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榮
新課改的目的是追求真實的生命成長,關(guān)注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求真務實的效果。語文課堂必須摒棄因多種原因帶來的浮華,回歸生態(tài)本真的狀態(tài),還語文課真實面貌,讓生態(tài)的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么,如何使語文課堂達到生態(tài)本真、教學更顯精彩呢?
【案例一】一位老師教學朱自清《春》第1、2兩節(jié):
師:請大家齊讀課文第1、2兩節(jié)一遍。(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
師:好,同學們朗讀的聲音很響亮,也飽含感情,很好!但是我覺得同學們沒有讀準這兩段中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剛才我們分析了“盼望著,盼望著”表達了作者一種急切的盼望之情,要讀出柔和、親切的感覺,所以我建議同學們朗讀時語氣要輕,語調(diào)要柔;“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中的兩個“了”要讀出作者充滿喜悅之心;“朗潤”“漲”“紅”強調(diào)了山、水、太陽的臉變化的動態(tài)。這幾個動詞不妨試一試重讀。(指名學生朗讀,效果比較好)
師:請一位同學和老師一起來范讀一遍。
師:請大家有感情地齊讀一遍。(學生完全讀出了那種盼望與喜悅之情)
【案例二】一位老師教學朱自清《春》最后三節(jié):
師:這三節(jié)各自寫出了春的什么特點?
生:突出了春的“新、美、力”的特點
師:作者用了手法?表達了什么感情?
生: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作者的贊美之情。
師:大家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后,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思考】古語說:“熟讀深思子自知?!惫湃税炎x文章作為獲取知識的首要條件。朗讀作為其形式之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作用不可忽視。
首先,朗讀有助于增強理解能力。朗讀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意義、主旨的體味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起初也許并不完全理解其主旨,但隨著朗讀的深入,它的意思便會在腦海里逐漸顯現(xiàn)出來。如宋學孟的《柳葉兒》,如果不朗讀,就無法在輕松活潑的語言中感受作者“樂”中的“苦澀”味道。
其次,朗讀有助于陶冶情操。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個冰冷的字體組成的,但是把它讀出來,它便有了鮮活的生命。聲音能夠傳達出人的情感,極具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朗讀文學作品是一個感化和熏陶的過程,讀一篇好文章會讓人情思橫溢,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力量。如案例一,老師非常注重朗讀并適時給予朗讀指導,因而同學們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并體驗著作者傳達的喜悅之情,身心俱愉。而案例二,老師雖然也讓同學們朗讀了一下,但只是象征性的形式,同學們只是在生硬的解讀中讀到了春的“新、美、力”特點,沒有感受體悟的朗讀,因而沒有身心的熏陶。
再次,朗讀有助于培養(yǎng)自信健全人格。假如一個學生總是不會讀,不敢讀,站起來讀沒聲音,說話聽不見,那么這個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生存一般不是很主動,依賴性很強,自信心缺乏。相反,凡是朗讀好的學生性格上大多是熱情開朗大方、善于表達。平常朗讀得多自然增強了語感、增加了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了在眾人面前大聲朗讀的勇氣和自信。
葉圣陶說得好:“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能駕馭文字?!闭Z文要讀,讀出情味讀出意境讀出神韻;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文。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能把“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調(diào)控好,自己帶頭熟讀理解課文,認真引導學生熟讀體驗課文,那么語文課堂就會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景象,語文教學就會合奏出悅耳動聽的樂章。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爆槵樀淖x書聲,使語文課堂充滿了泥土的芳香,預示著語文課堂回歸自然、樸實扎實。
【案例】一位老師教學《明天不封陽臺》中“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一段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同學們身邊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呢?對于這樣的事情,你有什么感想呢?你以后又準備如何去做呢?”很快,本來有點沉悶的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于是老師便讓學生討論交流。幾個問題討論了近十分鐘后,老師最后總結(jié):作者呼吁人們要保護環(huán)境,要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思考】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課程理念下,一些教師特別注重挖掘人文因素、使人文性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了充分彰顯,就如上述案例中老師最后總結(jié):作者呼吁人們要保護環(huán)境,要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要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然而這樣做使得語文工具性的地位衰弱了。這樣一來,語文學科老師似乎變成了政治社會課老師甚至是綜合實踐課老師,這還是生態(tài)本真的語文課堂嗎?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語言。著名特級教師張偉提出了閱讀教學的球形理論,即閱讀教學要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抓住文章各組成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文章的整體性,保持好這個“圓球”,達到“渾凝調(diào)和,周通一致”的境界。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更多地、更深地接觸語文材料,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訓練上。
一個作家,無論他的文筆是華麗的篇章還是淡淡的白描,都是先有情思后成文章。他們?yōu)榱俗詈玫乇磉_自己的想法與情感,都會非??季空Z言的運用。所以我們在閱讀與學習這些文章時,務必用心敲擊文本,傾聽文本中發(fā)出的每一個音符,感受每一個音符蘊含的情感,并由此學習他們運用語言的技巧,從而最終能滋養(yǎng)我們的情感、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確保了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如《藤野先生》開頭句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們可以抓住“也”這個關(guān)聯(lián)詞探究品味:前面沒有句子,這是跟誰關(guān)聯(lián)呢?為什么文章第一句要這么寫?抓住這個疑點,就能挖掘、理解出這句話蘊含的豐富潛臺詞。作者是把東京和國內(nèi)相比較而言的。大清帝國日暮途窮,腐敗不堪。作者于是東渡重洋,去尋求救國救民的良策,沒想到到了日本,發(fā)現(xiàn)東京的清國留學生也如此渾渾噩噩,醉生夢死。“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的慨嘆,既能表露作者的失望與不滿之情,又能使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憂國憂民之心。這句話看似平淡,實則意蘊豐富,感情濃烈。有了這樣的理解,表明學生經(jīng)歷了研讀、思考的心路歷程,挖掘到了文本語言的深層含義。
語文姓“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的情感,盡情地品味語言之美。可以抓字詞重點,追求深層理解;抓語言細節(jié),探究言外之意;抓文本空白,促進想象拓展。在語言的品味和感悟中,進入文本語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積累和豐富學生人文情感。
【案例】一位老師在上《松鼠》這篇文章時投影展示了這樣一系列問題:“你最喜歡松鼠身體的哪個部位?它最習慣的動作是什么?它最聰明的行為或做法是什么?它最擅長的運動是哪一項?它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要求學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信息。七八分鐘之后,同學們一陣七嘴八舌。在學生已經(jīng)了解松鼠時,這堂課也接近尾聲了。
【思考】教學中以問題來引領(lǐng)課文學習,這是通常的做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確實能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文中來。但這個問題怎么提出,問題的答案是怎樣的,卻大有講究。如果把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沒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當成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就值得商榷了。例如案例中的提的有關(guān)松鼠的幾個問題基本都是在文中能夠直接尋找到相關(guān)答案的,沒有探究思維的活動。還有的老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時,往往把書上的文字簡單地制成幾幅圖展示給學生,這樣做往往會淹沒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缺乏想象和思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激疑促思,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呢?首先,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誘導啟發(fā)度,要讓學生對問題有點思考的含金量。例如,《孔乙己》一文,一開篇就問學生:“一群人在喝酒,你能一下子認出他嗎?”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一下子無法回答上來的問題,很自然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開動腦筋。并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在那個人群中的特殊性,是社會的可有可無“多余人”的角色。由此而認識到課文深刻的社會意義,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其次,學語文要舉一反三,多向思維,思考問題要走出答案絕對單一的圈子,克服思維的單一性和呆板性,增加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魏書生有句口頭禪:“對一個問題有一百種解決的辦法?!痹诮虒W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fā)展,要多多設置擴散性問題。如:“對某一問題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這類問題所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正確解法,而是使學生產(chǎn)生和提出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獨創(chuàng)的想法、解法、見解和可能性,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案例】一位老師在上《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引導同學們:“在文中我們通過范進中舉之后與張鄉(xiāng)紳的對話看出范進也不是胡屠戶眼中“爛忠厚沒用”的人,而是一個圓滑世故的人,而且他的圓滑世故在以后的官場上體現(xiàn)得更加充分了,同學們不妨閱讀《儒林外史》,去看看范進后來飛黃騰達還是落魄潦倒?在他身上還發(fā)生了哪些事?并寫一篇讀書筆記?!?/p>
【思考】“閱讀教學”這個概念該如何理解?筆者認為,教師講解課文的“閱讀教學”只是狹義的理解,“閱讀教學”,不僅指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與學習,還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與積累。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diào)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我們師生要有“大語文閱讀”意識。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積累知識、開發(fā)智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并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zhì)。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的濃厚氛圍,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刻不容緩的也是必須堅持的。
別林斯基說:“要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苯處熢诓煌瑘龊弦笇W生正確地去選擇。比如:可以根據(jù)文體選擇閱讀作品,如案例中的老師就引導同學們進一步閱讀《儒林外史》,以進一步鞏固了解吳敬梓小說的特點,更深更全面地認識人物和那個特定的時代??梢愿鶕?jù)作者選擇閱讀作品。讓學生抓住作者這一線索去查閱相關(guān)文章進行閱讀,也可指導學生根據(jù)作者的時代背景去選擇并進行交換閱讀,這樣既可以增加閱讀量又加深對一個時代的認識。也可以引導學生去讀一些富含人生生命觀、價值觀等教育意義的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等等。當然更要引導他們做好“圈點勾畫”的閱讀記錄和相應的“閱讀評價”。通過“圈點勾畫”和“閱讀評價”可以考察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作品內(nèi)容的把握程度、對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的理解程度。這樣有助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為快速獲取信息打好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一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