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江西人歐陽修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實,他還是個考古愛好者。從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至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花了18年時間寫成了《集古錄》,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在考古學界有著重要地位。
北宋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歐陽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文宗,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留下了諸多經(jīng)典名作。實際上,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耗費18年時光專門研究古金石書畫,寫就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金石學專著——《集古錄》。在這部著作中,可以窺見歐陽修振興北宋文風的遠大抱負和他獨具一格的書法理念。
歐陽修寫就《集古錄》
分為金石拓片和跋尾兩部分
歐陽修生于北宋前期,他曾感嘆,與唐代相比,當時的書風衰弱,希望振興北宋書風。于是,他開始大量收集古代的金石書畫,并仔細研究撰寫題跋,最終編著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金石學專著——《集古錄》。
《集古錄》包含金石拓片和對金石拓片考定解說的跋文兩個部分(即《集古錄》與《集古錄跋尾》)。金石拓片部分共有一千卷,可惜的是,由于歷經(jīng)兵燹戰(zhàn)火,這一部分已零落散失,僅《集古錄跋尾》得以完整保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考古專家許智范介紹稱,《集古錄跋尾》共有四百余篇,編為十卷。在學界,《集古錄》中金石拓本部分具有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書法藝術(shù)等諸多層面的意義與價值,而跋尾部分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其中涉及了豐富的文學材料、古文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學批評價值。
現(xiàn)存最早金石文字專著
我國金石學定鼎之作
江西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吳凱雷告訴記者,歐陽修將“《集古錄》(不包含跋尾部分)一千卷”與“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吾一翁”合在一起,自稱“六一居士”,流傳千古。
實際上,是《集古錄》成就了歐陽修“六一居士”之名,也為他帶來了新身份——“金石學開山鼻祖”。記者了解到,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歐陽修的《集古錄》在金石學界有著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
據(jù)許智范介紹,早在三國時期,已有用出土古器來考定前代舊籍的做法,但尚無名家。到了北宋時期,金石學開始成為一門備受重視的專門學科,并出現(xiàn)了幾部有影響的作品,如劉敝的《先秦古器圖》、呂大臨的《考古圖》、李公麟的《古器圖》等,但這些書只限于研究鐘鼎彝器,并不包含石刻。只有《集古錄》將二者兼收并蓄,第一次對金石遺跡做出了系統(tǒng)整理,所以后人將這本書認定為“金石學定鼎之作”。南宋評論家朱熹在《題歐公<金石錄序>真跡》中寫道:“紀錄金石,于古初無,蓋自歐陽文忠公始?!?/p> 集錄金石遺文十八年 得眾多好友相助
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教師馬劉鳳專門研究過歐陽修與《集古錄》,據(jù)其介紹,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歐陽修作為新政支持者在朝廷受到排擠,出任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后,開始集錄金石遺文。直到他于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逝世,一直醉心于鉆研金石文字,耗時18年才寫成《集古錄》。
《集古錄》是歐陽修晚年嘔心瀝血的得意之作,他在許多文章中都寫到過關(guān)于《集古錄》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艱辛——有些墓志是他苦苦尋找才找到的,如《唐竇叔蒙墓志》就是他求之15年而得;有些碑刻得到時已經(jīng)殘缺不堪,但他仍如獲至寶,如《唐張敬因碑》……
介紹金石種類十分豐富
跨越夏商周三代至北宋
據(jù)悉,《集古錄》內(nèi)涵豐富,書中對所載石碑銅器的來源、贈與人、發(fā)現(xiàn)地及所刻文字完好程度等情況有不同程度的介紹,對較為珍貴的器皿還有簡潔生動的描繪。
根據(jù)歐陽修《集古錄目序》所述:“湯磬,孔鼎,祁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刻石,與夫漢魏以來圣君賢士桓碑、彝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夏、商、周)以來至寶,怪奇?zhèn)悺⒐っ羁上仓??!笨梢?,《集古錄》中收錄的磬、鼎、鼓等眾多類別的金石文字,時間涵蓋了自夏商周至北宋時期,內(nèi)容繁多而有序。
更為難得的是,《集古錄》中所收錄的金石文字,不僅有圣君賢士的,也有部分平常人的,甚至還有一些閨閣女子的。雖然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歐陽修無法一一考證這些金石文字的真實性,但從中可見當時的書風,因而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匡正史書之誤
鑒古通今
《集古錄》所收錄的碑銘的內(nèi)容有許多并不見于史書,它們往往是原始的、真實的,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也正是歐陽修寫就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馬劉鳳介紹稱,歐陽修的文章中有“非徒好玩,因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后學,庶益于多聞”及“亦可為朝廷決疑議也”等表述,這正說明了與史互證以正謬誤以及鑒古通今才是他寫這部著作的真正用意。
《集古錄》與史互證的作用在文字中有重要體現(xiàn):正年號、年代,正人名、年壽、地名、官爵謬誤,正記事前后失序,正敘述史實舛誤。許智范說:“這種金石、史傳互證的方法,一改宋代以前僅有文獻互證一種方法的狀況。歐陽修一方面利用金石補正史傳,另一方面并不迷信金石文字,用史傳來反證金石文字,因此被認為是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先驗者?!?/p> 涉及字法筆法評論 體現(xiàn)歐陽修的書法理念
《集古錄》中收集了許多唐代著名書法家如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quán)等的真跡,對歷代名家的文字進行了評價,涉及字法、筆法的評論,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集古錄跋尾》還是歐陽修為數(shù)不多的傳世書法作品之一,書中文字用筆工整,筆畫遒勁,超逸絕俗。北宋書法家蘇軾評價其“修書筆勢險勁,字體新麗,精勤敏妙,自成一家”;明代文學家陶宗儀則認為“修書遺墨流傳,遒勁可愛,人皆寶之”。
《集古錄》分別對魏晉墨跡、南北朝書法以及唐代書法、隋代書法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批評,總結(jié)了書法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對此,江西省文史館特邀書畫家文師華認為,從《集古錄》中可以看出,歐陽修認為字的品味與人的性格密切相關(guān),他在《集古錄跋尾》卷九《唐溪廟記》中評價唐人高駢的書法稱:“駢為將,嘗立戰(zhàn)功。威惠著于蠻蜀,筆研固非其所事。然書雖非工,字亦不俗。蓋其明豪爽雋,終異庸人?!彼J為,高駢的書法風格與其明豪爽雋的性格有關(guā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