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清朝末年,雖然出現(xiàn)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多種求新改革的舉措,但是仍然沒有能夠挽回落寞收場的命運。究其根源,首先因為封建制度已經(jīng)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腐敗的體制已經(jīng)無力支撐。
清廷究竟腐敗在哪里,從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薪酬中便可以看出端倪。
曾國藩
曾國藩并不是士族出身,他的家中只是普通的耕讀之家,雖然祖輩和父輩稍有家資,但是卻絕不是豪門大戶。
曾國藩在當過私塾先生的父親教導下,童年時期便展現(xiàn)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天賦,對古人各種經(jīng)典熟讀于心,并且他不是讀死書,總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曾國藩起初的科舉之路還是比較順暢的,15歲中童生、22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但是在他準備繼續(xù)考會試的時候,卻意外地失敗了,而且還是接連兩年榜上無名。
如果換做別人,很可能就會從此心灰意冷,但曾國藩卻把打擊變成了動力,繼續(xù)努力復習,終于在27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清朝的進士就已經(jīng)可以當官了,但是曾國藩并不想止步于此,他還要繼續(xù)再向上一步。
曾國藩
功夫不負有心人,曾國藩在最后的殿試上考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績,被道光皇帝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在翰林院暫時抄寫奏章的臨時過渡性官職。
從他29歲開始,因為工作出色、測考成績優(yōu)異,曾國藩的官職屢屢升遷,從普通的抄寫文職官員,十年之間連升七級,做到了二品工部侍郎。
如果曾國藩這樣繼續(xù)保持這樣下去,那么他就很可能成為文官中的魁首,但是人生的變動就像清廷變幻的政局一樣讓人意外。
咸豐元年,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fā)了金田起義,剛剛上臺的咸豐皇帝有些驚慌失措,急忙召見群臣商討應對辦法。
偏偏一向耿直的曾國藩卻沒有照顧咸豐的心態(tài),在向皇帝推薦用人名單的同時,直指咸豐的過錯,氣得咸豐把他的奏折當眾摔在了地上。
皇帝
原本大家以為曾國藩這次一定是惹惱了皇帝,不久就會大難當頭。可咸豐皇帝過了幾天之后又反復看了幾次曾國藩的奏折,認為曾國藩說得很有道理。于是曾國藩反而因此又升一級。
可天有不測風云,曾國藩剛剛到任沒有幾天,他的老母突然病故。按照當時的制度規(guī)定,官員需要在家守孝三年,曾國藩便掛官離職,回到老家為母守孝。
這時的金田起義的太平軍已經(jīng)迅速席卷半個國家,當時的清廷在和太平軍的交戰(zhàn)中完全處于下風。為了阻擋太平軍的腳步,清廷開始呼吁民間自行成立“團練”。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才和好友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在湖南巡撫張亮基的支持下開始組建團練軍,也就是后期人們所說的湘軍。
曾國藩雖然是文人帶兵,但是卻并不浮躁,通過穩(wěn)扎穩(wěn)打的基本方針,最終把太平軍、捻軍逐一消滅,他本人也成為了清廷的一品大員、封疆大吏。
曾國藩
曾國藩自幼讀儒家經(jīng)典,“做圣人”的志向一直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所以他從心里就對“重利”“好貪”的行為十分抵觸,即便手中有著“貪”的便利,但是他卻依然沒有伸出那只別的官員都在伸的手。
曾國藩在進京當官的時候,曾經(jīng)給他家中四個弟弟寫的家信中說:我一直以通過當官來發(fā)財?shù)男袨闉閻u,并以此為誓,絕不以官謀私。
當時曾國藩在京當官,雖然名聲好聽,但是實際生活卻很清苦。他當時的官職是七品京官,實際每年俸祿才只有45兩,就算加上特殊津貼“恩俸”也才不過135兩。
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物價標準計算,當時一兩銀子大概和現(xiàn)在的260元差不多,那么他全年的工資才不過3.5萬左右,平均每個月才不到3000元。
銀子
這樣的工資如果放在如今恐怕連一些工薪族都比不上,雖然他不需要還房貸車貸,但是還需要支付官服、辦公用品等支出,所以他也經(jīng)常是捉襟見肘、時常難以為繼。
那么曾國藩又是用什么過日子呢?除了靠家中兄弟、族人接濟,剩下的就是“借”。
曾國藩是1838年進京當官,到了1842年底的時候,已經(jīng)欠了人家400多兩銀子,有一些還是他讓弟弟從鄰居家借來的,不過好在他“拆東墻補西墻”的手段比較高明,借過了能還,還過了還能借。
到了1847年,曾國藩升到了二品禮部侍郎,這時候他的工資待遇都有所上升,每年能夠達到620兩白銀,另外還有一筆常常出差的補助費800兩。
曾國藩
不過雖然看起來收入是高了,但是同時支出也高了,因為這時候他并不是一個人在當官,準確來說是有了一個私人辦公和生活的團隊,當然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所以,一直到了這個時候,曾國藩還是一個頂著紅珊瑚的二品“窮官”。
曾國藩的這筆外債一直到他給咸豐皇帝獻策之后,咸豐皇帝讓他到四川擔任主考官為國選才。
當時國家給了一筆2000兩的路費,不過曾國藩并沒有花費那么多,而是省吃儉用只用了一半的費用,他把剩下的1000兩郵給家中,不僅還清欠款,還囑咐弟弟對恩人們表示感謝。
咸豐
曾國藩組織起湘軍之后,手中的權利再次膨脹,但是他個人的小金庫卻一直沒有增加,反而因為有時候還因為自掏腰包分給各地災民,所以雖然過手的錢多了,但是留下的卻依然沒有多少。
一直到曾國藩61歲去世之前,他還特地囑咐弟弟們,自己的葬禮千萬不要大辦、不要收禮,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弟弟認為一品大員的葬禮一定要有面子,他一輩子好不容易從賞賜和薪酬中攢下的幾千兩白銀,根本就不夠辦葬禮的費用。
那么,既然當官也沒有錢賺,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爭著搶著去當官呢?難道真的是為國家效力不求回報嗎?
其實不然,因為更多的人當官是為了那些不能多說的“陋規(guī)”。
湘軍
曾經(jīng)有人給普通京官算過一筆賬,即便每年省吃儉用,也需要每年三百多兩的花銷。那么這樣算起來,一個普通的七品京官的薪資還不夠支付這個最基本費用的一半,這些京官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原來,明清官員大多還有一些其他的收入,其中就包括下面的人和一些“關系戶”們送上的“冰敬”“炭敬”“別敬”,這些費用雖然小到幾兩大到幾十兩,但是卻可以積少成多。
當然,要拿到這些“孝敬”就需要給別人辦事,這些別人“送”給官員的孝敬就被稱為“陋規(guī)”。
雖然曾國藩在京的時候不給別人辦私事也就是不拿這些陋規(guī),但是別的官員可是就指著這筆錢再去給上官“孝敬”呢。不然又怎么能夠繼續(xù)高升呢。
曾國藩
八旗兵打進山海關時,戰(zhàn)斗力即便不能稱為天下第一,但實力卻是不容小覷的??墒堑搅饲迥r期,八旗兵就像是一群倒在鐵桿莊稼下面的病秧子,基本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可言。是他們退化了嗎?當然不是。
在清朝的軍營中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每月餉銀按照29、30天開,也就是每月要比實際少一天,叫做“扣建”。每個人每月剩下一天的餉銀,一支隊伍能夠扣下來的費用就十分可觀了。
另外,這還不算上軍隊中賣兵缺、吃空餉等其他官員“賺錢”的行為,總之,朝廷按照足額發(fā)放下來的銀子,基本上沒有足額能夠到兵員手中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軍才在長年累月的缺人、缺餉、缺練的情況下戰(zhàn)斗力越來越低,最后不僅被起義軍打敗,還被八國聯(lián)軍不到五萬人的隊伍直接占領了北京。
清軍劇照
另外,從雍正登基之后,清廷就開始推行了一套全新的制度:養(yǎng)廉銀。
顧名思義,就是朝廷希望通過這筆銀子能夠高薪養(yǎng)廉??勺層赫矝]有想到的是,這一套最初看起來頗為有效的辦法,卻在幾十年后成為了一眾官員從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的最佳渠道。
起初,雍正根據(jù)各地區(qū)收稅時熔煉銀子所產(chǎn)生的火耗制定了這一套方案,是希望能夠通過各地方自行征收火耗銀,用這筆費用作為支付地方官員的辦公、行政等費用,以及給官員養(yǎng)家的“養(yǎng)廉銀”。
雍正原本是一片好心,最初時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迅速充盈了國庫,而且還讓地方的官員得到了實際的好處。但是到了后期,官員們逐漸打起了白花花銀子的歪心思,反而把火耗銀的重擔加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吃肥了”官員。
原本用來養(yǎng)廉的銀子,到最后卻變成了喂肥了蛀蟲的飼料,這群蛀蟲又轉而把不斷啃食著國家的根基。
銀子
一個國家,不想著通過體制、政策改革優(yōu)化政策,反而默許、縱容官員們用各種“陋規(guī)”來自行解決,國家領導層只盯著自己國庫里的數(shù)字,卻看不到百姓們苦困、聽不到群眾的呼聲,這無疑是群眾的悲哀,是國家的悲哀。
《“勤恕廉明”-曾國藩為官之道論析》韓宇彤
《曾國藩為官之道及其現(xiàn)代啟示》劉惠媛
《晚清文官俸祿研究》鮑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