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師和學生對教育資源、理念、學習方式的更新,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教育相結合的產物,以“時間短、內容精、簡單實用”的特點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而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微課,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古詩鑒賞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注重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習效率?!笨梢?,微課使小學古詩教學更具趣味性和實用性,在此,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讓微課助力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幾點看法。
微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對學生而言,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方式為他們搭建了更廣闊、更有效的學習平臺。首先,微課改變了古詩的預習方式。在預習古詩時,學生往往需要從作者資料、古詩釋義、寫作背景、相關鏈接等方面進行查找資料。那么針對古詩預習,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可以通過查找和收集與古詩相關的資料制作成預習型微課,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古詩含義、詩人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大大節(jié)省了預習時間,為課上學習做好鋪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古詩預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村居》一課,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詩人高鼎為什么會由景到人,把早春的醉人景色渲染得如此淋漓盡致呢?這與他的人生經歷分不開。那么在制作預習型微課時,可以將詩人高鼎的生活年代和創(chuàng)作背景作為學生預習的重點。高鼎是清代后期詩人,大致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時代,約咸豐年間(1851—1861)。高鼎留下的人物事跡和史料并不多,他與大多數詩人一樣,在政治上接連遭受壓抑和打擊,一生壯志難酬。無奈之下,在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qū)。而他生活的咸豐年間,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內有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抗清朝統(tǒng)治,外有西方侵略者發(fā)動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而高鼎雖身處在那個時代,但在遠離戰(zhàn)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用以排遣內心對國家存亡的憂慮,寄托自己希望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這樣,學生通過微課進行預習時,不但能理解古詩表面的含義,更能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其次,微課改變了古詩的學習方式。微課的“微”意為“簡短”,古詩微課的教學將時間濃縮到10分鐘內,也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剖析教學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精要的微課。這樣壓縮了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自由的時間,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微課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變化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無論是何種變化,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微課使古詩教學更具實效性,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能力。
微課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而古詩又常常運用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因此,借助微課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的意境,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比如部編版二年級《絕句》一詩,在進行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以詩中的景物和顏色為切入點:“同學們,如果讓你來為這首詩配一幅畫,你都會畫些什么呢?可以畫一棵柳樹,樹上有兩只可愛的黃鸝,可以畫一行整齊的白鷺,可以畫一座終年不化的雪山,還可以畫停滿船只的河流……如果讓你為這幅圖上的景物涂上顏色。你會涂上哪些顏色呢?柳樹是翠綠色的,黃鸝要涂上黃色,遠處的雪山、飛翔的白鷺是白色的,天空是蔚藍的,河水是碧綠的,河邊的船是木色的……”這樣,通過借助景物和顏色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增加了微課中與學生的互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共鳴,而且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靈動與意境。
因此,利用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是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是音樂、圖片、視頻等,用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興趣,烘托學習氣氛;也可以是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奇聞軼事,用于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狀況、社會面貌,使學生融入意境,感悟情感,體會學習的樂趣。
小學古詩表面淺顯易懂,實則意蘊深遠。在解讀古詩時,我們可以通過微課采取開放的、多元的方式,從不同角度解讀古詩意蘊。首先,可以從字、詞、句入手,發(fā)掘古詩的內涵。如教學《絕句》一詩時,在誦讀古詩、想象畫面之后,拋出問題:“看著這幅圖畫,再讀一讀這首詩,讀著讀著感覺畫面好像動起來了,同學們,你們想一想是哪些字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呢?”進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個“鳴”字,讓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嬉戲;一個“上”字,讓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蔚藍的天空;一個“含”字,讓詩人杜甫打開窗戶,眺望遠方的美景;一個“泊”字,讓江面停泊的船只盡收眼底。一首詩,一幅畫,為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其次,可以從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體會詩人情感。如部編版三年級《贈劉景文》一詩,是蘇軾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太守時所作。當時劉景文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升遷。此詩前兩句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jié),后兩句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切莫意志消沉。不想只過了兩年,劉景文就病逝了。蘇軾感慨劉景文人生坎坷遭遇,應當時景色作此詩作。這樣,借助創(chuàng)作背景來解讀古詩,學生水到渠成地體會到了詩人對朋友的勸勉和支持。再次,可以賞析相同詩人或相同主題的古詩,開闊視野,增強底蘊。比如在學習了《絕句(其三)》,欣賞了早春景色之后,可以賞析杜甫創(chuàng)作的這組詩的另外三首:其一寫草堂,其二寫浣花溪,其四寫藥圃。感受詩人在“安史之亂”平定,友人重聚后愉快的心情。又如學習了高鼎的《村居》一詩,還可以賞析陸游、鄭燮等詩人創(chuàng)作的相同主題的《村居》,感受不同詩人眼中的別樣鄉(xiāng)村生活??梢?,借助微課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對古詩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使學生獲得審美感受和體驗,增強文化底蘊。
總之,教師科學恰當地運用微課技術,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和微課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古詩語言之美,意蘊之深,使古詩教學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豐富底蘊。
多分支拖曳線列陣聲納系統(tǒng)在正常工作時,一般處于運動穩(wěn)定狀態(tài)或是準穩(wěn)定狀態(tài),這是由于當系統(tǒng)運動狀態(tài)變化過于劇烈時,會嚴重影響聲納系統(tǒng)工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判斷多分枝線拖曳列陣系統(tǒng)是否處于穩(wěn)態(tài)運動的指標一般有以下兩個:
目前,臨時便道正式開放交通,但該便道有320米通過江頂崖滑坡體,路基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為保證行車安全,對該便道實行交通管制,應急搶險機械車輛、客車和兩軸載貨車輛可安全通行,三軸及三軸以上車輛需從代古寺繞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