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等書記述,周昭王在十九年的下半年親率六師攻打楚國。周師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準(zhǔn)備渡江,碰到了異常的天氣。漢水邊的土人痛恨周人的騷擾暗中進行破壞,征集的渡江船只有的是用膠粘接船板而成的。因乘坐的渡船在漢水中流膠溶板散,昭王和隨從貴族祭公等人葬身魚腹。楚軍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于漢水”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慘敗。對這場不光彩的敗仗,正統(tǒng)的史家用“南征而不返”一語帶過,對周楚戰(zhàn)爭的細(xì)節(jié)甚少論及或語焉不詳。
70年代在周原出土了一批微氏家族的青銅器,其中對西周史事記述的最重要銘文是穆王時代的《史墻盤》,作器人墻世代為周王室的史官(乍冊)。史墻對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評價。銘文說:“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說昭王大規(guī)模地?fù)榉デG楚,因為巡狩而到了南方,從而贊揚昭王事業(yè)的宏偉(弘魯),銘文中全無“南征不返”之類的遮掩之詞。
收藏在北宋《博古圖錄》和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等書中的著名的安州六器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在安陸(今湖北孝感)出土的一組有銘文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包括兩件中方鼎、中觶等器,作器人是曾跟隨昭王伐楚的貴族“中”。考古學(xué)家綜合研究了這六篇銘文,發(fā)現(xiàn)了以往少為人知的昭王南征的紀(jì)事。例如中方鼎記述了昭王十六年伐楚,曾命貴族“中”先去南國準(zhǔn)備行宮。中方甗則記錄了“中”所走路線經(jīng)過的地方,其中有方鄧、鄂師、漢中洲等。在另一件中方鼎的銘文中說到昭王十六年伐楚獲勝凱旋歸來,賞給貴族“中”采地(邑)。從各銅器的銘文分析,昭王伐楚是動員了大量的人力,規(guī)模也大,有許多貴族都跟隨昭王。
根據(jù)安州六器和其它有關(guān)青銅器銘文的考察,昭王十九年伐楚這場喪師之戰(zhàn):開始時形勢是很好的。周王進軍的路線是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面)出發(fā),經(jīng)過厲國、曾國向南順利推進。為了壯大聲勢,昭王還派出使臣到長江中游的大小邦國,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則率師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上述青銅器銘文的考釋成功,提供了關(guān)于昭王南征這一段重要歷史的珍貴資料,使先秦古籍得到增補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