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淡豆豉又名豆豉,淡豆豉的功效是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淡豆豉的作用是治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淡豆豉用藥禁忌是胃虛易嘔者慎服淡豆豉,用淡豆豉不宜復用汗吐之藥。
藥名:淡豆豉
別名:豆豉、杜豆豉、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性味:苦、辛,涼。
歸經:歸肺、胃經。
功效: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
主治: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來源:豆科大豆屬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過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淡豆豉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黑色者)經發(fā)酵加工而成的制品。
取桑葉、青蒿,置鍋內加水煎湯,過濾,取藥湯與洗凈的黑豆拌勻,湯吸盡后置籠內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內上蓋煎過的桑葉、青蒿渣,悶至發(fā)酵生黃衣為度,取出,曬干即得。(每黑豆100斤,用桑葉4斤,青蒿7斤)
1、《藥性論》記載:淡豆豉治陰莖上瘡痛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熱食韭菜、蒜。
2、姚和眾 記載:淡豆豉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 焦炒豉,令煙絕為末,油調敷之。
3、《日華子本草》記載:淡豆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并治犬咬。
4、《補缺肘后方》記載:淡豆豉治溫毒發(fā)斑,大疫難救:黑膏生地黃半斤(切碎),好豉一升,豬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和,盡服之;毒從皮中出。
5、《珍珠囊》記載:淡豆豉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6、《綱目》記載:淡豆豉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fā)癍,嘔逆。
7、《別錄》記載:淡豆豉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8、《本經逢原》記載:淡豆豉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
9、《本事方》紫金丹 記載:淡豆豉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好者)一兩半(水略潤少時,以紙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并用極冷臘茶情臨臥吞下,以知為度。
10、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記載:淡豆豉治斷奶乳脹: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
11、《范汪方》豉薤湯 記載:淡豆豉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
12、《藥性論》記載:淡豆豉治時疾熱病發(fā)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13、《傷寒論》梔子豉湯 記載:淡豆豉治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用法用量:煎服,6~12g。
1淡豆豉雞肉煲
材料:淡豆豉25克,雞脯肉400克,味精3克,精鹽2克,白糖2克,黃酒5毫升,蒜蓉3克,醬油5毫升,雞蛋1個,胡椒粉1克,植物油100克,洋蔥絲10克,雞油10克,淀粉10克,雞湯100毫升。
做法:
1、將雞脯肉去筋后切成4厘米長的條,放在碗中,加精鹽拌勻后,加入雞蛋清拌勻,再加干淀粉,拌至雞肉條粘上粉漿備用。
2、燒熱鍋,放油燒至七成熱,投入雞肉條,滑散至斷紅,倒入漏勺。
3、原鍋放回火上,留適量油,放入淡豆豉,煸炒幾下后,下蒜蓉、精鹽、白糖、黃酒、醬油、胡椒粉、滑油雞條,加雞湯燒沸,淋濕淀粉做成流芡,起鍋倒入放在火上已加入雞油、洋蔥絲的熱煲里,加蓋,再煲半小時左右,離火,墊襯盤上桌。
2淡豆豉蔥豆腐湯
材料:豆腐2~4塊,淡豆豉15克,蔥白15克。
做法:先將豆腐略煎,然后加入洗凈的淡豆豉,加水約兩碗,煎煮至大約一碗時再加入已切成段的蔥白,稍作煎煮即可。
功效:發(fā)汗解表,清熱透疹,除煩寬中。
3豆豉薤白飲
材料:豆豉30克,薤白30克。
做法:上二物同放鍋中,加水適量,煎取液汁200~250毫升。
功效:治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4梔子豆豉湯
處方:肥梔子(四個)、香豉(半兩)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先將梔子煎至八分,入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功效:治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及發(fā)顛倒,心中懊憹,此藥主之。
來源:仲景《傷寒論》
5淡豆豉燉鴨肉
材料:鴨肉1000克、大蔥15克、姜10克、甜面醬25克、黃酒15克、淡豆豉25克。
做法:
1、將鴨肉去白筋洗凈,放入鍋內;
2、加姜、蔥、豆豉、醬油、甜面醬、黃酒,適量清水;
3、用武火燒沸后轉用文火燉熬至熟,撈出豬心;
4、待鴨肉冷后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補心寧神之功效,適于冠心病、心血虧虛、心悸及憂煩等癥患者食用。
1、胃虛易嘔者慎服淡豆豉,用淡豆豉不宜復用汗吐之藥。
2、《本草經疏》記載:凡傷寒傳人陰經與夫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淡豆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