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想起一句話“自古文人多相輕”,不但輕同行,更輕外行。
我想問問,《詩經(jīng)》的格律是什么?《楚辭》的格律又是什么?這兩部經(jīng)典就是我們中國詩歌的源頭。請問他們是有格律,還是有講平仄了。詩詞本就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普通百姓的真實寫照,文人墨客通過對文字的精煉,記錄了生活,形成了最初詩歌,進而發(fā)展成了后來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其實在唐朝以前,詩歌本沒有平仄格律之說,初唐時期還很少講格律的,只是到了盛唐中唐時期,才漸漸的形成了律詩絕句。
有好多的唐詩名篇,也不是嚴格的按照平仄格律來的,這里就不列舉了,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或者讀唐詩的時候注意一下。當然,不能否認,平仄格律的出現(xiàn)是詩詞發(fā)展的進步,但不能一味的追求平仄格律吧,作品的內(nèi)容意境才是主要的,格律什么的是外在的形式,是為了詩詞的內(nèi)容彰顯的更完美,而不應該成為詩詞歌賦的桎梏,這不成了八股文了嗎?
至于題中說的“無句法無格律不知所云”甚至“污染”都用上了。對此,鄙人不敢茍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能不能用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一些不足?非得把陽春白雪捧得高高在上,用鼻子看占了大多數(shù)的下里巴人?
作詩也好,作詞也罷,都是文人。我們古代形容文人氣質(zhì)叫什么?叫儒雅,交謙謙君子?小子我在這個問題中看不到“謙謙”二字。
當然,也很可能是我想的不對,那樣的話。就當我胡說吧。但說人家寫的“不知所云”,好吧,其實是對了。因為其他任何人都不是作者,他寫的東西只有他自己最懂。我們以為自己看的文言文注釋,古詩詞鑒賞的,就都是書上寫的意思了?如果真能穿越,跟李白杜甫一探討,說不定讓人笑掉大牙。由此看來,還是別說誰“不知所云”為好吧。
啰嗦了這么多,還要說,平仄格律路法等不是沒用的,有用,很有用。這也都是詩詞文章的支架,衣服。但作文如做人,不要為了好看的外表,就冷落了可貴的心靈。更不要因為自己有好看的衣服,就看清一個粗繒大布的農(nóng)民,因為,你可能永遠不知道,這一副外表下,是怎樣的靈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