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浮日報 發(fā)表日期:2010-09-12
□邱鈞彥
羅定市羅平背夫山出土的戰(zhàn)國青銅鑒
羅定市羅鏡南朝墓出土的四獸金手鐲
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提出的《云浮市關于貫徹落實<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guī)劃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描繪了文化強市發(fā)展目標,其中發(fā)展目標之一是努力打造“百越之地”。古老的“百越之地”及其“百越文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百越,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我國古代南方越人的總稱。主要分布在今浙、閩、粵、桂等地,因部落眾多,故總稱百越,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古代粵、越通用,越即粵。在歷史古籍中,對于南方地區(qū)的土著民族,常統(tǒng)稱為“越”。據(jù)林惠祥著的《中國民族史》認為:“百越所居之地甚廣,占中國東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諸省。”在此廣大區(qū)域內(nèi),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qū)的土著又各有不同的名稱,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被稱為“百越”。百者,泛指其多也。商周秦漢時期,越這個古代民族最顯著的文化特征是斷發(fā)文身和使用銅器。在今日我國的國土和民族范圍內(nèi),這個古代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主要播及江、浙、閩、粵、云、桂等省和漢、壯、侗、傣、水等民族。
要了解百越文化的形成,必須了解百越的歷史上下限。在有關文獻記載中,商朝時的蠻或荊蠻就包括了越人在內(nèi)。西周時,越族在東南地區(qū)有越、于越等。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越族最先進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帶建立了強大的越國。越族冠以“百”,內(nèi)部又“各有種姓”,是包括若干個民族的集團,或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有變化?!稘h書·地理志》稱“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到秦漢時,有“北方胡,南方越”之稱。到漢代,東南和南部地區(qū)的越族形成幾個較強的政治中心,如浙南的東甌,福建的閩越,廣東的南越等。漢武帝征服諸越后設立郡縣,百越的名稱就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越族融合入漢族與其他有關少數(shù)民族中。由以上簡單史實可見,百越民族在歷史上的上下限應為商代至漢代,即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后的1600年時間。
百越文化是隨著百越民族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早在商、周時期,就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漢代以后,盡管局部地區(qū)還有越族的后裔,但因已是后裔和成分,不能視為百越民族,所以百越文化發(fā)生和存續(xù)的時間,應集中在西周至西漢時期。
早在新石器時代,云浮地區(qū)就有百越先民在生活。南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多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是最好的說明。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地區(qū),有多處先秦墓葬和大量青銅器,如1971年在羅定市太平鎮(zhèn)南門垌出土的戰(zhàn)國初墓,共出土青銅器136件,其中多為禮器與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銅甬鐘、有“王”字圖像的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等。這些青銅器說明,在當時云浮地區(qū)已出現(xiàn)越人自己建立的奴隸制國家。1975年郁南縣東壩鎮(zhèn)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銅鼓,證明是當?shù)卦饺说墓ぞ?。唐代詩人宋之問(約公元656-712年)被貶為瀧州(今羅定)參軍,赴任途經(jīng)南江時寫下一首《入瀧水》(“瀧水”即今南江)的詩,詩中提到“泣向文身國,悲看鑿齒泯”,從詩中可以看出當?shù)剡€普遍存在“文身”和“鑿齒”這種百越遺風習俗。“文身”和“鑿齒”均為古百越顯著的文化特征,當時越人多生活在水邊(“越”在古語中有“水邊”之意),常下江潛水獵魚,據(jù)傳把身體紋成魚龍蛇圖案,可以把自己當作水族而保平安;“鑿齒”即鑿掉一個門牙,主要因為當時瘧疾常流行,病發(fā)時牙關緊閉,飲藥困難,故在少年時鑿掉門牙以利灌藥。宋代《新唐書·南蠻傳》曾記載:“有烏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烏武僚即烏滸蠻,是百越民族的一種,古代南江一帶均有分布。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即西江,這些越人為主的土邦分布在西江南岸,即今云浮、羅定、郁南一帶。這一帶地區(qū)的百越文化,由于自秦以后受歷代朝廷的鎮(zhèn)壓和排斥,以及中原先進文化的沖擊,本土文化已大量融合和變異,并在社會各個方面或?qū)用骟w現(xiàn)出來。如被稱為南江文化“活化石”的“禾樓舞”, 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和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教授葉春生就認為其和羅定尚存的芋氏古姓、當?shù)厝藢蛉撕秃由颀埬傅某绨莸任幕卣饕粯?,是百越文化的遺存或變異。
百越民族在歷史上已消失近2000年,但百越文化事實上卻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在很多社會生活中留下了種種痕跡。在云浮地區(qū)仍能發(fā)現(xiàn)古百越文化的遺風,如新娘子坐花轎,使用銅鼓與銅鑼,喪禮自制壽衣與自制棺材,嗜食狗肉,以襁帶絡負小兒,種植水稻和玉桂、香木,喜食蛇蛤等小動物,大量燒用陶器,崇拜鬼神,劃龍船,坐月,洗骨葬等等。而所謂的“洗骨葬”,又稱“二次葬”,即在土葬數(shù)年后開棺取骨,然后將全副骨骼一一置入一稱為“金斗”的陶甕當中。這種洗骨葬的習俗,是古百越文化遺存的普遍文化習俗。目前由于提倡火葬,這種古老的喪葬方式已逐漸改變?,F(xiàn)居住在我國南方屬于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個民族,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
百越雖然曾興盛一時,但為時不長且只是局限于粵西一隅,始終未能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后來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百越民族大規(guī)模融入華夏、漢族,漢族(或中原)文化與百越土著文化開始交相融合。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原始百越文化不斷接納了北方儒家、道教文化等中國本土文化,也不斷包容了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后百越文化的特點。
按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的觀點,如果以南江為粵西南水域的代表,將南江水域文化帶稱為南江文化,并將其歷史主要文化成分明確為后百越文化,即可恢復土著文化的本來面目和地位,并賦以新的生命,還能匡正將百越視為“南蠻”的歷史偏見和種族歧視觀念,理直氣壯地重振百越雄風。 (本文圖片均為羅定博物館提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