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是李唐宗室,乃是李淵叔父大鄭王李亮的后裔,本就是遠支宗室,傳到李賀這一代,家道早已沒落了,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宗室血脈給李賀帶來的榮譽感,李賀自小也心懷遠大抱負,發(fā)奮讀書,以備他日考取功名重振門楣。
李賀也很有文學天賦,兒童時代就通曉詞章,少年時期就名氣在外,加上他博覽群書、勤奮好學,所以很順利的就通過了河南府試,獲得了“鄉(xiāng)貢進士”的資格。
在此之前可以說李賀的人生可以是順風順水,才氣聞名鄉(xiāng)里,科舉仕途順暢,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他浪漫主義的詩風也由此養(yǎng)成。
?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在李賀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時候,改變他人生的第一次劫難降臨了,有他的競爭者,嫉恨他的才華與名氣,意欲毀掉他的仕途,便提出李賀的父親名曰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李賀應(yīng)該避父親諱,不得參加進士科,考取進士功名。
?
在這里,縱橫簡單說說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區(qū)別于我們熟知的明清時期的科舉。
唐朝的科舉沿襲隋制,并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選撥人才的考試制度,唐朝科舉考試有常科與制科兩種,制科是皇帝下令才會臨時舉行的考試,而常科就是每年都開設(shè)的考試,包含了秀才、明經(jīng)、進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科目,唐朝前期很重視秀才科,后來漸漸廢除,后來注重的科目只有明經(jīng)與進士兩科;明經(jīng)其實就是背誦詩文填空以及翻譯注釋,只要肯下功夫就沒什么困難,而進士科就比較考驗考生的學識、見地以及文學功底,所以唐高宗以后對進士科極其看重,位列朝堂的高官基本都得是進士出身。
李賀生活科考的年代是唐德宗的貞元年間,也就是說舉進士才能任高官已經(jīng)是朝野共識,讓李賀避諱而不準參加進士考試,就相當于斷送了他的仕途,讓他與朝堂高官絕緣,多么狠毒的一手誹謗??!
?
李賀的老師,著名的詩人韓愈聞知此事后,特意做了一篇《諱辯》力挺李賀,“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甭稍唬骸安恢M嫌名?!贬屩咴唬骸爸^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苯褓R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
大概就是說尊者親者是兩個字的名字,不需要對單個字避諱,孔圣人的母親名征在,孔子說征時不說在,說在不說征就算是避諱,同理,李賀父親名為李晉肅,只要不連起來稱晉肅就算避諱,單獨稱一個晉字不算冒犯父親名諱;
再者,古禮并不講究避諱相近的字,晉與進士只是同音并不同字,不能以這種荒謬的解讀來限制李賀的科考之路。
?
然而李賀年少輕狂,得罪了不少人,不僅競爭者如此詆毀他,就連一些朝臣也看不慣他,也贊同這種說法,只有韓愈不留余力的支持他,可惜韓愈當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他的力挺并沒有發(fā)揮作用,禮部官員也是個糊涂蛋,最終對讒言予以采信,不允許李賀參加進士科考,斷送了他的仕途。
對于自小苦讀,一心入仕報國的李賀而來,這一打擊無疑是沉重的,后來他也曾被啟用做了從九品的小官,負責在祭祀朝拜時帶領(lǐng)官員參拜,李賀不甘一生做著沒有意義的小官便辭官回家了。
此后的他的詩詞也多了一個主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仕途的坎坷讓這位才子一生愁苦多病,年僅27歲就與世長辭,李賀一生雖然沒能留下政績,但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李賀的詩鬼名號千古流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