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辨證方法很多,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jīng)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jīng)絡辨證等,選擇合適的辨證方法,也是治病的關鍵。
文/邢斌
發(fā)熱的辨治,一般先區(qū)分是外感還是內(nèi)傷。若是外感,再以六經(jīng)及衛(wèi)氣營血和方劑辨證的思路作審視,下面三則醫(yī)案均運用了六經(jīng)與方劑辨證的思路。
【案一】
李某,男,66歲。2009年7月25日初診。
主訴:咳嗽伴氣喘一周,發(fā)熱兩天。
病史:一周前受涼,引起咳嗽,伴胸悶氣喘,夜間難以入睡。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多,白沫狀,難咯。無鼻塞咽痛,大便正常。
昨天開始發(fā)熱,測體溫38℃。今天早上測體溫38.7℃,自覺身熱,肢體酸楚,頭痛口苦,精神萎靡。無惡寒,無口干。
胸片提示:兩下肺紋理增粗。
血常規(guī):白細胞5.8x10^9/L,中性53%。舌紫,脈浮滑。
處方:生麻黃9g,杏仁9g,石膏60g,甘草6g,冬瓜子30g,薏苡仁30g,桃仁9g,蘆根30g,桔梗9g,黃芩15g,柴胡20g,羌活9g,板藍根30g。
每劑煎煮3次。每次煎煮15分鐘。配4劑藥,服3天,即:當天服第一劑3頓加第二劑頭煎,第二天服第二劑后兩煎加第三劑前兩煎,第三天服第三劑第三煎加第四劑3頓。
7月28日二診
依法服藥,7月25日當天晚上咳嗽即大減,氣喘胸悶頓除,安睡到天亮。第二天早起,體溫已平,咳少,痰易咯出,色白,精神振作。
刻下:偶有咳嗽,有痰,易咯色白。舌紫,脈弦。
處方:柴胡20g,黃芩15g,銀花30g,連翹30g,冬瓜子30g,苡仁30g,桃仁9g,蘆根30g,甘草6g,蘇子9g,萊菔子9g,葶藶子15g,紅棗3枚,紫菀15g,冬花15g,桔梗6g,3劑。
藥后諸癥悉除。
分析:案一患者,從六經(jīng)辨證分析,系太陽、陽明、少陽同病。頭痛咽癢、肢楚清涕為太陽;身熱為陽明;口苦為少陽;脈浮滑為太陽、陽明之象。
故用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加減,合葦莖湯清熱化痰,加用今人治感冒發(fā)熱常用之羌活、板藍根,亦不出表里同治之范疇。
煎服法中,煎煮時間不宜過長,一日四次頻服,也是需要告知患者的注意事項。認證準確,處方與煎服方法合宜,故奏效頗捷。
此案若從臟腑辨證分析,患者外感風寒,肺氣郁閉,入里化熱,痰熱內(nèi)蘊,當從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著手。得到的結(jié)論雖與六經(jīng)、方劑辨證相似,但不便捷,選方用藥方面也不直接。
【案二】
黃某,女,55歲。2008年8月7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兩周。
病史:兩周前出現(xiàn)鼻塞流涕,惡寒發(fā)熱,口苦納呆,乏力嗜臥,自汗涔涔,咳嗽痰黃,痰易咳出,病程中無咽痛。
體溫最初在37.5℃左右,后逐漸升高,最髙達39.5℃,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體溫漸下降,最近幾天在37.5℃左右,但上述癥狀依然存在。
刻下:惡寒比發(fā)病初略減,如果開電扇則惡寒,不開電扇又怕熱,腳底寒冷,大便兩天一次,有時惡心,咽干。脈沉細,舌苔薄白膩。
昨天血常規(guī):白細胞3.2x10^9/L,中性35.2%,尿常規(guī)(一).
胸片:支氣管感染。
處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紅棗6枚,柴胡20g,黃芩9g,半夏9g,黨參9g,冬瓜子30g,生苡仁30g,蘆根30g,桃仁9g,7劑。
2008年8月14日二診
一劑藥后自汗即除,大便一天一次,諸癥減輕。第三劑藥后口苦除。第四劑藥后諸癥消除,體溫恢復正常。要求治療其尿頻痼疾。先后以五苓散、六味地黃丸加縮尿之品治療,服藥28劑而愈。
分析:案中患者,病已兩周,低熱不退,按六經(jīng)辨證,邪在太陽、少陽。惡寒發(fā)熱、自汗涔涔為大陽;口苦納呆、惡心咽干為少陽。按方劑辨證,屬柴胡桂枝湯證,兼有痰熱,加用葦莖湯,而效如桴鼓。
【案三】
王某,女,59歲。2010年7月5日初診。
主訴:低熱近一月。
病史:今年6月3日發(fā)高熱,經(jīng)治療熱降,但低熱不退,曾服12劑中藥無效。早上無發(fā)熱,熱從下午開始,3~4點時最高,一般在37.5℃?38℃,至夜間11點熱退。
發(fā)熱時感到身熱、乏力、口苦、咽干、自汗、納呆,偶有關節(jié)痛,伴咳嗽、口膩、眠差等癥,無惡寒、惡風、胸悶、惡心。
今年上半年已發(fā)三次高熱。胸片、血常規(guī)正常。
處方:柴胡24g,黃芩9g,半夏12g,黨參9g,甘草6g,生姜3片,紅棗6枚,桂枝6g,白芍6g,檳榔9g,川樸9g,草果仁6g,7劑。
2010年7月12日二診
7月6?12日每天15:00測體溫,情況如下:
7月6日37.1℃,7月7日37.7℃,7月8日37.1℃,7月9日37.1℃,7月10日37.3℃,7月11日37.1℃,7月12日37.1℃。
服藥后最初大便一天6次,以后次數(shù)逐漸減少,現(xiàn)一天2次。
7月7日下午發(fā)熱高時自覺身熱、口苦,出汗,其余時間癥狀基本平復。但近來容易出汗,頭暈,人睡難??谀伌鬁p,咽癢干咳無痰。舌胖有齒印,苔薄膩,脈細。
處方:守7月5日方,改柴胡15g,黨參15g,桂枝9g,白芍9g;加僵蠶12g,蟬衣12g,玄參30g,10劑。
2010年7月22日三診
7月13?21日,每天15:30測體溫,其中有一天體溫36.9℃,有4天37℃,另4天37.2℃。自己并不感到有發(fā)熱癥狀。平時自汗,盜汗,睡眠淺??人砸衙黠@減輕。大便一天2?3次。舌苔薄白帶黃(染苔),脈細。
處方:7月5日方去檳榔、川樸、草果仁;改柴胡15g,黨參15g,桂枝9g,白芍9g;加僵蠶12g,蟬衣12g,桑葉15g,10劑。
2010年8月2日四診
藥后熱退。曾測量過體溫低于37℃,此后便再未測量。目前乏力,眠差,便調(diào),有時頭暈胸悶。苔薄略膩,脈細。
處方:柴胡9g,黃芩9g,半夏9g,生姜3片,紅棗6枚,甘草6g,黨參15g,棗仁30g,人參(研粉晨起吞服)6g,7劑。
分析:案三患者,據(jù)其發(fā)熱時表現(xiàn)的乏力、口苦、咽干、納呆等癥屬小柴胡湯證,自汗、偶有關節(jié)痛屬桂枝湯證,故辨為柴胡桂枝湯證;因口膩、納呆,故合用達原飲。服藥后病癥漸退,低熱平復。但小柴胡湯證尚存,故服藥善后,特別是吞服人參,以扶持正氣。
三則醫(yī)案中,患者均有明顯的外感表現(xiàn),故適用于外感病的辨證論治。先后用六經(jīng)辨證與衛(wèi)氣營血辨證來審視,發(fā)現(xiàn)以六經(jīng)辨證較為適宜,接下來再落實到具體的方證,選用合適的方劑進行治療。
文摘自《半日臨證半日讀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