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草書創(chuàng)作的四個問題
——鄭培亮采訪胡抗美
(三)草書創(chuàng)作的審美與藝境
時間:2005年5月20日
記者:上兩次我們談了草書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諸如筆法、造型等等,今天我們談點玄的,聊聊草書審美意韻。特別是在狂草書的創(chuàng)作中,這一大特征要比其他書體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胡:草書創(chuàng)作的時間特征與其他書體相比更為明顯。從表面上看,草書線條從點到線本身就是一個時間的延續(xù);草書曲直圓折的節(jié)奏也是時間的表征;還有草書的速度,自然是典型的時間特征。我認為草書創(chuàng)作的時間特征在于:強調時間的展開及延續(xù)與創(chuàng)作同步這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價值是,草書創(chuàng)作的不可重復性。音樂也強調過程,但把書法與音樂相比,它們又有很大的差異。
記者:草書創(chuàng)作與音樂演奏不一樣,在時間推移與延續(xù)過程中,書家的所有創(chuàng)作結果都將在空間中得到固定,形成一種格式。這種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決定了草書創(chuàng)作的不可重復性。
胡:不可重復性是書法藝術的共同特征,但對飛躍跳動的草書而言更為貼切。時間的展開與創(chuàng)作過程同步,“時間的展開”是均等的,而“創(chuàng)作過程”的環(huán)境、環(huán)節(jié)如書家的心緒的沖動、感情的起伏、揮灑時的即興抒泄等都因時因人因地而各異,因此,創(chuàng)作結果無論是氣韻,還是形象都是無法重復的。
記者:我們通常把繪畫、建筑、雕塑等劃為空間藝術,把音樂、文學等劃為時間藝術。那么書法藝術的空間性特征,同繪畫、雕塑完全一樣,故而將其歸為空間藝術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黑、白藝術的書法,黑的部分是它的空間軌跡,白的部分怎么解釋呢?這似乎有更深的東西沒有被我們所認知,值得進一步探究。
胡:形而上的東西說不太清楚,還是講講形而下的東西。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是書法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書法神采、氣韻的內在要素,是步入書法藝術殿堂的“鑰匙”。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對造型,對通篇布局起著極大的制約作用,對作品的雅俗也起著重要作用。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一部分表現(xiàn)為無形,一部分表現(xiàn)為有形。無形是指它處在落筆之前、收筆之時、甲線條與乙線條之間??梢哉f,一件書法作品的空白處絕大部分屬于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如下筆前的空搶及筆斷意連、呼應、映帶等等。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自提筆開始,一直到創(chuàng)作結束,除了有形的線條之外,其他全部都屬于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有形是指書法藝術的空間品格包涵著時間特征,因為線條的形成過程也是時間的展開過程。線條從起到止,是時間的連續(xù),線條方向的變化,長短的變化,頓挫的變化,是時間的表征。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征對書法風格起著重要作用。
記者:蘇東坡有句名言:“書初無意于佳乃佳”。這是他對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總結。在對“有意”與“無意”的理解上,人們的分歧很大。我的理解是:“有意”是“無意”的基礎,如果沒有“有意”的磨煉,“無意”之佳也便不可能存在。
胡:無意于佳和有意于佳都是指書法創(chuàng)作的追求,“有意”的目的是佳,“無意”的目的也是佳。二者都可以通向佳境,不可厚此薄彼。其實,“無意”、“有意”也有個認識問題,《蘭亭序》的詩意,《祭侄稿》的悲痛之意,《韭花帖》的愜意和《寒食帖》的悲哀之意不是意嗎?沒有這些意,就沒有這些帖。這個時候的意,正是書家所需之意,而不是無病呻吟之意。
記者:蘇軾等人在有意的強調“無意”為之的理論,這大概與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這樣做。
胡:有意而為之的創(chuàng)作論,早在東晉時代的衛(wèi)夫人就提出來了,她說:“意后筆前者敗,意前筆后者勝”。她的得意門生王羲之講得更具體:“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聯(lián),意在筆前,然后作書”。王羲之把意在筆前之“意”,解釋為書前對法度的整理、字形的安排、通篇的布置等,這應當說一直是傳統(tǒng)書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楊凝式也不贊成無意于佳之說,他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絕非隨意揮灑、醉后而作。真正的創(chuàng)作要憑厚實的功底和清晰的思路。很顯然,他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應當“有意”而為之。
記者:古代書家在創(chuàng)作中“無意”的成分好像更多一點,當代的書家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某種境界,“有意”的成分增加了,有的甚至是刻意為之。古人留下的作品多是日常生活實用中產生的,相對實用這一屬性,藝術品更像是一種附屬物;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里面想無意為之似乎不太可能,書家每寫一張字,或展出,或應酬,都具備一定的目的性。
胡:我以為,草書創(chuàng)作進入最高的抒情階段時,創(chuàng)作的動態(tài)過程隨著時間推移與空間的展開,再去關注技巧層面的東西,無疑要影響節(jié)奏本身的完整性。成功的草書創(chuàng)作,第一忌諱的是性情不達,線性語言的中斷破碎。因此“無意于佳乃佳”是草書創(chuàng)作的最高標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人們審美標準也在改變,書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也在改變。“無意于佳乃佳”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古代相對容易實現(xiàn),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作品篇幅成數(shù)十倍、百倍的加大,再采取生活經歷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恐難奏效。因此,在草書創(chuàng)作中的“有意”就顯得十分重要。古人低案小幾,書寫席地而坐,書寫的尺幅也不大,特別是宋以前,最大的作品不過一平方尺左右而已。而且他們每個人在這方寸之地經營耕耘幾十年,創(chuàng)作起來駕輕就熟,“無意于佳乃佳”的系數(shù)是很高的?,F(xiàn)如今,高軸大篇,古人一幅作品的面積僅夠現(xiàn)在寫一兩個字,如果不是有意安排,精心布置,反復策劃,多次創(chuàng)作,企圖“無意于佳乃佳”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所講的安排、布置、策劃決不是造作,而是在心態(tài)輕松,心平氣和條件下的周密思考。我們剛才提到王羲之,他對創(chuàng)作的安排、布置、策劃比我們細得多,連墨怎么調,心情怎么放松,字的大小、連綿等,都一一考慮得非常細微。
記者:您認為在草書創(chuàng)作時應保持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追求一種什么樣的境界?
胡:草書第一重要的是神韻神采,神就是無我的境界,人為的造作顯現(xiàn)的是人不是神,只有無意而為之方見神采。草書的標準唯一個神字,不應為神形兼?zhèn)?。歷代草書大家,形的把握早已不是問題了,而終身追求的就是一個神字,因此,草書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和追求應該是,有神無形為上乘,神形兼?zhèn)湔叽沃?,見形不見神為下品。這是我多年草書創(chuàng)作的體會。
記者:關于草書創(chuàng)作中的神與形的關系問題,古代書家都是強調神形兼?zhèn)?,而您今天則是有意識的強調一個神字,很想聽聽您在神與形的關系上是如何理解的。
胡:強調神而決不是反對形,關鍵是誰統(tǒng)籌誰、誰駕馭誰的問題。草書的靈魂是神采,字形又是神采的具體反映,它應當服從、服務于神采。神采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所謂無形,它是一種仁者仁美、智者智美的朦朧美;所謂有形,一方面是造型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古人說的“形其哀樂”。一幅草書作品應表性抒懷,將喜怒哀樂用線條、用力度再現(xiàn)出來,有形有神,有血有肉,從而出神入化。
記者:無論是神形兼?zhèn)溥€是文質彬彬,古人都是強調二者的統(tǒng)一與協(xié)調,既然這樣,您為什么在神采與形態(tài)中如此強調神采呢?
胡:這是因為,在草書創(chuàng)作中,人們太注重外表了,或者說只知道外表而不明白內涵,好像把漢字寫得無限纏繞,行氣左右開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古人怎么寫,我就怎么寫,以為復印古人就是草書創(chuàng)作。這是草書創(chuàng)作中兩個極端的問題。而大多數(shù)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我所說的大多數(shù)是指草書創(chuàng)作的平均水平。這個平均水平好象發(fā)動機缸內的氣門,上上下下十分忙乎,可就是沒有新的高度。我在研究這種現(xiàn)狀之后,想到了一位非藝術理論家提出的一個稀奇古怪的命題,這就是一代哲人老子的“大巧若拙,大味必淡,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如果將這一理論作為當今草書創(chuàng)作的認識論,無疑是走出當今草書創(chuàng)作困境的指路燈。草書的創(chuàng)作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那些進一步出類拔萃、鶴立雞群的書家,都是緊緊拉住古賢之手不放松的人,他們在艱苦的創(chuàng)作中,千錘百煉、嘔心瀝血,盡量去尋找有別于古人的點滴表現(xiàn)。古人字形可以模仿得一模一樣,而神韻才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草書的神韻是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草書創(chuàng)作中的神韻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體會深刻,神韻的感覺就好像孝子站在列祖列宗的靈牌下那樣莊嚴肅穆;就像重大工程在地下埋一塊石牌作為奠基那樣慎重;就象奧運冠軍站在領獎臺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樣神圣。明知虛無卻使人感動的東西就是神韻。
(四)草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思考
時間:2005年5月28日
地點:胡抗美先生辦公室
記者:書法盡管是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已經與古代書法有了明顯的區(qū)別.例如,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相繼出現(xiàn),藝術家的思維活躍了。面對當前藝術理論的百花齊放,您是如何看待和認識這種現(xiàn)象的?
胡:書法理論要不斷創(chuàng)新,也要鼓勵書法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諸書體、諸風格、諸流派融為一體,如同百花園中的牡丹、芍藥、梅花、蘭花。象征著生機,展示著繁榮,如果滿世界都是一種花,這個世界該是多么的單調乏味。理論上要倡導寫傳統(tǒng)的是一種花,寫現(xiàn)代的也是一種花,寫經典的是一種花,寫民間的也是一種花的和諧氛圍,不能為從事經典、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的罵從事現(xiàn)代、民間創(chuàng)作的不會寫字或從事現(xiàn)代、民間創(chuàng)作的罵從事經典、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的俗氣搖旗吶喊。如此說來,決不是說在砂石具下的今天,沒有不會寫字的“書家”,沒有俗氣的書法作品,而是講不同風格,流派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和平共處的關系,決不能是你死我活,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的關系。
記者:歷史上各種書法派別歷經千年風雨而各自傳承始終不息,雅俗共賞的中庸理念起了很大作用的。各門各派中都有雅的代表,也有俗人俗作。藝術要追求雅韻的境界,至于何門何派是十分次要的。
胡:書法的繁榮,要靠千姿百態(tài)的風格來構筑,單一風格統(tǒng)治的景象不是繁榮昌盛。書法的異軍突起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任何一種風格都不可能長久的一統(tǒng)天下。李斯借助“車同軌、書同文”強大而殘暴的國家機器也沒能讓中國漢字永遠停留在小篆上。李世民一言九鼎,也不可能讓當朝書法家清一色的寫王羲之。書法歷史無情地證明,是多種風格多種流派推動著書法的繁榮。
記者:這也涉及到一名書法批評者的理論觀念、思維方式、認識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問題。
胡:書法批評是書法進步的助力器。當今書法百花齊放,碑帖無爭,那種碑說碑有理,帖說帖有理的偏激之辯幾乎蕩然無存。時至今日,書法批評的主要任務應是對書法走向、書法道德等問題的關注。書法批評高尚而又具有導向性,它規(guī)范著書法發(fā)展趨勢。因此,書法批評應是公正的,而不是泄私憤的。沒有書法批評,就沒有書法事業(yè)的活力。由于歷代的書法批評家們的辛勤勞動,才保證了書法藝術的健康發(fā)展。那種相互詆毀,不負責的吵鬧,絕不是書法批評,那種指手劃腳,憑個人好惡的亂發(fā)議論,也絕不是真正的書法批評。
記者:現(xiàn)在大家都在談論書法展覽中的風格雷同問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展覽發(fā)展太快了。除了大家經常關注的幾大書展以外,各種名目的展覽是層出不窮。
胡:所謂雷同,主要是指千人一面,千作一面,千展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放棄自我,一味地追求時尚所致。米芾熱,便一哄而起,一色的米字;王鐸熱,便大哄大嗡,一色的王鐸;碑熱、民間熱,便去模仿碑味、民間書法味。更重要的是,寫什么,形式像什么,沒有自己的筆墨。晉代以來,王氏家族寫王羲之的不在少數(shù),但為什么不是千人一面呢?關鍵問題是他們不僅師承技巧,更為可貴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性情創(chuàng)作。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一模一樣性情的人,如果我們都用性情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那么,無論哪一種書風,哪一種流派,其面目就會各具特點了。依我看,書法藝術不是靠單純的技巧和光冕的師承立足的,它是在適應人們審美觀、提升人們審美觀中碰撞出的一種火花。
記者:我有一種看法,您也許不盡贊同。書法這玩意哪有這么好變的?古代書家已經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的風格,想在他們的風格以外另立山頭,沒那么容易?,F(xiàn)在的重大展覽一年怎么也有四、五個吧,讓他們這些人幾個月就變一副面孔,書法家不成孫悟空了?老說雷同,老說創(chuàng)新,這不是難為人家?
胡:(笑)你說的也有道理!你可以拿著這種說法與書法批評家理論理論,但你說的和人家批評的不是一回事。
一個時代留下一種風格,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態(tài)、清尚樸,這便是書法的時代特點,從整體而言,既是當時書法面目的觀照,也是書法史發(fā)展過程的觀照。當代風格至今尚沒有一個定論,不是因為當代沒有風格,至多是因為風格發(fā)育不成熟。
但無論一百年后怎么概括當今的書法特征,較之于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國在內,是最沒有文化底蘊的年代,是最缺乏傳統(tǒng)功力的年代,是最沒有規(guī)矩和標準的年代。
其原因:第一是文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決裂”。第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第三是社會環(huán)境浮躁,書法藝術名利化的影響。
記者:這樣說來,您好像對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前景有些悲觀?
胡:不是悲觀。我們生活在當今時代,應當說生逢盛世,遇到了最適合藝術創(chuàng)造的時代,我們有著古人無法比擬的創(chuàng)造條件,但也有種種不利的因素,正確認識自己,是揚長避短的前提。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家,主要依靠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書法悟性和審美意識,同時,絕不能忽視社會基礎和時代根基。就我國書法理論及實踐而言,沒有改革開放的社會因素、時代特點,就沒有今天書法的一切。當前的傳統(tǒng)與流行,經典與新古典論的爭論,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大幅式及各種展覽形式等,可以說都是改革的產物,都是時代的派生物。改革的年代,使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必然要反映到藝術家的作品當中去。藝術家思想變化得愈深刻,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果就愈具有時代的創(chuàng)新精神。
記者:人們常說,書法創(chuàng)作的源泉來自生活。生活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生活是什么?書法與生活又有怎樣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我們又應該如何從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
胡:書法創(chuàng)作的生活,主要來自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古人的生活,即古人的書法實踐和古人的書法理論。吸取古人生活的營養(yǎng),就必須讀史、讀碑、讀帖。從這個意義上講,臨碑臨帖就是深入古人,向古人采訪。采訪的過程是艱苦細致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采訪沒有光環(huán),沒有喝彩,也沒有獎杯,它枯燥無味,默默無聞。向古人采訪,不是簡單地向古人模仿,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進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反復品味。采訪古人要有捕捉能力,作品的章法布局,字型的精美、結體的絕妙、用筆的神氣,等等,都呈現(xiàn)在古人的作品中,關鍵是看你能不能把它捕捉到。古人的某一個用筆,可能給人以無限的思路。這思路就是創(chuàng)作的激情,就能把我們帶入創(chuàng)作的佳境。二是今人的生活。它包括人民群眾的生活,現(xiàn)代藝術觀,當代書法發(fā)展趨勢,自然風光等。書法創(chuàng)作不可閉門造車,更不可無病呻吟。十月懷胎方可一朝分娩,肚子里沒有貨,何談創(chuàng)作?沒有靈感的書法創(chuàng)作,是沒有生命的作品,平淡無味,不論如何擺弄技巧,也是沒有神氣的。靈感離不開生活。要創(chuàng)作,就要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大自然去,并虛心誠意地向生活學習。前賢觀云之變、觀蛇入草、觀雷電、觀墜石,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經過他們的思索、捕捉,然后科學地運用于書法實踐和書法審美。離開了生活,創(chuàng)作的思維就枯萎,就沒有創(chuàng)作的靈感。向今人采訪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可忽視,即書家之間相互交流和融合。書家是書法生活的實踐者,他們風格各異,各有千秋,藝術的見解不同,審美的角度不同,追求的藝術道路也不同,但一定要相互融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千萬不能把與自己審美觀不一樣的風格視為俗氣或丑怪。創(chuàng)作的思路要寬廣、清新,就要容得下不同風格的東西。
記者:談及從生活中尋找感悟,不能不說到書家的修養(yǎng)問題。這些年來,書家的字外功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的書家悟性極高,筆性靈敏,功力也很深,一時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輝煌過去,不是繼續(xù)前行,反倒出現(xiàn)了滑坡的現(xiàn)象,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了,現(xiàn)在寫的作品技巧上是熟練了,意味上卻不如初出茅廬時富有朝氣。這樣的書家令人感到惋惜。
胡:這是一個大家經常議論的話題。書外功也十分重要。作為書法家,除了在藝術上必須有良好造詣之外,還必須在文學上有所積累和建樹。歷史上的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楊風子、蘇東坡、米南宮、祝允明、黃道周、徐渭等等,都是詩文素養(yǎng)雄厚、詩文傳世甚廣的名家。再比如古人要求草書創(chuàng)作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性情與哀樂如何在作品中表現(xiàn)?這個問題是技法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這也是書家成千上萬,而大師級人物難覓的重要原因。書法中有性情、哀樂者,必須是與中華民族大文化打通者。春秋詩經、戰(zhàn)國楚辭、漢代大賦、魏晉書法、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這些文化泰山雖不可超越,但卻可以給我們力量、智慧,書家如果不能與之打通,其創(chuàng)作難稱書法,大不了稱得上字寫得好。
一個現(xiàn)代書家必須注意的一點是,書家不能僅僅執(zhí)著于書法一道。歷代書家除了在文學上具備深厚的積淀,他們還都是關注國家、社會與民生的具有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儒家的教義在古代書家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體現(xiàn)?,F(xiàn)代社會分工日益細致,也許一個書家在從事某一領域的創(chuàng)作以外,可能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參與其他的社會活動,但不能參與不等于等閑視之。一個書家如果只關心參展、獲獎,只津津樂道于書界的點點滴滴,而對國家、社會、民族這些與自己沒有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關心,我不能輕易否定一個書家的藝術成就,但對他的胸懷、視野以及認識問題的深刻程度,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記者:孔圣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人解釋這段話說,知之者,知有此道,好之者,好而未得,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由知到好,由好到樂,是不同的藝術追求,用之于書法也十分貼近。您應當屬于典型的“樂之者”了。
胡:古人解釋這段話,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樂者,嗜之而飽者也。當下書界對書藝的理解與把握,不外乎知者、好者、樂者三種情況。知者,知其皮毛,基本不懂何為書法;好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滿足于已知所識,甚至鄙視進步,排擠他格,妄自尊大;樂者,追求無厭,經常為自己達不到一種境界而煩惱,當一種境界實現(xiàn)了,又去追求一種新的境界。改革開放以來近二十年的書法實踐證明,藝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從不停息,書家一代勝似一代。然而也有“最勝”的、達到“高峰”以后,總自以為達到了一種境界,具備了一種個性,停滯不前,最后退出歷史舞臺。境界這東西是麻醉劑,它讓你不知不覺的失去感覺;境界是界限,當你認為達到境界了,必然懈怠,畫地自限,畫而不進則自退。藝無止境,自以為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是愚蠢的,也是無知的。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還沒有達到我理想中的境界,但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因為微小的進步而自足。
記者:我聽說您對書法幾近迷戀,和您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您所從事的工作繁忙冗雜,但您能很好的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這么多年,工作之余,不忘筆耕。
胡:書法,使我在疲勞中得以恢復,也使人的心靈得以慰藉。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是我近十年中最繁忙的一年,幾乎是披星戴月,早晨六點起床出門,晚上八點才能回家?;氐郊抑幸咽瞧洳豢埃氯ゾ碗y再站起來,或者說就再也沒有站起來的力量了。然而,只要朝案邊一看,那古帖、古碑、墓志等等,就如同看見逸少揮筆,大令灑墨,顛張狂素皆栩栩如生,頓時,疲勞煙消云散,精神振奮,臨池仿古,一招一式,一點一畫,完全浸入了一種境界,就這樣,在案邊可站三、四個鐘頭。說白了,就是喜歡,就是一個“樂”字,樂在其中,自然是物我兩忘。
記者:今天談了很多的話題。您的理論深入淺出,實實在在,聽得輕松,看得明白,相信讀者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 !
(說明:本文轉自為藝、圖片選自書藝公社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