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jié)選自詩詞世界詩詞賞析班程磊老師課堂講義,報名“詩詞賞析班”請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
【1】
我們先從一首小詩講起: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類似這樣的小詩,我們怎樣去鑒賞它?從考據(jù)上,作者在易水送別何人?所涉何事?已不可考;從辭章上,這首詩除了隱括荊軻刺秦的典故,在字面上也沒有什么難懂的,并不需要特別的疏解注釋;惟有從義理上,我們要體會到作者于易水送別,興發(fā)蒼涼懷古之情,而實寓激烈抒懷之志,這才是讀透這首小詩的結(jié)穴所在。
易水,在這里不僅只是地名,而是詩意的符號,因為它關聯(lián)著荊軻刺秦的壯烈故事;而送別,則是這個詩意符號中的機簧,可以經(jīng)此觸發(fā)出一系列的深遠意味。詩題首先就把古今的兩個層次給提點出來了。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載自《戰(zhàn)國策·燕策》,《史記·刺客列傳》基本照錄: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詩的前兩句,就截取了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別荊軻的場景。絕句的語言要求精煉,所以他剪裁了故事情景,突出了“發(fā)沖冠”的細節(jié)。因為荊軻是游俠劍客,感于太子丹知遇之恩,背負著刺殺秦王保存弱燕的重大使命,所以“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義無反顧,慷慨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送別之歌,回蕩著殺身取義的俠義豪情。這份高貴的情義,一直流傳千年,打動著后人,所以引發(fā)駱賓王在送別友人時的感慨。
詩的前兩句只是追思古意,后兩句則是抒發(fā)今情。昔時的俠客義士已經(jīng)淪沒在久遠的歷史中了,但他們的英風神采,仍凜凜如生,就像這千古流淌的易水一樣,仍然蒼涼嗚咽,如當時的風蕭水寒一樣?!八q寒”正是作者的志意所在。有人解讀說這是駱賓王在抒發(fā)匡復李唐、推翻武氏的報國之志,后來他的確參加了徐敬業(yè)的討武起義,但這種解釋仍局限在具體史事背景之下,尚不能完全詮釋詩歌的豐富意蘊。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說,它展現(xiàn)的是作者所欽慕追懷的一種生命格調(diào)和人格楷式,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俠義精神。俠義精神不會隨著物質(zhì)生命的湮沒而消亡,不會隨著時間的無情流逝而消淡光輝,它會代代傳承,滋養(yǎng)著這條文化根脈上的所有后繼者。這首小詩的深意就在這里。
【二】
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荊軻刺秦,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或者說是不是“正義的”?他任務失敗,燕國隨即覆亡,但為何身死名烈,能得到后世的同情敬慕?荊軻所代表的刺客游俠的生命形態(tài),為什么會在中國士人的血脈里種下代代承傳的基因?俠義精神到底如何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還是否需要俠義精神?這些問題都是可以串連起來的。只有讀懂了這背后的文化根脈的真義,才能讀出這首小詩中的無窮意味。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講,秦并六國,是大勢所趨,是天下一統(tǒng)的歷史規(guī)律,荊軻想以匕首劫持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實在是螳臂當車的舉動,你可以說這是違背歷史進步車輪的蠢行,毫無意義。但這是冷冰冰的機械解讀的歷史,不是融淬了鮮活人事與豐富精神的歷史。從道德史觀來講,秦吞并六國,是不義的。秦是雕鷙虎狼之國,有貪利之心,行怨暴之怒,為個人或個別利益集團而妄意驅(qū)使民力,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秦文化是尚霸道、棄仁義的文化,與中原諸國主禮義、尚王道的文化相悖,所以即便是它以赫赫武功統(tǒng)一了六國,剪滅了各地的貴族勢力,但仍舊壓不住人們內(nèi)心的反抗,高漸離之筑、博浪沙之錘,就代表了一種反抗暴秦的普遍傾向。陳涉、項羽振臂一呼,秦王朝的萬世基業(yè)就頃刻垮臺了??辞迩氐膶V莆幕?,才能凸顯出俠義精神的崇高和可貴。
俠的思想成分和表現(xiàn)形式很復雜,在古代即有紛紜歧見,引發(fā)不少爭論。現(xiàn)代人在總結(jié)俠義精神的時候,往往也會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張藝謀的武俠電影《英雄》,想必大家都看過?!队⑿邸防锏母魑淮炭?,身懷絕技,謀刺秦王,欲為趙國復仇的刺客梁朝偉最后“大徹大悟”,說諸侯分裂,連年征戰(zhàn),只有統(tǒng)一,才能止息紛爭,人民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重任,只能由秦國去擔當。他最后贈給秦國刺客李連杰兩個字:“天下”,勸他不要再刺殺秦王。李連杰最后懷著“天下”這個美好的信念,放棄了刺殺行動,告誡秦王要以天下蒼生為重,終于從容赴死。不知道大家對《英雄》的觀感是如何?我總覺得他對傳統(tǒng)俠義的解釋是不純正的,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難道說有了統(tǒng)一天下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這個堂皇的借口,就可以放縱私欲、濫用暴力、挑起戰(zhàn)爭嗎?難道說符合歷史發(fā)展進步的車輪,就可以隨意剝奪、毀滅個體的生命、地域的文明存在的價值嗎?倘若我們真的相信用“天下”這個美好而虛幻的理想,可以說服、制約、感化一切的弄權者和野心家,那么俠義精神也就不必始終作為權力暴政的對立面存在于廣大民心之中了。誠然,歷史的前進往往是以犧牲個體的生命、幸福、道德為代價的,但這絕不能成為正當?shù)睦碛?,而實際上,借仁義之名、行霸道之實的歷史卻是屢見不鮮的。歷史的真實,往往是政治的威權對俠義的劫持、壓迫和加以利用,將俠的組織、行為變?yōu)閷V平y(tǒng)治的幫兇,就像施公案、七俠五義中的清官、欽差大臣一樣,拿著御賜的尚方寶劍,就可以忠義感召江湖俠士,讓他們甘心為皇帝效忠赴死。借著天下、天道的幌子,那些勇于抗爭、不惜性命的俠客,實際已經(jīng)拜伏在權力的腳下了,按照《英雄》的思路,秦王倒是正義的化身,刺秦反而是不義之舉了,如果循著這樣的思路想下去,荊軻刺秦豈不成了反面教材,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英雄》是用現(xiàn)代藝術形式,對傳統(tǒng)俠義精神進行改造包裝,但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鏡頭畫面的優(yōu)美、配樂意境的悠遠、武打設計的眩人眼目,都掩飾不住內(nèi)容的蒼白無力。因為缺乏對俠義精神的正解,所以整體上只是空洞、虛假的偽俠義。試想我們自己寫詩,來輕易地發(fā)議論、抒見解、批古人,到底有多少是對歷史文化確有正解?手眼不正,只能導致創(chuàng)作的歧路和混亂,豈能不審慎深懼而為之?
【三】
那么,這個“正解”該是如何呢?“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就是正解,它代表了一個文化體系中貶霸道、尊俠義的正當路向,而且這并不只是駱賓王的個人見解,而是整個歷史所認同的通識。再看一首詩: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陶淵明這首詩,完整隱括了荊軻刺秦的歷史故事,可以與《刺客列傳》對讀。陶淵明的詩意很明確,他對荊軻的奇功不成抱有深切的同情,對其俠義壯舉則滿懷敬意,雖然只是在單純詠史,但還是夾雜了深沉的個人感慨,“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與駱賓王詩的結(jié)尾同一機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之際,那是一個亂也看慣、篡也看慣的衰世亂世,權奸擅政,大盜竊國,戰(zhàn)亂攻伐,一如秦末。他在《感士不遇賦》中說: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qū)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潔己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fā)已矣之哀。
在這個是非善惡皆顛倒的時代,陶淵明個人是無能為力的,他也曾出仕做官,想有一番作為,但最終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決意退出污濁的官場,拋開利祿的引誘,甘愿過著貧困艱苦的躬耕生活,在田園隱居中保全自我的人格。但隱居并不是整天喝酒賞菊,悠然見南山那般的逍遙快活,他是避事而不避世的,也就是始終不忘關注政治,忘不了“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的那個天下大道。河圖出、黃河清的太平盛世,在現(xiàn)實中難以企及,目睹亂世衰頹,他只有寄意于能有荊軻那樣的俠士,能代天下行義舉,所以才對荊軻吟詠稱贊。他之所以著意描繪世外桃源的社會理想,也與這種救世的心態(tài)是一致的。
俠義的具體內(nèi)涵很復雜,難以簡單表述,但其中有一個核心的積極價值,那就是不畏強權、勇于反抗,尤其是在無道亂世,處在“在野”地位的游俠群體,常以背犯法度、離經(jīng)叛道的“出格”行為,對抗著專制壓迫,往往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公道和良心。韓非曾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蔽渲皇切袀b仗義的一個手段,而“犯禁”則是彰顯其精神價值的重要標簽,沒有這個出格的犯禁,黑暗政治的統(tǒng)治之下,就只有毫無聲息的順民奴才,有了這群俠義之士,即便是以血肉之軀的微末抗爭,也能展現(xiàn)出文化生命的骨血和氣格,終究會孕育出巨大的反抗力量。
俠士群體,本來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士群體中分流出來的一個支系,有信陵、平原、孟嘗君等貴族公子之俠,也有朱家、劇孟、郭解等閭巷布衣之俠,司馬遷評價說:“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史記·游俠列傳》),他們是貴族王權社會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群體力量。秦漢之際是游俠蓬勃興盛的時期,漢代以后,出于鞏固專制政權的需要,政府對游俠群體加以控制、監(jiān)視,企圖遏制其在民間的勢力。例如西漢的大俠郭解,他任俠好施,以義服眾,幫派中有恩仇訴訟,不問官府,而求他從中調(diào)解,這對統(tǒng)治者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因為他是離心于朝廷的潛在危險,最后他被遷離故土,因小事被殺,朝廷想以此震懾任俠之風,但俠義精神是不可能完全被壓制消滅的,一旦政府管制少有松動,它又會在民間及士人群體中蔓延開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任俠風氣就漸漸重新抬頭,到了唐代,俠風更是與士人階層相融合,典型如李白等,他們的行事性格中就躍動著俠義的因子,連和尚詩人賈島,也有“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劍客》)這樣氣貫長虹的詩句。宋明以下歷朝歷代,都有這樣一支或隱或顯的俠士群體存在,在下層游民中有游俠,在上層士人中有儒俠,還有各種武俠、劍俠、仙俠的演化蛻變,他們的故事在詩歌小說、野史雜談中不斷被傳奇化,一直存留在現(xiàn)代人的精神記憶里。不管俠的表現(xiàn)形式如何變化,也不論其思想成分如何駁雜,但至少總有這樣一條彰顯公道正義的價值底線,梁啟超《中國之武士道》說:
故游俠者,必與其現(xiàn)政府常立于反對之地位者也?!饭唬簜b以武犯禁。俠之犯禁,勢所必然也。顧犯之而天下歸之者何也?其必所禁者有不慊于天下之人心,而犯之者乃大慊于天下之人心也。
“勢所必然”就是俠義精神得以綿延的文化土壤,因為天下有道之日少,無道之世多,世間總有如許多不平之事,情勢所逼,就會有犯禁的俠出現(xiàn)。干犯禮法權威,是因為政府不能滿足天下人心,而他們以自身的行動,不避危難,扶持正義,正滿足了天下人心之所向。歷代詩人對荊軻等人俠義行為的歌詠、稱贊、敬慕,也就是順應天道人心的通識了啊。
【四】
俠義精神的積極價值,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對于個體人格的提舉。俠的人格特征非常復雜含混,盡管也有許多消極的成分,如使酒狎妓、恃勇斗狠、驕狂蠻橫、擅威作福、藏納亡命、交結(jié)盜匪、盲目報恩、嗜殺報仇等等,這些都毋庸諱言;然而俠義人格的積極意義,更多是重義氣、輕生死、踐誓約、守然諾、持大節(jié)、任性情,嫉惡如仇、蔑視王侯、糞土功名、排難解紛、舍身報國等等,這才是塑造我們民族性格的主要方面。我們看武俠小說,武俠電影,總是會被那些俠士富有激越生命活力的人格所吸引,刺激著我們的俠客夢和英雄夢。這就是一種人格的感召和提舉,有一種對于俠義的精神期待,比起作一個庸懦的凡夫俗子、酸腐的儒士書生、卑瑣的鄉(xiāng)愿小人,還是要更有意義的吧?
俠義人格在古典詩歌中最光輝燦爛的放射,出現(xiàn)在盛唐的詩歌里,尤其以李白為頂峰。
結(jié)客少年場行
李白
紫燕黃金瞳,啾啾搖綠騣。平明相馳逐,結(jié)客洛門東。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托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舞陽死灰人,安可與成功。
這首樂府詩專門歌詠游俠,也是李白的自畫像。唐詩中寫游俠的詩,多襲用樂府古題,承繼的就是漢代以來的游俠精神,只不過更夾雜了唐人的壯闊胸襟和豪邁氣度,從而將俠的人格魅力推到了一種詩化的高度。李白這首詩分別歌詠游俠子的交游、劍術、飲酒、殺人,直到點出輕生重義、慷慨立功的志愿?!吧倌陮W劍術,凌轢白猿公”這兩句,寫的是越女從袁公的故事(就是金庸“越女劍”的來源);“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說的是劍的傳奇。春秋時吳國工匠善于鑄造吳鉤,有人貪吳王的賞賜,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用血釁劍,然后獻給吳王求賞。吳王問這兩把吳鉤到底有何過人之處?這人于是對著劍喊他兩個兒子的名字,這兩把劍居然應聲而起,洞穿其父之胸。這個故事跟后世許多劍氣夜鳴、如有神靈的故事相近,《水滸傳》里寫武松過十字坡,菜園子張青說曾在客店殺了一個過路頭陀,遺留下兩口戒刀掛在壁上,“半夜里常作嘯響”,都是在借刀劍來寫俠士兀傲不屈、凜凜如神的人格。李白在這里也寫到荊軻刺秦,但他是從反面來寫秦舞陽,凸顯出笑傲古今、凌轢古人的萬丈豪氣。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
這首《俠客行》,大家應該更熟悉。李白少年時習過劍術,還曾殺過人,這他從來都不諱言的,詩的后半段歌詠的是朱亥、侯嬴幫助信陵君救趙的故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李白在這首詩里盡情地歌頌俠客守信踐諾、輕生重義的高貴品質(zhì),他所崇慕的俠義人格是“五岳倒為輕”、“意氣素霓生”,展現(xiàn)出一種豪邁的生命激情,和偉岸的人格魅力。在中國文化里,還沒有誰像李白這樣把原始的生命力與現(xiàn)實的進取豪情結(jié)合起來,接續(xù)秦漢以來的俠義傳統(tǒng),塑造出如此張揚躍動、自由任情的人格形象。對比漢代醇謹?shù)娜迳⑽簳x放廢的名士、南朝浮靡的貴族,他們簡直沉沉如泉下人,毫無生氣,而李白筆下的俠客,已經(jīng)成為將個體生命無限投射,超越現(xiàn)實藩籬而達致精神自由的理想顯現(xiàn)了,而這又流溢為奇思壯彩,熔鑄在詩歌里,為唐詩增添了如此絢爛的一頁。
少年行
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zhàn)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偏坐金鞍調(diào)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王維筆下的游俠少年,也是英風俠氣,豪情逼人,這跟他晚年幽靜深沉的禪意山水格調(diào)大不相同。我們可以想見,在盛唐那個富有激情、開放進取的時代,詩人深受時代氣氛的感召,在精神氣質(zhì)上始終展露出青年的英武之氣,他將任俠對于個體生命價值的珍視與現(xiàn)實的建功立業(yè)的壯志結(jié)合起來,仗劍行游、立功邊塞,這是典型的盛唐人的人生理想。
結(jié)客少年場行
沈彬
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
片心惆悵清平世,酒市無人問布衣。
然而時代終究會轉(zhuǎn)變,失去了昂揚進取的時代雄風,俠義人格也會受到無情現(xiàn)實的催抑,顯示出些許無奈。沈彬是晚唐詩人,他大概還殘存著俠客輝煌的舊夢,然而清平之世不可復見,空有雄心壯志,卻只能徘徊酒市,老死布衣,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窺見到俠情落寞飄零的一面。這種備受催抑的俠氣,最后蓄積為一種蒼涼悲壯的情懷,也成為中國詩人性格的重要方面。
六州歌頭
賀鑄
少年俠氣,交結(jié)五都雄。肝膽洞,毛發(fā)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lián)飛鞚,斗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間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
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簿書叢。鹖弁如云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這首詞上片寫少年俠氣的種種行事,飛鷹走馬,豪飲酒市,射獵游樂,意氣干云;下片卻寫報國無門、光陰閑度的苦悶與悲憤,猶如急管繁弦忽變作凄涼之音,而內(nèi)心隱伏的壯氣卻始終不肯平靜。這里顯示出英雄夢的破滅,恰如初生少年,開始總是憧憬著一個新鮮奇異的江湖,有許多絕世大俠、蓋世英雄的青春夢,令人神往,但最終被現(xiàn)實所擊垮,理想的幻滅帶來惆悵、失落、彷徨與不平;然而俠的人格的指引,卻不致于讓你在失望里沉淪消磨,而是重新攢集著渴求沖破阻礙、恢復自由意志的能量,在蒼涼悲壯的情調(diào)里繼續(xù)著生命的磨礪。這種絢爛至極之后的歸于平淡,正是中國人的普遍人格形態(tài),它更加堅韌、持久,百折不撓,九死不悔,就像許多武俠小說里寫到歷經(jīng)江湖風雨而最終隱居避世的大俠一樣,他們看破世情,再無執(zhí)念,看似心如死灰,實則內(nèi)心常翻涌著俠義的熱血?!渡竦駛b侶》中插寫的王重陽,就是這類俠客的代表,這里浸透著中國人的處世智慧。
【五】
以上僅是通過解讀幾首詩,簡略串講了中國文化里的俠義精神,并不全面,也未必嚴謹,只是要提點各位在讀詩時,要深透紙背,去理解詩詞深處的文化意蘊之美。也許有人會問,這些古代的俠義離我們很遠,跟我們有何關系???在法治社會,還需要這樣的劍客俠士么?
誠然,俠士群體在現(xiàn)代社會趨于消亡,俠的組織形式、行為觀念、人格模式也在各種新興思潮的沖擊下,變得淡漠零碎,不復往日的榮光了。現(xiàn)代的俠客,蛻變?yōu)殡娪般y幕上的超級英雄,或者電腦游戲中的虛擬形象,或者是武俠小說中的模糊回憶,只剩下一個空洞的概念符號而已。然而俠義的精神是不能消亡的。即便是在法治社會,法治再健全,政府再公正,也不能完全消除司馬遷所說的“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的生存境遇,當人有困厄,而社會公義無法顧全到個人或部分群體的時候,仍然需要俠的精神來支撐我們的信念。路見不平尋常有,拔刀相助俠義心,在現(xiàn)代社會,拔刀當然是不必了,但路見不平吼一聲,還是必須的。倘若在路上見到不平事,竟無一人敢站出來主持正義,任由邪惡壓倒良善、暴力踐踏公平,那這個社會是毫無希望的了。俠所秉持的“義”的正面的價值界限,永遠需要后人忠誠守護,我們所能做的,不妨是通過誦讀古人歌詠俠義的詩詞,去不斷充盈我們對于千古俠客的悠遠想象吧。
關于詩詞賞析課程的說明:
開設詩詞賞析班,我想至少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廣度上擴展大家的詩詞閱讀面,二是在深度上引領大家領略詩詞之美。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詩宋詞的賞析類書籍,網(wǎng)絡上有繁多的詩詞賞析文章,也有許多大家名家的鑒賞點評視頻可以看。我們的賞析課程,希望能在現(xiàn)有的資源基礎上,盡可能講出一些新的問題和想法來,否則去買《唐詩鑒賞辭典》之類的書自己來看就可以了,何必來聽課?
當然,由于課時所限,我們不可能將一整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全部塞進來講,所以對于講析詩詞的篇目選擇,我的設計是按照詩類內(nèi)容的劃分,揀取一二關鍵詞來串講一系列的詩詞作品,分列相關專題,如李杜蘇黃等名家專題、山水田園等內(nèi)容專題、仙俠莊禪等精神史專題等,從不同角度去讀詩講詩,這樣或許能將零散的詩詞按照不同線索串接起來,不會浮光掠影地一帶而過。雖然每次課所能講的作品不會很多,但至少要不滿足于閱讀大眾詩詞選本中常見常選的篇目,而要能帶領大家讀到更多優(yōu)秀的古代作品,從而窺見到古典詩歌世界的幽深寶庫。有一定量的詩詞閱讀儲積和視野概覽,是我們領略古典詩詞之美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自己執(zhí)筆寫詩所必須練就的基本功。
另外,如何能在深度上去解析詩詞,我是頗感躊躇的。寫詩讀詩不易,講詩更不易。中國傳統(tǒng)的學問,有所謂義理、考據(jù)、辭章之學,移用到賞析詩詞,也可以分這三個層次:考據(jù)是考察詩人生平志意、身世經(jīng)歷、思想傾向,梳理與詩歌文本相關的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等;辭章是關注詩詞的文辭之美、修辭之法,解析章法結(jié)構,總結(jié)藝術特征;義理是闡釋詩詞涵義,把握詩人創(chuàng)作宏旨,揭示詩歌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進而明了中國文化的精義大道。但要做到這三者的統(tǒng)一是很難的,講考據(jù)往往流于枯燥,講辭章往往流于瑣細,講義理往往流于空疏,缺漏了任何一面,都不能完整呈現(xiàn)出古典詩詞的真正魅力。優(yōu)秀的經(jīng)典古詩詞,一定不會是辭彩絢爛浮滑無根的裝飾性美文學,也一定不會是某種單一僵固理念的空洞陳述和羅列,它植根于豐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訴諸情理的調(diào)和,人情的諧美,對于歷史、自然、社會、人生都有鮮活的感知與提煉,最終給予人以美的感受,并且在傳承積淀中塑造著民族的心靈。所以我覺得如何將詩詞解讀得深刻,從什么角度去作賞析,要先有一個整體的觀照,來統(tǒng)轄義理、考據(jù)、辭章等具體的思路方法,不能偏廢固執(zhí)于一端。
要實現(xiàn)這兩個目標,并不是簡單易成的,但不妨將它設定為一個理想的愿景。我在大學課堂上給中文系學生講古代文學,常感到教材書在這三方面的割裂,大學課程設置和目標思路并不能保證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而我自己才疏學淺,見識淺陋,很多問題尚不能思考得透徹明白,所以我希望能在這個課程中去摸索嘗試,這也是我以后讀書思考、積累用功所想努力的方向。我們的課程不妨輕松隨意一些,盡量能夠在每一方面都有所提點,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深入讀詩的興趣。我只是將平時的一點讀書心得分享給大家,以供交流切磋,至于更宏大深奧的問題,則并不敢妄自夸口。詩詞交流平臺的初衷,本就是提供一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的通道,大家如果能在讀詩中自有所得,懂得寫詩是一件莊嚴崇高的事,那這個課就是值得開設的了。
在課程的進行中間,還會有安排大家發(fā)言講評的機會,或講析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或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得體會,可以多進行互動交流。大家最想學到有關詩詞哪方面的內(nèi)容知識,可以及時向我反饋,如果有關于課程設計的更好建議,也請不吝賜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