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個年僅13歲的少年考入湖南湘潭大學,成為整個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2000年,年僅17歲的他被中科院錄取,并取得了碩博連讀的資格。
這個天才學霸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被冠以“東方神童”的名號。
那時候,在他的家鄉(xiāng),普通人可能不知道縣委書記的名字,但他的名字——魏永康,卻是家喻戶曉。
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17日,一則訃告登上了熱搜,年僅38歲的魏永康突發(fā)疾病去世:
訃告由魏永康的妻子付碧發(fā)出,聽到這個猝不及防的消息,有不少人嘆惋。
這個昔日神童,在他38年的短暫生命歷程中,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從“正面案例”到“反面教材”
年少時代的魏永康,曾造成過兩次轟動。
第一次,是作為少年天才的他:
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
4歲基本學完初中課程,
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
魏永康在學習方面的天賦,放在普通人堆兒里,的確驚才絕艷,讓人望塵莫及。
可魏永康第二次造成轟動,卻是因為社交、自理能力太差,被中科院勸退。
一時間,“高分低能”等負面評價洶涌而來,“神童”魏永康成了眾所周知的反面教材。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之后,比魏永康更出名的,變成了他的母親曾學梅。
在得知兒子被退學后,她怒不可遏地對魏永康說:“這么好的機會你都沒有把握,你還不如直接去死!”
那個時候,她還沒意識到,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這個結果。
“天才”養(yǎng)成計劃
魏永康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母親曾學梅也只是一個普通售貨員。
和天下母親一樣,曾學梅最開始對孩子的期望,大概只是他能永遠健康,于是給孩子取了“永康”這個寓意平安的名字。
因為一些原因,一直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曾學梅沒能參加高考,在發(fā)現(xiàn)兒子天資聰穎之后,這個深埋她心底的愿景被喚醒了:
“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不傾盡全力培養(yǎng)甚是可惜……”
被“使命感”和曾經(jīng)的遺憾裹挾著,曾學梅走上了“虎媽”“雞娃”的道路,她對兒子的期望,變得更復雜,不僅僅是“永康”了。
曾學梅提早灌輸給兒子各種學科知識,還傾注所有能量,包攬下兒子除學習以外的各種事物。
對,就是那句熟悉的:“除了學習之外,你什么都不用管!”
啥也不用管的另一層含義,是想分心也不能夠——魏永康從小到大,沒有玩具、沒有朋友、沒有社交。
為了不影響魏永康看書,母親直接給他喂飯;同學找魏永康玩,被母親拒之門外;為防魏永康早戀,母親天天給他洗腦“女孩子都是毒蛇”;魏永康考上大學后,母親直接辭職全身心陪讀……
在魏永康的學習成果越來越耀眼的背后,長年累月的絞殺、入侵,讓他和母親都越來越?jīng)]有自我了,背后埋下的隱患也越來越巨大。
直到耀眼的頂峰突然垮塌——收到中科院拋來的橄欖枝,魏永康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便執(zhí)意不要母親陪讀,孤身一人北上求學。
少了母親從旁輔助的魏永康,生活也隨之完全失控。
衣衫不整、披頭散發(fā)如野人是常態(tài),寒冬酷暑不知道增減衣物,還會忘記考試和寫論文……
在大學里,需要跟導師、同學經(jīng)常保持溝通,共同完成一些任務,這些在普通人看來非常簡單的社交事項,對魏永康來說也是難如上青天,無法完成。
幾次警告無果后,中科院終于忍無可忍,勸退了魏永康。
至此,曾經(jīng)備受矚目的天才少年,在度過了20年眾星捧月的燦爛日子后,突遭重大滑鐵盧,并受到母親“你還不如去死”的嚴酷攻擊,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
魏永康一度痛恨母親、自暴自棄、把自己關在家里玩電腦、嘗試離家出走……
回歸平凡,也是回歸幸福
這大概是魏永康第一次全面“反擊”,用“破罐破摔”的方式毀掉作為母親“作品”的那個魏永康,換回從身體到靈魂對自己的主宰權。
好在,彼時的魏永康年僅20歲,距離命運安排的死亡還有18年。
在有批判有幫助的環(huán)境里,曾學梅終于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走出幻想,接受了這個不完美、失敗了的孩子。
魏永康終于不用再替母親活著,也因為母親的接納而平添一份勇氣,走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如開頭訃告中提到的那樣,在很多人的幫助下,魏永康修正了自己的成長道路,重新考取了研究生,找到工作,娶妻生子……
他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童”,變成了一個懂得生活、平凡幸福的普通人,直到突發(fā)疾病與世長辭。
這期間還有個插曲,那就是孫子出生后,曾學梅曾希望孫子的學習方面能由自己來教,被兒媳婦付碧果斷拒絕了。
這個小插曲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部電影《天才少女》:
一個母親企圖控制女兒走上自己規(guī)劃好的路線,卻不管女兒想要什么,結果女兒被逼無奈,自殺以報復母親。
女兒去世后,這個母親又企圖將控制的“魔爪”伸向女兒的遺孤——自己的親外孫女身上。
自己沒完成的心愿,讓孩子來完成;孩子沒完成的,讓孩子的后代來完成……細思極恐。
這種心態(tài),曾學梅大概也有。
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加以部分修正,這尚算容易;
可放下執(zhí)念,卻很難。
付碧可能也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婆婆潛意識里的執(zhí)念操控,復制魏永康曾經(jīng)走過的路,所以不僅拒絕婆婆教育孩子,還禁止婆婆在孩子面前說:“你爸爸在你這個歲數(shù),已經(jīng)……”
“倒著走”會出大問題
魏永康的故事,是一個“天才走下神壇,找回自己”的故事,但卻不是“神童”專屬。
在我們周圍,以讓孩子變得“更優(yōu)秀”為由,橫加干涉、控制孩子人生的父母,不在少數(shù)。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總能看到魏永康母親踩過的每一個坑:
1、自我成長停滯了,便企圖竊取孩子的人生,把未完成的心愿都加在孩子身上。
2、為了實現(xiàn)這個心愿,不僅沒有自我,還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如絞殺藤一般不斷入侵孩子。
3、孩子一旦滿足不了自己的幻想,就無法接受、暴怒。
這些孩子是缺愛嗎?看上去好像并不缺,父母愿為他們(的成功)付出一切。
可一個孩子如果受到了無盡的關心照顧仍然越活越糟糕、越倒退的話,那只能是因為:
要么他在替別人活,要么有人替他活著。
“我只有聽話、認真學習、成績優(yōu)異、讓父母高興……才會得到愛。”
孩子被置于這種“有條件的愛”當中,便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認為滿足父母期待的自己才是有價值的,這必然導致生命規(guī)律的倒置——催生出像“東方神童”這樣有大問題的“早熟果實”。
他們會在某一天突然爆發(fā)出自己的問題,然后消耗大量的人生精力去彌補成長中的缺失,試圖修正問題,找回真正的自己。
看《天才少女》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句話就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
永遠不要在別人身上,實現(xiàn)你自己的夢想。
“你還不如去死!”——曾學梅對兒子說出這句傷害性極強的話時,也正是帶著自己夢想破滅的不甘和氣憤。
如果早知道兒子的生命將會被定格在38歲,她會不會改變主意,給孩子一個更輕松的童年呢?
如今,她的悔恨,對我們也未嘗不是一種提醒:
永遠不要企圖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不帶任何幻想和條件,去愛孩子吧!
做“支持型”父母,
而不是“監(jiān)工型”父母;
允許孩子“如他所是”,
而非“如我所愿”。
看完文章還有疑問?
邀請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帶你解鎖更多家庭教育技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