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萬物簡史五谷篇:民以食為天

上古的糧食有所謂五谷、六谷和百谷。

按照一般的說法,五谷是

稷、黍(shǔ)、麥、菽(shū)、麻;

六谷是稻、稷、黍、麥、菽、麻。

六谷比起五谷來只多了一種稻,

這顯然是因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

后來才傳到北方來的。

五谷還有別的說法,

例如《孟子》:“樹藝五谷”,

趙岐注:“五谷為稻黍稷麥菽?!?/span>

六谷也有別的說法,這里不列舉。

至于百谷,

不是說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糧食品種,

而是多種谷物的意思。

稷,粟也,又叫谷子。

稷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

是最重要的糧食。

也有人認為稷帶殼時,稱為谷子,

除殼后稱為粟米,

其精細品種則被稱為“粱”

因其色黃故稱“黃粱”。

成語“黃粱一夢”就與粟米有關。

據(jù)《枕中記》載,

盧生在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自嘆窮困。

呂翁取青瓷枕讓盧生睡覺,

這時店主正在煮小米飯。

盧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

一覺醒來,店家的小米飯還沒熟。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栽培小米

出自北京門頭溝的東胡林遺址,

年代在距今9000到10000年間,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

最早的小米籽粒。

(粟和黍都可以被稱之為小米)

粟在新石器早期零星出現(xiàn),
到了新石器中期則明顯增多,
相關遺址覆蓋了黃河中下游
至西遼河流域之間的廣闊范圍。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

和社神(土神)合稱為社稷,

并以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

由此可見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周始祖后稷,

被尊為稷王、稷神、農(nóng)神、耕神、谷神。

黍是現(xiàn)代北方所說的黍子,又叫黃米。

《詩經(jīng)》里常見黍稷連稱,

可見黍在上古也很重要。

上古時,黍被認為是比較好吃的糧食,

所以《論語·微子》說:

“殺雞為黍而食之?!?/span>

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也說: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關于粟和黍的區(qū)別,

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

曾在赤峰地區(qū)拍攝過一張照片,

大家可以看出,

二者長相完全不一樣:

長得像狗尾巴一樣的是粟,

長得像水稻一樣散穗的是黍子。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

甲骨文中關于“麥”字有兩個字,
一個是“麥”字,指大麥;
還有一個是“來”字,
一般被詮釋成為小麥。

《詩經(jīng)·周頌》曰:“貽我麳麰”。
其中“麳(lái)” 被考證為小麥,
而“麰(móu)”則為大麥。
后人亦用“麳麰”入詩,如:
塞馬春深無苜蓿,田家雪足望麳麰。
——宋代范純?nèi)省冻瓿潭ㄈ嵝獭?/span>

關于麥的產(chǎn)量,
據(jù)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
我國大麥產(chǎn)量超過200萬噸,
不如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的1%,
它們產(chǎn)量在4000億斤左右。

關于麥的用途,
大麥主要用于啤酒釀造和飼料,
2018/2019年度我國大麥釀酒和飼料
使用比例為51.3%和44.9%。

小麥主要用于食用,
是世界上四大主食之一,
這是毋庸贅言的。

作為五谷之一,小麥是唯一一種
不是起源于中國的谷物品種。
小麥起源于西亞,
在距今9600到9000年間
被西亞地區(qū)古代先民馴化出來。
西亞新月沃地為最早栽培小麥的區(qū)域,是公認的許多作物物種如豆類、豌豆、大麥、小麥和亞麻的起源中心。

當時馴化出的小麥,
是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
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食用的普通小麥。
被馴化的二粒小麥隨后傳到了
現(xiàn)在的伊朗高原北部,
與當?shù)氐拇稚窖虿蓦s交產(chǎn)生了
一種新的小麥品種,即六倍體小麥。
六倍體小麥才是我們現(xiàn)在食用的小麥,
也被稱作普通小麥或面包小麥。
所以小麥的起源過程很特殊,
屬于二次栽培型的農(nóng)作物品種。


小麥大概是在
距今4000年前后傳入中國的。
關于其傳入路線,有如下幾種可能:
一是歐亞草原通道,
二是傳統(tǒng)絲綢之路,
三是海上絲綢之路,
四是西南絲綢之路。 
(下圖沒畫出傳統(tǒng)絲綢之路)

那么小麥最有可能
從哪條路線傳入中國呢?

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小麥遺存
都出土自最東部的山東半島。
測年數(shù)據(jù)超過距今4000年。
其次是西部新疆、青海和河西走廊,
最后才是中部地區(qū)。
有鑒于此,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認為,
小麥傳入中國的路徑,
最有可能是歐亞草原通道,
即下圖的紅色路線。

小麥傳入中國以后,
很快就在北方地區(qū)普及開來。
但在很長一段時期沒能取代谷子和糜子
而成為中國北方的主體農(nóng)作物。 
其原因有兩個。

一是氣候原因。
小麥冬播夏收,
春季是生長時期,最需要水,
但東亞地區(qū)春季普遍缺少雨水,
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而夏季頻繁的降雨
又影響了小麥的成熟和收獲。


二是食用原因。
中國古代飲食習慣是粒食傳統(tǒng)。
小麥整粒蒸煮實在太難吃了,
而碾碎后亦難下咽,
僅作后備食物,如
《三國志·袁術傳》記載:
“士眾絕糧,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
這里的麥屑指的就是碾碎的小麥粒。

有人可能會說,
青海民和的喇家遺址出土了
“天下第一碗面條”,距今4000年。
但其實這碗古老的面條,
是由粟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

菽就是豆。
上古只稱菽,漢以后叫豆。
在古代中國,大豆主要作為食物食用,
現(xiàn)今已經(jīng)成為了重要的油料作物。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馴化大豆
這說明,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
大豆就已經(jīng)被中國古代先民所馴化。


關于大豆的起源研究,
科學家們曾經(jīng)遇到了困難:
野大豆與栽培大豆的區(qū)別是,
前者爆莢,后者不爆莢。
而二者的籽粒形態(tài)特征區(qū)別不大。
因此很難從大豆遺存中辨別
何為野大豆,何為栽培大豆。


最近幾年,科學家們才研究出一套
新的鑒定栽培大豆的標準和方法:
栽培大豆的豆粒與它的野生祖本,
最關鍵區(qū)別是種皮的特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 
野大豆的種皮,質(zhì)地非常堅韌。
如果用錘子砸碎,不管砸得多么粉碎,
它的種皮仍然與子葉連在一起的。
而栽培大豆只要一砸碎,
它的種皮就從子葉(豆瓣)上脫落。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之一,
養(yǎng)活了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
水稻如此高產(chǎn),袁隆平功不可沒。

水稻起源于
距今1萬年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下圖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出土了距今8000年
水稻遺存的重要考古遺址,
其中三個黃點代表的遺址,
有早到距今1萬年以前的水稻遺存。 

下圖是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的
距今1萬年以前的水稻遺存。

關于稻的馴化,值得一提的是,
其它谷類的祖先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而水稻的祖先是多年生的。
我們的祖先將一種多年生的植物
馴化改造成今天世界上
產(chǎn)量最高的一年生農(nóng)作物,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國人不但馴化了水稻,

還把水稻種植搬到了太空。

2022年12月4日,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
隨艙下行的還有
經(jīng)過120天的空間培育生長,
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的水稻種子。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
后世還有吃麻粥的。
《詩經(jīng)·豳(bīn)風·七月》:
“九月叔苴(jū)”,苴就是麻子。


大麻籽還可以榨油,
大麻油可食用,可用于照明。 

麻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
大麻在中國古代
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類作物,
古人所穿的衣服,
其纖維來源主要是靠大麻。

在古代,絲綢只有極少數(shù)
上層人物才有條件享用。
而棉花起源于國外,傳入中國非常晚。
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大眾
穿的衣服靠大麻纖維紡紗織布。
就此而言,古人把大麻列為五谷之一,
確實不成問題。

當然大麻也確實具有毒品的特性,
學術上一般叫致幻劑。
但不是所有的大麻都具有致幻劑的特性,
只有比較特殊的
幾種大麻品種才具有這種特性。

至于大麻在中國古代
是否曾經(jīng)被用作致幻劑,
有學者認為,在薩滿的法會上,
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也有學者認為,
一些制作精美的青銅盉
很可能就是用作吸食致幻劑。

現(xiàn)在說一說谷禾粟粱。
谷是百谷的總稱。禾本來專指稷,
后來逐漸變?yōu)橐话慵Z食作物的通稱。
粟本來是禾黍的籽粒,
后來也用作糧食的通稱。
粱是稷的良種。古人常以稻粱并稱,
認為這兩種谷物好吃;
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稱,
認為是精美的膳食。

糧食炒成干糧叫糗(qiǔ),
也叫糇(hóu)糧。
《詩經(jīng)·大雅·公劉》:
“迺(nǎi)裹糇糧。”
糧字本身也指的是干糧,
行軍或旅行時才吃糧。
所以《莊子·逍遙游》說: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span>

參考資料:

五谷的傳說和考古發(fā)現(xiàn)(趙志軍.2019)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2009)

萬物簡史 · 欄目匯總

考古發(fā)現(xiàn) 考古研究 | 史前文化 | 遺跡遺址

文物器物 | 上古史話 | 先秦歷史 | 古族古國

人物傳記 | 歷史考證 | 山川湖海 | 路橋關渡

地名地志 | 氣候簡史 | 語言文字 | 神話仙話

姓氏名號 | 天文歷法 | 農(nóng)業(yè)史話 | 民俗文化

學界學人 | 分子人類學 | 三星堆 | 古書古籍

甲骨文 | 講座紀要 | 古人類學 | 山海經(jī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谷史話)二、五谷的起源
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小小的五谷,藏著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
古代糧食有哪些
“五谷不分”之“五谷”不完全辨認手冊
南方人吃不慣面食,我們祖先也是 | 趙志軍 一席第564位講者
中國古代的“五穀”之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