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何須更起念頭 ——《傳習錄精講》導讀(三)



何須更起念頭(三) 來自立心為學 27:18




本心不難體會:

只感覺  不理解

體會一下這樣的存在



程老師:


《傳習錄》209條是黃以方問的。


他說:“儒者到三更時分,掃蕩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釋氏之靜只一般,兩下皆不用,此時何所分別?”


他問的是靜坐的問題。他說自己夜間靜坐,心中已經(jīng)不起念了,一無所有,空空靜靜。他覺得這與佛家講的空靜是一樣的。那儒家做功夫與佛家又有什么差異呢?


王陽明說:“動靜只是一個。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應事接物的心。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span>


王陽明讓他先不要去管靜,要注意心。在空空靜靜中的,與在應事接物中的,不都是這個心嗎?你認識到了嗎?如果認識到了,你就要知道“動靜只是一個,分別不得”。動靜雖然不同,但心卻是一個,怎么能分別呢?


修行的人,都喜歡修靜,所以特別在意靜。盤腿一坐,就想靜,可是卻老也靜不下來,于是就老問靜的事。王陽明的話,就是讓他不要管靜,要管心。


這里我跟大家說一句:管靜,屬于瞎操心!瞎操心,你就見不到心了。功夫要下在心上,不要下在靜上。


“知得動靜合一”,動靜在心上是合一的,是不分別的。王陽明是說,那種一味求靜,就著在靜上了,這是在靜上用功。而這里講不著動靜,只見一心,這是在本體上用功。靜的時候,兩家好像都差不多;但是動的時候,兩家就不一樣了:求靜的不能動,因為動就失靜了;而不著動靜則動靜自如,因為功夫在本體,不在動靜。


王陽明講的道理,你要在當下體會。比如我們現(xiàn)在聽講,如果你以為聽講是聽講,靜坐是靜坐,你就把這當成了兩件事,就著了內(nèi)外分別。這樣學習,問題自然就來了,于是狀態(tài)、內(nèi)外、動靜、境界、層次等等,能分別的,都分別了。那你還怎么見一心呢?怎么“功夫一貫”呢?


王陽明要你在見分別時,不要落分別;覺內(nèi)外時,不要分內(nèi)外。你就在不分別、無內(nèi)外上體會,這才是“功夫一貫”。但在這個時候,你要注意,不要加理解,否則就又跑了。這就是王陽明說“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的意思。“更起念頭”就是理解,只要你一加理解,以為這就是什么,就生分別了,就出問題了。


所以我說,本心不難體會,就怕多了理解。你感覺到的是真的,加了理解就是假的。所以大家要在“何須更起念頭”上做功夫,只感覺,不理解,試一試,體會一下這樣的存在。不然你就總是疑惑,總是有問題。


——注意程老師點的:大家要在“何須更起念頭”上做功夫,只感覺,不理解,試一試,體會一下這樣的存在。


要說修煉,這是直接對心的修煉,如是才可為功夫。


關鍵在只感覺,不理解,用心體會這樣的存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很容易明白我、明白心、明白知。





“時時勤拂拭”的修煉

與“思量即不中用”


我們的問題、疑惑、煩惱等等,都在于更起念頭的思維習性,也就是習慣性地用概念分別、思考、理解。


說到修煉,我們大概都會想到靜坐、禪定,想到各種功法等等。不要說學道學佛者,就是王陽明的學生,也都很注意靜坐功夫。


我們再通過一個例子,看一下這種好靜守靜的得失。


禪宗中神秀和慧能那兩個著名的偈子,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

神秀: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這個偈子反映了神秀的修煉境界。從靜坐禪定來說,神秀的水平和功夫都相當可以,表達也很準確。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講坐禪的身與心,內(nèi)和外兩面都講到了。身是菩提樹,身靜如樹,而且是追求覺悟的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心應該像明鏡一樣干干凈凈,都比喻得很好。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后面這兩句,又講了坐禪修煉的方法和目標。在靜坐時,才會發(fā)現(xiàn)心里的雜念非常之多,甚至越靜越多。既然心如鏡子,雜念就像落在鏡子上的灰塵,所以要不斷拂拭。來了念頭就要去掉,而且最好完全息止雜念,這面鏡子上要一塵不染。就這樣通過努力修煉精進,達到和保持心如明鏡的境界。


做這個偈子的時候,神秀大約是56歲。注意對比一下,慧能才24歲,兩人差32歲。神秀學佛坐禪應該有幾十年了,而且成為有一千多僧人的東山寺上座講授師,更是內(nèi)定的六祖??梢?,修煉功夫和佛教學問都很好。


我們再看神秀寫這個偈子的背景。


有一天,五祖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鸺彼偃?,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這還說明了五祖?zhèn)鞣ǖ囊粋€重要變化。他的傳法應該是先教門人靜坐禪定,到了高階再轉(zhuǎn)到明心見性。也許從達摩開始,禪宗就是這么傳的,五祖本人修道也是這樣的經(jīng)歷。但是,五祖到了晚年,當時他已經(jīng)70歲了,發(fā)現(xiàn)弟子中竟然一個沒有覺悟見性的。這從神秀的地位和他的偈子即可看出;還有后來追趕慧能的路上被慧能一下點化而覺悟的陳惠明,也是修煉多少年而不識本來面目。尤其是和山里砍柴的小伙子慧能一比,差別就出來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么從靜坐禪定再轉(zhuǎn)到覺悟明心那么難呢?


其實這也就是五祖弘忍為什么要冒那么大風險、付出那么大代價,悄悄摸摸把禪宗祖位傳給慧能的原因。


(關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共同發(fā)起和實現(xiàn)的禪宗歷史上的革命性變法,程東先生在《究竟無證——壇經(jīng)諦義》一書中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和細致的論說,大家可以參閱。)


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五祖講的“思量即不中用”,與王陽明說的“何須更起念頭”,都點到了明心的最關要處。思量即為在第一念上再起念頭,離開了本心當然不中用;何須更起念頭就是有了感覺不要作分別,一分別起念,就落到了概念思維,就不是本體功夫了。


再看五祖講完之后,眾人下來都說:我們何必費心作偈子呢?神秀是上座,將來肯定接班做六祖,以后我們就依靠秀師,“何煩作偈”?確實都只求福田,也難怪五祖對他們都很失望,所以痛下決心,從根本上改變。


這邊神秀思惟:大家都看著我,我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作偈成已,數(shù)度欲呈,行至五祖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后經(jīng)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神秀的狀態(tài),左思右想,瞻前顧后,怎么都不是。不僅更起念頭,而且念上加念——大難、大難!


我們看一下,神秀這是怎么回事?其實,這恰恰就是五祖指說的“思量即不中用”。





拾壹


 形成習慣很容易

而覺察習氣、再改變習性

很難



神秀到底大難在哪兒?在我相、在私心、在分別。先分別:求法即善——佛法能從師父那里求到嗎?


(神秀若干年后苦修悟道,又寫了一首著名的偈子: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他最終明白:自性即佛。)


再分別:覓祖即惡,凡心奪圣位——這樣的思量更成問題。


對比一下慧能,一見五祖當眾就說:唯求作佛!這點很有意思:作佛即是覓祖,在神秀覺得是惡,而在慧能就是光明心。


大家想想,為什么?


神秀就這么思前想后,左右為難,患得患失,終于還是寫了。寫了多年靜坐修煉的體會。人在有為有覺上形成習慣很容易;但要覺察習氣、再改變習性,那就很難。所以神秀也只能這么寫、只能寫這個。


但五祖設定的境界是當下,這就是輪刀上陣。上陣必須直接出手,見招斥招,才是功夫的檢驗。


神秀呢,臨陣沒招了,不知道怎么應對,思量來思量去,最后決定表演一通自己平常演練得最熟悉的套路,結果就寫了這樣一首偈子。


表演拿手好戲是功夫嗎?當然也算一種功夫,但對于實戰(zhàn),沒什么用。所以神秀自己也心里沒底——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寺中數(shù)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zhí)燈,書偈于南廊壁間,然后歸房。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yè)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自己不斷更起念頭,胡思亂想,還“圣意難測”,心思全部都跑到外邊去了,都在琢磨別人,琢磨事,當然六神無主。


坐禪、修煉、禪定功夫,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練雙盤坐功、練不倒樁,或者調(diào)息、通氣脈,練形氣練命修,練靜定功夫,練功法功能……這些也都是目標,也都各有其用。


而五祖說得很清楚: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田,即有為有法之求,包括求功夫功能、求靜定的感覺。


出離生死苦海,在覺悟、在智慧、在明心見性。


如果說學佛學道之用,那就在解決自心的問題。功夫和效果都要在心上見、事上見,在問題上見。


神秀平常肯定非??炭嘤霉?,每天認真做禪定功課,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問題是,神秀在這個時候,自心完全被這個事困死了,鏡子都被塵埃給覆蓋了,自己應該怎么拂拭?


心事如此重重,塵埃如此染污,自己不能面對,不能解決,甚至還完全意識不到——注意,神秀那些天顯然連這一點都還沒有意識。如果真的能夠知道心性大動正是修自己的最好禪機,這就是自見心性的最大考驗,真的轉(zhuǎn)過來面對自心,那他就應該不會是這樣了。


——這就是失覺、失省、失心、失魂落魄。


從坐禪轉(zhuǎn)到覺悟之所以難,就在于因果規(guī)律:有為之因,難得無為之果。開始進入就是求有為有法,最后很難轉(zhuǎn)到無相之覺悟。有為好學,有法易行,修煉有得對人最有吸引力,也就最容易成為執(zhí)著。等到在禪坐中樂不思蜀了,再讓人把這一切都丟掉、都否定,那就太難了。五祖講“取自本心,思量不中用”,不僅僧人們都不以為然,就是他的大弟子神秀也聽不進去。后來五祖半夜專門把神秀叫到身邊,把無上菩提即明心見性的關要、內(nèi)涵、境界都講的那么清清楚楚了,和盤托出,神秀還是不知所云。




拾貳 


“思量即不中用”乃真?zhèn)?/strong>

“何須更起念頭”即心法



結果神秀又經(jīng)數(shù)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像神秀這樣大難大難的時候,遇事感覺無法解脫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一般要么是神秀這樣恍惚不安,要么是陳九川說的又尋舊功,重新讓自己靜下來,再繼續(xù)修煉增強自己的功夫,還有大概就是絞盡腦汁想各種對策。但是我們看——


五祖的辦法是:思量即不中用;

王陽明的方子是:何須更起念頭。


這就是俗見和道見的差別、凡與圣的不同境界。這才是所謂的“訣竅”“真?zhèn)鳌薄靶姆ā薄皟?nèi)密”。


當然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還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或者下士聞道大笑之了。


再看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子是有相修煉,慧能展現(xiàn)的是無相見性。其實兩邊都需要,二者本為一體之雙行。


人都在有中修為,但不能著相??瓷裥阈睦镉卸嗌傧啵浩刑針湎唷⒚麋R相、塵埃相、染相、拂拭相、凈相,以相擦相,沒完沒了?;勰苣?,直心應對,何其自性本自清凈。


思量即不中用,何須更起念頭,即直心是道場。


當初慧能一見五祖,


五祖問:欲求何物?


慧能答:唯求作佛。(上來就直呈本心。)


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問得刁,故意語帶輕蔑(你個蠻荒之地來的獦獠,還夢想作佛?)。這不僅考智慧,還是驗心性?;勰艽鸬谜婧?,從常見的分別說到悟見的本無分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從身份不同說到本性一體(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我們看就在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中,本來覺悟、智慧觀照、一體境界、平等胸懷、自信氣度,全都有了。五祖馬上明白了,于是認真考慮慧能作佛也就是傳六祖法位之事。


為了革除坐禪著法相的積弊,慧能開創(chuàng)直指人心的禪宗法門,特別強調(diào)“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和王陽明反復指說本心是一樣的。


慧能講:成佛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直了本心,什么都可以明心見性。


王陽明講:事上磨煉,致良知,不論動靜內(nèi)外,知在此心,即為功夫一貫。


注意,這里講那種靜修的誤區(qū),不是說排斥靜坐。外在形式是次要的,關鍵是知我所在。不論做什么,我的心不失覺,不被外相和感覺所牽所迷。


王陽明并不是都否定靜坐,而是一再指出不能著在分別上,分別內(nèi)外、分別動靜,再怎么下功夫,也終無長進。


在動時可以用功,在靜中也可以用功?!秱髁曚洝酚幸欢螌iT講靜時怎么做功夫:


“于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子,逐一搜尋,掃除廓清。”


而且王陽明特別強調(diào),非??粗剡@個致良知的方子。注意,這里講的實際上是在靜中悟參,掃相歸本


所以關鍵還在意識,在自己的覺知。不論外境如何,我的心都不落、不失。念有去來,我心明白;境有差別,本心無分;感覺有內(nèi)外、動靜,生感覺、知感覺者本來一體。心不外放,即功夫一貫。



拾叁


當下即為本心的入口

直接體會本心光明的我



程老師:


告訴大家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在理解上。所以王陽明才說“何須更起念頭”。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笔裁词恰笆隆??你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事。什么是“事上磨煉”?就在你的感受上磨煉。磨煉什么呢?就磨煉“何須更起念頭”。


那我可以不可以起念頭呢?可以,起念是心的功能,當然可以起念。但如果你不讓心起念,或者一起念,就想:“糟了,又起念了!”這就是“更起念頭”。


“更起念頭”是對念起的念,這就多了,屬于“何須”,這才是要磨煉的地方。只有這樣做功夫,才能明見本心。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明白這句話?不是不起念頭,而是要“何須更起念頭”。更起念頭,屬于瞎操心,就不是一心,而是多心了。


——好,我們最后再總結一下:


本節(jié)的題目是“何須更起念頭”。其實,格心物、致良知,知行合一,這里都在。包括事上磨煉、功夫一貫、本體功夫等,一個“何須更起念頭”都有了。


心學,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為什么難呢?因為常境心意渙散,隨念逐流。也就是不斷更起念頭,念念流散。


所以,要認識自己,功夫就在“何須更起念頭”。


何須更起念頭的功夫怎么做呢?程老師曾經(jīng)提到:

只感覺

不理解

試一試

體會一下這樣的存在


對,只感覺,不理解;不分別,自體會。


其實,何須更起念頭,當下即為本心的入口。我們現(xiàn)在若把心放平,就在此念上,靜靜地感覺、細細地體會,自然會有所覺知、有所發(fā)現(xiàn)。


現(xiàn)代心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體會本心光明的我,覺知日日新的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