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家」送你一份驚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我們總是因為害怕面對傷害,而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和自欺欺人。但事實上,唯有深入自己的內在,真正看見那些傷害,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才能賦予自己更多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ps:文末有驚喜!——by 圈姐
擁抱內在小孩,學著自己強大
作者:圈姐 配圖:Maria Svarbova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前兩天,朋友小A告訴我,她的媽媽因為車禍去世了。但是除了悲傷,她的聲音里竟然還藏了那么一絲終于解脫了的意味。
在我的印象中,小A從小就是一個乖女兒,聰明伶俐,成績優(yōu)異。但她的媽媽卻十分嚴厲,哪怕只是一件打破碗的小事,也要狠狠地責罵半天。讀書、工作、結婚……小A的所有事情,她的媽媽都會強行插手。
為此,她一直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害怕媽媽的責罵,更害怕媽媽不再愛自己。
“媽媽,我已經(jīng)足夠好了,我是個好女兒,求求你對我好一點......”這是她在心里憋了很久,卻從未出口的一句話。
當真的說出口的一剎那,她哭得像個孩子。哪怕已為人母,但她的內心仍然是一個受傷的孩子,渴望從媽媽那里得到愛。
仔細數(shù)算下,其實我身邊這樣的朋友還蠻多的。明明已經(jīng)是個大人,可內心仍然是一個受傷小孩的狀態(tài),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恐懼、自卑、軟弱、羞愧、驚嚇。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孩童意識形態(tài)”。
內在小孩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孩童意識狀態(tài)”的基礎是恐懼與羞愧,通常來源于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老師、或者其他大人的拒絕、批評、過高的期望以及身體和心靈的虐待。
包括大人不要我們、被批評或被羞辱、被拿來跟別人比較、讓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壓抑、在情感上必須照顧父親或母親等。
這些恐懼與羞愧一直都被我們用各種方式隱藏在心里,但是當我們在做一些讓自己離開熟悉、安全和已知的事物時,就會以各種形式外顯在我們的生活中。
因為內在的恐懼和未被滿足的渴望,我們會很容易緊抓信念、自欺欺人、認為所有痛苦都是外在的錯。認為自己所渴望的愛與滋養(yǎng),必須從外界得到。一旦碰到自己信任的人,就把自己對父母的情感投射在對方身上,利用愛和親密關系來填補內在的空缺。
并且,因為在潛意識里,我們總覺得自己是錯的,沒有價值,或者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所以我們會很沒有安全感,容易依賴自己的伴侶或其他人,一直活在對他人的期待中。
如果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采用要求、指責、控制、罪惡感、報復等方式,企圖把失望轉換為滿意。而這些行為,往往只會對自己的關系造成破壞,把對方越推越遠,讓自己陷入更加嚴重的絕望和驚慌之中。
除此之外,當一個人處于孩童意識形態(tài)中的時候,除了容易有反彈行為、任性、情緒化之外,往往還愛做夢、愛幻想、凡事理想化,沒有安全感,不愿直接面對現(xiàn)實。
擁抱內在小孩,學會自己強大
我們總是害怕一旦承認了自己的恐懼, 恐懼就會接管我們的生活甚至主導我們的人生,于是用各種方式來逃避和自欺欺人。
但事實上,唯有深入自己的內在,真正看見那些恐懼,并且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才能賦予自己更多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小說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同樣,和你的內在小孩子在一起,你也可以找到自我,拯救你的靈魂。
這里的內在小孩,指的就是我們內心里的“真我”,而所謂“成為你自己”就是為它去除各種束縛,從而活出真實的自己;當然,也有人說內在小孩就是我們內心那個受傷后沒有長大的一部分自己,需要我們的關愛和支持才能真正長大。
然而無論怎樣去解讀,用什么樣的言語,這個小孩都真實地存在我們心里,不離不棄地等著我們。
想象你正站在一個劃分成三個同心圓的圓心中,最外圈是我們的保護層;第二圈是我們受傷的脆弱情感層;最中心的內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們生命本質的位置。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質天性,同時也需要針對我們的受傷脆弱層和保護層,發(fā)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這是一條內省和靜心之路,但也是一條讓自己變強的道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