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一提到科舉,就會下意識聯(lián)想到這是讓中國積貧積弱的根源之一,被歷史證明是糟粕。這幾乎是過去幾十年教育所達成的共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犯了一個很尷尬的錯誤,因為現(xiàn)在所使用的考試制度,主要源于歐美國家,而歐美國家這一套則主要源自于老牌帝國主義強國英國,那英國這一套其實就是在模仿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繞了半天,頭都有點暈了)所以說當初我們對科舉制度的一票否決和大清洗,是不是有些武斷了呢?
先別急著噴,因為這并不是我的個人意見,而是當初竭力倡導要廢除科舉的代表人物——梁啟超,1910年,梁啟超已說:
科舉非惡制也。
他不僅認為科舉不是一種壞的制度,而且還認為:
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發(fā)明也。
他公開提出了為科舉平反的主張,甚至直接說:
吾故悍然曰:復(fù)科舉便!
這是梁啟超自己在反思后,重新提出來的觀點。只不過在中國當時內(nèi)憂外患,軍閥混戰(zhàn)的大環(huán)境中,被人們忽略了而已。在中國科舉史1300年的時間中,科舉制曾不止一次的被廢止過,但很快人們就發(fā)現(xiàn),并沒有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來替代廢除科舉所造成的空白。于是每次在廢止之后不久,便有人火急火燎的提出要回復(fù)科舉制度。
對于當初火急火燎要廢除科舉之的這些人,其實也很容易理解,這部分人往往都抱著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tài),但實際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一艘噸位巨大的輪船,方向錯了想要掉頭,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扔一個炸彈把船炸掉,這樣做結(jié)果只會更糟。
如果說梁啟超作為曾經(jīng)的改革派,所以對舊有思想存在姑息態(tài)度,那我們不妨再來看看,革命領(lǐng)袖孫中山對于科舉制度的態(tài)度:
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zhí)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
這句話意思很直白的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對科舉制積極作用的肯定,而且他不僅稱贊了科舉制度本身,而且連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也給予肯定。也正是孫中山的這一觀點,導致了后來民國設(shè)立考試院的,這實際上就是是科舉制的“變相復(fù)活”。
錢穆在1951年發(fā)表的《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制度》一文中認為,科舉制:
因有種種缺點,種種流弊,自該隨時變通,但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制度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jié)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不可不說我們把歷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鐵鑄成大錯。
1955年,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錢穆又說:
無論如何,考試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制度,且由唐迄清綿歷了一千年以上的長時期。中間遞有改革,遞有演變,積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聰明智力,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fā)展,這絕不是偶然的。
除此之外,錢穆還在書中表示,即使是自詡為先進的西方國家,也在自己的選舉制度中,參考中國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定的完善,來彌補自身缺陷。為何外國人都能看到科舉制度的可取之處,反倒是本應(yīng)作為傳承者的我們,將之全盤否定!
一口氣拋棄了,不再重視,不再留絲毫顧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悲的事。
以上對科舉的討論,并不是為科舉洗白,就如人體的新產(chǎn)代謝舊有的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船夫想要說的是中國作為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是很難照搬諸如扶桑等國的成功案例的,因為這些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不斷的學習和依附于大國,可以全盤接受價值觀念。
而中國不同,中國是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傳統(tǒng)的,一刀切的舍棄傳統(tǒng),全盤接受他國理念,這和亡國又有什么卻別呢?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個態(tài)度,既適用于傳統(tǒng)文化,也適用于歐美思想。
歐美國家所建立起來的制度,只是持續(xù)了不到300年而已,是好是壞還不好說。打個比方。有兩棵樹,其中活了300歲的,對另一棵活了1300多歲說自己更有生命力,更先進!豈不是很好笑,前提似乎應(yīng)該是那個活了300歲的也能再活一千年!到時再來討論也不遲。
1905年9月2日,晚清的兩位重臣,袁世凱和張之洞共同上書,奏請立??婆e。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將在韓國漢城(現(xiàn)在稱首爾)正式揭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