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曾對黃克誠說,教員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不貳過。
“不貳過”一詞,源于春秋。
孔子評價學生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意思是勇于承擔責任,不遷怒于人;勇于自我革新,不重復自己的過錯。
這是極高的評價。
現(xiàn)在,人們常常用“不貳過”來當自己的座右銘,勉勵自己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犯重復的錯誤,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是極少數(shù)。
還有一句名言,來自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此話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
這位哲學大佬要表達的意思同樣是,“不貳過”,很難很難。
為什么聽起來簡單的“不貳過”,真正行動起來這么難?
難的是怎樣總結(jié)失敗的經(jīng)驗嗎?
在我看來,不是!
難的是如何客服思維的慣性和行為的惰性。
經(jīng)驗教訓其實不難歸納,稍加總結(jié)就可以變成我們的行動指南,只要借鑒就會少走彎路,甚至會取得飛速進步。
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當我們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嘴上喊著的“知行合一”便全部作廢,我們還是喜歡用慣性思維來分析解決問題。
就像《本質(zhì)思考》中的那句名言:“就人的大腦而言,它天然地喜歡以最省力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那個時候的我們,單純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主觀滿意的答案,而不是為了找到事情的真相。
這就是思維的慣性。
有一個客觀規(guī)律:這個世界上,90%的錯誤不是因為個體能力不足,智商不夠,而是源于對情況的不了解而產(chǎn)生的主觀臆斷。
這個規(guī)律并不高深,甚至絕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這一點!
但為什么還是有人會在同一地方反復跌倒,不僅“貳過”,甚至“三過”、“四過”呢?
說白了,還是因為太“懶”。
了解情況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探索客觀規(guī)律更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用規(guī)律指導實踐還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勞動。
有多少人愿意這樣做呢?
所以,很多道理,僅僅知道是不夠的。
知道和做到本來就是兩碼事。
你自己想一想,你制定的計劃有多少付諸實踐了的?
同樣的,我們總結(jié)了很多失敗的教訓,想要做到“不貳過”,但真正到了要運用的時候,卻因為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而放棄,果斷選擇了最省時省力、最投機的辦法。
這就是行為的惰性。
上述,是自己的一些思考。
盡管知道“不貳過”很難很難,但我們?nèi)匀灰ㄟ^研讀毛選,去了解世界運行的本質(zhì),去努力克服自己的慣性和惰性,爭取做到“不貳過”。
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講,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量不犯同樣性質(zhì)的錯誤,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成本和代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