝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第七段論述“損兌”?!皳p兌法靈蓍”是說人們要想明白損益的苴理,要效法靈驗的蓍草?!皳p兌”是判斷事物微小征兆和處理危機的方法?!皳p兌者,幾危之決也。”下文又說“兌者,知之也。損著,行之也。”可見“兌”是指知“幾”,“損”是指決“?!??!坝梅滞葜畽?,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敝胳`活運用分威、散勢,來了解事物的微小征兆,用威力對付危機,果斷處理。損兌的泛指意義,就是知和行兩個方面。因為“幾?!笔菍е率挛镒兓?、關系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損兌”對“幾危”的作用,而沒有展開論述,最后得出結論:“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豁?!蓖怀隽恕皳p兌”的重要意義。
全文可分二個層次:前三段偏重于內在的修煉,后四段偏重于精神的外用,相輔相成。
持樞
【原文】
持樞①,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②,不可干而逆之③。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④,生養(yǎng)成藏⑤,亦復不可干而逆之⑥,逆之[者] ⑦,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⑧。
【注釋】
① 持樞:把握關鍵。樞,本指門戶的轉軸,引申為關鍵。 ② 正:指正常法則。 ③ 干:觸犯。 逆:違反。 ④ 天樞:原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此指治理天下的關鍵。 ⑤ 生養(yǎng)成藏:出長、養(yǎng)育、成熟、收藏。 ⑥ “可”原作“別”,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改,今從。 ⑦ “者”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增,今從。 ⑧ 大綱:根本綱領。
【譯文】
把握關鍵,指掌握自然規(guī)律,春天萬物萌生,夏天萬物成長,秋天萬物收獲,冬天萬物儲藏,這是天時運行的正常法則。違背了它,即使成功最終仍會失敗。因此君主也有治理天下的關鍵。生長、養(yǎng)育、助成、收藏,也不能干預違背,一旦違背,即使興盛也終究衰亡。這是自然法則,也是君主治國的根本綱領。
【評析】
“持樞”指掌握關鍵。陶弘景題解說:“‘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于轉動者也。故天之北辰謂之‘天樞’,門之運轉者謂之‘戶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意思是說,“樞”是主管轉動的東西,處在中間可以使外部運轉,處在近處能控制遠處。天上的北斗星叫“天樞”,使門轉動的軸叫“戶樞”?!俺謽小本褪钦莆諜C關控制物體運動。本文以天時運行形成四季的規(guī)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說明人君治國也有相應的規(guī)律,像自然使萬物生長成熟收藏一樣,國君也要使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天的規(guī)律不可違背,治國的規(guī)律同樣不可違背,違背了必然衰敗。天道與人道相統(tǒng)一,是本文的中心論題,因此題為“持樞”。
本篇有脫誤。重點論述人君治國要效法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不可倒行逆施,否則“雖成必敗”、“雖盛必衰”。這種以“天道”比附“君道”的觀點,對與民休養(yǎng)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合。
中 經
【原文】
1.中經①,謂振窮趨急②,施之能言厚德之人③。救[拘]執(zhí)④,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 儔善博惠⑤;施德者,依道⑥;而救拘執(zhí)者,養(yǎng)使小人⑦。蓋士,當世異時⑧,或當因免闐坑⑨,或當伐害能言⑩,或當破德為雄⑾,或當抑拘成罪⑿,或當戚戚自善⒀,或當敗敗自立⒁。故道貴制人⒂,不貴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權,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⒃,聞聲和音⒄,解仇斗郄⒅,綴去⒆,卻語⒇,攝心Ⅰ,守義國。本經紀事者紀道數Ⅱ,其變要在《持樞》、《中經》Ⅲ。
【注釋】
① 中經:陶注,由中以經外。中,指內心;經,指治理。 ② 振窮:救助處于困境的人。振,救。窮,困窘,不得志,走投無路。趨急:奔向急難。指奔去解救有急難的人。 ③ 此句指能做到振窮趨急的,是能說會道德行深厚的人。 施:行。 ④ “拘”原作
“物”,臺灣蕭登福據他本作“拘”,今從。 拘執(zhí):指被拘捕的人。⑤ 儔善博惠:指多行善事廣施恩惠。儔,眾。 ⑥ 依:遵從。⑦ 養(yǎng)使:役使,二字同義?!稄V雅?釋詁》一:“養(yǎng),使也?!?nbsp;⑧ 當:處于。 世異:指時代政局變化。 ⑨ 免:秦恩復校:“一本作‘勉’。” 闐坑:填埋溝壑,指死于野外。闐,通“填”。 ⑩ 伐害:殘害。 能言:指能言善辯之士。陶注:“謂小人之道,讒人罔極,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nbsp;⑾ 破德為雄:指拋棄仁德,從武稱霸。 ⑿ 壓抑,指受冤屈。 ⒀ 戚戚:憂愁。 自善:自我獨善,指保全自己。 ⒁ 敗敗:指危敗相接。 ⒂ 道:這里指為人處世的方法。 ⒃ 此句指從粗略的外形就能辨識真實的容貌,泛指從抽象認識具體。 ⒄ 此句指聽到聲音隨即唱和。 ⒅ 此句指解除弱小者的仇隙,而使強者爭斗。郄(xi),通隙,指矛盾。
⒆ 此句指去而綴之,即用言語使對方在自己離開后仍然思念。⒇ 卻語:用言語掩飾對方的過失。 Ⅰ 攝心:奪取對方的心。 Ⅱ 守義:謹守道義。 Ⅲ 本經:指《本經陰符》七篇。 道數:即道術,原則和方法。 Ⅳ 變要:變通的要點。
【譯文】
1.《中經》講的是前去解救陷于困境和有急難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必定是那些能言善辯、德行深厚的人。解救被拘捕的人,走投無路的人不會忘記恩德。能言善辯的人,與善人同類廣施恩惠;施行德義的人,按照自然法則辦事。解救被拘捕的人,然后可以養(yǎng)育役使他。士人面臨時代變異,有人幸免禍患,有人因能言善辯而被殘害,有人棄文從武,稱霸一方,有人含冤被捕而定罪,有人心情憂郁保全自己,有人在危敗中自立。道術貴在制服別人,而不被別人制服,制服別人就能掌握權柄,被人制服就不能掌握命運。因此,見人施臉色,裝模樣,隨聲附和,解開仇結使他人相斗,以言語聯絡,駁斥對方,攝取內心,恪守道義
等方法,本經只記載道術,而變通的要領在《持樞》、《中經》。
【原文】
2.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①,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②。有守之人③,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④,以道為形,以[德]為容⑤,貌莊色溫⑥,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⑦。
【注釋】
① 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爻”為“交”之誤,讀曰“狡”,“為”讀曰 “偽”。俞說有商。爻(y60)是《易經》中組成卦的基本符號,一為陽爻,一為陰爻,三爻組合成卦,可得八卦,八卦相重得六十四卦,通過卦的形體可以得出卦象。爻有爻象,根據爻象也可推測吉兇禍福,所以有“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的說法。 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本指根據卦爻的形體推知事物的容貌,這就是爻產生的依據。此文是說運用爻象的原理,從事物的表象推究其實質。 ② 此句是指從人的聲、形、貌了解內心的真實意圖。 影響:影子和回聲。③ 守:操守,節(jié)操。 ④ 僻淫:僻,不正,邪僻;淫,邪惡,越軌。⑤ “德”原作“聽”,據《子匯》本、《百子全書》本改。此句指用道德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外部表情。 ⑥ 貌莊色溫:面貌莊重,臉色溫和。⑦ 隱情:隱瞞實情。 塞郄(xi):堵塞縫隙,指不露痕跡而讓對方了解。郄,通“隙”。
【譯文】
2.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就像爻辭從占筮中產生,可以通過聲響、形狀、容貌來獲得信息。有操守的人,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說話必定引用《詩》、《書》,行為不越軌不過分,用道德規(guī)范修飾自己的形貌,面貌莊嚴,表情溫和,無法模仿他。這種情況就得隱瞞實情堵塞言行中的漏洞離他而去。
【原文】
3.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①。 故商、角不二合②,徵、羽不相配③。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④?故音不和則悲⑤ ,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⑥。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⑦,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⑧。
【注釋】
① 接:連接,指相通。 ② 商、角:古代五聲音階中的第二第三個音階。 ③ 徵(zhǐ)、羽:古代五聲音階中的第四第五個音階。 配:合,協(xié)調。 ④ 宮:古代五聲音階中的第一個音階。五聲與五行、五方、四季相配,宮屬土,居中,配四季的末一個月;角屬木,居東,配春季;徵屬火,居南,配夏季;商屬金,居西,配秋季;羽屬水,居北,配冬季;由于土在五行中占主要地位,所以宮為四聲之主。⑤ “悲”上原有“不”字,據《子匯》本刪。 ⑥ “是以”上原有“不”字,據《子匯》本刪。 散傷丑害:指聲音丑陋不和諧。 逆于耳:聽起來不順耳,耳朵不愿聽。 ⑦ 比目:參見《反應篇》4注② 。 合翼:比翼鳥。傳說此鳥僅一目一翼,必須兩只鳥并列飛行。須:待。 ⑧ 調:協(xié)調。
【譯文】
3.所謂聞聲和音,是因為聲音氣息不同,就不會恩愛友善。因此五音中商音角音不相合,徵音、羽音不相配,能成為這四音的主音的,大概只有宮音吧?所以聲音不和諧就會產生悲傷的調子,因此,聲音散漫、憂傷、難聽、刺耳,言語肯定難以入耳。即使行為美好,名聲很大,也不能像比目魚、合翼鳥那樣親密無間、互相幫助。這就是由于聲音和氣息的不合拍、不協(xié)調。
【原文】
4.解仇斗郄,謂解贏微之仇①。斗郄者,斗強也②。強郄既斗,稱勝者③,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污其名④,恥其宗⑤。故勝者,斗其功勢⑥,茍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并⑦。
【注釋】
① 贏(㈦)微:弱小。贏,瘦弱,疲弱。 ② 斗郄(×i):指使強者相斗。 ③ 稱勝者:吹捧勝利的人。稱,稱頌。 ④ “污”原作“行”,據《子匯》本改。污,玷污。 ⑤ 宗:祖宗。 ⑥ 斗: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是“聞”字之誤,其說可商。斗,爭。斗其功勢,爭其功勢,故下文云“茍進而不知退”,文意自通。 ⑦ 脅:威脅。 并:吞并。
【譯文】
4.所謂解仇,是指解除弱者之間的仇結。所謂斗郄,是指使強者之間互相爭斗。強者有仇隙,必然爭斗,勝利的一方,推崇功勞,炫耀威勢。失敗的一方,哀嘆自‘己的來敗,為自己的低下傷心,玷污了自己的名聲,給祖宗帶來恥辱。所以勝利者只知炫耀自己的功勞,夸大自己的威勢,一味地進攻而不知退卻。弱小的一方哀傷自己的失敗,遭受打擊,就會加倍使用力量,拼死抵抗。有隙可乘,就沒有特別的強大;受到抵抗,力量就不會十分強大;那么就都可以施加威脅,吞并掉他。
【原文】
5.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①,使有余思也②。故接貞信者③,稱其行④,厲其志⑤,言可 為可復⑥,會之期喜⑦。以他人之庶⑧,引驗以結往⑨,明疑疑而去之⑩。
【注釋】
① 綴:連接。 系言:指與自己有關的言辭。 ② 余思:指離開后留存的思慮。 ③ 貞信:忠貞信用。 ④ 稱:稱頌。⑤ 厲:激勵,鼓勵。 ⑥ 復:回來。 ⑦ 會:相會。 ⑧ 庶:指希望、愿望。 ⑨ 引驗:引事例驗證。 結往:總結過去。⑩ 疑疑:臺灣蕭登福據他本作“欺欺”即款款,至誠之貌,可從。
【譯文】
5.所謂綴去,是指用自己的言辭連綴對方,自己離開以后,讓對方仍然思念。所以交接正直守信的人,稱贊他的行為,激勵他的志向,說一些可以做或可以得到回報的事,讓他感到再次相會必定很高興。用別人的希求,來驗證以往的做法正確,表明自己離開的眷念之情。
【原文】
6.卻語者,察伺短也① 。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②。動以忌諱③,示以時 禁④;然后結信以安其心⑤,收語蓋藏而卻之⑥,無見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⑦。
【注釋】
① 察伺:探察窺伺。 短:短處。 ② 此句原是注文,無“言”字,據《子匯》本改人正文。 識:記。 ③ 此句指用對方犯的忌諱來觸動他。 ④ 此句指把當時的禁令給他看。 ⑤ “信”字原無,臺灣蕭登福據他本有“信”字,今從。 結信:以誠信交結。 ⑥ 收語:指收回自己揭示對方缺點的話。 蓋藏:遮蓋掩藏。 卻:掩飾。 ⑦ 多方之人:指知識豐富的人。
【譯文】
6.所謂卻語,是要探察對方的短處。言語一多必定有一些短處,議論他的短處,并加以驗證,指出某某地方犯飛了忌諱,某某地方違背了當時的禁令,觸動他,使他害怕; 然后真誠地安慰他,收回剛才的話語,掩蓋他的短處,加以否認,告誡他:不要把自己不能做的短處暴露給有見識的人。
【原文】
7.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①,則為之稱遠②;方驗之,驚以奇怪③,人系其心于己④。 效之于[人] ⑤,驗去亂其前⑥,吾歸誠于己⑦。遭淫色酒者⑧,為之術⑨,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⑩,喜以自所不見之事⑾,終可以觀漫瀾之命⑿,使有后會。
【注釋】
① 伎術:技藝。伎,通“技”。 ② 稱遠:指頌揚名聲到遠方。
③ 此句指驗證技藝的神奇使他吃驚。 ④ 系:連結。 ⑤ “人”字原無,據《子匯》本增。 效:驗證。 ⑥ 此句指拿當前的事例來驗證他的技藝可以排除那些不正的技藝。 ⑦ 此句指表明自己誠心歸順于他。 ⑧ 遭:遇到。 淫:過分,過度。 色:女色。 ⑨ 術:方法。 ⑩ 生日:活著的日子。 ⑾ 自所不見之事:自己沒有見過的事。 ⑿ 俞樾《諸子平議?補錄》認為當依陶注作“終以可觀”,可從。 漫瀾:本指水廣大無邊的樣子,泛指無限。
【譯文】
7.所謂攝心,是指遇到好學技藝的人,替他宣揚名聲傳播到遠方,用道術加以驗證,用奇異的事情使他驚嘆,這樣他的心就被你籠絡。用他的知識從別人那里取得效驗,并用前人的經驗教訓來說治亂的效果,那么他就會心悅誠服。地歸附于你。碰到那些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人,使用(三二的方法,可以用誠懇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打動他,讓他意識到這樣會置自己于死地,有縮短壽命的憂愁,再用他沒有見過的事使他高興,放棄酒色,最終可以健康長壽,使他產生后會有期的感覺。
【原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Ⅰ Ⅱ Ⅲ Ⅳ Ⅴ
8.守義者,謂守以人義①,探心在內以合也②。探心深得其主也③。從外制內,事有系由而隨也④。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⑤,至能敗家奪國⑥。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 守國以道。圣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釋】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Ⅰ Ⅱ Ⅲ Ⅳ Ⅴ
① 人義:人的義理。 ② 在:察。 ③ 主:主旨,真正的意圖。 ④ “隨”下當從《子匯》本補“之”字。 系:指牽掛。由、隨:順從,二字同義。 ⑤ 比:親近。 左道:邪道。 ⑥ 家:古代指卿大夫的封地。 國:古代指王、侯的封地。 奪:指喪失。
【譯文】
8.所謂守義,是指堅守人的道義,探求內心活動,符合他的愿望。探求內心活動,了解真實意圖。從外部控制內心,使他有事牽掛在心,順從于我。而小人巴結別人,專門使用歪門邪道,以致于使人國破家亡。如果不是賢者智者,就不能用道義守家治國。圣人所以重視微妙的道,實在是因為道可以轉危為安、挽救敗亡使之生存。
【評析】
“中”指內心?!爸薪洝笔侵赣冒l(fā)自內心的精神去治理外部事物,是縱橫家用于游說辯論、處世決事的常用技巧和策略;陶弘景題解說:“謂由中以經外,發(fā)于心本以彌縫于物者也,故曰中經?!比姆职硕危谝欢问强傉?,其余七段是分論。
第一段首先點明本文《中經》施用的目的和對象?!吨薪洝匪撌龅钠叻N策略,使用的目的是“振窮趨急”,即用于解救處于困境和有危難之時的人。使用的對象是能言者、厚德者和解救拘執(zhí)者。接著,作者列舉了“士”在時代變異中的種種選擇:或者免于禍患,或者因能言善辯受到殘害,或者棄文從武,或者蒙受冤屈被拘捕定罪,或者抑郁地茍且偷生,或者在危敗中自立。不論何種選擇,都離不開為人處世之道。而最關鍵的是“道貴制人,不貴制于人”,因為“制人者握權,制于人者失命”。于是提出了七種為人處世的技巧和策略,即“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并指出《本經》是記述規(guī)律和法則的,而變通的要點在《持樞》、《中經》二篇。
所謂“見形為容,象體為貌”,是指根據人的外部形象舉止,去推知他的內心世界,就像卦爻是根據抽象的卦象去推知實際的事物一樣。這種技巧只適用于沒有堅定操守的人,因為這種人虛浮淺薄,內心世界很容易從外貌舉止觀察清楚,所以,“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即從身影、聲音、形體舉動、相貌等方面就可以把握住他的內心世界。而對于有堅定操守的人,則“不可象貌而得之”,因為他們“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聽(德)為容,貌莊色溫”,也就是說,這種人言行正派,外表端莊,無法根據外表去推知內心世界。遇到這種人,只好隱瞞你的真實意圖,掩飾你的缺點,離開他。
所謂“聞聲和音”,是指聽到聲音就去附和,也就是說,聽話聽音,能聽懂對方話中含意.明白他的意圖,以求與對方聲氣相投。這是聯絡感情的方法。之所以要用這種方法,是因為“聲氣不同,則恩愛不接?!蔽恼赂鶕逡粝嗪系脑?,強調和音的重要。
所謂“解仇斗郄”,指解除弱者的仇隙,而使強者相斗。強者之間有仇隙,抵抗力量就不可能很強大,就可以用武力相威脅,吞并他們。兩強相斗,勝利的一方功高氣盛,驕兵必??;失敗的一方因失利而拼死抵抗,哀兵必勝。根據強弱轉化之理,先坐山觀虎斗,然后坐收漁利。
所謂“綴去”,指用言語維系人心,當自己離去后,對方仍然思念。對正直誠實的人,可采用稱贊、激勵的方式,對對方多加肯定,表示自己的眷念之心。因為這種方法對于游說的辯士留下了后路,而顯得非常重要。
所謂“卻語”,是指伺機抓住對方的把柄,威懾對方。然后用誠信安撫他,掩蓋其過失,對方會因此感謝你。這是常說的先打后撫的制人術。
所謂“攝心”,指收攬對方的心,使對方誠心歸附自己。文中列舉了兩種人,一種是好學技藝的人,可以采用稱贊他、驗證他的技藝的方式,使對方“系其心于己”;另一種是沉溺酒色的人,可以用音樂轉移他的愛好,并以“必死、生日少”之類的話使他害怕憂愁,然后加以鼓勵,讓人感到能健康長壽,從而相信你,依賴你。對這兩種人,前一種采用先揚而后抑,后一種采用先抑而后揚,目的都相同。
所謂“守義”,指謹守仁義,探求對方的內心世界,使人依附自己。并指出守仁義非賢智做不到。“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而賢智能“守家以義”、“守國以道”,并再次申“道”的重要作用,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作為全書的總結。
附錄一
鬼谷子篇目考
(清)秦恩復 輯
《隋書?經籍志》:“縱橫家”《鬼谷子》三卷?;矢χk注:鬼谷子,周世隱于鬼谷?!豆砉茸印啡?。樂一注。
《舊唐書?經籍志》:《鬼谷子》二卷。蘇秦撰。又三卷。樂一注。又三卷。尹知章注。
《新唐書?藝文志》:《鬼谷子》二卷,蘇秦。樂一注?!豆砉茸印啡?,尹知章注。《鬼谷子》三卷。尹知章不著錄。
柳宗元《鬼谷子辯》曰:“元冀好讀古書,然甚賢《鬼谷子》, 為其指要幾千言?!豆砉茸印芬獮闊o取,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險盞峭薄,盞音戾??制渫詠y世,難信,學者宜其不道。而世之言縱橫者,時葆其書;尤者晚乃益出七術,《鬼谷子》下篇有《陰符》七術謂“盛神法五龍”、“養(yǎng)志法靈龜”、“實意法媵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鷙鳥”、“轉圜法猛獸”、“損兌法靈蓍”七章是也。怪謬異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5醫(yī)。張云:“眍音洽,隘也。使人狙狂失守,狙,子余反。而易于陷墜。幸矣,人之葆之者少。今元子又文之以指要,嗚呼,其為好術也,過矣!
《中興書目》:《鬼谷子》三卷,周時高士,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蘇秦、張儀事之,授以“捭闔”下至“符言”等十有二篇;及“轉圓”、“本經”、“持樞”、“中經”等篇亦以告儀、秦者也。一本始末皆東晉陶宏景注,一本“捭闔”、“反應”、“內犍”、“抵城”四篇,不詳何人訓釋;中下二卷與宏景所注同。
《宋史?藝文志》:《鬼谷子》三卷。
晁公武《讀書志》:《鬼谷子》三卷,鬼谷先生撰。按《史記》,戰(zhàn)國時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因以自號。長于養(yǎng)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受縱橫之事?!稊ⅰ吠醪瘛?漢書?藝文志>考證》引晁氏《讀書志》云:尹知章敘。謂此書即授秦、儀者“捭闔”之術十三章。 《考證》引注云:“一云十二章?!薄氨窘洝薄ⅰ俺謽小?、“中經”三篇,《考證》引注云:“一云受‘轉丸’、‘肱篋’三章。”梁陶宏景注。按,馬氏《通考》、 “經籍志”引《讀書志》,此下有“《隋志》以為蘇秦書,《唐志》以為尹知章注,未知孰是。陸龜蒙詩謂:“鬼谷先生名詡,不詳所從出”三十五字。柳子厚嘗曰: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豆砉茸印泛蟪龆虮K峭薄,恐其妄言亂世,難信。尤者晚乃益出“七術”,怪謬異甚,言益隘,使人狙狂失守。來鵠亦曰:“鬼谷子昔教人詭紿激訐揣測儉猾之術,悉備于章。學之者惟儀、秦而已。如‘捭闔’、‘飛箝’,實今之常態(tài)。是知漸漓之后,不讀《鬼谷子》書者,其行事皆得自然符契也。昔蒼頡作文字,鬼為之哭。不知鬼谷作是書,鬼何為耶?世人欲知鬼谷子者,觀二子言略盡矣。故掇其大要著之篇?!?br> 鄭樵《通志?藝文略》:《鬼谷子》三卷?;矢χk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隱居鬼谷。又三卷。樂一注。又三卷。唐尹知章注。又三卷。梁陶宏景注。
馬端臨《通考?經籍志》:《鬼谷子》三卷。
王應麟《玉?!芬妒酚浾x》:鬼谷,谷名,在雒州陽城縣北五里?!镀咪洝酚刑K秦書,樂一注云:“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薄豆砉茸印啡?,樂一注。樂一,字正,魯郡人。有“陰符”七術,有“揣”及“摩”二篇。《戰(zhàn)國策》云:“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期年揣摩成。”按《鬼谷子》乃蘇秦書,明矣。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縱橫”《蘇子》三十二篇。o《鬼谷子》三卷,樂一注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史記正義》:《戰(zhàn)國策》云:乃發(fā)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 摩?!薄豆砉茸印酚小瓣幏逼咝g,有“揣”及“摩”二篇,乃蘇秦書,明矣。東萊呂氏曰:“戰(zhàn)國游說之風,蘇秦、張儀、公孫衍實倡之。秦,周人也。儀與衍、皆魏人也。故言權變辯智之士,必曰三晉、兩周云?!笔秩~氏曰:“蘇秦學出于揣摩,未嘗卓然有志天下。反復無常,不守一道。度其隙茍可人者,則為之,此揣摩之術也。故始求說周,周顯王不能用,則去而之秦。再求說秦,秦孝公不能用,則去而之燕。幸燕文侯適合而從說行。其所以說周者,吾不能知。若秦孝公而聽之,則必先為衡說以噬六國,何有于周。此蘇秦所以取死也?!短接[》引蘇秦曰:“天子坐九重之內,樹塞其門,旅以翳明。衡以隱聽,鸞以抑馳?!薄逗鬂h?王符傳》注引蘇子目:“人生一世,若朝露之宅于桐葉耳,其與幾何?”《御覽》又引“蘭以芳自燒,膏以肥自螨,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眔按蘇子三條,其文與《鬼谷子》不類,則《鬼谷》之非蘇秦書,明矣。劉氏涇曰:“老之翕張,儒之闔辟,其與鬼谷往來如環(huán),鬼幽而顯者也,谷扣而應者也。藏幽露顯,一扣一應,信如其名哉!此條亦王伯厚《考證》所引,故附錄之。
高似孫《子略》曰:戰(zhàn)國之事危矣。士有挾雋異豪偉之氣求騁乎用,其應對酬酢變詐激昂,以自放于文章,見于頓挫險怪離合揣摩者,其辭又極矣?!豆砉茸印窌?,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于戰(zhàn)國諸人之表。夫一辟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鬼谷之術,往往有得于闔辟翕張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潰裂而不可御。予嘗觀諸《陰符》矣,窮天之用,賊人之私,而陰謀詭秘有《金匱》、《韜略》之所不可該者,而鬼谷盡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按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縱橫家?!短浦尽芬詾樘K秦之書,然蘇秦所記,以為周時有豪士隱者,居鬼谷,自號鬼谷先生,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今考其言,有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又曰“人動我靜,人言我昕。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凡此之類,其為辭亦卓然矣。至若“盛神”、“養(yǎng)志”諸篇,所謂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賾者,不亦幾乎?郭璞《登樓賦》有曰:“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又《游仙詩》曰:“青骼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笨芍^慨想其人矣。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弊⑵鋾?,樂一、皇甫謐、陶宏景、尹知章。知章,唐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鬼谷子》三卷,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所師事者,號鬼谷先生。其地在潁川陽城。名氏不傳于世。此書《漢志》亦無有。隋、唐《志》則直以為蘇秦撰,不可考也?!端逯尽酚谢矢χk、樂一二家注。今本稱陶宏景注。又云:按《唐書?藝文志》作二卷。
錢曾《讀書敏求記》:陶宏景注《鬼谷子》三卷。鬼谷子,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戰(zhàn)國時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故以為號。其“轉丸”、“膚篋”二篇今亡。貞白曰:“或云即‘本經’、‘中經’是也?!?br>
鬼谷子目錄
上卷
捭闔篇第一
反應篇第二
內犍篇第三
抵巇篇第四
中卷
飛箝篇第五
忤合篇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權篇第九
謀篇第十
決篇第十一
符言篇第十二
轉丸篇第十三亡
肱篋篇第十四亡
下卷
本經陰符七篇
盛神養(yǎng)志實意分威
散勢轉圓損兌
持樞
中經
附錄二
鬼谷子佚文
(清)秦恩復輯
《說苑?善說篇》引《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故曰:圣人不朽,時變自守。《索隱》曰: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日”也。
《(史記?田世家>索隱》引鬼谷子云:田成子殺齊君,十二代而有齊國。按《莊子?膚篋篇》文與此同。
《太平御覽?治道部》引《鬼谷子》曰:事圣君有聽從無諫諍,[事]中君有諫諍無諂諛,事暴君有補削無矯拂。
又曰:君得名,則群臣恃之。
《意林》引《鬼谷子》曰:人動我靜,人言我聽。能固能去,在我而問。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憂累去則心平,心平而仁義著矣。
又曰:以德養(yǎng)民,猶草木之得時;以仁化人,猶天生草木以雨潤澤之。以上七條,《鬼谷子》逸文。
《<文選)注》鬼谷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然鬼谷之名,隱者通號也。
《太平御覽》禮儀部:《鬼谷子》曰: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神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焙髢x、秦齋戒而往。此條疑是《鬼谷子》序文。
晁公武《讀書志》尹知章敘:秦、儀復往見先生,乃正席而坐;嚴顏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
《(史記?蘇秦列傳)索隱》曰:樂一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以上四條,《鬼谷子》序。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東師事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駟案:《風俗通義》曰:鬼谷先生,六國時從橫家?!端麟[》曰: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o《集解》:《鬼谷子》有“揣摩”篇也。王劭云:“揣情”、“摩意”,是鬼谷之二章名,非為一篇也。
《法言》云:儀、秦學乎鬼谷術。
《論衡?答佞篇》:蘇秦、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碧K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又《明雩篇》:蘇秦、張儀悲說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
王嘉《拾遺記》曰:張儀、蘇秦二人遞剪發(fā)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圣人之文,無以題記,則以墨書于掌中及股里。夜還,折竹寫之。二人假食于路,剝樹皮為囊,以盛天下良書。每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問曰:“二子何勤苦若是?”而儀秦共與言論曰:“子是何人?”答曰:“吾死生于山谷,世論謂余歸谷子也?!鼻?、儀后游學,復逢歸谷子,乃請其學術,則教以干世俗之辯。乃探胸中韋秩三卷,書言輔時之事。故儀、秦學之以終身也?!豆攀房肌吩疲簝x、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
《金樓子》曰: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人海求金菜玉蔬。別有《真隱傳》、《錄異記》二條乃后人妄托,其辭鄙俗。今不錄。
, 摩?!薄豆砉茸印酚小瓣幏逼咝g,有“揣”及“摩”二篇,乃蘇秦書,明矣。東萊呂氏曰:“戰(zhàn)國游說之風,蘇秦、張儀、公孫衍實倡之。秦,周人也。儀與衍、皆魏人也。故言權變辯智之士,必曰三晉、兩周云?!笔秩~氏曰:“蘇秦學出于揣摩,未嘗卓然有志天下。反復無常,不守一道。度其隙茍可人者,則為之,此揣摩之術也。故始求說周,周顯王不能用,則去而之秦。再求說秦,秦孝公不能用,則去而之燕。幸燕文侯適合而從說行。其所以說周者,吾不能知。若秦孝公而聽之,則必先為衡說以噬六國,何有于周。此蘇秦所以取死也?!短接[》引蘇秦曰:“天子坐九重之內,樹塞其門,旅以翳明。衡以隱聽,鸞以抑馳?!薄逗鬂h?王符傳》注引蘇子目:“人生一世,若朝露之宅于桐葉耳,其與幾何?”《御覽》又引“蘭以芳自燒,膏以肥自螨,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眔按蘇子三條,其文與《鬼谷子》不類,則《鬼谷》之非蘇秦書,明矣。劉氏涇曰:“老之翕張,儒之闔辟,其與鬼谷往來如環(huán),鬼幽而顯者也,谷扣而應者也。藏幽露顯,一扣一應,信如其名哉!此條亦王伯厚《考證》所引,故附錄之。
高似孫《子略》曰:戰(zhàn)國之事危矣。士有挾雋異豪偉之氣求騁乎用,其應對酬酢變詐激昂,以自放于文章,見于頓挫險怪離合揣摩者,其辭又極矣?!豆砉茸印窌?,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于戰(zhàn)國諸人之表。夫一辟一闔,易之神也。一翕一張,老氏之幾也。鬼谷之術,往往有得于闔辟翕張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潰裂而不可御。予嘗觀諸《陰符》矣,窮天之用,賊人之私,而陰謀詭秘有《金匱》、《韜略》之所不可該者,而鬼谷盡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按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縱橫家?!短浦尽芬詾樘K秦之書,然蘇秦所記,以為周時有豪士隱者,居鬼谷,自號鬼谷先生,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今考其言,有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又曰“人動我靜,人言我昕。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凡此之類,其為辭亦卓然矣。至若“盛神”、“養(yǎng)志”諸篇,所謂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賾者,不亦幾乎?郭璞《登樓賦》有曰:“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庇帧队蜗稍姟吩唬骸扒圜狼в嘭穑杏幸坏朗?。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笨芍^慨想其人矣。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注其書者,樂一、皇甫謐、陶宏景、尹知章。知章,唐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鬼谷子》三卷,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所師事者,號鬼谷先生。其地在潁川陽城。名氏不傳于世。此書《漢志》亦無有。隋、唐《志》則直以為蘇秦撰,不可考也。《隋志》有皇甫謐、樂一二家注。今本稱陶宏景注。又云:按《唐書?藝文志》作二卷。
錢曾《讀書敏求記》:陶宏景注《鬼谷子》三卷。鬼谷子,無鄉(xiāng)里族姓名字。戰(zhàn)國時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故以為號。其“轉丸”、“膚篋”二篇今亡。貞白曰:“或云即‘本經’、‘中經’是也?!?br>
鬼谷子目錄
上卷
捭闔篇第一
反應篇第二
內犍篇第三
抵巇篇第四
中卷
飛箝篇第五
忤合篇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權篇第九
謀篇第十
決篇第十一
符言篇第十二
轉丸篇第十三亡
肱篋篇第十四亡
下卷
本經陰符七篇
盛神養(yǎng)志實意分威
散勢轉圓損兌
持樞
中經
附錄二
鬼谷子佚文
(清)秦恩復輯
《說苑?善說篇》引《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故曰:圣人不朽,時變自守?!端麟[》曰: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日”也。
《(史記?田世家>索隱》引鬼谷子云:田成子殺齊君,十二代而有齊國。按《莊子?膚篋篇》文與此同。
《太平御覽?治道部》引《鬼谷子》曰:事圣君有聽從無諫諍,[事]中君有諫諍無諂諛,事暴君有補削無矯拂。
又曰:君得名,則群臣恃之。
《意林》引《鬼谷子》曰:人動我靜,人言我聽。能固能去,在我而問。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憂累去則心平,心平而仁義著矣。
又曰:以德養(yǎng)民,猶草木之得時;以仁化人,猶天生草木以雨潤澤之。以上七條,《鬼谷子》逸文。
《<文選)注》鬼谷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然鬼谷之名,隱者通號也。
《太平御覽》禮儀部:《鬼谷子》曰: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神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后儀、秦齋戒而往。此條疑是《鬼谷子》序文。
晁公武《讀書志》尹知章敘:秦、儀復往見先生,乃正席而坐;嚴顏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
《(史記?蘇秦列傳)索隱》曰:樂一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以上四條,《鬼谷子》序。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東師事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駟案:《風俗通義》曰:鬼谷先生,六國時從橫家?!端麟[》曰: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o《集解》:《鬼谷子》有“揣摩”篇也。王劭云:“揣情”、“摩意”,是鬼谷之二章名,非為一篇也。
《法言》云:儀、秦學乎鬼谷術。
《論衡?答佞篇》:蘇秦、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碧K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又《明雩篇》:蘇秦、張儀悲說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
王嘉《拾遺記》曰:張儀、蘇秦二人遞剪發(fā)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圣人之文,無以題記,則以墨書于掌中及股里。夜還,折竹寫之。二人假食于路,剝樹皮為囊,以盛天下良書。每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問曰:“二子何勤苦若是?”而儀秦共與言論曰:“子是何人?”答曰:“吾死生于山谷,世論謂余歸谷子也?!鼻亍x后游學,復逢歸谷子,乃請其學術,則教以干世俗之辯。乃探胸中韋秩三卷,書言輔時之事。故儀、秦學之以終身也?!豆攀房肌吩疲簝x、秦受術鬼谷先生。歸之聲與鬼相亂故也。
《金樓子》曰: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人海求金菜玉蔬。別有《真隱傳》、《錄異記》二條乃后人妄托,其辭鄙俗。今不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