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經(jīng)·系辭》(以下簡稱為《系辭》)中出現(xiàn)的理想人格中,可分為君子、賢人、圣人三層次,分別代表著三種修養(yǎng)之境界。探討理想人格的特質(zhì),可明白《系辭》對修養(yǎng)理想境界的指標(biāo)。在《系辭》中,理想人格之德業(yè)是合一的,業(yè)是為了成德,使德在業(yè)中顯現(xiàn)。
君子是理想人格中最基本的指標(biāo),人需先到達(dá)君子的境界后,方能進(jìn)一步地提升到賢人及圣人的境界。
所謂“君子”,在春秋以前為貴族之通稱,《尚書·無逸》云:
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春秋以后,君子的概念漸從在位者轉(zhuǎn)為具有道德內(nèi)涵之人??鬃友裕?/span>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span>《論語·衛(wèi)靈公》)
在《系辭》中,君子是能體會天道,并完全發(fā)揮道德善性以完成天道之人?!断缔o上》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但只有少數(shù)的君子能完全發(fā)揮此道德善性而完成天道,大部分人不是僅發(fā)揮仁或知的一面,就是對己之道德善性根本沒有自覺。既只有君子能夠完全發(fā)揮其道德善性,表示其比知者、仁者還能全面地自覺,故在君子之德中,是含有“知”的,君子之知表現(xiàn)在其能“知幾”,化惡念為善念,使善性得以保存,故其可謂“以知成德”。然而,君子要成德,是需要勉力去做的。
《中庸》云: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君子之所以能完成天道在于其能“明乎善”,了解自身所具有的善性,借助勉力作到而能符合天道。《系辭上》云: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系辭》中的君子不一定是在位者,但因能了解天道,又具德行,所以處于任何位置都能恰如其分?!断缔o上》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君子無論出仕或退隱,或靜默或發(fā)言,都有一定的原則。從“處”與“默”可看出,君子可退隱、可緘默,故君子不一定是在位者,也可能是平民。但君子無論際遇如何,都能守道不變。
此精神同于先秦儒者,如《孟子·滕文公》道: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人若能堅(jiān)守正道,不被富貴、貧賤、威武等外在事物動搖其心志,就可稱得上大丈夫了。此與《系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相參看,君子之“出”、“語”指君子在位,是得志之時;君子之“處”、“默”指君子不在位,是不得志時。所以君子若在位,則率領(lǐng)人民一同邁向正道,不會因?yàn)樨潏D富貴而失道;君子若不在位,則獨(dú)自行道,不會因?yàn)樨毟F或是懼于權(quán)勢而改變其節(jié)操。故“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君子無論處于任何際遇下都能守道。然而君子守道有方,有時世局混亂、小人當(dāng)?shù)溃尤魪?qiáng)硬對抗可能招致身危。
《系辭》中“或默或語”的“默”字,有著明哲保身的意味,正與《易經(jīng)》趨吉避兇的意涵相應(yīng)。君子遇亂世則以“默”處世,此在《中庸》也曾提到;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君子借助尊德性、道問學(xué)來涵養(yǎng)品德,但是否見用于世則要看時機(jī)?!皣械溃溲宰阋耘d”,補(bǔ)充了《系辭》言君子之“出”、“語”之意,表示君子若能執(zhí)政,必是一個對國家有貢獻(xiàn)、使國家興旺之人?!皣鵁o道,其默足以容”則說明了《系辭》言君子“默”之原因,緘默既是一無聲的抗議,也可使保全自身不致被小人陷害。
綜上所言,君子能完全發(fā)揮道德善性,并能盡力維持之;雖不一定要有功業(yè),但無論出仕或退隱均能堅(jiān)守正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