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4)[轉(zhuǎn)載]傷寒論讀書筆記《五》
5、心陽虛欲作奔豚證:
原文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提要:汗后心陽虛下焦水氣欲動,欲作奔豚的證治。
語譯:發(fā)汗太過傷心陽,腎陽上助于心,無力抑制下焦水寒之氣,水氣內(nèi)動,故患者自覺臍下小腹部動悸不寧,似有上逆欲作奔豚之勢,當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成因:汗傷心陽,下焦水氣欲乘虛上沖。
        癥狀:臍下悸,欲作奔豚——心陽虛衰,不能鎮(zhèn)攝下焦水氣,下焦水氣欲乘虛上沖,但欲沖未沖,故僅見臍下悸動。
辯證要點:臍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機:心陽不足,下焦寒水欲動。
治法:溫通心陽,化氣利水。
方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用量:茯苓4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棗5枚。
上藥先煮茯苓后內(nèi)諸藥,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勺楊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方解:苓棗——健脾培土制水
        桂草——溫通心陽,助苓化氣行水。
        諸藥合用,水得土制不上泛,腎得心溫水不寒。
注意事項:A本方重用茯苓半斤(折現(xiàn)代125g)先煎,意在加強排邪之力。
        B煎藥要求甘瀾水,取其動以去停水而不助水邪。
臨床體會:刑錫波說“此方為預(yù)防奔豚之方。余常用此治心陽衰弱而誘發(fā)之水腫,頗具功效。然只限于初期的兩腳水腫,髖部按之亦有指凹痕者。若腫勢較甚,延及腹面,此方中必須加黃芪,效果方能理想。臨床體驗,此方對心陽不足而誘發(fā)輕度水腫或停水有效。”
6、心陽虛奔豚證:
原文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解詞:(1)奔豚——為證侯名。指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急沖胸咽,發(fā)作憋悶欲死,痛苦異常,時發(fā)時止的證侯。
        (2)一壯——指把艾絨作成的一個艾柱,灸完為一壯。
提要:心陽虛,下焦寒氣上沖而發(fā)奔豚的證治。
語譯:誤用燒針發(fā)汗,外寒從針處侵入,局部見核起而赤。汗出則心陽虛損,水寒之氣乘虛上沖,證見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而發(fā)為奔豚。其外治當以艾柱灸針處之赤核各一壯,內(nèi)服桂枝加桂湯。
成因:誤用燒針發(fā)汗,引起兩個并發(fā)證:一是引發(fā)奔豚;二是針處被邪毒感染。
        癥狀: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誤治傷及心陽,下焦寒氣乘機上沖;燒針迫汗,病人恐懼,心神被擾。
        注:奔豚發(fā)作時,病人自覺有一股氣由少腹上沖心胸,并伴胸悶氣促,心悸不安,冷汗自出等癥。沖至咽部,則窒息恐怖欲死;有的病人可上沖至頭面而見眩暈、或跌仆、昏厥等。當逆氣復(fù)于下焦時,諸證消失,一如常人。
                針處被寒,核起而赤——針孔處被邪毒感染,局部氣血雍滯,化熱化火,出現(xiàn)紅腫熱痛(局部感染)。
辯證要點:陣發(fā)性氣從少腹上沖心胸,伴心悸等。
病機:心陽不足,下焦陰寒上之氣乘虛上逆。
治法:溫補心陽,平?jīng)_降逆。
方藥: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氣也。
現(xiàn)代用量:桂枝25g,芍藥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棗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
方解:重用桂枝——通心陽,平?jīng)_逆
        合草姜棗——辛甘合化,溫通心陽,強壯君火,鎮(zhèn)水寒
        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利小便,去水氣
        諸藥合用,調(diào)和陰陽,平?jīng)_降逆。
臨床應(yīng)用:(1)奔豚證:患者可見腹痛、心悸氣短、胸悶氣促、恐怖欲死,甚則冷汗淋漓、眩暈跌撲等,片刻逆氣平息則復(fù)如常人。
        (2)本方作為溫補心陽之劑以治心悸、吐涎、眩暈等證屬上焦陽虛寒氣上逆者。
方劑鑒別:
苓桂甘棗-誤治傷心陽-下焦水飲欲動—心悸-欲作奔豚—臍下悸為主——————化氣行水
桂枝加桂-誤治傷心陽-下焦寒氣上逆—心悸-已作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為主——平?jīng)_降逆
六、心陰陽兩虛證:
原文177、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語譯:外感病病程中,見脈結(jié)代,心動悸,多為其人心陰陽素虛,復(fù)感外邪,心之陰陽氣血受損,正氣不支,心臟失養(yǎng),當用炙甘草湯治療。
提要:心陰陽兩虛的證治。
成因:平素陰陽氣血不足,患傷寒后正氣不支,心臟失養(yǎng)。
癥狀:脈結(jié)代(即脈律不整,有歇止)——陰陽氣血不足,血脈不充,脈道不續(xù)。
                心動悸——陰陽氣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悸。
辯證要點:脈結(jié)代,心動悸。
黃煌認為:炙甘草湯多見于形體消瘦且面容憔粹之人,體形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膩者不適宜。
病機:心陰陽兩虛,心脈失于煦養(yǎng)。
治法:溫通復(fù)脈,滋陰養(yǎng)血。
方藥: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阿膠二兩,麥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fù)脈湯。
解詞:清酒——指清醇的陳米酒。《周禮.天官.酒正》載有三酒:即事酒、白酒、和清酒,皆用米加酒曲發(fā)酵而成。隨釀隨吃者,名事酒,給辦事的人飲用;冬釀春成者,名白酒,用于招待賓客;冬釀接夏而成者名清酒,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
現(xiàn)代用量:炙甘草20g,生姜15g,人參10g,生地83g,桂枝15g,阿膠10g,麥冬33g,麻仁8g,大棗10枚。
用清酒500ml,水500ml煮取300ml,去滓納阿膠烊化,每服100ml,日3服。
方解:炙草參棗——補益中氣
        生姜桂枝——宣陽化陰
        膠麥地麻——養(yǎng)血益陰
        合用則補氣在補血之先,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而成陰陽雙補、氣血平調(diào)之劑。
注意:A、本方煎煮要求“清酒七升,水八升”,僅煮“取三升”,即水酒各半,久煎之意。久煎則酒力不峻,辛散溫通,既可行氣血助藥力通行血脈,又可監(jiān)制陰藥陰柔之性。久煎則充分發(fā)揮本方甘緩和中、甘溫化陽的作用。方中清酒即東漢時期農(nóng)民自釀的米酒,酒度較低,現(xiàn)無清酒,臨床也可用黃酒代之。
B、方中生地指鮮生地。漢時稱曬干的地黃為干地黃,新鮮的地黃為生地黃,臨床應(yīng)用時,若無鮮生地時,可用生地125g。
岳美中教授說:“仲景炙甘草湯以炙甘草為名,顯然是以甘草為君。陶弘景認為甘草具通血脈,利血氣之功能。此方用大棗達30枚之多,在《金匱》、《傷寒》諸方中唯此方為最。而本方中藥味用量之中堪與比肩者唯生地250g。考大棗《本經(jīng)》主補少氣,少津液;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中重用大棗,都是恐峻藥傷津,為保攝津液而設(shè)。生地《本經(jīng)》主傷中,逐血痹;《別錄》主通血脈,利氣力。則大棗、地黃為輔助甘草通經(jīng)脈,利血氣之輔藥無疑。此方生姜是合人參、桂枝、酒以益衛(wèi)氣,各有專職,非尋常姜棗配伍之例。”
問曰:“此方以膠、麥、麻、地、棗、草補益營血,以參、桂、姜、酒補益衛(wèi)氣,使陽行陰中,脈得以復(fù),則已有領(lǐng)會。唯用陰藥則大其量,而陽藥用量反不及其半,還不能理解?”蓋陰藥非量重,則倉卒間無能生血補血,但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憑借陽藥之主動者以推之挽之而促激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動血行,使結(jié)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假令陰陽之藥平衡,則濡潤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僅得點滴之雨露,立見浠干,又怎能潤枯澤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濃煎,取汁多氣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臨床體會:刑錫波認為:本方對傷寒后津血兩傷,心氣衰弱出現(xiàn)脈結(jié)代,心中悸動不安,有顯著療效。
余澤運認為:本方治療身體瘦弱之人外感病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而見心陰陽兩虛,表現(xiàn)為心悸、心電圖為室性或房性早搏,脈見結(jié)代者,用本方療效較好。若心臟有器質(zhì)性病變而造成心悸脈結(jié)代,則此方療效較差。且本方用《傷寒論》原方折半之量,2—3劑即可顯效,用小量效即不顯。但若用量過大易致滑腸腹瀉,可采取一劑藥多次少量頻服,縮小服藥間隔而不減少每天的服藥總量,即可減少滑腸之副作用。
案22——心悸(病毒性心肌炎并頻發(fā)室性早博):
患者張某,女,50歲,1997年11月20日診。
患者一月前患病毒性心肌炎,在本鎮(zhèn)醫(yī)院住院2周,經(jīng)用“苷鎂極化液”靜點后病情好轉(zhuǎn)出院,一周前患者感心悸,到醫(yī)院經(jīng)心電圖檢查診為“頻發(fā)室性早博”,經(jīng)中西藥治療不見好轉(zhuǎn),特來本所就診??淘\:患者自訴胸悶心悸,稍勞加劇,伴頭暈、乏力,面色咣白,舌暗紅而嫩,苔少,脈結(jié)代。辯證為心悸-心陰陽兩虛。予炙甘草湯。
炙甘草30g,生姜20g,人參15g,生地80g,桂枝15g,阿膠12g,麥冬40g,炒棗仁15g,丹參15g,苦參12g,大棗20枚。
黃酒500ml加水1000ml煎服,3劑。
二診:患者感心悸、頭暈減輕,全身較前有力,聽診早博明顯減少。原方再進5劑。復(fù)診早博消失,諸證均愈。
按:本例早博見心悸,勞則加劇,頭暈、乏力,面白舌嫩,苔少,脈結(jié)代,為外感病后陰陽兩傷,心氣衰弱,不能鼓動血行。《傷寒論》說“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故用炙甘草湯調(diào)補陰陽以復(fù)脈,數(shù)劑而愈。
(余澤運醫(yī)案)
七、脾胃陽虛證:
1、脾虛水停證:
原文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解詞:動經(jīng)——動,傷害、損傷;動經(jīng)即損傷經(jīng)脈之氣。
        起則頭?!覆∪擞膳P位坐起或起立時感到頭暈?zāi)垦!?br>提要:脾陽虛飲停證證治。
語譯:傷寒當以汗解,今誤施吐下之法,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液留中,則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脾陽不升,故起則頭眩。脈沉緊,為水氣搏激于內(nèi)之象。若更發(fā)汗,會發(fā)生身體振顫搖動不能自持的癥象??捎霉疖咝g(shù)甘湯治療。
        成因:表證誤吐誤下,致脾陽虛無力溫運水飲,水氣上逆。
癥狀:心下逆滿(即胃脘脹滿且有氣向上沖逆之感)——心脾陽虛,運化失司,水飲內(nèi)生。水飲逆于心下,阻礙氣機。
        氣上沖胸(即患者胸悶、氣短、心悸)——脾虛不運,水濕內(nèi)停,水氣上逆。
        起則頭眩(指病人頭暈?zāi)垦?,只能靜臥,不能起動)——水濕困阻中焦,清陽不升,水濕上冒。
        脈沉緊——主里有水邪。
劉渡舟教授將此癥稱為“水氣上沖—水心病”對其辯證很祥細,摘錄于下:
(1)色診:其面色必見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散見額、頰、鼻梁、唇圍、下頜等處?;蚱だ锶馔猓霈F(xiàn)類似色素沉著之黑斑,名叫“水斑”。
心開竅于舌,心陽不足,則舌色必然淡嫩;陽虛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2)脈診:水氣上沖為陰,脈應(yīng)“沉緊”。驗之臨床,則多沉弦或沉伏無力。
(3)辯證:氣上沖胸——典型者,患者自覺心下有一股氣向心胸或咽喉上沖;非典型者,不見明顯的氣上沖,但依次出現(xiàn)或脹、或滿、或悸、或眩暈等癥侯,從下而上,一見便知,故也不難辯認為水氣上沖之證。
胸滿——以夜間發(fā)作為甚,氣侯溫和則輕,冷冽則重。伴見氣短、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呼吸受阻等證。
心悸——心悸的出現(xiàn)有二:一是在氣上沖咽喉時隨之出現(xiàn)心悸;另一是自覺左側(cè)頸部之血管發(fā)生酸脹疼痛,則立即出現(xiàn)心悸。
心悸每發(fā)作于晨起,夜臥,飽餐之時,呈陣發(fā)性,輕者可以自止。
短氣——活動量小時短氣不明顯,如登高爬樓等活動量大時則覺“氣短發(fā)憋”,呼吸急促,咽喉生痰,痰喉窒,則加劇短氣,甚則憋的周身出汗,頻頻矢氣,小便也可失禁,同時心跳加劇。
辯證要點: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悸頭眩,脈沉緊。
        病機:脾虛水停,水氣上沖。       
        治法:溫陽健脾,利水降沖。
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shù)、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現(xiàn)代用法用量:茯苓20g,桂枝15g,白術(shù)、甘草(炙)10g。
水煎取汁,分溫三服。
方解:茯苓——淡滲健脾利水
        桂枝——辛溫通陽化氣
        白術(shù)——甘溫健脾燥濕
        炙草——甘溫補氣和中
        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健脾,化飲利水,降逆平?jīng)_之效。
禁忌:禁發(fā)汗——因中陽本虛,水濕內(nèi)停,發(fā)汗更傷陽氣,使陽更虛,水更盛。陽虛筋脈失養(yǎng),水濕浸漬經(jīng)脈——身振振搖(即肌肉失去緊張力不能支持身體)。
苓桂術(shù)甘湯與苓桂棗甘湯證鑒別
證侯                苓桂術(shù)甘湯證                        苓桂棗甘湯證       
典型表現(xiàn)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臍下悸,欲作奔豚
病機        脾陽虛弱,水停中焦        心陽虛弱,水停下焦
治法        溫陽健脾,利水消腫        溫通心陽,化氣行水
組方特點        用白術(shù),重在健脾        用大棗,培土制水,并重用苓桂通陽化
氣行水
        臨床應(yīng)用:本方為溫陽健脾、利水化飲之主方,治中陽虛弱,水飲內(nèi)停諸證。如脾虛無制,水氣凌心之心悸等循環(huán)系疾?。惶碉嫹阜沃鹊群粑导膊?;脾虛水停之腫滿等泌尿系疾??;痰飲上逆、蒙蔽清陽之眩暈,目疾等。
案23——痰飲眩暈胸悶
患者,程某,男,46歲,2008年12月1日診。
因腦出血在本縣醫(yī)院住院1月,回家后繼續(xù)鞏固治療,所在村醫(yī)給輸液一周未于補鉀,致低血鉀而出現(xiàn)渾身酸軟,心悸胸悶,急到本所就診。查血鉀3.1mmol/L,經(jīng)輸液補鉀3天,血鉀升至4.9mmol/L,身酸軟消失,能下床行走而回家休息將養(yǎng)。隔天其弟急邀余出診,言患者回家后,自覺有氣上沖胸部,隨即胸悶氣短,心悸,眩暈,臥則減輕,坐起加重??淘\:患者述癥如前,兼睡眠不安,診脈沉而遲緊,兩寸弱甚,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而水滑。余辯為脾虛水停,痰飲上逆兼胸中大氣下陷。治宜健脾利水,補氣升陷。方用桂苓術(shù)甘湯合升陷湯。
桂枝15g,茯苓30g,白術(shù)15g,甘草10g,黃芪30g,柴胡6g,升麻10g,桔梗8g,知母10g,龍骨30g,牡蠣30g。水煎服。2劑。
二診:患者訴當天服中藥1劑,夜間即感胸悶氣短減輕,能坐起而眩暈未發(fā),二劑服完,病若失,自己步行來本所就診。復(fù)診繼用上方2劑鞏固治療。
按:《傷寒論》67條說:“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本例患者見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胸悶(即心下逆滿),脈沉遲而緊,為脾虛水停,飲邪上逆;胸悶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脈兩寸弱甚,為心肺氣虛,胸中大氣下陷。治用桂苓術(shù)甘健脾化飲以平飲邪之上逆,升陷湯益氣升陽,以理大氣之下陷,龍牡斂神固脫。由于藥合病機,故收桴鼓之效。(余澤運醫(yī)案)
2、胃虛水停證:
原文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解詞:水漬入胃——即水飲浸漬胃腸。
提要:水停致厥的證治。
語譯:傷寒,四肢厥冷而且心下悸,這是胃陽不足,水飲內(nèi)停所致,宜先治水,可用茯苓甘草湯溫胃散水。如不先治水氣,卻反先治厥,水飲浸漬,下滲入腸,勢必會發(fā)生下利之證。
分析:本證以厥而心下悸為主。
        成因:1、胃中素有水飲;
        2、誤治傷胃,致水邪停胃。
        癥狀:手足厥冷——水飲內(nèi)停,胸陽被遏,不能達于四末。
        心下悸——水停于胃,上凌于心。
辯證要點:肢厥而伴見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大,脈弦,苔白膩或白滑等。
病機:陽虛飲停。
治法:溫化水飲。
方藥: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現(xiàn)代用法用量: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5g,生姜15g。
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
方解:   桂枝——辛溫通陽;
        茯苓——健脾利水
        甘草——補虛和中
        生姜——溫胃散水。
        重在溫中健運,而不重利水。
現(xiàn)代應(yīng)用:用治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肺心病、產(chǎn)后尿潴留等病,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溫,小便不利為辯證要點。
臨床體會:刑錫波認為,本方系扶陽溫胃利水之劑。凡屬胃陽不足,心下停水之證,不論有無表邪,都能用之。而水邪上逆,心中不煩者有效,即心中躁煩不安者亦效如桴鼓。
方鑒:   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草—加白術(shù)重在健脾———脾虛水停
        苓桂棗甘湯-苓桂草—重苓加棗重在利水——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湯-苓桂草—加生姜重在散飲———胃中停飲
3、脾虛心悸腹痛證:
原文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提要:論里虛傷寒的證治。
語譯:傷寒之初,心中悸而煩,為素體里虛,脾陽不足,故治以小建中湯溫補里虛,安內(nèi)攘外。
成因:氣血素虛,又感邪氣,正氣抗邪于表,里氣更加不支。
癥狀: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里氣先虛,心脾不足,氣血雙虧,復(fù)感外邪,正氣抗邪于表,里氣更加不足,氣血兩虛,心失所養(yǎng)。心失所養(yǎng)則悸,神失所養(yǎng)則煩。此屬里虛兼表。
        辯證要點: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喜溫喜按,或伴輕微惡寒發(fā)熱。
小建中湯有以下兩組癥狀:1、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虛弱、腹部扁平而肌緊張;2、舌質(zhì)嫩,苔少。
病機:中氣虛寒,氣血不足,復(fù)被邪擾。
治法:溫中健脾,調(diào)和氣血。遵“實人傷寒發(fā)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的原則,先建中補脾,益氣血之源。若建中后表邪仍不解,再用桂枝湯解表。
方藥: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現(xiàn)代量: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棗4枚,芍藥30g,生姜15g,膠飴70ml。
水煎取汁,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分溫3服。
方解: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
飴糖——甘溫補中
桂枝——辛甘化陽
白芍——酸甘化陰
炙草——補中益氣
姜棗——補中調(diào)和。
諸藥合用,溫中健脾,補虛緩急,平補陰陽,調(diào)和氣血,建運中氣。
臨床體會:刑錫波說:“本方為中氣虛弱,外邪內(nèi)侵,正不勝邪,而以扶正為主,宣邪為輔之方。凡屬脾胃不足,營衛(wèi)氣弱,虛勞損傷,失精亡血等癥,都可加減用之。而治虛寒性腹痛,效果尤著”。
現(xiàn)代應(yīng)用:用于十二指腸潰瘍、胃弛緩、胃下垂、慢性肝炎、神經(jīng)衰弱、再障貧血、功能性發(fā)熱、眩暈、頭痛等屬中虛陰陽不和者。
藥理研究表明,本方有降低胃張力、安神作用。
注:桂枝湯和小建中湯鑒別:
桂枝湯—桂芍草姜棗——辛甘發(fā)散,重在解肌祛邪。
小建中—倍芍加膠飴——溫中建脾,重在扶助正氣。
案24——十二指腸潰瘍:
患者,應(yīng)某,男,50歲,1992年11月20日診。
以上腹部疼痛伴納差乏力,消瘦2年在本鄉(xiāng)醫(yī)院經(jīng)X線鋇餐透視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經(jīng)西醫(yī)用抗?jié)冎委?,病情時輕時重,特來本所就診。診見患者腹痛隱隱,饑餓時痛甚,泛吐清水,四肢不溫,怕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辯證為中氣虛寒,氣血不足。治以溫中健脾,調(diào)補氣血。方選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
桂枝15g,炙甘草12g,大棗7枚,芍藥30g,生姜15g,膠飴60g,黃芪50g,良姜15g,香附15g,紅參10g,五靈脂15g。水煎服,5劑。
二診:上方服至3劑腹痛止,肢冷轉(zhuǎn)暖,5劑服完,諸證消失。后用本方加魚膘膠10g,共服10劑后X線鋇餐復(fù)查潰瘍愈合,隨訪10年未復(fù)發(fā)。
按:本例“十二指腸潰瘍”,證見脘腹冷痛,餓時痛甚,喜溫喜按,四肢不溫,苔白脈弱,為中焦虛寒,氣血不足。方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參芪補中益氣,良附丸理氣散寒止痛,人參配靈脂補氣化瘀,愈合潰瘍。由于證方相符,故獲效較速。(余澤運醫(yī)案)
4、脾虛氣滯腹脹證:
原文66、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提要:脾虛氣滯腹脹證的證治。
語譯:發(fā)汗后,表證已解,脾氣損傷,出現(xiàn)腹脹滿,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
成因:發(fā)汗過多,損傷脾氣。
癥狀:腹脹滿——素體脾虛或誤汗傷脾陽,致脾陽虛運化失職,痰濕內(nèi)生,有形痰濕阻滯氣機,氣滯于腹,雍而作滿。為虛實夾雜之證。
郝萬山說:“本條病證屬虛中夾實,腹脹滿一般多表現(xiàn)為上午重,下午輕,傍晚尤重,但脹滿發(fā)作時不喜溫按”。
        辯證要點:腹脹滿,午后為甚,食入增劇,食消則減,舌淡苔白膩。
病機:脾氣虛弱為本,痰濕阻滯,氣機不利為標,屬虛實夾雜。
治法:健脾除濕,寬中除滿。
方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量:厚樸40g,生姜40g,半夏20g,甘草10g,人參5g。
水煎取汁,分溫3服。
方解:厚樸——苦溫行氣除滿
        生姜——辛溫散寒溫中
        半夏——降逆燥濕健脾
        參草——甘溫補氣健脾。
        諸藥合用,行氣以治標,健脾以治本,標本兼治。
郝萬山說:“本證腹脹滿,是以有形痰濕阻結(jié),氣機雍滯為主,因此燥濕化痰行氣消滿之藥用量大,而補脾益氣之藥的用量小,可稱作補三消七之法”。
注意:本方消大于補,適用于實多虛少之證,凡純實純虛之腹脹滿,均不宜用。
臨床體會:刑錫波說:“本方為治療正氣虛弱,脾不健運,腹部脹滿之方。凡食后腹脹不適,食消則減,大便不實,四肢逆冷,脈象虛弱沉微,舌質(zhì)淡而苔白膩者,都可酌情運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必背條文66、67條解析
桂枝損陽,無可辯駁
夜讀傷寒-64
28,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外臺茯苓飲與苓桂術(shù)甘湯的鑒別辨證
太陽病變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