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清明節(jié)的背景: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開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郑^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唐·內(nèi)宴冷餐
寒食節(jié)要寒食禁火。唐張籍《寒食內(nèi)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jù)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馓子等。因在寒食節(jié)用,又稱寒具。唐宮內(nèi)的寒食內(nèi)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清明節(jié)有哪些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直至今天,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為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唐·祭掃
宋·擔酒上墳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yōu)閹澈芯凭叩浇纪馓で嗟幕顒?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清代掃墓圖
習俗二:蕩秋千
蕩秋千是古代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所以清明節(jié)也稱“秋千節(jié)”。蕩秋千是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制成,后來逐步發(fā)展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傳說蕩秋千可以驅(qū)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征生活越美好。
五代·蕩秋千
陳枚(清)畫《月曼清游圖》
習俗三:踏青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因此,清明節(jié)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jié)。在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漢唐時期,流傳踏青尋愛的故事相當多。漢武帝就是在19歲那年上巳節(jié)例行傳統(tǒng)的“修禊”禮后,遇到才貌雙全的歌女衛(wèi)子夫,產(chǎn)生愛情,從而相伴50年。德宗時的詩人崔護,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至西安城南的桃溪堡遇美女桃小春,才有了“借水贈釵”的故事,后來被編成傳統(tǒng)戲曲《金琬釵》,深受人們喜愛。
踏青(《清史圖鑒》)
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唐·走馬射箭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贝蝰R球、射箭等活動是清明時節(jié)古人熱衷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
習俗五:蹴鞠
古代的足球游戲,是現(xiàn)代足球運動的前身。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清代《房縣志》卷十一記:“少年競放風鳶,或走馬較射,斗草踢球。
西漢馬王堆《導引圖》上的蹴鞠
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標為21號的圖像中,“一個身穿灰色長袍的女子,折腰轉(zhuǎn)體,一手向下。在她的腳下有一個略有殘缺的紅色球狀物……這個圖像,就是在蹴鞠?!?/p>
宋代《蹴鞠紋鏡圖》上的蹴鞠
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件精美的足球紋銅鏡,銅鏡中的畫像反映的是宋代婦女踢球的生活
[延伸閱讀]那些所謂“清明”的傳世名畫
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多少年來一直是專家學者爭相研究和探尋的課題顯學。“清明”到底是時間還是空間的概念?“清明時節(jié),清明坊,清明盛世”不同解說各有辯論,既莫衷一是又撲朔迷離。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xiàn),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明朝后期,大量蘇州仿制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后來紛紛進入清內(nèi)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分,一部分是農(nóng)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jié),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作對于各種形態(tài)的幾乎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
宋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拱橋上的情景
宋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城門情景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比宋本要長一倍,長9.87米,參照“張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畫中人物超過2000位,描繪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xiāng)人民生活實景,表現(xiàn)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場面宏大,氣勢雄偉?!俺鸨尽币彩呛笫辣姺伦鞅亲?,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本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該畫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藝人表演手指木偶戲情景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景物
清宮廷畫家陳枚等5人合繪《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xié)作畫成,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jié),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尺寸更大幅擴大到長1152.8厘米及寬35.6厘米。同時,由于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達圓熟細致,所畫之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現(xiàn)藏于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