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才最重要”,一句賀歲電影的戲言,道出了國家對人才的求賢若渴,也反映出社會對人才的巨大需求。而香港近期開始限制投資移民但仍大力吸引優(yōu)秀人才移民的政策調整,更詮釋了人才之重要甚于錢財。
說到人才,對于通才與專才孰優(yōu)這一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所謂通才,一般指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技能之人。誠然,縱覽中外歷史,博古通今、多有所長的蓋世奇才確有其人。但我們也應看到,絕頂聰慧如諸葛孔明也終難參透以區(qū)區(qū)西蜀之國力惟有分裂割據一途,與其如此,不如順應潮流促成江山一統(tǒng);科學巨擘的牛頓,晚年迷信違心,甘為侍奉上帝的奴仆。可見,真正的無所不通之才并不存在,所謂通全,不過是比諸專一門之才者多精通一些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罷了,其本質仍屬專才。
多年來,望子成龍的家長近乎強迫地讓孩子在完成課業(yè)學習及應試補課之余,再學習音樂、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的技能。不少高校也把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作為重要的職責。一時間,雙學歷、多文憑成為叩開名企之門的敲門磚。然而,又有多少復合型人才是真正精通幾門技能的呢?正是這種過度重視短平快地大量生產所謂通才的理念致使我們的制造業(yè)面臨一邊是大量不合格的高學歷工程師無法就業(yè),一邊卻大量缺乏合格的技術工人的奇景。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要想成為某領域的翹楚,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鉆研、苦練一萬小時??此茀^(qū)區(qū)一萬小時,真要達成卻談何容易。我們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會受到家庭、社交、疾病等諸多因素的干擾,絕大多數人依靠本已有限的精力是很難在短期內掌握甚至精通多種技能的。在校學生雖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學習,但即便到了博士研究生階段,學生依然須同時學習多個科目且要面對答辯、就業(yè)等壓力,深研一門學問說易行難。
自國人紛赴海外搶購日常用品以來,“匠人精神”一詞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在日語里,“匠”與“巧”在訓讀時發(fā)音相同,暗合了我國的成語“能工巧匠”。所謂匠人精神,即指甘忍寂寞,埋頭苦干,長年致力于某一較具體領域的學術、工作或技藝的發(fā)展,通過不厭其煩、細致入微地鉆研,終使自己成為該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彼所言之匠人正是專才。長期以來,社會上的急功近利、浮躁虛夸,不肯靜下心沉下身來執(zhí)念于某一事業(yè),結果自然是“連馬桶蓋都是國外的好”。當下,一些所謂學界大牛,其研究領域動輒橫跨數個乃至數十個專業(yè),但細究其某一具體研究成果,一知半解、濫竽充數乃至不懂裝懂之感撲面而來。相同的問題也可見于不少企業(yè)不斷擴張“主營”業(yè)務的風潮中。我們不是不需要橫跨多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但過猶不及,不能自始專一何來終成復合?對于經濟發(fā)展從求量向重質過渡的今天的中國而言,一位只會做螺絲釘卻能干一專一、直至制作出全世界最好螺絲釘的專才遠比看似無所不會,實則乏一堪能的假通才重要。中國這臺巨大的機車要勇往直前,每一位專才都是一顆優(yōu)質的螺絲釘,缺了任何一顆,后果可想而知。而欲成就專才,絕無捷徑可走,更不應揠苗助長,惟有耐匠人之寂、忍匠人之苦、守匠人之專。
殷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