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教育的終級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定文化根基。
對此,我們在實驗研究中,為學生開辟和創(chuàng)造“大閱讀”的機會和任務,讓學生在學校要求和教師指導下大量閱讀,積累語言文字材料和精神內容,并以語文課堂為“語言運用”和精神成長的平臺,實現學生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上升。改善教師只重視教材,只重視文本解讀的狹隘語文教學觀,嘗試語文課程的科學建構,嘗試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進而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給予時空,讓學生“行走”在“大閱讀”的路上
開辟和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開展“大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質和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大閱讀”舉措。有的學校學生每天的學習生活以閱讀為核心,設計成幾個板塊,倡導以課前、課中、課后為層次,形成規(guī)律性的“三讀”。
1.讀國學以養(yǎng)德
經典誦讀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誦讀的音韻美中感悟古圣先賢文章的境界,提升美感。此外,國學經典中所涉及的歷史、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很豐富,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有關知識的興趣,開闊知識面和眼界。
早晨上課前的十幾分鐘,書聲朗朗,或誦或背,浸潤在國學的溫習中,學生沉靜了心思,讓凌亂浮躁的情緒得以安定。除晨讀和主題誦讀外,另有學習間隙零碎的小時間,也讓課堂生氣盎然:高年級,課堂老師“上課”聲音剛落,學生伴隨起立的過程齊誦“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轉移到課堂當中,氣定神凝;中年段,課堂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開始小組學習”的聲音剛落,“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凝R頌成為了合作開始的指令,為學生帶來了正面的心理暗示;而低年級學生每天放學前收拾書包的兩三分鐘,也可以伴隨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為學生即將到來的與家長相處的時間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巧妙地將國學誦讀滲透于書本學習外的零碎時間當中,潤物無聲,假以時日,國學思想便會不知不覺融入心靈。
2.延伸閱讀以豐盈
為學生推薦或自薦閱讀內容,讓學生群體內產生話題的“共鳴”,是小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而順應課文文本擴大外延,是對課內外都大有裨益的好手段。
(1)擴大式閱讀。
很多語文課文是根據原作改編或節(jié)選的,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把原作印發(fā)給同學,作擴大式的課內閱讀。學生由于已有讀懂課文的基礎,再讀原作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會特別有興趣。如教學《凡卡》一課時,學生心系凡卡的命運,不知爺爺是否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能回到鄉(xiāng)下與爺爺一起快樂生活。老師將作者原著結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擴大了閱讀面,了解了凡卡最終凄苦死去的悲慘命運,同時,更加深了對文本本身的理解和體會。
(2)檔案式閱讀。
學生課前預習中搜集和查找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從“作者簡介”“人物簡介”“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等中整理資料并形成關于課文的一個完整的檔案筆記,這些為課文建立的小檔案自然成為學生學習語文寶貴的一手材料。
(3)類比式閱讀。
以文章體裁為中心,發(fā)散出同類別或內容相近的文章推薦給學生讀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篇科學小品文《琥珀》的學習,讓很多學生對這類文體生動的語言、大膽的想象充滿興趣,教師趁機推薦《種瓜得豆》等幾篇同類型的小文章讓學生讀,不僅與課文的教學相得益彰,而且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視野。此外,課文中不乏名著微縮,在學習《魯賓遜造船》后,引導學生類比閱讀《環(huán)游世界80天》,這些經歷類似卻又各具性格的人物,就會在學生內心中產生急速的碰撞,帶來全新的感受。
(4)引入式閱讀。
推薦與課文有關的整本書給學生,以少代多,以小帶大,開一扇門,將學生引入閱讀名著的殿堂。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去啃大部頭的書,通過教材中的名著節(jié)選等激起學生興趣,引發(fā)懸念,讓學生到課外去找原著來讀,是一個非常好的促讀方法。比如,由《草船借箭》即可引發(fā)“赤壁之戰(zhàn)”“三國演義”“四大名著”等一系列關聯性極強的發(fā)散式閱讀。
3.課后樂讀以成習慣
在小學階段,學生養(yǎng)成愛閱讀的習慣,可以說是學校和老師最大的教育成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愿意讀就是好事。孩子大多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可能最初的閱讀只是圖新鮮,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但只要在這一階段,學生能把足夠的注意力在這個誘惑如此之多的大千世界中集中到樸實的書籍上,就意味著孩子的閱讀邁出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步。
二、動起來,課堂搭建“語言運用”的平臺
2011版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課堂之中,強調讓學生聽出門道、說出特點、讀出個性、寫出規(guī)范,即可說是將“語言運用”落到了實處。
聽——聽課文,聽出語感,聽出“門道”。這其實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很多文本,內容本身學生一讀就能懂,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和說明。但是,文本語言帶來的節(jié)奏和音韻感,卻是非通過朗讀而不能感悟的。教師在學生思維瓶頸之處的范讀,便可直擊重點,凸顯“妙處”。
說——落實“說寫結合”,將語言的口頭訓練與書面訓練相結合,既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規(guī)范、連貫、有條理,又能豐富訓練方式、鞏固語言訓練的內容,還能通過表達有效地檢測學生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的情況。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教師應該借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隨時進行積累和運用,便于學生掌握語言工具,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
讀——引導學生領悟、揣摩、品味語言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語文的品味點可以是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寫法上的獨到之處、句式上的有意變化、修辭上的別具一格等凝聚著作者心血的地方。此外,要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的讀,掌握閱讀不同文體文章的方法,改變不分年級、不分文體的千篇一律的閱讀教學模式。
寫——即文字的書面輸出,這里既指書寫質量,一筆一畫,一絲不茍,端端正正,這種語言運用最為外顯的基礎,更強化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借助學習經驗,成就美文篇篇。語言學習只有感悟是不行的,必須注重積累和應用,而運用又是理解和積累語言最有效的手段。在讀中領悟到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積累到的優(yōu)美語言只有經過反復運用,才能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時,要抓住文本的“空白點、遷移點、情感點”等,巧妙設計一些說寫練習,使這些詞句有“用武之地”。低年級以模仿為主,在規(guī)范的基礎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中高年級在學習語言表達形式的過程中要強調思維的獨特性,展示出學生獨特的思維,獨立的思考。
如果說大量的“攝入”,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語言文字的“資源庫”,那么課堂的“語用”關注,則為學生語言的“高質產出”提供必備的模具和模板,在保底層面保障了語言的產出。
三、“大閱讀”與“語用”實踐形成螺旋上升的閉環(huán)
當閱讀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覺行為時,必將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達成愉悅感和成就感,而作為外在形式的豐富多樣的載體,如讀書筆記、預習筆記、手抄報、習作、辯論、演講等,學生在大量閱讀和語言運用這“攝入”與“輸出”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
1.磚與墻——由材料提供到物盡其用。
攝入為輸出積累語言材料,這是毋庸置疑的,二者之間的關系誠如“磚”與“墻”,若想“墻”砌得“大”,必須有足夠多的“磚”。在這一層面,文字材料從數量上為文本輸出提供資源。
2.怯與勇——由遍尋無處到胸有成竹。
語言輸出的初期,心理暗示和自我告誡是極其重要的?!案褂性姇鴼庾匀A”,學生由最初的遍尋不著,到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在教師、家長的啟發(fā)下,開始有信心于自己的表達、寫作,進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獨立性、深刻性得到加強和發(fā)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高頻的攝入為學生的語言輸出奠定了心理的基礎。
3.仿與創(chuàng)——由亦步亦趨到不拘一格。
打造語言的高樓大廈,僅有磚和建造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文本的攝入還為輸出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知識:怎樣開頭、結尾,怎樣組織材料、確定詳略,怎樣過渡、照應等,這些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量閱讀。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也是吸收和內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教師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他們想要的、所喜歡的資料,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
4.思與行——由潛移默化到明辨是非。
讀書使人明理。文本高頻攝入,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同時,規(guī)避掉了種種不利的教育因素,把學生從網絡游戲等不良誘惑中解脫出來,為文本輸出積累了健康的人文情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學生的認識逐步提高,思想逐步深刻,情感逐步升華,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通過閱讀攝入,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表達才具有心理前提,使閱讀材料為產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運用的直觀形式;反之,作文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產生模仿的需要,從而帶動閱讀、促進閱讀,這樣就從輸入——內化——產出的維度,在學生思維中構建起一個螺旋的“閉環(huán)”,循環(huán)往復,相互影響,螺旋上升。當高頻輸入與高質產出相輔相成,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恰如其分的結合點,進入良性循環(huán)上升的狀態(tài)時,便為學生營造了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發(fā)展情感的大語文教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