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人們都無法擺脫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安身立命。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人們都不可忘記孔子的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
在我們這個時代,想要安身立命,最好的辦法仍然莫過于學禮。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禮,
是在今天這個五倫失序、價值淆亂的時代,
我們安頓身心,找到價值標尺的最好辦法。
《史記·儒林傳》及《漢書·藝文志》載,禮經自孔子時其經不具,至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指的就是《儀禮》十七篇。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而言之,則曰《禮記》。許慎、盧植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后《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如皮錫瑞所言,《禮記》之名后為“四十九篇之記”的專稱,此“四十九篇之記”即戴圣所編之《小戴禮記》。循名責實,“記”之為記,其實已經用它的名,明確告訴人們,它是記,不是經。
至于《周禮》,本名《周官》,乃西漢河間獻王從民間征得,獻之朝廷。之后就藏之秘府,故自漢武帝以來,一直秘而不傳。直到西漢末成帝時,劉向校書秘閣,才使其又重見天日。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改名《周禮》,其學漸傳,至東漢注家峰起。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注,使得其地位更隆。我們的禮經讀書會,則謹守禮之本經——《儀禮》,而以《禮記》《周禮》《大戴禮記》等輔之。
《禮記·曲禮》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難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判斷人與禽獸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禮。明禮行禮則為人,闇禮無禮則為禽獸?!笆枪适ト俗鳎瑸槎Y以教人,使人而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學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先圣周公制禮作樂,以經國家,成教化,故禮者,最為王者治國化民之先務,君子修身成德之通衢。而我們今人卻囿于百年來之成見,毀棄禮樂,于禮最隔膜,往往視之為封建教條、帝王維護等級制的工具云云,實則正因不解圣人制禮之意,及禮經為用之深廣,以致昔日禮儀之邦淪為蠻夷之國,四維不舉,綱常不張,社會無序,人心失范。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要想做個大寫的“人”,又豈能無禮以自立?
《儀禮》自古號稱難讀,然而讀經有法,朱子已詳論之。
我們讀《儀禮》,亦參考朱子讀書法,以經文為本,以注、疏輔之。
預習功課:
一、每日分章節(jié)讀經,每日數(shù)遍,務必讀足百遍,熟讀方能牢記在心。
二、鄭康成之《儀禮注》,亦需熟讀,以三十遍為底限。
三、賈公彥《儀禮注疏》,至少讀三遍。
會講:
每周六上午9:00-12:00,會講一次,自《士冠禮》始,圍繞經、注、疏,研讀討論,友朋切磋。
韓衛(wèi)衛(wèi),字尊魯,河南鞏縣人。零八年自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旋即求食于京畿。謀食之余,未嘗忘心墳典,然獨學無友,不得其門而入。三年前,年已廿八,而仍學無所成,夜感夫子“不學禮無以立”之語,乃發(fā)心學禮。后幸得從淮泗張德付兄游,每周讀禮,三年不輟,始略得學禮門徑。今仍感學之未足,是以發(fā)起禮經讀書會,愿與有志于禮學諸友切磋琢磨,以期求圣人制禮之遺志,成君子彬彬之全德。
《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白文,岳麓書社版,孔夫子舊書網可購買。
《儀禮鄭氏注》清·黃丕烈士禮居刻本
《儀禮注疏》清·張敦仁刻本
(ps:《儀禮鄭氏注》及《儀禮注疏》我們可統(tǒng)一給報名參會者提供電子版打印裝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