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提出,性惡論雖然是一種哲學思想,但同時也被后代某些思想家所繼承,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關于人性為什么是惡的,荀子認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無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認為:“人之生也固小人?!薄叭酥补绦∪恕本褪恰靶詯骸?。
與性惡論相對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子批評孟子的性善論是不懂得性與偽之分,把后天禮義法度而形成的善性當成天生的善質(zhì)。他從性惡論出發(fā),提出通過“化性起偽”來改造人的惡性,形成善性,并重視環(huán)境與教育在“化性起偽”中的作用。
西方心理學也有類似性惡論與性善論的思想,即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奧地利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jié)構(gòu)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因此,本我的目標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C.R.羅杰斯則對人性持有一種明確的肯定態(tài)度,相信人有一種天賦的自我實現(xiàn)潛能和身體直覺的智慧。
關于人性善惡的問題并非人性的實質(zhì),而只是對人性的不同評價。人性本質(zhì)上就是人的需要,它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可以說是可善、可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