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故宮博物院藏宋人仿顏真卿《湖州帖》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強大王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藝術(shù)等各方面都發(fā)展到空前高度。詩、書、畫是唐代藝術(shù)主要領(lǐng)域。成長於盛唐時期的顏真卿的書法,代表了恢弘豪邁、雍容華美的大唐氣象,世稱「顏書」、「顏體」?,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祭侄文稿》帖,是流傳至今最珍貴的顏真卿手跡。據(jù)帖上元代收藏家張晏題跋,這帖在宋代收入皇家內(nèi)府,宋徽宗時經(jīng)過米芾、米友仁等當時權(quán)威書畫鑒賞家鑒定,編入欽定的《宣和書譜》。元初到了著名書法家、收藏家鮮于樞手中,他題跋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從此便與書聖王羲之《蘭亭序》並列。明朝經(jīng)收藏家吳廷等收藏,收藏家張丑編入其《清河書畫舫》。清代重新歸入皇家內(nèi)府收藏,編入乾隆皇帝欽定國家書畫總目《石渠寶籍》,此後一直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因為它是手稿,而且是草稿,書寫於不經(jīng)意之間,書寫、歷史、文學(xué)等各方面信息自然流露,極為難得。
安史之亂 一門英烈
此帖書寫在唐代白麻紙上,畫心縱二十八點三厘米,橫七十五點五厘米,文字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另有三十多字塗抹)。全文如下: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jié)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ān)。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甓兄?,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p>
這是顏真卿安葬在安史之亂中抗敵犧牲的侄子顏季明時的祭文。文中簡述了安史之亂發(fā)生之後,身為平原太守的他,和身為常山太守的堂兄顏皋卿,起義抗敵平叛,侄子顏季明往返聯(lián)絡(luò),不幸落入敵手,慘遭殺害的過程。在這場戰(zhàn)爭中,顏氏一門三十餘人為國捐軀。其時作者心潮激盪,義憤填膺,順手拿起一管微禿之筆,一揮而下,根本不在意書寫的工拙。行文走筆之間,但覺胸臆鬱勃,情緒跌宕起伏,故不時塗抹改動,文思、筆意,渾然一體。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從來不是單純的藝術(shù),書品、人品相聯(lián)繫。人們敬重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更敬重他忠貫日月的崇高品德。
平原首義 忠貫千古
安史之亂之前,顏真卿任平原太守,故書史稱之為「顏平原」。平原郡屬河北道,歸安祿山管轄。此時安祿山反狀已明,顏真卿暗中預(yù)備,加固城牆,疏通壕溝。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率所部聯(lián)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族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由範陽(今北京市)造反,史稱「安史之亂」。河北二十四郡望風而降,只有顏真卿一面派人上奏朝廷,一面派人持秘牒聯(lián)絡(luò)附近諸郡起義。叛軍目標洛陽,河北屬於後方。顏真卿招募兵勇萬人,率先舉義。於是河北諸郡紛紛響應(yīng),與平原顏真卿彼此呼應(yīng),並共推顏真卿為盟主,身為常山(今河北正定一代)太守的堂兄顏杲卿亦在其列,共合諸郡兵力二十餘萬。顏真卿派盧逖到常山聯(lián)絡(luò),顏杲卿派其子顏季明(即祭文裏的季明)至平原聯(lián)絡(luò),以期切斷安祿山歸路。在兩人調(diào)度下,河北諸郡有十七郡復(fù)歸朝廷。此時本打算攻打潼關(guān)、長安的叛軍,聞後方已亂,於是掉頭進兵常山。常山告急,顏杲卿緊急求援太原尹王承業(yè),豈料王承業(yè)擁兵不救,於是顏杲卿堅守數(shù)日後,彈盡糧絕,被叛軍俘虜,押至洛陽。這就是祭文裏「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p>
顏杲卿被俘拒不投降,至死罵聲不絕,被截斷舌頭後,仍發(fā)出含糊的罵聲,最終殉國死節(jié)。顏杲卿之子季明、外甥盧逖等顏氏一門三十餘人,或犧牲、或被殺害。常山陷落後,之前重歸朝廷的郡縣大多又被叛軍佔領(lǐng)。朝廷任命顏真卿為戶部侍郎兼本郡防禦使,與李光弼一道重奪常山,叛軍氣焰甚囂塵上,後來還是攻陷了首都長安。
兩京收復(fù)後,唐肅宗與唐玄宗還京,皇帝大赦天下,封賞功臣。顏真卿平原首義,但入朝為官不足一年,即遭貶謫,出任同州,又改任蒲州刺史。就是祭文開篇的頭銜。顏杲卿被追贈為太子太保,謚忠節(jié)。其子泉明在洛陽求得父親屍體,與其弟季明斷頭,棺殮以歸,就是祭文裏說的「首櫬」。至蒲州見叔父顏真卿,顏真卿派其去河北,求訪戰(zhàn)亂中失散的親朋故舊。泉明一女及顏杲卿妹所生一女皆流落河北,泉明輾轉(zhuǎn)訪得二人下落,但因贖金不足,於是忍痛贖出姑母之女,等贖金籌夠,再去求贖自己女兒時,已不知去向。泉明又盡力尋訪,輾轉(zhuǎn)帶回父親舊部三百多口,相攜至蒲州。顏真卿對這些人均周濟散給,足見顏氏忠厚家風。
聖人高足 書生本色
乾元元年(七五八年)九月,顏季明首櫬安葬,顏真卿於是作《祭侄文稿》。元代書法家張晏收藏此卷指出,自書告命(類似今履歷表)不如書簡,書簡又不如起草,皆是因為告命是官方格式,有下筆作文的限制;書簡則相對私人,一時興起,相對放縱;而起草則完全流露作家天性,信手拈來,心手兩忘。此帖是激於義憤之作,完全無心於筆墨之間。
顏真卿(七○九至七八五年),字清臣,號應(yīng)方,祖籍山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在為父所撰碑文中自敘家世稱,其遠祖為春秋時代孔子「賢人七十二」之首的顏回。真卿於唐中宗景龍三年(七○九年)生於長安,兄弟七人,堂兄弟五人,總排行十三,故《祭侄文稿》中自稱「第十三叔」。他三歲喪父,少時因為家貧買不起紙筆,就以黃土塗牆習(xí)字。青少年時恰逢開元盛世,成長於長安通化坊,北距皇城僅一坊之隔,坊內(nèi)時賢雲(yún)集,唐開國功臣殷開山、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等人的宅第均在此地。十三歲時,隨母親投奔在蘇州的外祖殷子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長安厚重的文化底蘊、江南靈秀的山水清暉,孕育著一代書家青少年的心靈。
至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二十六歲時,顏真卿進士及第。此時張九齡為相,政治清明,二十四年(七三六年)吏部銓選,受任秘書省著作校書郎。天寶元年(七四二年)應(yīng)博學(xué)文辭秀逸科,制科由唐玄宗親試,策試上等,授京兆醴泉縣尉,任滿後遷長安縣尉。又在此時得以師事草書名家張旭,後把張旭傳授的用筆精髓,記為《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此後歷任監(jiān)察御史等。四十五歲時出任平原太守。安史之亂平定後,短暫在京城任職,即遭貶謫。至代宗朝回京歷任戶、吏兩部侍郎,後遭宰相元載排擠,外放吉州(今江西吉安)別駕,轉(zhuǎn)徙南方十餘年,至六十九歲始返朝。
這期間公務(wù)之餘,寄情山水,勤於書藝,大多自書刻石,精品疊出,如《麻姑山仙壇記》、《顏公大宗碑銘》、《送劉太沖序》。大曆七年(七七二年),他與草書大家懷素相會於洛陽,暢談平生書藝所得,以一句「學(xué)古釵腳,何如屋漏痕?」傳為書壇佳話。尤其大曆八年(七七三年)貶謫湖州期間,優(yōu)游於文詞,繼續(xù)編撰《韻海鏡源》,文士往來頻繁,詩酒唱和,皎然、陸羽、張志和、皇甫曾、錢起、吳筠等人均交遊互動頻繁。這段時間的書法作品也較多,楷書碑銘斂規(guī)矩於變化,行草書更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F(xiàn)存作品有《劉中使帖》、《李含光碑》、《湖州帖》、《干祿字書》、《竹山連句》等?!吨裆竭B句》就有茶聖陸羽的詩句。德宗朝,顏真卿任禮儀使。其間整理家譜,立家廟,作《顏氏家廟碑》,請篆書名家李陽冰撰額,又將之前為其曾祖所撰《顏勤禮碑》刻石,這是顏書晚年代表作。
建中二年(七八一年),河北藩鎮(zhèn)連兵抗拒朝廷,顏真卿作為宣慰使,赴許州招撫李希烈,後遭扣囚,於貞元元年(七八五年)被叛將李希烈殺害,時年七十七歲。
大唐雄風 書法時代
唐代書壇璀璨,初年書法承襲隋朝,至貞觀年間國家進入繁榮局面,即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雅好書法,使人重金搜集魏晉法帖,藏入內(nèi)府,理政之餘君臣共相賞玩,尤其推重王羲之,親撰《晉書?王羲之傳》,並稱「心慕手追,此人而已?!钩跆蒲辛?xí)王字,蔚然成風。與此同時,朝廷注重書法教育,模仿北周於國子監(jiān)設(shè)立書學(xué),為六學(xué)之一,培養(yǎng)書法專門人才。此外,於其他諸學(xué)也開設(shè)書課,並兼習(xí)字書,地方的府學(xué)、州學(xué)、縣學(xué)、村學(xué)也同樣將書課列為重要的教學(xué)內(nèi)容??婆e也把書試作為重要科目或重要條件,貢舉有明書科,銓選又有「身言書判」四居其一的選擇條件。
以書育人,藉書入仕,愛書之風愈篤,遂使習(xí)字之風蔚然。隨後高宗、睿宗、武後、玄宗前後紹繼,並重書法,然愛好不同,風格各異,玄宗尚古,偏重隸書,於是翰林院、集賢院名家雲(yún)集,如賀知章、史惟則、徐浩、呂向、衛(wèi)包、韓擇木等。開元、天寶年間,館閣書家尤盛,崇文、弘文兩館,集賢、翰林兩院及史館、廣文館,均不乏善書之人。
敘事抒情 文追六朝
從《祭侄文稿》文章本身,還可以看到顏真卿作為文學(xué)家的素養(yǎng)。顏真卿作文遠多於作詩,且以碑文為主。韓愈之前的古文大家李華、蕭穎士與顏真卿均為好友。從文章體裁看,表現(xiàn)出唐人崇尚六朝文學(xué)的時代風尚。全文採用傳統(tǒng)的駢文、誄文句式,四字一句,雖是悼詞,而不失華麗氣象。唐朝中期,以韓愈為旗幟的古文運動如火如荼,在很多私人書寫領(lǐng)域發(fā)生了很大的影響;論文、信劄等文體,散文大行其道,波瀾至北宋。而詔冊、上書、謝表、碑文等莊嚴肅穆的文體,駢文依然盛行,直至清代。
文中回憶侄子季明成長經(jīng)歷:「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連續(xù)使用華美的典故,有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餘韻。幼德,出《儀禮.士冠禮》:「棄爾幼志,順爾成德?!故巧瞎懦赡昙庸诙Y的祝詞。宗廟瑚璉,出《論語.公冶長》,孔子誇弟子子貢是廊廟之才,堪當大任。階庭蘭玉,用唐人最喜歡的六朝典故。東晉太傅謝安問子侄們:「你們知道我的心願嗎?」大家都不說話,只有謝玄回答說:「就好比高潔的芝蘭玉樹,您總希望他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中??!」謝玄長大後成為「車騎將軍」,統(tǒng)帥晉軍在「淝水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苻堅軍隊,保家衛(wèi)國,名垂千古。戩穀,即福祿,出《詩經(jīng).小雅.天?!罚?「天保定爾,俾爾戩穀?!诡佌媲湟蚤L輩身份,連用這麼多美好的故事形容侄子,說明自己對其寄予厚望。接下來「何期」之後,情況急轉(zhuǎn)直下,擁有大好前程的季明不幸被害,更增加了人物生平事跡的悲劇氣氛。可見這是一篇寓抒情於記事的好文章。
更成功的是,如此悲傷遭際,在為文中卻不失盛唐氣象?!负螆D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這樣的氣勢,是只有盛唐才有的氣度。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博館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