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高段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在兩個緯度上開展語文教學探索,一是發(fā)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二是追求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規(guī)律,知其“所以然”。在課堂教學中,以文本為范例引導學生學習表達,重點落實這兩個目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體裁的文章,教法應該不同。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說明文,在教學中,教者的教學語言和教學其他體裁課文的語言是不同的。如: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從這個問題中,學生明白了說明文一般的結(jié)構(gòu)特點,篇章結(jié)構(gòu)得以把握。在教學2-4自然段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舉了哪些例子,還讓學生從例子中體會事例的獨特之處:維也納一天也離不開音樂,白天到夜晚,空中都飄溢著古典音樂,家庭到政府會議中都享受著古典音樂。從時間上看,很多時間都有音樂相伴,從群體上看,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政府官員的工作也離不開音樂。可見古典音樂已經(jīng)融入了維也納人民的生活和血液?;诖耍髡呓榻B的這四個方面就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習到了表達的方法。教學結(jié)束之后,學生比較了三段文字的共同點,明白這三段都運用了由總到分的寫法,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我趁熱打鐵,拋出一個寫話練習:我的家鄉(xiāng)是用瓜果“裝飾”起來的美麗鄉(xiāng)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家鄉(xiāng),訓練語言表達。學生一氣呵成,反饋的結(jié)果表明,學生輕松得“法”。
我想,只有教師恰當運用語言,才會使學生對語言表達有所體悟、領(lǐng)會,也才有學生對語言表達的關(guān)注和品味,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有位教師教學《灰椋鳥》4、5自然段時,因為鳥多,學生感到場面非常壯觀。此時老師問道:鳥多,但文中沒有一個“多”字。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多”?學生回答后出示整群整群、一批一批、巨大、百米長等詞語讓學生體會,然后又引導學生對灰椋鳥歸林時“形”的壯觀和“聲”的美妙進行了細致的感悟,作者怎樣描寫灰椋鳥歸林數(shù)量由少到多、聲音由小到大。學生感受到作者描寫語言的具體、生動和條理性,體會深刻。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不僅能很快地背誦,而且“習”得了描寫類似百鳥歸林等場面的一般方法。
再如《秦兵馬俑》,作者把觀察和想象融合起來,敘寫引人入勝。在教學中,教者將描寫不同類型兵馬俑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妙用,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發(fā)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課必須回歸到對文本語言的體會、品味。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要堅守母語教學陣地,指導學生認識母語的特征與作用,體會它的豐厚的文化內(nèi)蘊,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的感情?!蔽ㄓ性鷮嵉剡M行語文實踐,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早》是一篇現(xiàn)代散文,堪稱謀篇布局的典范之作。文章寫三味書屋,寫臘梅花開,寫“早”的來歷,如小橋流水一般,緩緩流淌,一氣呵成。作者在內(nèi)容上安排了“梅”之暗線,將需要描寫的一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一串珍貴的“項鏈”。文中第二自然段這樣寫:“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這段文字看似普通,實則作用非凡,意味深長。其表達作用有三:一是由此香氣引出“書香”,自然貼切;二是為后文描寫臘梅花埋下伏筆,做好鋪墊;三是此香氣非比尋常,此物必定超凡脫俗,暗含所訪人物的性格和品質(zhì)。如此多重鋪墊,曲徑通幽,令人稱絕。在教學中抓住此線索組織教學,將為學生的謀篇布局方法的習得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
我們常常依據(jù)一些標準,將一些文章歸入一類文體,而把另一些文章歸入另外一種文體。歸入同一類文體的文章,定有相同的特征區(qū)別于其他類文章。如果找?guī)灼湫臀恼?,總結(jié)出這一類文章文體上的共同特征,然后試著以這些特征為線索,去閱讀理解,就能總結(jié)出普遍適用的方法,從而建立起閱讀的“圖式”。不管什么文體,學生對于文章材料的鋪陳、語言的習得、表達方式的學習,以及表達效果的體會,應是語文教學之根本。
(作者單位: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