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對科學文化素質要求更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借助國學教育的文化資源,提高學生素質。
國學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構成道德意識活動先在形式和傾向性的資源性功能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遺存和個體后天經驗的凝結。作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過先天制約與后天的建構與統(tǒng)一,完成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道德價值的直接教學在促進個體道德學習的效率和建構新的道德原型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例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其主體化的價值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德育資源中,其思想性在育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價值作用。這樣的國學教育實例還可以舉出很多,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在市場經濟充分發(fā)展的今天,利益關系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社會問題。泊來的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對當代中國的社會思潮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如何利用國學資源中關于義利關系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文化觀,其道德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如《論語》中“見利思義”“見德思義”“義然后取”“君子思義而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精華的傳承,是民族文化自覺與發(fā)展的基本社會責任。因此,國學資源傳承的正確方式是: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個可以超越時代的價值認同的資源有效體。
從課程資源建構來看,國學資源是語文課程建構最基礎的文化元素。高中語文課程的國學教育,是極具人文性的課程。所以,從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角度出發(fā),語文教學也應成為國學傳播的主陣地。魯迅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并行的現(xiàn)代社會轉型時期,在數(shù)字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國學精髓的“仁、義、禮、智、信”是當代中華民族共榮發(fā)展之本,這種信念可以使人以健康的心態(tài)來適應社會變遷。
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那種宏達氣象和對道德完善的價值追求尤其值得代代相傳。在文言文學習中,更應重視《論語》《莊子》《老子》《孟子》《墨子》《周易》《春秋》等先秦元典的學習。因為,文化元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心里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不斷發(fā)展的理性產物,也是民族精神所在。所以,反復為學生詮釋文化元典,對該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審美情趣、思維模式、人際關系等會產生久遠影響。所以說,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實效性與課程資源的拓展是共同生成的。高中語文課程國學教育資源有效施教,在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所選先秦諸子與歷史散文的基礎上,選修教材可以進一步對這些先秦元典進行拓寬與挖掘,有利于滿足學生對原生性人格成長的需求,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學習的要求,以及情感內化和歸屬的訴求。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把國學教育資源作為提高學生參與性學習活動的發(fā)展常態(tài)。
在語文課程的開發(fā)中,讓學生參與進來的原則,與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學生體驗式的創(chuàng)作活動目標是一致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目標中提出了各種系列學習活動的學習要求,提倡嘗試各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活動。例如,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演講與辯論等,這方面國學資源的豐富性,完全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多樣化的第二課堂的學習實踐內容。我校對開展學科活動非常重視,特別是高中語文組,每學期本備課組都要精心策劃和組織與教學活動緊密聯(lián)系,既突出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緊扣課本教學內容和進度的詩歌朗誦會、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辯論會、作文競賽等活動,也有傳承經典、繼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經典誦讀、成語改錯競賽、名句名篇默寫、名著閱讀交流會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國學經典,在活動中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充分體現(xiàn)出發(fā)揮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特色建設中的有效作用,使語文教學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學生共同成長。
在教材選擇上,可以側重選擇先秦兩漢的文章指導學生理解文意,選擇諸子散文指導學生誦讀與理解,選擇唐詩宋詞要求學生以背誦鑒賞為主。所以說,國學資源在不同文體的系列學習中,有助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法的掌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