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①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②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span>(《論語·陽貨》)
【注釋】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頑固不化。②徼:抄襲。
(1)下列有關(guān)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惡稱人之惡者”是指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
B.“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是指厭惡處在下位而討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評了不符合道德禮教的行為。
D.子貢討厭揭發(fā)別人的短處還自認(rèn)為直率的人。
(2)結(jié)合以上選段談到的“勇”,分析下面選段關(guān)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span lang="EN-US">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職),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比粍t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zhuǎn)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為也?!痹唬骸敖裼惺苋酥Q蚨鵀橹林撸瑒t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span lang="EN-US">
他日,見于王曰:“王之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睘橥跽b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1)孟子以牧羊作比,批評孔距心,對孟子的意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類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應(yīng)當(dāng)讓更有才能的人來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張,為什么不辭職?
D.國君有責(zé)任,難道你自己就沒有一點責(zé)任嗎?
(2)文章最后說孟子“為王誦之”,孟子向王“誦”了什么?目的何在?(3分)
3、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①?”曰:“二②,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注釋】 ①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jì)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
B. 有若認(rèn)為,只有削減田稅的稅率,才能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
C. 按照時令,役民于時,老百姓才能服從君王的統(tǒng)治。
D. 君王不應(yīng)搜刮民脂民膏來聚斂財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結(jié)合上面選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經(jīng)濟(jì)思想。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泵衔洳畣栃ⅰW釉唬骸案改肝ㄆ浼仓畱n。”子由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對以上文段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孝順父母就是要盡量不違背他們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錯,也只能稍微規(guī)勸,即使規(guī)勸無效,仍應(yīng)該和顏悅色恭順?biāo)麄儯荒馨雅瓪鈷煸谀樕稀?span lang="EN-US">
B.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過世以后,喪祭也應(yīng)合禮。
C.作為子女,不讓父母為自己的身體擔(dān)憂,這也是孝順。
D.不能以為孝順父母只要讓他們吃飽穿暖就夠了,還應(yīng)該有恭敬的態(tài)度,否則,就跟養(yǎng)牲畜沒什么區(qū)別了。
(2)選段中說弟子“服其勞”“先生饌”容易做到,而“色難”,請問難在哪里?
5、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①,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③,可謂仁之方也已?!?/span>(《論語·雍也》)
【注釋】①濟(jì)眾:周濟(jì)大眾。②堯舜其猶病諸: 病,不足;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項對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貢想以博施于民、濟(jì)助眾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認(rèn)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堯舜那樣的圣王才能夠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
C.孔子認(rèn)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騖遠(yuǎn),勸子貢從淺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樣的,所以以自身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種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從尋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來闡明關(guān)于“仁”的基本主張。
(2)孔子還說“恕者,仁之方也”,結(jié)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孔子的“恕”的理解。
6、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span lang="EN-US">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span lang="EN-US">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span lang="EN-US">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達(dá)出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方略,而且可使人見到冉有文過飾非、最后理屈詞窮的窘態(tài)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義正詞嚴(yán)的態(tài)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為為目標(biāo)的,主張“持危扶顛”。冉有幫助季氏專權(quán),不幫助季氏走正道,違背其主張,所以孔子說“‘求!’‘季氏將伐顓臾’‘無乃爾是過與’”。
C.《論語》在記言之中,能見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極其鮮明。司馬遷寫《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于《論語》。這一點表明《論語》在散文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zé)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zé)任,但子路的責(zé)任更大,從“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可看出來。
(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運用了什么手法?聯(lián)系語境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7、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材料二: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二主要闡述言與行的關(guān)系,孔子認(rèn)為對人應(yīng)當(dāng)“聽其言而觀其行”。
B.孔子認(rèn)為朽木不可雕,責(zé)備宰予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可見孔子認(rèn)為宰予就是一塊朽木。
C.孔子認(rèn)為糞土一樣的墻壁,已經(jīng)沒有必要再污損了,干脆聽之任之,無須指責(zé)。
D.曾子與宰予形成鮮明對比,孔子更欣賞曾子那樣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講的“自省”的?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span>(《論語·憲問》)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span>(《孟子·公孫丑下》)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認(rèn)為古代求學(xué)之人多為己求學(xué),而當(dāng)今之人則多為他人而學(xué),由此可見今人勝過古人。
B.孟子認(rèn)為古代君子和現(xiàn)在君子對待過錯的態(tài)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飾,而后者則極力為自己狡辯。
C.孟子認(rèn)為,今之君子能順應(yīng)過錯,并從中找到機會,謀求發(fā)展,比古人更勝一籌。
D.孔子與孟子對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2)古之君子,其過如日月之食,可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請作簡要分析。
9、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粚W(xué)詩,無以言?!幫硕鴮W(xué)詩?!?/span> (《論語·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子·萬章上》)
注: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陳亢認(rèn)為伯魚應(yīng)該從孔子那些學(xué)到了很高深奇異的學(xué)問,但伯魚并不這么認(rèn)為。
B.孔子要求伯魚學(xué)《詩》,而伯魚聽從了父親的勸告。
C.咸丘蒙覺得《詩》中所說并不能完全解釋現(xiàn)實中的實際情況。
D.孟子認(rèn)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詩》的意思。
(2)對于學(xué)《詩》,孔子和孟子的觀點有什么不同?
10、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題。
告子①曰:“性猶湍水②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④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span> ——《孟子?告子上》
【注釋】 ①告子:生平不詳,大約做過墨子的學(xué)生,較孟子年長。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誠,真。④就:趨向。⑤顙(sāng):額頭。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告子以流水作比,哪邊有缺口就往哪邊流,說明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
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雖不分東西,但可分上下,說明人性是有善與不善之分的。
C.孟子認(rèn)為,水可飛濺可倒流,但那是形勢導(dǎo)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
D.孟子認(rèn)為人性之所以會變得不善,是形勢導(dǎo)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決定的。
(2)、孟子在這段話中圍繞人性問題提出什么觀點?對此,你有何理解?
11、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yuǎn)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②也?!?/span>——《孟子?告子上》
【注釋】①信:同“伸”。②不知類:不知輕重,舍本逐末。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段講述了一個無名指不能伸直的人不遠(yuǎn)萬里,到秦、楚求醫(yī)的故事,批評他舍近求遠(yuǎn),舍本逐末。
B.這人之所以愿遠(yuǎn)赴秦、楚就醫(yī),是因為他覺得患疾的無名指異常疼痛,嚴(yán)重地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C.指不若人,四處求醫(yī);心不若人,卻不知厭惡。孟子借助這樣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樣的道理:人生要懂得有所舍棄。
D.這人覺得彎而不直的無名指顯露于外,無法藏匿,明顯地表露出自己的缺點,故而覺得羞恥。
2、試分析文中所述之人舍本逐末的原因?
12、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景春①曰:“公孫衍②、張儀②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span>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 ①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②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名的說客。③張儀:魏國人,與蘇泰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泰“合縱”相對。④熄:指戰(zhàn)火熄滅,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禮,父親開導(dǎo)他。⑥廣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景春認(rèn)為大丈夫應(yīng)該是那種叱咤風(fēng)云、聲震宇內(nèi)的如公孫衍、張儀一樣的英雄人物。
B.孟子認(rèn)為公孫衍張儀之流所為不過是“妾婦之道”,只知道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
C.孟子認(rèn)為,真正的大丈夫,應(yīng)該居于仁,立于禮,行于義,而不應(yīng)該只知道順從君命??梢娒献臃磳Τ甲訉醯捻槒?。
D.“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認(rèn)為的大丈夫所為,與“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異曲同工。
2、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13、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①。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②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③者,鹯④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骸浜文苁?,載胥及溺⑥?!酥^也?!?/span> ——《孟子?離婁上》
【注解】①爾也:如此罷了。②壙:同“曠”,曠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種像鷂鷹的猛禽。⑤艾:即陳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jīng)?大雅?桑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百姓不想要的卻強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卻從不滿足,這樣必定失去民心,繼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顧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驅(qū)趕百姓;實施仁政,百姓便蜂擁而至。這鮮明的對比說明了沒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詩》,是為了說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2、上文采用了譬喻說理的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請舉一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1)B(見譯文)
(2)孔子主張“勇”應(yīng)該用“義”了來規(guī)范。君子沒有“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沒有“義”就會去做盜賊。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居下位毀謗上級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不通情理的人?!笨鬃诱f:“賜啊,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我厭惡剽竊卻把它當(dāng)作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卻把它當(dāng)作勇敢的人,厭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卻把它當(dāng)作直率的人?!?span lang="EN-US">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2、(1)D.
(2)內(nèi)容:孔距心沒有盡到自己的責(zé)任,在兇年饑歲,老百姓無法生存,卻沒有予以救濟(jì),以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時醒悟。
目的:讓齊王明白無論是官員還是國君,都要有責(zé)任心,不要對百姓的生死不負(fù)責(zé)任、無動于衷。仁政愛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長官都應(yīng)自覺履行的基本德行。
【譯文】:孟子到了平陸,對那里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wèi)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開除他呢?”
孔距心說:“不必等三次。”
(孟子說:)“那么您失職的地方也夠多的了。荒年饑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拋尸露骨在山溝的,年輕力壯逃荒到四方的,將近一千人了?!?span lang="EN-US">
孔距心說:“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孟子說:“假如現(xiàn)在有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為牛羊?qū)ふ夷翀龊筒萘狭?。如果找不到牧場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就站在哪兒眼看著牛羊餓死呢?”
孔距心說:“這是我的罪過。”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見齊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rèn)識五個,能認(rèn)識自己罪過的,只有孔距心?!保献樱┙o齊王復(fù)述了一遍他與孔距心的談話。
齊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啊?!?span lang="EN-US">
3、(1)C。本文沒有涉及此項內(nèi)容。
(2)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jì)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認(rèn)為,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jīng)濟(jì)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jì)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評析】: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jì)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jīng)濟(jì)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jì)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4、(1)A(這里的“無違”指的是不違背禮)
(2)偶爾為父母做點什么,有美食就讓給父母吃,這樣的是一般人都能夠做到,難就難在能夠做得心甘情愿,和顏悅色,并且能夠始終如一,持之以恒。
【評析】:有一天孟懿子來拜訪孔子,請教孝行的意義。孟懿子的父親孟厘子,是一個杰出的人物,在他臨終前,他曾把孟懿子叫到枕邊,盛贊當(dāng)時還很年輕的孔子的學(xué)識和品德,囑咐孟懿子在他死后,一定要追隨孔子成就學(xué)業(yè)。孟懿子聽從父親的遺訓(xùn),和弟弟南宮敬叔一起受業(yè)于孔子。然而孟懿子的求學(xué)態(tài)度并不認(rèn)真,常常不能領(lǐng)會孔子的教導(dǎo)?,F(xiàn)在,他之所以前來請教孝的問題,是因為孟懿子認(rèn)為,祭祀父親,與其說為了表達(dá)對先人的懷念,還不如借此鋪張祭祀,以炫耀其顯赫的權(quán)勢。
孔子對孟孫氏最近將在家廟舉行祭祀的事早有耳聞,孟懿子在這種時候前來問孝,孔子自然清楚其用意何在。因而孔子簡單地問答:“無違。”
聽了孔子的回答,孟懿子不再問什么便告辭了。孟懿子離開之后,孔子的心一直感到不安,他不知道孟懿子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話。
“如果孟孫氏祭祀家廟,有了僭越禮教之事,那么,這不但是孟孫氏一家的問題,而且更是魯國的重大問題,足以紊亂天下之道義。而且,萬一他向別人言稱,關(guān)于祭祀是請教過我之后才舉行的話,那么我素來的禮教主張,將會被破壞無遺。我只有向大家表明觀點,使他們都了解我的意思才行。但是在孟懿子提到這件事之前,我先言及孟孫氏即將舉行的祭典,將是非禮的事。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孔子日夜為這件事而憂慮,反復(fù)思考不能找到良策,只好靜靜等候機會。
有一天,樊遲陪伴孔子駕車出游。樊遲是孔子的年輕弟子之一,由于他精通武藝,頗得孟孫氏的寵愛,經(jīng)常出入孟懿子家??鬃酉耄阂苍S他可以把我的意思明白地傳達(dá)給孟懿子。
“前幾天,久不見面的孟懿子突然來訪,向我征詢孝的問題。”孔子對正在駕車的樊遲說。
“是——”樊遲心思正放在駕車上,簡單地應(yīng)了一聲。
“我只答他:‘無違’哩?!?span lang="EN-US">
“是——”樊遲對孔子說的話,根本摸不著頭腦。如果“無違”解釋為不違背父母的話,孟懿子已經(jīng)沒有父母了,豈不矛盾。這樣想著,他雙手握著馬韁,頭不斷地?fù)u著。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孔子等著他的回答。可是樊遲僅僅又一次說“是——”罷了。
回憶孔子關(guān)于孝道的教誨。記得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曾經(jīng)向孔子請教“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最擔(dān)心的是兒女的病?!保ǜ改肝┢浼仓畱n)
孔子的話說得簡單而平凡,對于多病的孟武伯來說很容易理解.
其次是對于子游的回答。
“現(xiàn)在的人,總以為能夠奉養(yǎng)父母就算盡孝。其實,孝行最要緊的是恭敬。如果養(yǎng)而不敬,和飼養(yǎng)犬馬有何區(qū)別呢?”(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這道理也不難理解,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子游有失禮貌。
還有一次,孔子回答子夏說:“最難做到的是和悅地對待父母,替父母分擔(dān)辛勞;有好的酒菜先敬父母吃,單單做到這些還不能說已經(jīng)盡了孝道?!保ㄉy。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和對子游說的話差不了多少。對脾氣不太好的子夏而言,孔子的話也是很恰當(dāng)?shù)摹?span lang="EN-US">
樊遲想到這里,又回頭尋求對“無違”的解釋。但是,他仍想不出確切的意思。于是,他不得不再次求助于記憶,對“孝”的解釋,孔子還說過下面一些話:“父母還活著的時候,不該到太遠(yuǎn)的地方去。如果不得不遠(yuǎn)行,應(yīng)該先說明所去的地方?!保ǜ改冈冢贿h(yuǎn)游。游必有方)
“不要忘記父母的年齡。第一、可以此慶祝父母的長壽而喜悅;第二、可以此提醒自己勤加奉養(yǎng)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親在世,看兒子的志向便可以了解他;父親死了之后,看兒子的品行便可以了解他。父親去世三年后,也不改變先父的遺道,一心一意服喪的兒子,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閔子騫是一個多么孝順的人?。「改感值苋挤Q贊他的孝行,并沒有一個非議他的?!?span lang="EN-US">
5、(1)A(“只有堯舜那樣的圣王才能夠做得到”有誤,孔子認(rèn)為,即使如堯舜這樣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來對待別人,這種“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jì)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span lang="EN-US">
6、(1)D(在“季氏將伐顓臾”的問題上,孔子責(zé)備二人,輕重分量明顯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脫的責(zé)任,但冉有的責(zé)任更大。文章開篇是“冉有、子路見于孔子”,中間說話只有“冉有”,這最后的批評是針對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說“今由與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運用類比的手法?;①畛鲨詡?,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龜玉的人,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7、⑴ C(孔子認(rèn)為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而不是沒有必要再污損)
(2)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jìn)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diào)進(jìn)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有什么值得責(zé)備的?”孔子說:“先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從宰予的表現(xiàn)改變了先前對人的態(tài)度。
8、(1)B(孔子認(rèn)為今之學(xué)者只是為了他人的贊美而求學(xué);孟子認(rèn)為,今之君子將錯就錯,不知悔改;孔孟二人對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是古非今。)
(2)古之君子,有了過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見到,他們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們改正的時候,百姓依然敬仰他們。
【譯文】:孔子說:“古代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裝飾門面做樣子給別人看”。(孟子)說:“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過失就改正;現(xiàn)在的君子,有了過失卻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們改正的時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們?,F(xiàn)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將錯就錯,甚至于為了掩蓋過失尋找種種借口?!?span lang="EN-US">
9、(1)A(并非高深奇異的學(xué)問,而是不一樣的學(xué)問)
(2)孔子認(rèn)為行事說話要以《詩》中的內(nèi)容為依據(jù),要以《詩》中的內(nèi)容來規(guī)范自己,提升自己。孟子認(rèn)為讀《詩》不能望文生義,機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領(lǐng)悟。
【譯文】:咸丘蒙說:“舜沒有把堯當(dāng)作臣,我已領(lǐng)教了您的解釋了?!对娊?jīng)》上說:‘普天之下,沒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nèi),沒有哪個不是天子的臣民?!匆呀?jīng)做了天子了,瞽瞍卻不是他的臣民,請問這又是怎么回事?” 孟子說:“這首詩,不是說的這個意思,(是說作這首詩的人)公事勞碌以致于不能奉養(yǎng)父母。(意思是)說,‘這些沒有一件不是公事,卻只有我最勞碌’。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能因為字面的解釋而損害詞句的意思,不能因為詞句的解釋而損害全詩的意思;要用自己的體會去揣度作者的原意,這樣才能把握住詩意。
陳亢問伯魚:“你(在你父親那里)聽到過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過時,父親說:‘學(xué)《詩經(jīng)》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不學(xué)《詩經(jīng)》就不會講話??!’我便退下來學(xué)《詩經(jīng)》?!?span lang="EN-US">
10、(1)B(孟子認(rèn)為人性本善,并無善與不善之分)
(2)孟子認(rèn)為人性本善,也就是“性善論”的觀點。(個人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譯文】:告子說:“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東邊開個口就往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就往西流。人性本來就不分善與不善,就像水流本來不分向東向西一樣?!?span lang="EN-US">
孟子說:“水流確實是本來不分向東向西的,難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嗎?①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②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導(dǎo)致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變得不善,他本性的改變也正像這樣?!?span lang="EN-US">
11、(1)D(并非舍近求遠(yuǎn);患疾的無名指并不疼痛也不害事;并非說明“人生要懂得舍棄”。)
(2)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無所藏匿(戴手套終不是辦法);心不若人,抽象無形,可以偽裝(雖然總有暴露的時候)。第二,指不若人,標(biāo)準(zhǔn)清清楚楚,無可辨駁;心不若人,難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難當(dāng),莫說秦楚之路,就是飛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辭,只要能去其恥辱。心不若人,不以為恥,甚至反以為榮,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譯文】:孟子說:“現(xiàn)在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曲了而不能伸直,當(dāng)然不痛苦,也不妨礙做事。如果有人能夠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國、楚國(求醫(yī))都不嫌遠(yuǎn),因為自己無名指不及別人。無名指不及別人,就知道厭惡;良心不及別人,竟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懂得輕重?!薄?span lang="EN-US">
答:憂指忘心,說明了不知輕重,舍本逐末。
12、(1)C(孟子并不反對臣子對君王的順從,只是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孟子反對的是對君王的絕對順從。)
(2)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的主張,來諷刺公孫衍、張儀只不過是曲意逢迎之輩;此外,君臣之道卻也如 “妾婦之道”,但是臣子對君王也不應(yīng)該是絕對的順從。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xùn)導(dǎo);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xùn)導(dǎo),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yīng)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jìn);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13、(1)C(這對比是為了說明實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
如: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百姓對于仁德的向往。
如: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暴政只能驅(qū)逐百姓,只能讓暴君失去民心,從而突出了實施仁政的重要意義。
【譯文】: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當(dāng)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tǒng)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F(xiàn)在那些希望統(tǒng)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jīng)》說:‘那如何做得好,不過是相率落水罷了?!钦f的這個意思?!?span lang="EN-US">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