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的文獻淵源與組方分析

黃芪建中湯的文獻淵源

黃芪建中湯出處及仲景辨治淺析

黃芪建中湯為東漢著名醫(yī)家張仲景所創(chuàng),原載于《傷寒雜病論》第二十五篇《辨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原文為:“ 虛勞里急,諸不足者,黃芪建中湯主之。即前方小建中加黃芪一兩半。氣短,胸滿者,加生姜一兩;腹?jié)M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大便秘結(jié)者,去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大棗,加枳實一兩半;肺氣虛損者,加半夏三兩一。爾后,晉朝王叔和與宋朝林億等醫(yī)家才細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于小建中內(nèi)加黃芪一兩半,馀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便記載在《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虛勞,在古代醫(yī)學所論頗多,最早《內(nèi)經(jīng)》記載:“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首明“ 虛” 的含義在于“ 正氣” 虛,此之觀點則可視為虛證之提綱。“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一則進一步說明虛證有陰虛、陽虛的區(qū)別,并指明陰虛、陽虛的主要特點。爾后,《難

經(jīng)》詳論“ 五損” 的癥狀及轉(zhuǎn)歸。從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分層次,又以內(nèi)應五臟而分先后,奠定五臟辨虛損的理論基礎(chǔ)。仲景則繼承《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虛損的理論且結(jié)合具體實踐,在《金匱要略》首先提出虛勞此病名,并對虛勞病察脈辨證,根據(jù)虛損的病因病機、病程以及不同形式的虛實夾雜之證來確立治法與方藥,奠定了虛損類病證辨證論治的基礎(chǔ)。

“ 虛勞'即虛損,虛指虛弱不足,與“ 實” 相對;損者,為損傷、損耗之謂?!?里急‘’謂里虛脈急,乃中焦虛寒,為里氣虛寒所致腹中拘急。“ 諸不足竹乃陰陽諸脈俱不足,氣血俱虛,又以中氣不足為主。

古有明訓“ 五臟皆虛從中治'。究其來源,可上朔到《內(nèi)經(jīng)》.《素問· 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端貑枴?太陰陽明論》云:“ 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豐時也。'道出了脾胃在人體之重要性。

仲景遵之,據(jù)李東垣《脾胃論卷上· 仲景引內(nèi)經(jīng)所說脾胃》引論:仲景云:‘ 人受

氣于水谷以養(yǎng)神,水谷盡而神去,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wèi)亡,營散衛(wèi)亡,神無所根據(jù)?!?又云:‘ 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 養(yǎng),衛(wèi)不可不溫,血溫衛(wèi)和,營衛(wèi)乃行,得盡天年?!?所以脾氣虛弱,統(tǒng)血無權(quán),血不歸經(jīng)而外溢,則衄血。脾氣虛衰,運化功能失常,則腹?jié)M、納呆。脾陽虛衰則四肢逆冷。故脾

胃一病,五臟作亂。

虛則補之,《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記載:“ 經(jīng)云:虛則補其母。當于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法當建中,《脾胃論· 君臣佐使法》中云:“ 《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于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睥養(yǎng)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

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fā)散陽氣,行于經(jīng)脈皮毛為使。建中之名,于此見焉‘’。黃芪建中湯中飴糖、甘草和大棗皆為甘溫之品,三藥相配,能脾健胃和。生姜、桂枝皆屬溫藥和芍藥,三藥均入脾經(jīng),調(diào)節(jié)中焦之氣機,助脾之運化,胃之和降。故仲景著傷寒論,雖以外傷為法,然間中皆以顧脾胃元氣為主,創(chuàng)建中湯,以甘藥調(diào)

之,建立中氣,調(diào)整陰陽。而黃芪建中湯,能固脾胃以充中氣,甘溫以扶陽,調(diào)補陰陽,以建立中焦脾胃之氣。

可知仲景在治虛勞病中非常重視調(diào)補脾胃,其法則重用補法,用藥則偏于甘溫。著重甘溫補中,平調(diào)陰陰和氣血并補為法,此乃承接《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素問· 至真要大論》:“ 虛者補之” 、“ 勞者溫之” 、“ 損者溫之',以及《靈樞· 終始》記載:“ 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等論述思維,創(chuàng)立了建中湯,調(diào)和陰陽,以培補氣血生化之源,使陰陽恢復正常動態(tài)平衡,各種因虛所致的寒熱錯雜證,便可隨之消失。

歷代醫(yī)家對黃芪建中湯的論述及淺析

晉· 葛洪《肘后備急方· 治虛損贏瘦不堪勞動方第三十三》云:“ 凡男女因積勞虛

損,或大病后不復常,若四肢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懾,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包,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才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振復,治之湯方。若患痰滿,及溏泄,可

除飴耳'。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黃芪建中湯》收錄此方,名為黃芪建中湯。此湯方為小建中湯加黃芪2兩,人參2兩。黃芪能走肌肉而實胃氣、人參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則虛損能復。本方與《金匱要略》所記載的虛勞可互參,然更重要的是本條文全面揭示了本方證的基本病因,病機和治療范圍。

金· 李東垣受仲景的啟迪用藥皆偏重溫扶脾胃陽氣,在《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載:“ 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fā)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fā)脫落,從黃芪建中湯?!?此 方除了論述病因外還加上了本方證的脈象,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是為風邪所傷。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fā)熱。又心主火,火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fā)熱。土生金,脾始虛,肺氣先絕,故黃芪建中湯用之,募治療脾虛內(nèi)傷發(fā)熱與仲景的建中法可為一脈相承。

明· 吳昆在《醫(yī)方考· 傷寒門第二》中指出:“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令身痛。陽虛,故令脈遲;汀后,故令脈弱。黃芪、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wèi)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氣,使其生育榮衛(wèi),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

矣。一此方論除了記載病因、脈象外,又清楚寫出藥理之運用,如黃芪、甘草之甘以固衛(wèi);桂枝之辛以調(diào)和榮衛(wèi),芍藥之酸以養(yǎng)陰,建立中氣,榮養(yǎng)氣血,平衡陰陽,則身痛自愈。

明代醫(yī)家喻昌在《醫(yī)門法律· 虛勞脈論》中評析此方時指出:“ 虛勞病而至于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搞四出,難為力矣?!秲?nèi)經(jīng)》于針藥所莫制者,調(diào)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者貴立于無過之地,寧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服甘藥,微覺氣阻氣滯,更當慮甘藥太過,令人中滿,早用橘皮、砂仁以行之可也,不然甘藥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后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無過甘之弊,然樂令方中前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又在用方者之善為裁酌矣。一其對虛勞治法有其獨特見解,此方論重點論述甘溫之法在于建中益脾,認為黃芪建中湯以甘溫健脾立法,

不僅可以生充精血,又可復陰虛之陰。更加詳解甘藥之藥性與解法,并與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作深入的比較,對臨床是很有啟發(fā)性的。

清· 徐彬在《金匱要略論注》中云:“ 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

也,黃芪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芪、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若氣短胸滿加生姜,謂飲氣滯陽,故生姜以宜之;腹?jié)M去棗加茯苓.以蠲而正脾也;氣不順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補正也。

清· 尤恰在《金匱要略心典》寫道:“ 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并俱不足,而眩、悸、

喘、渴、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致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寒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此二方皆重點論述黃芪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有起和營之效。綜合全方,黃芪建中湯補脾土營胃氣,建中又

固表,陰陽共調(diào)之。

清· 陳修園在《金匱方歌括》中云:“ 虛勞里急者,里虛脈急也;諸不足者,五臟陰精陽氣皆不足也。經(jīng)云:陰陽俱不足,補陰則陽脫,扶陽則陰竭,如是者當以甘藥,故用小建中湯君以飴糖、甘草,本稼穡作甘之味以建立中氣,即《內(nèi)經(jīng)》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 也:又有桂、姜、棗之辛甘以宣上焦之陽氣,即《內(nèi)經(jīng)》所謂辛甘發(fā)散為陽是也。夫氣血生于中焦,中土虛則木邪肆,故用芍藥之告泄,于土中瀉木,使土木無忤,而精氣以漸復,虛癆諸不足者,可以應手而得耳。加黃芪者,以其補虛塞空,實腠通絡(luò),尤有專長也。此方論精辟地論述黃芪建中湯組方調(diào)整陰陽和五行生克的特點及規(guī)律。

清· 高學山在《高注金匱要略》云:“ 諸不足者,俱就陽氣而言,蓋指胃分之悍氣,胸分之宗氣及表分之衛(wèi)氣,諸樣不足之謂。主本湯者,建中之義己見。加黃芪者,以黃芪之走氣分,其功用有三,住氣一也,提氣二也,固氣三也,以建中之全力,得黃芪為主,而溫胃蒸胸以及走表而固密之。不特本條里急等三癥,并諸氣虛餒者,俱可愈于溫和勻滿之治。此方論更精辟地論述黃芪建中湯中的黃芪藥性功效。

清· 吳謙《刪補名醫(yī)方論一卷》記載:黃芪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諸證。一此乃虛勞而至亡血、失精,精液枯槁,陰陽俱虛,寒熱錯雜之證。而里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皆為黃芪建中湯之病癥。仲景立黃芪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黃芪建中湯的組方分析

黃芪建中湯在《金匱要略》的原方組成為:黃芪一兩半,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炙甘草三兩,生姜三兩,飴糖一升,大棗十二枚。全方為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而成。

黃芪建中湯藥物分析

方劑是由單味藥的運用發(fā)展組成而來的,也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chǔ)上選擇適合的藥物組合成方。徐大椿在《醫(yī)學源流論》說:“ 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要領(lǐng)會方劑的立法思路,就需要從單味藥的功效中來認識方劑效用以及方藥之間的關(guān)系。

黃芪

黃芪為補氣藥,性味甘,溫。歸肺、脾經(jīng)。王好古《湯液本草》:“ 入手少陽、足太陰經(jīng)、足少陰命門',繆希雍《本草經(jīng)疏》:“ 于陽明、太陰經(jīng)'。

張元素在《珍珠囊》中云:“ 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nèi)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湯液本草》又將黃芪功效總結(jié)為“ 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nèi)、外、三焦之藥。'

倪朱謨《本草匯言》日:“ 黃芪,補肺健脾,實衛(wèi)斂汗,驅(qū)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wèi)而斂汗:傷寒行發(fā)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整齊內(nèi)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疴,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

張景岳《景岳全書》稱黃芪“ 味甘氣平,氣味俱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陽……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fā),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

綜上所述,總結(jié)出黃芪在補氣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一、升陽之功。二、甘溫除大熱之功。為益氣生血、補虛固表之藥。在黃芪建中湯中具有四大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飴糖

飴糖為補氣藥,性味甘溫,入脾、胃、肺經(jīng)。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云:“ 飴糖,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弦李士材《雷公炮制藥性解》例:“ 入肺、脾二經(jīng)。李時珍《本草綱目》云:“ 飴糖,用麥芽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yī)方亦收用之。氣味甘,大溫,無毒。入太陰經(jīng)。

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云:“ 飴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

黃元御《長沙藥解》云:“ 補脾精、化胃氣、生津養(yǎng)血、緩里急、止腹痛。

黃宮繡《本草求真》:“ 飴糖( 造釀) 溫脾潤肺,飴糖專入脾肺,其味甘溫。蓋以

米麥本屬脾胃之谷,而飴糖即屬谷麥所造,凡脾虛而肺不潤者,用此其味甘緩以補脾氣之不足。

周巖《本草思辨錄》云:“ 土爰稼穡作甘,飴糖乃稼穡精華中之精華。脾土位居中央,若虛乏而當建中,建中而不旁鶩者,飴糖為然。故仲圣方凡名建中,必有飴糖,否則不與以是名。

綜上所述飴糖是谷物與谷麥芽熬制成,谷物本是入脾經(jīng),熬制成飴糖。則成谷中之精華,補脾之不足。加之谷麥芽,助脾胃運化,生發(fā)脾陽,有助調(diào)節(jié)脾胃氣機。益脾氣而養(yǎng)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潤肺之燥。其主要成份為麥芽糖及少量蛋白質(zhì),甘溫而富含營養(yǎng),能補中

益氣,緩急止痛。

故飴糖在黃芪建中湯的功效具有撲中益氣,健脾和胃,治勞倦傷脾,里急腹痛止腹痛的重要功能。

芍藥

白芍為補血藥,是芍藥的一種,芍藥始載于《本經(jīng)》屬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二種。

黃芪建中湯使用的芍藥是白芍。

白芍藥酸苦寒涼,歸肝經(jīng)?!侗静萁?jīng)疏》:‘’手足太陰引經(jīng)藥,入肝、脾血分‘’。

張元素《醫(yī)學啟源》: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

蘭茂《滇南本草》:“ 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diào)養(yǎng)心肝脾經(jīng)血,舒經(jīng)降氣,止肝氣疼痛。

張景岳《景岳全書》云:“ 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頗寒。氣薄于味,斂降多而升散少,陰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補性多,赤者味苦,瀉性多……其性沉陰,故入血分,補血熱之虛,瀉肝之火實,固腠理,止熱瀉,消癰腫,利小便,除眼疼,退虛熱,緩三消。白者安胎熱不

寧,赤者能通經(jīng)破血。從此條可知白芍亦有安胎作用。

肝藏血,脾生血,營與血本一體。而酸能收斂、固澀,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所以芍藥補而不滯,力專于養(yǎng)營血,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瀉邪熱。能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等功能。然氣虛內(nèi)寒者不可單獨使用;產(chǎn)后不可用,以其酸寒瀉肝,伐生發(fā)之氣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斂愈秘也。更不宜與藜蘆同用。

綜合上述,白芍在黃芪建中湯中有益陰和營,緩急止痛,養(yǎng)血止血,平抑肝陽,柔肝健脾,清熱止痢,安胎止漏,通利小便等八大功效。

桂枝

桂枝為發(fā)散風寒藥,性味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心者,營也,肺者,衛(wèi)也,故桂枝的循行偏于營衛(wèi)。賈九如《藥品化義》硎:“ 入肝、腎、膀胱經(jīng)。

《本草求真》:“ 入肌表,兼入心、肝。'

鄒澍《本經(jīng)疏正》總結(jié)桂枝“ 其用之道有六:日和營、日通陽、日利水、日下氣、日行水、日補中。'

葉桂《本草經(jīng)解》:“ 桂氣溫,秉天春和之氣,入足厥陰肝經(jīng);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氣味俱升,陽也。肺為金臟,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則氣不下降,而上氣咳逆矣,桂性溫溫肺,肺溫則氣下降而咳逆止矣。結(jié)氣、喉痹、吐吸者,痹者閉也,氣結(jié)于喉,閉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溫散結(jié)行氣,則結(jié)者散而閉者通,不吐而

能吸也。辛則能潤,溫則筋脈和而關(guān)節(jié)利矣。中者脾也,辛溫則暢達肝氣,而脾經(jīng)受益,所以補中益氣者,肺主氣,肺溫則真氣流通而受益也。'

辛能發(fā)散、行氣、活血,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故桂枝和而不傷,善走。能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jié)酸疼,胸痹痰飲,經(jīng)閉癥 瘕。但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癥

時,孕婦忌服,不宜應用。

桂枝于黃芪建中湯中功效可解肌祛風,溫通血脈,補中益氣;還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水等功能。

炙甘草

炙甘草為補氣藥,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珍珠囊》:“ 生甘,平;炙甘,溫。

《湯液本草》:“ 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jīng)。

杜文燮《藥鑒》:“ 氣平味甘,陽也。入足厥陰太陰二經(jīng)。生用則寒,炙之則溫。生用瀉火,炙則溫中。能補上中下三焦元氣,和諸藥,解諸急。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補陽不足,中滿禁用。梢子生用,去莖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節(jié)治腫毒,在有奇功。養(yǎng)血補胃,身實良方。除邪熱,利咽痛,理中氣。堅筋骨,長肌肉。通經(jīng)

脈,利血氣。止咳嗽,潤肺道。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調(diào)胃承氣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參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diào)和浮沉之妙也。經(jīng)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此之謂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頭面毒盛者,于解毒湯中多用之,取其緩諸藥,使之上攻頭面故也。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景岳全書》:“ 味甘氣平.生涼炙溫,可升可降,善于解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蕪花。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diào)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升,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

惟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不可不知也。

《日華子本草》謂:“ 安魂定魄。補五臟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yǎng)氣。”

生甘草甘性偏涼,長于瀉火解毒,化痰止咳,而炙甘草甘溫,以益氣復脈、補脾和胃為勝。故黃芪建中湯中用的甘草大都是炙甘草,其功效有:1.補脾益氣:用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2.潤肺止咳:用治咳嗽氣喘,適當配伍后,不論寒熱虛實,皆可用。3.緩急止痛:適于腹中攣急作痛及四肢拘攣疼痛,每與白芍同用。4.緩和藥性:可用于緩解某些藥物的毒性和烈性,并用以協(xié)調(diào)藥物間的聯(lián)合作用。

大棗

大棗為補氣藥,性味甘,溫。歸脾、胃經(jīng)。孫思邈《千金· 食治》:味甘辛,熱,無毒?!侗静萁?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

《金匱》治婦人臟躁,悲愁欲哭,有甘麥大棗湯,亦取其助肝、脾、肺三經(jīng)之津液,以滋其燥耳。

《本經(jīng)》日:“ 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甘溫能補脾胃,而生津液,則十二經(jīng)脈自通,九竅利,四肢和也。正氣足則神自安。故主心腹邪氣,心下懸急,脾得補則氣力強,腸胃清故主身中不足及腸,甘能解毒,故主和百藥,脾胃足,氣血充,后天生氣借此而盈溢,故日久服輕也。《素問》以棗為脾家之果,《本經(jīng)》又主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用此補益脾津,而神氣自寧,肢體自捷矣?!?/p>

張璐《本經(jīng)逢原》:“ 棗屬土而有火,為脾經(jīng)血分藥。甘先入脾,故用姜、棗之辛

甘,以和營衛(wèi)也。仲景治奔豚,用滋脾土,平腎氣也。十棗湯用以益土,勝邪水也。而中滿者勿食,放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飴、棗,與甘草同側(cè),比得用棗之法矣。

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其黑棗助濕中火,損齒生蟲,入藥非宜。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瘦人多火者,彌不可食。大棗作為中藥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本經(jīng)》將其列為“ 上品。

綜合歷代本草認為,大棗味甘,性濕,功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滋心潤肺,養(yǎng)血安神,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jīng),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故在黃芪建中湯中主要的功能用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生姜

生姜為發(fā)散風寒藥,性味辛,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夺t(yī)學啟源》:“ 性溫,味甘辛?!侗静輩R言》:入脾、肺、腸、胃諸經(jīng)。

成無己:“ 姜、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wèi),藥中用之,不獨專于發(fā)散也。'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味辛,性熱。為補助上焦、中焦陽分之要藥。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與厚樸同用,治寒飲杜塞胃脘,飲食不化;與桂技同用,治寒飲積于胸中,呼吸短氣;與黃芪同用,治寒飲漬于肺中,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氣不降,喘逆追促:與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氣不降,吐血、衄血;與白術(shù)同用,治脾寒不能統(tǒng)

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虛寒,常作泄瀉;與甘草同用,能調(diào)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戟,而其溫補之力轉(zhuǎn)能悠長。

干姜有溫里散寒回陽作用,長于溫脾胃之陽,能走能守,主中焦兼溫肺。干姜發(fā)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散里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同用,治嗽,以勝寒蛔。正氣虛者散寒,與人參同補藥,溫胃腹中寒,其平以辛熱。

生姜干姜皆可溫中,生姜主散;干姜主守。生姜逐寒邪而發(fā)表,干姜則除胃冷而守中,干姜比生姜辛熱,止而不行,專散里寒。

黃芪建中湯中大都采用生姜的功效,然在《古今錄驗》治虛勞里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者,則以干姜代生姜。生姜在黃芪建中湯的主治功能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黃芪建中湯藥物劑量關(guān)系

黃芪建中湯除黃芪外,其余六味藥的用量、用法、配伍關(guān)系皆同小建中湯。根據(jù)李剛《小建中湯方正比較研究》里收集的資料:“ 從187個病案中基本藥物劑量應用頻次最高的劑量,分別是飴糖30克,桂枝l o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紅棗12.5克( 5枚) 。單位藥最大劑量:飴糖最大用量為250克,桂枝最大用量為30克,白芍最大用量為70克,炙甘草最大用量為20克,大棗最大用量為70克。而飴糖和黃芪在臨床應用時它們之間的劑量變化則有所特別,根據(jù)統(tǒng)計研究表明:黃芪和飴糖二味藥物在方中出現(xiàn)時,其中一味劑量多時則另一味的用量就會減少。臨床應用時,黃芪受飴糖影響較??;飴糖受黃芪影響則較大。藥性特征可分為“ 動藥‘’和“ 靜藥‘’,動靜相伍時,一般靜藥用量較大,動藥用量較小。黃芪屬靜藥;飴糖屬動藥。無論有無飴糖,黃

芪的基本用量在15-17克之間,相差1—2克;但飴糖的用量劑則會因黃芪的出現(xiàn)而變化較大,其基本用量在18-27克之間,相差I(lǐng)-10克左右。為何差別如此之多,有認為應是飴糖不適合應用于所有脾胃系統(tǒng)疾病。

藥物功效的發(fā)揮,決定于其質(zhì)量,與其用量有著密切相關(guān)。因為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造成適當?shù)膭┬?,才能提高藥效,擴大藥物應用范圍,降低毒副作用。據(jù)鄭氏等實驗研究:黃芪建中湯對脾氣虛的治療效果與用藥劑量密切相關(guān)。因此準確地掌握中藥的劑量,不僅對中藥的臨床療效非常重要,且對用藥安全也是必要的。


黃芪建中湯中藥物配伍功效

《脾胃論· 君臣佐使法》記載:“ 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一法,力大者為君。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一物之內(nèi),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接著又記載如《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于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yǎng)胃為臣。水挾

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fā)散陽氣,行于經(jīng)脈皮毛為使。'以上論述都說明了黃芪建中湯藥物配伍之間的關(guān)系和其功能性。

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里更清楚地說明黃芪建中湯配伍功效:“ 脾者土也,應中

央,處四臟之中,為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wèi),通行津液。一有不調(diào),則榮衛(wèi)失所育,津液 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是以建中名焉。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wèi)不

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wèi)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內(nèi)經(jīng)》日:‘ 榮出中焦.衛(wèi)出上焦’是矣。衛(wèi)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wèi)通,是以姜棗為使?;蛑^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shù)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shù)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非與建中同體爾。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

《內(nèi)經(jīng)》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徐大椿《醫(yī)學源流論· 卷上方藥》記載: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quán)焉。一所以藥物經(jīng)過適當?shù)呐湮椋隳茉谠泄δ艿幕A(chǔ)上,增強療效,擴大適應范圍。掌握中藥配伍規(guī)律對指導臨床用藥意義極為重大。黃芪合桂枝,益氣溫陽、和營固表:黃芪合芍藥,補氣生血。芍藥合飴糖皆具有酸甘化陰,補脾之陰之功效。芍

藥配甘草、大棗、飴糖,酸甘化陰以補陰血。飴糖合桂枝,甘溫相得有辛甘化陽,補脾之陽之功效。桂技、芍藥二者相合輕補脾胃,恢復營衛(wèi)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的作用。桂枝配生姜通陽散寒,溫化水飲;桂枝配大棗、飴糖辛甘化陽,溫養(yǎng)脾胃;桂枝配甘草溫陽養(yǎng)心。甘草合芍藥甘酸相

需,土中瀉木,和里緩急。炙甘草甘溫益氣,助飴糖、桂枝益氣溫中。生姜合大棗辛甘而溫,發(fā)散陽氣行津液和營衛(wèi)。周巖《本草思辨錄》日:“ 生姜味辛色黃,由陽明入衛(wèi);大棗味甘色赤,由太陰入營。其能入營由于甘中有辛,唯能甘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過守,生姜辛

通之力多,得大棗乃不至過通,二藥并用所以為和營衛(wèi)主劑。一六藥配合于辛甘化陽與酸甘化陰之中,加上甘溫益氣升陽的黃芪使陽生陰長,增加益氣。諸藥相合可使脾胃健,陰陽和,營衛(wèi)通,精血生,諸虛不足者得益,里急自亦除,虛勞諸證便自愈。

黃芪建中湯臨床運用的思路探討

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勞

黃芪建中湯在《金匱》里是為虛勞而設(shè)的方劑,而虛勞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慢性衰竭性疾患.因此黃芪建中湯臨床運用論治可從虛勞出發(fā)。

虛勞病因:

先天稟賦不足者

龔居中《痰火點雪· 痰火論證》:“ 稟賦素怯,復勞傷心腎,耗奪精血而致者。’ ’ 因先天不足者素體怯弱,形氣不充,臟腑不榮,生機不旺,根底有虧,所以易患虛勞。

生活因素

( 1) 房室不節(jié)《金匱》里提到“ 房勞傷'是導致。五勞虛極'的基本原因之一。戴思

恭《證治要訣· 虛損門》:“ 嗜欲無節(jié)……積久成勞',可見恣情縱欲,耗損真陰,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形成虛勞乃為臨床常見。

(2) 勞倦過度《素問》提出勞倦內(nèi)傷為虛勞的重要起因之一:五勞所傷,久視傷

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倬皻w納虛勞病的病因大致有三:五勞、六極、七傷,六極是指精、氣、血、筋、肉、骨的極度勞傷,七傷指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張景岳云:“ 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可見勞倦過度也是形成虛勞重要原因之一。

( 3) 情志內(nèi)傷《素問·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云:“ 怒傷肝,“ 喜傷心,“ 思

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華佗《中藏經(jīng)· 勞傷論第十九》記載:“ 勞者,勞于

神氣也;傷者,傷于形容也。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顧松園《顧氏醫(yī)鏡· 虛勞》:“ 虛勞之病,無外邪相干,皆由內(nèi)傷臟腑所致。'所以曲運神機則勞心,人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遇事而憂則勞肺,色欲過度則勞腎,均可造成臟腑虧損,神氣過耗而致虛勞。

( 4) 飲食不節(jié)《素問· 五藏生成篇第十》云:“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一此說明偏食會損人形體臟腑因而引起虛勞。

病后之因

巢元方尤其強調(diào)大病之后,氣血減耗,臟腑未和,復感外邪,常可引起虛勞病候。原因是大病或久病之后,臟氣過傷,正氣虛贏,不易驟復,又失于調(diào)治,易釀成虛勞。

誤治之因

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提出:“ 醫(yī)藥之因” 是導致虛勞的六因之一,本非勞證,實因藥誤,致使正氣屢傷,日久成勞。張景岳也提出“ 疾病誤治及失于調(diào)理者,病后多成虛損” ,大致上辛散、苦寒、補中升提、引火歸元,用之不當,都足以動火傷陰,而成虛勞。

外感致病

吳澄《不居集》:“ 外損一證,即六淫中之類虛損者也,凡病在人,有不因內(nèi)傷而受病于外者,則無非外感之證,若纏綿日久,漸及內(nèi)傷,變成外損,……然其中之虛虛實實,不可不察。有外感之后,而終變虛勞,亦有虛勞而復兼外感,此二者是易混淆辨別不明,殺人多矣! 此其大義,所以當辨” 所以外邪入里,久踞不去或變生痰濁、滯氣、消磨正氣乃致虛

勞者,都不可忽視。

以上各種病因,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而其病性,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虛損。引起虛損的病因,往往首先導致某一臟氣、血、陰、陽的虧 損,而由于五臟相關(guān),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在虛勞的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一臟受病,累及他臟,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者,日久陽也漸衰:血虛者,日久陰

不足;陽損日久,累及于陰;陰虛日久,累及于陽。以致病勢日漸發(fā)展,而病情趨于復雜。

辨證論治

《素問》提出“ 勞者溫之是治虛勞的大法。虛勞者,系五臟諸虛不足的病證。陳修園云:“ 虛勞里急者,里虛脈急也;諸不足者,五臟陰陽氣俱不足也?!?程運來《金匱要略解》注:“ 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煩熱,脾虛也;悸,心虛也;衄,肝虛也;失精腎虛也;咽于口燥,肝虛也。此五臟皆虛,而土為萬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故對于五氣血俱虛的虛勞,探其病理則不離陰陽虛、臟腑虛、氣血虛、營衛(wèi)虛。這是不能直接用正

或反治的方法來治療,而是建中,中氣建,氣血流通,以灌四旁。黃芪建中湯滋補中州,復中焦之氣。

治療思路

基本上辨治則可根據(jù)虛損的部位不同及程度深淺來分別采用培五臟,調(diào)營衛(wèi),和陰陽,補氣血來治療。

建立中氣,培補五臟

吳昆在《醫(yī)方考》中指出:“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陰氣,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令身痛。陽虛,故令脈遲;汗后,故令脈弱。黃芪、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wèi)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氣,使其生育榮衛(wèi),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矣。一所以以脾胃為后天之本,以甘藥調(diào)之以建中氣,使其調(diào)和營衛(wèi)而固表,脾胃健運,通行津液,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yǎng)。

調(diào)和陰陽


清朝吳謙《刪補名醫(yī)方論一卷》:黃芪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諸證。一此乃虛勞而致亡血、失精,精液枯槁,陰陽俱虛,寒熱錯雜之證。而里急,悸,衄,腹中痛,夜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皆為黃芪建中湯之病癥。筆者認為治虛勞是以恢復機體陰陽動態(tài)平衡為目標。所以“ 里急,腹中痛,夢失精” 等癥狀,視為陽虛證;“ 悸,衄,手足煩熱、咽中干

燥'等癥狀,視為陰虛證。仲景不以熱治寒,以寒之熱的治法,是調(diào)和陰陽,俾陰陽協(xié)調(diào),使寒熱之證自愈。

通陽退熱,補氣血

再從“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疼痛,手足煩熱,咽中干

燥……。'看出此條出現(xiàn)的熱象,實非陽之熾熱。正如尤在涇所注“ 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干,口燥,而非陽之熾也。'徐彬認為:“ 元陽之氣不能補充 四肢咽干,則陽虛而燥,為四肢痛疼,為手足煩,為咽平口燥,假令腸中之大氣一轉(zhuǎn),則燥熱之病

自行,故以桂、芍、甘、姜、大棗和其營衛(wèi),而加飴糖一味,以建中氣。皆重溫脾建中。一般扶陽退熱用法,只適用于陽陽俱虛、五臟虛弱之虛勞證。黃芪建中湯正補其陰陽俱虛嚴重者。

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病

病因

在臨床上脾胃病之證的發(fā)病原因不外乎以下之范圍: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倦過度等原因而導致脾胃病?;旧鲜桥c虛勞證病因大致相同。

辯證論治

脾胃病種很多,病的特異性不強,故脾胃系統(tǒng)的病證多以辨證為主,辨證方法,則主要圍繞在主癥,重在辯別虛實寒熱的屬性上,本證屬陽虛證非實證。故在臨床具體運用中須分清陰陽,陰虛火旺者,絕不可用本方?!?嘔宜忌甘'故胃脘痛兼嘔者,則應去大棗、炙甘草等甘膩之品。另外要在氣滯血瘀、痰濕、食滯以及發(fā)熱等諸多復雜的癥候中一定要分辨出陰陽真本質(zhì)。確定陽虛之后,首先是辨體質(zhì)的有余與不足。其次望神、望色。陽虛者,面色

唇口青白,目暝,倦怠,少氣,舌質(zhì)淡青潤嫩。聞之聲低,息短,懶言。自覺身重、畏寒、飲食無味,肢冷自汗。切之脈浮空或細微無力。這些都是陽虛證常見的表現(xiàn)。

治療特點

黃芪建中湯用于“ 脾胃虛寒'證,為“ 溫養(yǎng)中焦'的基本治法。治療以本虛為主者,扶正祛邪,健脾助運,溫補中陽以祛寒。臨證可化用三建中湯之法健旺脾胃。

重視脾胃扶陽

黃芪建中湯其多以甘味藥組方就是明證。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除生姜、芍藥外,全為甘味,大建中湯也一半味甘,所以然者,“ 甘生脾” 也?!?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而溫能扶陽。三建中湯所用藥物,除白芍、甘草,都是性溫的,與甘相合溫養(yǎng)脾陽,脾陽升發(fā),化源充足,“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甘溫可以除熱

建中法繼承了《內(nèi)經(jīng)》勞倦傷脾發(fā)熱的理論,在治療偏陽虛之寒的同時治熱,在治療上開創(chuàng)了祖國醫(yī)學甘溫除熱法的先例。小建中湯證“ 手足煩熱” 之發(fā)熱,從根本上講,屬脾虛發(fā)熱、氣虛發(fā)熱,病本在陽,其標在陰,陽損及陰,與一般所說單純陰虛發(fā)熱不同,旨在甘溫建中,中氣一立,脾陽升發(fā),所謂陽生陰長、則虛熱可除。

組方甘平緩和

建中所治病證,多為陰陽兩虛而有陰血不足等病證,甘味藥能和、能補、能緩,而無辛香燥烈之弊,小建中湯就是甘平緩和的典型。其雖有桂枝辛燥,但有白芍之酸寒,飴糖之柔潤甘平,使整個湯方無燥性之弊。連大建中湯證寒較甚,但中陽已衰,不負重任,也要求在配伍效果上,藥力不可過偏,因而雖用椒、姜之辛熱燥藥,但也以飴糖建中補虛為主緩其

燥,且用甘而不燥的補脾益氣生津之人參輔之。

重用飴糖而建中

建中三方,藥味出入,唯飴糖不變,反映了張仲景建中必用飴糖之原意。后世有認為,小建中湯應以芍藥味酸,于土中瀉木為君多對大建中湯則因其證寒甚而主張川椒、干姜為君,這是對仲景原意的誤解。如前所述,小建中湯重視甘溫扶陽,而芍藥不甘不溫,為酸寒微苦之品,對脾胃虛弱陰陽兩虛偏陽虛者自不勝任。唯甘溫之飴糖為君,既建中補虛又和里緩急,且不偏燥傷陰最宜。即使是因其有和肝脾之功而言芍藥為君,也應是針對肝木凌脾,木盛土衰而扶脾抑木?!?脾旺不受邪” ,脾建陰長,肝木方可得柔、得疏。建中為本,疏肝為未,不宜倒置。至于大建中湯,主里虛寒.要散寒,更要溫補中虛,非單靠干姜、川椒所能奏效。而飴糖為君,配以干姜、川椒,在建中的基礎(chǔ)上溫中散寒、降逆止痛才妥。

黃芪建中湯類方

類方淵源


類方的思想最早源于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孫思邈在書中取方證同條,將同類方劑比類相附,分門別類的歸納方劑。對同類方劑的類方研究思路則起始于明代醫(yī)家施沛的《祖劑》,該書以內(nèi)經(jīng)之方為宗,張仲景方為祖,和劑局方及后世醫(yī)家的部分基礎(chǔ)方劑為基本方,將后世用藥相近者同類相附,歸為一類,從方劑淵源、結(jié)構(gòu)角度類方,探究其學術(shù)思想及用藥變化,開類方研究之先河。至清代徐大椿《傷寒類方》,將類方研究思路引入《傷寒論》研究,探求三十年,著成《傷寒論類方》。該書以方為主線研究《傷寒論》,不類經(jīng)而類方,進一步明確了隨其病千變?nèi)f化而從流溯源的類方意義和類方方法。

類方的涵義

由于對方劑理解角度及分類方法的諸多差異,使得對類方定義的認識有所不同。目前對類方理解大致可分為:①指‘’同類‘’、‘’相似‘’的方劑;②藥物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劑的組合;③早期成方經(jīng)后世衍變發(fā)展而成的系列方;④原方中藥物以它藥代替,或加減變通 者。以上認識從不同層面反映出類方的特點,但仍存在不足。同類與相似是類方基礎(chǔ),但概

念過于寬范,實際分類時難以駕馭。從組成的相似性上劃分雖能抓住要點,但不能揭示方證關(guān)系,臨床上療效難以評價。而成方經(jīng)后世衍化、替代、加減者雖貼合臨床,卻與方族相類,更強調(diào)在源流上的母子關(guān)系和在時間上的先后關(guān)系,是對類方的拓展、細化研究。而類方必須同時具有相似性(立法、組成諸要素)與差異性(治法、用藥等方面)。相似性可使方從

類聚,差異性則令方隨證出。因此類方的內(nèi)涵應當指的是經(jīng)典方劑中一類在病機、立法、用藥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方劑。

黃芪建中湯類方的確定

類方主要指經(jīng)典方劑中一類在病機、立法、用藥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方劑。根據(jù)這一原則,把治療主要病機為中焦不足、治療大法為補健中焦、方藥中含補益中焦與調(diào)和營衛(wèi)組合為豐的經(jīng)典方劑定為黃芪建中湯類方。為便于分析選取立法或方藥與黃芪建中湯最為相近或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方劑共計六首: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桂枝加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芪建中湯類方的比較,目的在于比較黃芪建中湯類方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梳理各方的相似性,以揭示立法制方原則,比較各方差異性,而總結(jié)加減化裁規(guī)律,及有常有變則辨證論治主旨。

黃芪建中湯類方的比較

黃芪建中湯類方組成比較

黃芪建中湯類方組成比較來看,虛勞建中三方均有飴糖與桂枝加芍藥的組方結(jié)構(gòu),且桂芍姜棗配比相同,區(qū)別在于黃芪、當歸藥味的加減上;桂枝類三方與黃芪建中湯比較,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外均有黃芪與桂芍姜棗的配伍,其不同在與飴糖與甘草加減不同及桂芍姜棗配比不同。

黃芪建中湯類方組成比較:

小建中湯: 飴糖1升,桂枝3兩,芍藥6兩,生姜3兩,灸甘草2兩,大棗12枚

黃芪建中湯: 飴糖1升,桂枝3兩,芍藥6兩,生姜3兩,灸甘草2兩,大棗12枚,黃芪1.5兩

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飴糖1升,,桂枝3兩,芍藥6兩,生姜3兩,灸甘草2兩,大棗12枚,當歸4兩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3兩,芍藥3兩,生姜3兩,灸甘草2兩,大棗12枚,黃芪2兩

黃芪桂枝五物湯: 桂枝3兩,芍藥3兩,生姜6兩,大棗12枚,黃芪3兩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3兩,芍藥3兩,生姜3兩,灸甘草2兩,大棗12枚,龍骨3兩,牡蠣3兩

黃芪建中湯類方主治功用比較

黃芪建中湯類方功用比較來看,虛勞建中三方均有氣血俱虛與中焦不足的豐治病機,區(qū)別在氣血程度的不同上;黃芪桂枝類兩方均有陰陽兩虛與外證病機,區(qū)別在于外證產(chǎn)生的原因不同;桂枝加龍骨龍骨牡蠣則主治病機涉及精血,有安腎寧心的作用。

小建中湯:【主治】中氣虛弱,營衛(wèi)失調(diào)陰陽虛 【功用】溫中補虛緩急,和營衛(wèi)調(diào)陰陽


黃芪建中湯:【主治】氣血陰陽俱虛更甚

【功用】補中益氣,調(diào)補陰陽


內(nèi)補黃芪建中湯:【主治】產(chǎn)后氣血虧虛,脾胃虛弱 【功用】建中溫補氣血,散寒止痛


桂枝加黃芪湯:【主治】濕盛陽郁,阻遏營衛(wèi) 【功用】益氣除濕固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陰陽俱微,外證肌膚不仁 【功用】調(diào)養(yǎng)營衛(wèi),祛風散邪,和血通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治】精虧血少,陰陽兩虛 【功用】調(diào)和陰陽,安腎寧心


建中法的概念與立法依據(jù)

建中,即建立中焦脾胃之氣。《金匱要略》中建中法是針對脾胃虛弱為病機要點所致機體營衛(wèi)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diào)諸癥而立。是以建復中氣為根本目的,以甘溫扶陽藥為主,以建中補虛、和里緩急為主要功效的治法?!秲?nèi)經(jīng)》中有言:“ 五臟六腑皆察氣于胃、“ 人無胃氣則死。'指出了脾胃為氣血營衛(wèi)生化之源泉,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保證。還說:“ 虛者補之,勞者溫之,急者緩之',

“ 甘生脾',脾虛則“ 以甘補之” ,“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對于脾胃虛弱所致陰陽兩虛各趨于偏的,《靈樞· 終始篇》說:“ 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張仲景針對建中湯證皆以中焦脾虛為前提、為根本,證每見虛寒,多有里急,依據(jù)《內(nèi)經(jīng)》重視脾胃的思想和有關(guān)溫、補、緩,調(diào)和陰陽的治則創(chuàng)立建中法。以飴糖之甘溫,建中緩急為君,

或配伍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黃芪,建中而燮理陰陽。在實現(xiàn)建中的基礎(chǔ)上,使化源恢復,陽生陰旺,氣煦血濡,陰寒自消,而分別治療各建中湯證。

虛勞建中三方的異同與應用

虛勞病篇十三條提出用小建中湯主治“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此為脾胃虛弱為前提的陰陽兩虛病證。陰陽不和各

趨于偏,用小建中湯建中而調(diào)和陰陽,則虛勞里急得緩,虛熱可平,諸證得治。小建中湯重用飴糖,甘溫入脾,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為主。輔以桂枝配芍藥,扶陽養(yǎng)陰,同時桂枝辛溫,一可約束芍藥之寒,使不礙飴糖之溫而助溫中。芍藥與甘草合用,育陰緩痛,可加強緩急止痛之力。又脾虛氣機升降失調(diào)易產(chǎn)生中焦氣滯,為 防病于未然,順乎脾的生理特

性而建復中氣,故以桂枝、生姜辛開行氣。姜、棗調(diào)和脾胃而和營衛(wèi),與甘草相合,能增強溫中補虛、調(diào)和諸藥之功??傄燥嵦菫榫I(lǐng)桂枝、芍藥諸藥入脾胃,使陰陽氣血生化之源復,正如《金匱要略心典》所說:“ 必以建中者,何也?日……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

也,故中氣立,則陰陽相循如環(huán)無端而不執(zhí)于偏。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和者必求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此外《金匱要略》中小建中湯還用于治療“ 男子黃,小便自利者'和“ 婦人腹中痛” 。此皆責之于脾虛。建中則“ 土虛而色外見” (《金匱要略心典》)之機得糾。建中則氣血為之生生不息,腹得溫煦、濡養(yǎng),即有瘀痛,亦可平之。有謂建中不治黃疸,而治屢黃證,實則建中治

疸古代有文可稽,今人有例可證。

虛勞病篇十四條提出黃芪建中湯豐治虛勞里急諸不足。此雖未詳言病證,其虛勞里急,當指小建中湯陰陽俱虛諸癥,尤其虛勞一詞,實已概括了慢性虛損疾病諸癥,故日諸不足。方在小建中湯摹礎(chǔ)上,加用黃芪扶陽補氣之品,其得飴糖則甘溫以溫脾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全方燮理陰陽,緩急之功自不必言,溫補脾胃之力則專 于小建中,以方測證,較之小建中湯證脾胃氣虛更突出。因此,陰陽俱虛偏于脾胃氣虛者應用黃芪建中湯療效領(lǐng)佳。

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源自《備急千金要方》,主治產(chǎn)后虛贏不足,腹中疴痛,吸吸少氣,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稄埵厢t(yī)通》謂此方“ 即黃芪建中之變法。彼用黃芪以助衛(wèi)外之陽;此用當歸以調(diào)內(nèi)營之血。然助外則用桂枝,調(diào)中則宜肉桂,兩不移易之定法也。一其病機為產(chǎn)后氣血虧虛,脾胃虛弱。方后注中的“ 若大虛,加怡糖六兩” ,是明示虛

甚者,要重用飴糖,說明飴糖有補虛建中之能。小建中湯有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以調(diào)陰陽之妙,當歸能養(yǎng)血和血,補而兼通。合之能溫健中焦養(yǎng)血補血,散寒止痛。服后可使虛寒祛,腹痛止,中氣健,飲食進,故能令人強壯。

綜上,三首虛勞建中湯證皆建立在脾胃氣血虛弱為根本的前提上,皆有虛寒里急、腹痛,又同以飴糖為君建中而治。但由于脾胃在人體的作用不止一端,個人體質(zhì)也有差異,因而同是脾胃氣血虛弱導致的病證,還各有偏重與程度之不同,而分出小建中湯證,黃芪建中湯證與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證。據(jù)證立法處方,故三證的治法,又同中有異而法中有法。


黃芪建中湯與桂枝類三方(桂枝加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組方功用*略見上*

桂枝湯類方與虛勞

在方劑的運用上,用桂枝湯類方治療虛勞,是仲景的一大特色。桂枝湯在《傷寒論》中為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的主方,有解肌祛邪、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但由于方中桂枝配甘草有辛甘化陽之力,芍藥配甘草有酸甘化陰之效,故用以治內(nèi)傷虛勞也甚為合適。徐忠可在《金匱要略論注》所云“ 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nèi)證得之能補虛調(diào)陰陽片,確有見地。而且

桂枝湯中以甘藥為主,加上飴糖、黃芪,就更成為溫補中的名方,用以治療陰陽兩不足而以陽虛為主的病證,深合《內(nèi)經(jīng)》“ 陰陽均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之旨。

桂枝類三方與黃芪建中湯分析比較

桂枝加黃芪湯病機為濕盛陽郁,阻遏營衛(wèi)?!侗窘?jīng)疏證》日:“ 在上汗,在下痛,不治其汗,痛無由復。(以汗非尋常之汗也).一方中以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暢和肌表,加黃芪益氣固表,與桂枝生姜組合,具有化氣行水之功,恐其藥力之逮,更嚷粥以助其汗出,使邪從表而散。本方具有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除濕固表之功,則營衛(wèi)和,汗出濕泄,郁陽得伸,黃汗證自除。黃芪桂枝五物湯,仲景用來治血痹,現(xiàn)代多用于治療氣虛痹證及中風后氣虛肢體不遂,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實脫胎于本方,本方還可合當歸四逆湯,治氣血不足之痹證及肢體麻木證,有較好效果。此二方與黃芪建中湯比較,均有黃芪與桂芍姜棗的配伍,組成相似,但飴糖與甘草加減不同及桂芍姜棗配比不同,決定其作用發(fā)揮不同,三方均可內(nèi)調(diào)氣血陰

陽,但黃芪桂枝類兩方內(nèi)調(diào)陰陽以解外之不和為主,或解濕盛陽郁之營衛(wèi)阻遏,或解氣血不足之痹證,而黃芪建中湯則以內(nèi)調(diào)氣血補健中焦為主,此是其三者之區(qū)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是仲景治療陰陽失調(diào),陽虛不固的主方,主要癥狀為遺精夢交,清谷亡血,目眩發(fā)落,以及少腹弦急陰頭寒等。此方臨床應用甚廣,在雜志上撰文報導者甚多,日本漢醫(yī)也極推薦此方。臨床運用此方治療諸多疾病,常獲好效果,其主要表現(xiàn).除《金匱要略》所述外,還可用于下列情況:一、時輕時重原因不明的失眠:二、盜汗或自汗,汀后

怕冷:三、體虛不耐風寒,容易感冒:四、肢體或關(guān)節(jié)疼痛酸楚:五、有的患者還可出現(xiàn)忽冷忽熱,或寒熱往來的癥狀。不管疾病的主癥如何.只要出現(xiàn)以上營衛(wèi)不和,陰陽失調(diào),陽虛不固,心神不寧的癥狀,便選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此方雖組方配伍與黃芪建中湯差異較大,但主治之范圍實在虛勞之列,其虛損之病機,陰陽失調(diào)初以中焦失健氣血不足為主,但病情發(fā)展常致氣陽損耗,陽虛不固,而致精血亡失,心神不寧,因此在臨床運用中黃芪建中湯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亦常相互為用。


黃芪建中湯主治證癥狀歸類與頻次統(tǒng)計

主要癥狀歸類

從歷代醫(yī)家對黃芪建中湯的論述中可歸納出一系列的黃芪建中湯證癥狀有:四肢

沉滯酸痛,手足煩熱,骨肉酸疼,行動喘懾,小腹拘急,臍下虛滿,面色萎黃,面體少白,胸中煩悸,少力身重,形體贏瘦,皮膚枯槁,毛發(fā)脫落,腰背強痛,咽干唇燥.食欲不振,夜夢失精,悲憂慘戚,多臥少起,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心悸氣短,衄血,亡血,自汗盜汗,大便泄瀉,陰陽廢弱,虛勞里急諸不足等癥。

依據(jù)《中醫(yī)診斷學》六版教材,將較為常見而不統(tǒng)一的癥狀可統(tǒng)一歸納為如下幾類。

[主要癥狀]納差:[癥狀表現(xiàn)]谷減不欲食,納食欠佳,胃弱少納,食欲不振,食納少,不食,食少,減食,納差,乏味等

[主要癥狀]胃痛:[癥狀表現(xiàn)]餓痛,喜溫喜按,綿綿作痛,得食則減,胃寒痛,隱痛刺痛等

[主要癥狀]腹痛:【癥狀表現(xiàn)】脹痛,痛無一刻少安,異常腹痛,腹中痛,喜按摩等

[主要癥狀]便溏:[癥狀表現(xiàn)]大便不實,完谷不化,稀薄溏泄,泄瀉

[主要癥狀]消瘦:[癥狀表現(xiàn)]肉消,肉不足,肌柔,形瘦等

[主要癥狀]萎黃:[癥狀表現(xiàn)]面色萎黃,色少白等

[主要癥狀]血證:[癥狀表現(xiàn)]血大失,亡血,嗽而出血,衂血等

黃芪建中湯古代醫(yī)案中主證分析

黃芪建中湯主治癥狀多而復雜,除了有五臟氣血陰陽俱虛的諸不足外,同時也有氣血陰陽不和的里急、寒熱等其他癥狀。吳謙《醫(yī)宗金鑒》注:“ 所謂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亦該上條( 即小建中湯條) 諸不足證之謂也。黃芪建中湯,建立中外兩虛,非單謂里急一證之治也。

脾虛本癥

納呆,腹痛,神疲乏力,便溏,面色白是屬脾胃虛本癥。由于脾胃相互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不運化,則胃之功能亦受影響,導致納差。脾虛水谷不得化作精微,無以充養(yǎng)肌肉,輕著感體倦,久則見消瘦。脾不升清,水谷下注則為溏。脾胃虛,氣血生化,氣血不榮于面,則面色白。

汗出,畏風寒則偏陽虛;身痛,身熱,盜汗則偏陰虛。肺之咳嗽,咳血,喘,心之心悸,腎之滑精也都是由脾胃虛,無以長養(yǎng)他臟,導致氣血陰陽失調(diào),而出現(xiàn)他臟的癥狀。

里急之癥

指的是胸腹部位拘急疼痛的癥狀:如“ 短氣里急'的胸中脹急;如“ 少腹脹急,似欲小便的少腹里急;又如“ 肛門脹急,下墜欲便'的里急后重等。小建中湯所治療的里急則指的是脘腹拘急疼痛。在七版教材《金匱要略》小建中湯方和黃芪建中湯方條文里的虛勞里急皆指腹中拘急?!?里急:指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一按之不硬,乃指腹內(nèi)腸胃之中無積滯。在黃煌《中醫(yī)十大類方》認為小建中湯證治療“ 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虛弱、腹部扁平而肌緊張” 。日本漢方對小建中湯證腹證描述:腹證.腹壁軟,腹直肌表面浮

弱而拘攣及“ 腹皮拘急的腹證,實際是腹直肌緊張。古人所謂“ 里急” ,亦即腹直肌緊張,腹直肌緊張左右均可出現(xiàn),也可以一邊強一些,另一邊弱一些,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 湯等的應用目標'其癥狀,與《輔行訣》原文描述:“ 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和《金匱要略》的里急是對應的。了解這一癥狀對黃芪建中湯證在診斷上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寒熱之證

“ 寒熱'的癥狀在古代醫(yī)案描述至少出現(xiàn)14次之多。這種寒熱錯雜癥狀的出現(xiàn),正是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在治療上的一個重要指征。

《金匱要略心典》:“ 陽病不能與陰和,

則陰以其寒獨行,為里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干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其所論之證,就是陰陽兩虛或陰陽不和所導致的寒熱癥狀。值得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里指的寒熱是同時出現(xiàn)的癥狀沒有先后之別,與小柴胡湯證所見的寒熱往來一不同。“ 寒熱往來‘’時間上是先后出現(xiàn),即病人惡寒與發(fā)熱交替發(fā)作,寒時不會覺得發(fā)熱;熱時不會覺得畏寒,界限分明。從醫(yī)家論述的黃芪建中湯證中屬于陽衰于里,失卻溫煦之力的癥狀則有四肢沉滯酸痛,短氣,里急,腹中痛。屬陽虛精關(guān)不固,不能護陰而陰精走泄的則有陰寒精自。面色少白,衄血,虛悸,亡血,夜夢失精,自汗盜汗,咽干唇燥,手足煩熱等癥狀的皆屬陰虧于內(nèi),不

能涵陽而虛陽外浮。

黃芪建中湯古代醫(yī)案中脈證分析

古代醫(yī)案所見的脈象從多到少依次是虛、弦、遲、數(shù)、細、小、促、濡、浮、弱、大、緩、微、緊。古人日:按其脈,知其疾。又日: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卷之四十八虛損門》:“ 虛勞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shù),皆虛損之候也。

脈浮大無力:見陰血虛虧,面色自,津液不足,手足煩熱,四肢酸痛,悸,喘等癥?!督饏T》:“ 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脈弦大無力:革脈和濡脈都屬于弦大無力,兩者多出現(xiàn)于大失血后,陰氣大傷,虛陽外浮則見亡血,失精,漏下等癥。

脈沉弦無力:見氣血不足,面白,衄血,短氣里急,少腹?jié)M等癥?!睹}確· 虛》:“ 虛脈主氣血虛。

脈沉小遲:見虛勞脫氣,喘,手足逆冷,飲食不化.腹?jié)M便溏等癥。張璐《診宗三昧· 師傳三十二則》:“ 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tǒng)運陽氣于表。'

脈虛弱細微:氣血陰陽皆虛,可見盜汗?!豆沤襻t(yī)統(tǒng)大全》:“ 脈微細者盜汗。數(shù)而無力陰虛。'

脈浮弱為陽虛精虧;脈澀見精虧血少。

脈之或遲或數(shù):《診宗三味· 數(shù)》日:“ 大抵虛勞失血,喘咳上氣,多有數(shù)脈。朱

肱:“ 尺脈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芪湯,以養(yǎng)其血。

以上幾種脈有時單獨出現(xiàn),有時相間出現(xiàn)。脈診以陰陽為總綱,五行為總目,各取其處之經(jīng)絡(luò)臟腑氣化而定病機,所以在診斷病證時,診出的脈象在臨床上常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黃芪建中湯古代醫(yī)案中主治分析

治療氣血俱虛之證

氣血俱虛可以衍化出許多病證,如虛勞,咳嗽,產(chǎn)后,調(diào)經(jīng),傷寒。寒熱等。由虛致?lián)p,積損日久則成勞。在過程中人體出現(xiàn)陰陽氣血俱不足,陰不涵陽,陽不護陰,陰陽失卻維系所致的虛損性陽陽失調(diào)證。當腎虛不能納氣時,疾行則氣喘;當陽虛寒盛于外時,手足則逆冷;當脾腎陽虛時,腐熟和運化水谷功能必然減退,則腹?jié)M便溏,飲食不化;陽虛不能外固,陰虛不能內(nèi)守,則易盜汗。因此五臟六腑病情的發(fā)展,都有著相互的關(guān)聯(lián)與牽引。而黃芪建中湯證病機總括為五臟氣血陰陽虛損。

治療脾胃病之證

脾胃功能失常是導致虛勞病的一個重要關(guān)鍵。而脾胃系統(tǒng)病證的虛證多是中焦虛寒證。從虛損演變而出的脾胃病之證有胃寒痛,腹痛,泄瀉,不食,痢疾等。《素問·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云:“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又《素問·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云:“ 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因此中焦脾氣不升,則脾胃失溫養(yǎng):中焦胃氣不降,則水谷之物滯留;中焦氣機不利,則血行不暢;中焦氣機失和,則肝失疏泄。成無己人注:損,五臟六腑之虛也。衛(wèi)以護陽,榮以養(yǎng)陰,榮衛(wèi)俱虛,則五臟六腑失于滋養(yǎng)。胃合衛(wèi)氣,脾合榮氣。'說明

虛勞是五臟六腑皆虛,病變主要在于用脾胃虛弱。所以說“ 脾胃一病,五臟作亂'。

黃芪建中湯古代醫(yī)案中加減分析

“ 虛勞里急,諸不足'的成因乃屬虛實夾雜錯綜復雜之證。古人云:“ 萬病不離虛實,萬方不越補瀉,顧治實之法,猶易知易行,惟治虛之法,自古難之。治虛勞難就難在有虛必有實,虛和實往往同時并見,所以診治時辨證論治、據(jù)證用藥,遣方用藥,加減變化,都必須極為靈活。

1.去生姜:辛溫解表藥。有熱象,脈數(shù)有熱時去姜或以治里為主時去姜。

2.當歸:補血藥。虛勞寒熱,下腸胃冷,血虛癥狀時加。

3.人參:補氣藥。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脾肺更虛時加。

4.白術(shù):補氣藥。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筋骨弱軟,溫疾,脾胃虛時加。

5.鹿角:補陽藥。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見腰脊空痛異常時或脾胃虛寒,瘧疾時加用。

6.丹參:活血祛瘀藥。覺神氣不寧時加,補心定志,安神寧心。

7.蘇木:活血祛瘀藥。產(chǎn)后發(fā)疹時加,補心散瘀。‘

8.牡蠣:平肝息風藥。陰虛陽亢,眩暈耳嗚,正虛下固,滑脫之證時加。

9.細辛:溫里藥。風寒感冒,陽虛外感,氣逆喘咳,氣口虛澀不調(diào)時加。

10.川芎:活血祛瘀藥。巔頂痛,陽虛內(nèi)風眩動時加。《本經(jīng)》: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刨,婦人血閉無子。

11.秦艽:祛風濕藥。舒筋絡(luò),退虛熱?!侗窘?jīng)》: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

12.山梔:清熱瀉火藥。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稖罕静荨?木部》:治心煩懊,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13.茯神:利水滲濕藥。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腫畏風面冷,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寧,陰虛小便不利,脾腎陽虛水時加。《名醫(yī)別錄》:療風眩,風虛,五勞,口干。

14.小茴香:溫里藥。脾胃虛寒的脘腹脹痛,嘔吐食少時加。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15.橘餅:腹中猶脹時加?!督?jīng)驗廣集》:治黃疸臌脹,除隔,止消。


黃芪建中湯古代醫(yī)案中應用舉隅

虛勞《臨證指南醫(yī)案· 卷一》:仲,久嗽,神衰肉消,是因勞倦內(nèi)傷,醫(yī)不分自

上自下?lián)p傷,但以苦寒沉降,氣泄汗淋,液耗夜熱,胃口得苦傷殘,食物從此頓減,老勞纏綿,詎能易安,用建中法,黃芪建中湯去姜。神衰肉消應是神倦胃呆,傷及脾胃致嗽此為陽氣虛證,選黃芪建中湯健脾補氣。


咳嗽《續(xù)名醫(yī)類案· 卷十五》 :一人年二十七,脈細促,久嗽寒熱,身痛汗出,

由精傷及胃,用黃芪建中湯去姜。

脈細促,久嗽寒熱,身痛汗出,由精傷及胃,證屬氣虛中陽不足,胃腑虛寒致嗽,營衛(wèi)不和致身痛。選黃芪建中湯治療資生化之源,固其根本。 


調(diào)經(jīng)《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九》:姚久嗽背寒,晨汗,右臥咳甚,經(jīng)事日遲,脈如數(shù)而虛,谷減不欲食,此情志郁傷,延成損怯。非清寒肺藥所宜,(后期郁傷久嗽肺氣虛),黃芪、桂枝、白芍、灸甘草、南棗、飴糖。

久嗽背寒,脈如數(shù)而虛,谷減不欲食,此情志郁傷,延成損怯,致使經(jīng)絡(luò)失養(yǎng)和氣血不足,投以黃芪建中湯以溫養(yǎng)中氣,調(diào)和營衛(wèi)。


產(chǎn)后虛弱案《丁甘仁醫(yī)案.卷三》

產(chǎn)后未滿百日,虛寒虛熱,早輕暮重,已有匝月,納少便溏,形瘦色萎,且有咳嗽,自汗盜汗,脈濡滑無力,舌淡苔白,此衛(wèi)虛失于護外,營虛失于內(nèi)守,脾弱土不生金,虛陽逼津液外泄也。蓐勞所著,恐難完璧,姑擬黃芪建中湯合二加龍骨湯加味。

二診前投黃芪建中合二加龍骨湯,寒熱較輕,自汗盜汗亦減,雖屬佳境,無如昔日所服之劑,滋陰太過,中土受戕,清氣不升,大便溏薄,納少色萎,腹痛隱隱,左脈細弱,右脈濡遲,陽陷入陰,命火式微。脈訣云:‘’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殊可慮也。再守原方加益火生土之品,冀望中土強健,大便結(jié)實為要。

三診寒熱輕,虛汗減,便溏亦有結(jié)意,而咳嗽痰多,納谷衰少,形瘦色萎,舌光無苔,脈來濡細,幸無數(shù)象。脾弱土不生金,肺虛灌溉無權(quán),仍擬創(chuàng)建中氣,培補脾土,能得谷食加增,不生枝節(jié),庶可轉(zhuǎn)危為安。虛寒虛熱,寒多熱少,口唾白沫,納減便溏,苔薄膩,脈濡細,脾弱胃寒,衛(wèi)陽不入于陰也,虛勞堪慮,擬黃芪建中合二加龍骨湯加減。


陰虛內(nèi)熱案《丁甘仁醫(yī)案.卷三》

陸左,陰虛則內(nèi)熱,陽虛則外寒,肺虛則咳嗽,脾虛則形瘦,脈象細弦而數(shù),弦則為勞,數(shù)則病進,勞已入損。擬黃芪建中湯創(chuàng)建中氣,宗經(jīng)旨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意。

按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欲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由此可知,在陰陽兩虛的情況下,唯有用甘溫之劑以恢復脾胃的健運功能,則氣血自生,升降自調(diào),則諸癥可愈。


不食案<>< p=''>

郭某,男,18歲,本就脾胃虛弱,少食不化,自認為飲食積聚,兩日服開胸順氣丸六袋( 6g/袋) ,若貧者遭劫、困者被掠,致中州一虛再虛。癥見面色暗淡萎黃,體倦無力,飲食不思,食后氣逆欲吐,腹痛腸鳴,大便干秘,心下悸動,小腹下墜,喜溫喜臥。診腹軟而不痛,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無力。

脈癥分析,證屬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肝木乘土,升降失調(diào)。治當溫補脾胃,和肝緩急。擬黃芪建中湯治之:黃芪30g,桂枝l O g,白芍20g,炙草6g,生姜6片,紅棗5枚,飴糖30g三劑 。

二診:藥后思食,惟食后心下脹滿,惡心減輕,腹痛下墜亦止,大便仍秘,El 干口苦,

脈弦細弱。此脾胃虛弱,一時難復.培土建中,法不可更。擬六君子湯加減:

黨159白術(shù)159茯苓l O g甘草69陳皮l O g半夏l O g山藥159紅棗5枚三劑

三診:諸癥減輕,日趨向愈,囑服參苓白術(shù)散以資鞏固。


泄瀉不食案《得心集醫(yī)案· 卷二》

胡曉鶴孝廉尊堂,素體虛弱,頻年咳嗽,眾稱老癆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時發(fā)潮熱,泄瀉不食,諸醫(yī)進參術(shù)之劑,則潮熱愈增,用地黃、鹿膠之藥,而泄瀉胸緊尤甚。延醫(yī)數(shù)手,無非脾腎兩補,迨至弗效,便引勞損咳瀉不治辭之。時值六月,始邀予診,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診之脈俱遲軟,時多歇止,如徐行而怠,偶羈一步之象,知為結(jié)代之脈。獨左關(guān)肝部弦大不歇,有土敗木賊之勢……此病肝木自盛,脾土不勝,法當補土制肝,直取黃芪建中湯與之。蓋方中桂芍,微瀉肝木之勝,甘糖昧厚,重實脾土之不勝。久病營衛(wèi)行澀,正宜姜棗通調(diào),而姜以制木,棗能扶土也。用黃芪補肺者,蓋恐脾胃一虛,肺氣先絕。連進數(shù)劑,果獲起死回生。但掌心微熱不除,且口苦不寐,咳瀉雖止,肝木猶強,原方加入丹皮重瀉肝木之勝,再進而安。

黃芪建中湯現(xiàn)代臨床中應用

從臨床研究的病例特點來看,大凡臨床特別是內(nèi)科臨床中遇到有中虛胃寒之象,氣血虧乏之癥,不拘何病,皆可使用黃芪建中湯溫健中氣,以滋氣血生化之源,達到諸虛自復的目的。


本方臨床適用疾病

黃芪建中湯方出自《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由小建中湯加黃芪宗“ 形氣不足者,調(diào)之以甘藥” 的原則而制,為該篇治療虛勞的選方之一。虛勞病是由于病者不慎調(diào)攝,勞傷太過,以致于精氣耗奪,內(nèi)臟虛損所引起的慢性衰弱疾患。它涉及范圍較為廣泛,證型復雜,一般可分為陽虛、陰虛、陰陽兩虛。從臟腑歸屬方面又可分為五勞:心勞、肺勞、脾勞、肝勞、腎勞等,因此本方的治療應用較廣,從臨床研究來看,根據(jù)辨證施治適當加減,可用于消化、呼吸、循環(huán)、血液、婦科等多個系統(tǒng)科別的虛損性疾病。

如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中虛不足,脾胃虛弱之胃痛、腹痛、痞滿、腹脹、慢性腹瀉等證多有良效。臨床研究也證實本方用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消化系統(tǒng)的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胃腸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腸炎等病,具有一定療效。本方亦可用于循環(huán)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脾兩虛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證,呼吸系統(tǒng)肺脾兩虛的慢支、肺氣腫等證,血液系統(tǒng)脾不統(tǒng)血的紫癜證,婦科系統(tǒng)氣血不充的痛經(jīng)、漏下、產(chǎn)后發(fā)熱等證亦有不錯的效果。臨床研究也證實

用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慢性心衰、心率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系統(tǒng)紫癜、白胞減少,婦科疾病涉及原發(fā)性痛經(jīng)、先兆流產(chǎn)、產(chǎn)后發(fā)熱等,具有一定療效。這充分體祖國醫(yī)學“ 異病同治'在臨床上的巨大作用。

在不少慢性疾病的過程中,機體正氣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耗損或衰減,臨床每見形體

瘦、食減神疲,肢體倦怠等中氣虛弱的表現(xiàn)。這從邪正的矛盾分析,則以正虛為主,而致“ 形氣不足,病氣有余'的局面。在治療對策上,當以扶正達邪建立中氣著手,俾脾胃運化得健,后天生化有權(quán),則正氣自可恢復。因此本方對不少慢性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用,是可以肯定的。

本方臨床運用指征

從《金匱要略》原文理解,似乎凡虛證皆可考慮本方之運用。然仲景統(tǒng)稱“ 虛勞諸不足',其意在示人以大法,實際臨床應用,還須后人領(lǐng)悟其精神,靈活掌握。從小建中湯的主證分析,是屬陰陽俱虛的證候。加黃芪者,在于增強補虛益氣之力。從藥測證,在小建中湯征候的基礎(chǔ)上,應當可有自汗、盜汗、身重、頭暈、脈虛大等氣虛證候的存在。因此使用

本方的辨證關(guān)鍵,當以虛損為主的陰陽不合或以氣虛為主的氣血兩虛的證候為原則。對單純陰虛證候或陰虛而火旺者,則非所宜。黃芪建中湯建立中州,補益脾土,使氣血生化有源,是治療諸虛勞損之關(guān)鍵。氣血陰陽諸不足可涉及多個臟腑,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臨床癥狀,辨證時抓住

虛證的表現(xiàn)特點,結(jié)合面色無華、舌質(zhì)淡嫩、脈象弦澀或無力等征象以黃芪建中湯加減或合用他方,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方臨床療效機制

從本方祖成的藥物分析,其效用主要在溫中補氣,調(diào)和營衛(wèi)。經(jīng)云“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中氣建立,則中焦營衛(wèi),得以灌溉五臟六腑和肢體骨肉,俾有病臟腑恢復其正常的生理機能。因此本方不僅有補健中焦的作用,尚能調(diào)補五臟。如肺虛而致中虛不運,則又能因土弱不能生金,形成病機上的惡性循環(huán),若用建中益氣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法,足以

補土生金,從而達到扶正達邪而治病的目的。又如心氣不足土氣不旺,氣血陰陽不調(diào),其中陽式微則氣血不生,可致心氣益虛,是以胸陽不曠,氣滯血瘀而痰濁滋生,如用黃芪建中補健中焦而治其本,則氣血充盛流通散化,而痰瘀可解。如《醫(yī)宗金鑒》又云:“ 所謂虛勞里急諸不足者,亦該條文諸不足證之謂也。黃芪建中湯建立中外兩虛,非單是渭里急一證之治 也……蓋桂枝湯辛甘而溫之品也,若啜粥溫復取汗,則發(fā)散榮衛(wèi)以逐外邪,即經(jīng)日辛甘發(fā)散為陽,是以辛為主也,若加龍骨、牡蠣、膠飴、黃芪則補固中外以治虛勞,即經(jīng)日勞者溫之,甘藥調(diào)之,是以甘以溫為主也。由此推之,諸藥之性味功能加減出入,其妙無窮也。

本方臨床運用特點

本方在臨證處方時常還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黃芪用量偏大,加強和突出其健運中焦之力,另外常與人參或黨參同用,《理虛元鑒》言“ 人參之補迅而虛,黃芪之補重而實',兩者合用相得益彰。二是腹痛、腹瀉、煩躁及其他營陰相對不足之癥,桂枝與白芍用量為1比2。以取白芍緩急止痛、酸澀收斂、酸甘養(yǎng)陰之效。三是胃嘈有熱者多食飴糖,以黨參代飴糖之甘溫,山藥代飴糖之補養(yǎng),同時輔以黃連吳茱萸加強調(diào)理脾胃之功效。四是里證為主的,多用干姜代生姜,以加強溫中之效。五是不同疾病治療過程中常根據(jù)疾病特點與癥候之差異合用其他方藥。


黃芪建中湯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運用

黃芪建中湯在慢性胃炎中的應用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損傷與修復的一種慢性過程,其病因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飲酒、十二指腸液反流、免疫因素、服用非甾體藥物等,目前西醫(yī)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如燒心反酸者予抑酸護胃,H P感染者予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抗IP,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且停藥后復發(fā)率高。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本虛標實之

證,形成本病的病理機制有二:一為胃陰損傷?;驗橥飧袦匦?,內(nèi)傳入里,化熱化燥,邪傷胃津劫奪胃液,或為內(nèi)傷情志,肝氣郁而化火,木旺侮土,郁久化火,因火灼傷陰,致胃體萎縮?;蚓没嘉覆』蚱渌韵男约膊≈耍荒苷_M食而致傷及胃陰,胃陰消亡者。二為

中陽不振,過食生冷,寒濕傷中,中陽不振,胃體失于溫養(yǎng)而致萎縮。雖以胃陰不足為重要病機,但臨床所見單純胃陰不足卻較少見,而以氣陰兩虛,中虛氣滯、肝胃不和型更為常見,實為中氣虛弱而虛實夾雜。治療當針對中氣虛衰的病機特點,助其建立中氣,復其納化、和降為本??蛇x黃芪建中湯補建中氣,或合六君健運脾胃,或合四逆左金疏肝和胃為用。若外寒客胃者,以辛溫疏散之劑。中氣不足伴發(fā)寒凝者,常與氣候轉(zhuǎn)冷、冷食密切相關(guān),于益氣健脾或他方中酌添一至數(shù)味溫熱藥即可,如良附丸、吳茱萸等。選藥中亦需考慮疏肝莫忘和胃,理

氣須防傷陰,選方用藥“ 忌剛用柔” 。對氣郁尚未化熱候,適當佐入質(zhì)輕性平、理氣而不辛燥傷陰之品,如香附、枳殼等。已有化熱趨勢或已化熱者,應從“ 火郁發(fā)之'的原則,遵葉天士之“ 慎勿用苦燥劫傷胃汁” 之告誡,短時內(nèi)以辛散疏利、清熱之品。相關(guān)實驗研究證實,黃

芪建中湯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白細胞介素 -2及免疫干擾素的活性,整體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能改善胃腸道血液微循環(huán),擴張局部血管,增加粘膜血流量,改善組織缺氧狀態(tài)等。是為臨床證實的治療虛寒型胃脘痛良方。

黃芪建中湯在消化性潰瘍中的運用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潰瘍的發(fā)生除與飲食不規(guī)律及精神因素有關(guān)外,主要是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被攻擊因子破壞,胃酸分泌增高致消化道黏膜受損而發(fā)病。故抑制胃酸分泌、清除H P可使?jié)冇?。消化性潰瘍屬中醫(yī)“ 胃脘痛” 等范疇。該病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以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有二:一為中虛,即脾

胃陽虛內(nèi)寒中生,脾胃功能失調(diào),寒濕內(nèi)阻,中焦虛寒,升降失司:二為瘀滯,肝氣不舒肝胃不和,氣機失調(diào),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氣食濕痰火等邪氣搏結(jié)于胃脘。正虛多為脾之氣虛和陽虛,少數(shù)為氣陰兩虛,邪實多為肝氣犯胃、氣血郁滯和實熱內(nèi)阻。臨床選用多以中焦虛寒為主,因此臨床可用黃芪建中湯合方附子理中溫理中焦、良附丸溫化行滯,烏貝散專方護膜。選藥多合用海螵蛸、烏賊骨斂瘡生肌,制酸止痛,為治療消化性潰瘍要藥;貝母清熱散結(jié),同海螵蛸合用能中和胃酸和吸附胃蛋白酶,起到保護胃黏膜作用:黃連苦寒通降,燥濕運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通陽、斂酸生肌之功效。臨床試驗表明黃芪建中湯加減運用中具有明顯促進潰瘍愈合的特點。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也表明黃連、甘草對IIp有直接殺滅作用、三七對H p有抑殺作用,黨參、黃芪可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并能調(diào)整腸道菌群失調(diào),烏賊骨含弱堿性磷酸鈣,能中和過多的胃酸,其所含膠質(zhì)與胃中有機質(zhì)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潰瘍面上形成保護膜,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含有膜性物質(zhì),其性粘,具有保護胃粘膜、收斂止血

及生肌作用,并能促進紅細胞及血小板凝聚。

臨證加減

臨證處方時常需隨癥加減:一是伴有口苦、燒心、上腹灼痛、心中嘈雜的,是脾氣運化失司,氣機不暢,水濕阻滯,郁而化熱,水熱相結(jié)所致。可加用黃連或合用半夏瀉心湯以清燥濕熱,利清氣之通達,脾氣得復,又能迅速緩解癥狀。二是寒甚腹中冷痛劇烈的加用川椒、細辛、吳茱萸以加強散寒溫中之效;三是伴有吞咽梗阻、咽喉痰阻的合用半夏厚樸湯以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四是腹中脹滿、排便費力的可用生白術(shù),佐以少量枳殼、厚樸、檳榔。其中白術(shù)與參芪同用,鼓舞脾胃之氣以運化通降,對于脾虛之便秘最宜,又生白術(shù)含較多油類,可增其潤腸之功,故當用生而不用炒。虛中夾實,若一味只是健脾,而已阻之氣不得通達,

反加重壅滯,故稍佐枳、厚、檳之消痛除滿,推動氣機,又引濁氣下達,使補而不滯。五是有水樣便、腸鳴明顯的合用五苓散。此為脾虛合并水濕內(nèi)停之泄瀉,以五苓散分利小便,去濕止瀉。六是伴有失眠、心悸、心慌之癥的常加用龍骨、牡蠣。中焦虛寒而致心氣失養(yǎng)、心神渙散,龍骨牡蠣‘’能安神志、安魂魄、鎮(zhèn)驚悸” ,以之固護沉降渙散之心氣。 


黃芪建中湯在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運用

黃芪建中湯在心律失常中的應用

中醫(yī)認為心律與宗氣關(guān)系密切。

《醫(yī)門法律》中說:上氣之虛,由胸中宗氣之虛,故其動之應手者無常耳:乃知無常之脈,指左乳下之動脈而言,有常則宗氣不虛,無常則宗氣大虛,而上焦之氣始飲愜之不足也。從中醫(yī)其病理機制說,心律失??蓺w納為經(jīng)隧不通或陰陽不交二條。如《傷寒論集注》中載:“ 結(jié)代之脈……皆氣血兩虛,而經(jīng)隧不通,陰陽不

交之故。又如《內(nèi)經(jīng)》謂心藏神,心主血,按心神的調(diào)節(jié),體現(xiàn)在陰陽之動靜,心血的循環(huán)端賴氣血之流暢。因此心律失常的發(fā)病原理不越兩端:一為《內(nèi)經(jīng)》謂“ 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之',而導致經(jīng)隧不通、血行失度,相當于沖動傳導失常所引起,二是《素

問· 舉痛論》所說“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一,致使陰陽不交、調(diào)節(jié)失常,相當于沖動起源失常所引起。然而兩者間的關(guān)系,既有區(qū)別,又可互為作用的。而臨床心律失常的辨證,根據(jù)脈證表現(xiàn)偏屬于中虛不足者,均可以黃芪建中湯為主治療,旨在取其益氣建中,能使陰陽平調(diào),脾胃健運,營衛(wèi)協(xié)和,氣血充旺。在臨床使用時,又要隨證

變通,如黃芪補氣炙用,氣虛甚者用,益氣固表生用.氣衰血瘀亦生用,《別錄》謂其“ 能逐五臟間惡血” 。陽氣偏虛者重用桂枝,生姜易干姜,陰分偏虛者,倍用芍藥。早搏頻繁者甘草加量15~ 30克,

《別錄》謂甘草能“ 通經(jīng)脈,和血氣',蜜炙后更可加強溫中補益作用,可合生脈散、炙甘草湯為用。

黃芪建中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應用

脾胃與肺具有土金相生的母子關(guān)系,脾為肺之母,肺主氣而脾益氣,肺所主之氣來源于脾。故前人日“ 脾為生氣之源'、“ 肺為主氣之樞',說明脾運的強弱決定了肺氣的盛衰,肺氣不足多與脾氣虛弱有關(guān)。臨床所見脾肺兩虛證的形成,不外二徑:一為脾胃諸虛,不能生金,謂之“ 母病及子';一為肺臟先病耗傷氣津,累及脾胃,謂之。子耗母氣'。二者發(fā)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虛則補其母的原則,以培土生金法治之。正如陳士鐸《石室秘錄》所云“ 治肺之法,正治甚難,當轉(zhuǎn)治以脾,脾氣有養(yǎng),則土自生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日久不愈多有子盜母氣,導致脾胃虧虛,故使氣血生化無源,終致氣血陰陽俱虛。尤在徑云:“ 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申也'。由此可知在陰陽兩 虛的情況下,補陰則礙陽,補陽必損陰,唯有甘溫之劑振興脾胃功能,使食納增進,營衛(wèi)自調(diào),氣血自充,而諸虛自復。黃芪建中湯宗‘’形氣不足者,調(diào)之以甘藥‘’的原則,以飴糖補中緩急,配桂枝溫中散寒,黃芪甘溫益氣,三藥合用取其辛甘化陽之義,共為主藥;以酸苦微寒的白芍合甘草,取其酸甘化陰之義,有柔肝益胃之功,且苦寒相須之用,能緩急止痛,共為輔佐;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為使藥,諸藥合用,能使陰陽平調(diào),營衛(wèi)相和,脾胃健運,氣血得充,諸癥自愈。


黃芪建中湯在血液系統(tǒng)中的運用

《靈樞· 決氣篇》云:“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因于脾胃損傷則中土失運,氣血生化無源,脾虛不能統(tǒng)血,可見便血皮膚出血,血虛則心無所主可見心悸氣短、面唇無華,氣虛衛(wèi)弱可見畏寒自汗。李東垣日“ 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旺矣‘’。故可投黃芪建中湯益氣、溫陽、生血,加附片以助溫陽之力,配當歸、阿膠伍白芍以養(yǎng)陰補血,側(cè)柏葉、干姜炒炭以止血。也可以配合歸脾丸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方藥中的可收良效。

本病多屬中醫(yī)的虛勞范疇,一般辨證多為氣血兩虛。如果只按氣血雙補治療,不加補腎藥物,療效多難滿意。臨床選用黃芪建中湯調(diào)理陰陽氣血,多伍以補骨脂、淫羊藿補腎溫陽,熟地、枸杞、首烏補血滋陰益髓,鹿角膠益精血補腎填精,黨參助黃芪益氣健脾。從而使方劑具有健脾補腎、滋陰溫陽、益氣養(yǎng)血與填精益髓之功,可在臨床起到更好的療效。


黃芪建中湯在婦科疾病中的運用

原發(fā)性痛經(jīng)

子宮血管收縮引起子宮缺血、缺氧所致,這和中醫(yī)的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則痛的病機相吻合,所以中醫(yī)治療以達到通調(diào)氣血為主。因經(jīng)水為血所化,而血又隨氣行,倘氣充血沛,氣順血和,則經(jīng)行通調(diào)無血,自無疼痛之患?!兜は姆ā分姓f:“ 經(jīng)后作痛,氣血俱虛。

《諸病源候論》中說:“ 婦人月水來腹痛者,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寒客氣于胞絡(luò),損沖任之脈。其病因在臨床上以虛寒、氣郁為多見。故治法應以補虛、散寒、解郁為主。黃芪建中湯方中怡糖合桂枝,甘溫相得,建立中氣,能溫中補虛:甘草合芍藥,甘酸相須,土中瀉木,能和里緩急:姜棗辛甘而溫,發(fā)散陽氣;黃芪味甘性溫,補氣運血,加當歸補血養(yǎng)血,加香附能理血中之氣,為婦科圣藥。全方具有補氣運血,溫經(jīng)散寒,疏肝解郁,緩急止痛的功效?,F(xiàn)代醫(yī)學則認為黃芪、桂枝能擴張血管,調(diào)整循環(huán),解除內(nèi)臟平滑肌痙攣,緩解腹痛。白芍能松馳和抑制子宮平滑肌張力和運動,香附能使子宮平滑肌馳緩。甘草能抑制平滑肌活動,有解痙作用??梢娫摲侥芙獬訉m因子宮平滑肌收縮,血管收縮導致的缺血和缺氧,從而達到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目的。

先兆流產(chǎn)

中醫(yī)學認為,陽生陰長而陽殺陰藏,如果陽氣充足,脾腎功能健旺,其生精化氣生血的功能也旺,胚胎有所養(yǎng)而得以健康發(fā)育。若陽氣不足,脾腎功能也虛,其生精化氣生血的功能亦虛,精血不足,胎元失去滋養(yǎng)就會殞亡。從臨床觀察早期先兆流產(chǎn)的諸多病因中,以陽虛所致者較多,這也驗證了中醫(yī)學“ 陽生陰長,陰殺陽藏” 的理論。對脾腎陽虛所致的先兆流產(chǎn)患者采用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意在溫陽補腎暖土,以達到固沖安胎、固攝胎元的作用。 

其中桂枝湯乃和營衛(wèi)之劑也,桂枝辛溫,能化太陽之氣:生姜辛散,能宣一切滯機,桂枝與生姜同氣相應,合甘草之甘,能調(diào)周身之陽氣:又得白芍藥之苦平,大棗之甘平,苦與甘合,足以調(diào)周

身之陰液,陰陽合化,協(xié)于中和,二氣流通:復得飴糖補中守中:黃芪補中益氣升舉,有提攝胎元的作用。諸藥合用,甘溫以建中,旺脾以生精,陰陽共調(diào)補,再加淫羊藿、菟絲子之溫補腎陽,艾葉之暖宮止血,營衛(wèi)協(xié)調(diào),脾腎健旺。臨床研究證實,黃芪建中湯加味具有壯陽補腎、固沖安胎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黃芪建中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較明顯的鎮(zhèn)靜

作用,使小鼠的自由活動減少,對小鼠的平滑肌運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異常興奮狀態(tài)時更為明顯。艾葉有促血凝作用,葉的水浸液給兔灌服,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給小鼠

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制炭后止血作用加強。淫羊藿具有性激素活性成分和興奮性神經(jīng)作用,因而具有壯陽作用。菟絲予具有雌激素樣活性,可使成年大鼠腦垂體、卵巢、子宮質(zhì)量增加,增強卵巢H CG/黃體生成素(LH)受體功能及垂體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LRH) 的反應性,促進離體培養(yǎng)人早孕絨毛組織H CG分泌,提示菟絲子有改善生殖內(nèi)分泌的功能。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建中湯以治脾陽虛還是脾陰虛為主
小建中湯的現(xiàn)代臨床應用
李今庸講小建中湯,虛勞病脾精虛損。陰陽兩虛者,治以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八味腎氣丸等
陳老運用黃芪建中湯合春澤湯 治療胃脘痛、淋癥、便秘驗案
名方名解之黃芪建中湯[蒲輔周方解]凡治病...
黃芪建中湯:溫中健脾、補養(yǎng)氣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