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中文的華人,只要認真讀一下《唐詩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國化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說到。如果讓我們說出一本關于唐詩的著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詩三百首》。這部唐詩選集成書于清代中后期,可謂家喻戶曉,極受推崇。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jīng)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于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么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jīng)典并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蘅塘退士'是文人的號,此人的真實身份一直無從知曉,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因此長久以來,《唐詩三百首》編者的身份成謎。直到近代朱自清在做研究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唐詩三百首》中有孫洙的印章,才推測出蘅塘退士的真實身份。孫洙又是誰呢?經(jīng)過許多學者的考證,孫洙的生平日益為人所知。他是江蘇無錫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曾做過縣令,晚年回到故鄉(xiāng),著書立說。此人有三大特點。
甚愛讀書。孫洙家境貧寒,但艱苦的環(huán)境沒有磨滅他讀書的熱情。在冬天,其屋簡陋,難以遮風,其衣單薄,難以御寒。因此,他常在讀書時將木塊握于手中,取五行中木生火之意。手中的木塊真能產(chǎn)生暖意?不見得,但確乎造就了一身浩然正氣,給讀書生活帶來許多慰藉。做官時,在處理公務之余,他亦專心讀書,不改書生本色。
《文苑圖》
為官清廉。孫洙曾在盧龍、大城、鄒平等地做過縣令,常訪查民間疾苦,與百姓像家人老友一樣敘談,所治之地,皆太平富足,因此深得百姓的愛戴。為官數(shù)任,從來都兩袖清風,不曾貪污受賄,任大城知縣時,他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許多百姓從中獲益。也正因為如此,每當孫洙調(diào)任別地,百姓往往跟在車駕后面,流淚相送。
擁有慧妻。《唐詩三百首》的編選不只有孫洙的功勞,也有其妻徐蘭英之功。準確地說,徐蘭英是孫洙的繼室。在選詩過程中,徐蘭英也曾提出見解,與孫洙共同商榷。徐蘭英是江南才女,不僅了解詩歌,也擅長繪畫。孫洙順利編選《唐詩三百首》離不開慧妻的靈心妙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有不少閨閣中人富有才情,飽讀詩書,并參與到著述活動中?!短圃娙偈住妨鱾髯顝V的注本亦出自才女之手。注本由上元女史陳婉俊所撰,其中對詞語名物的詮釋十分精當,堪稱'字疏句櫛,考核精嚴',得到了文壇名家姚瑩的稱贊。
唐代是詩歌井噴式發(fā)展的朝代,據(jù)《全唐詩》所載,流傳于世的唐詩有將近50000首,區(qū)區(qū)三百篇僅是唐詩總數(shù)的萬分之六。為什么孫洙僅選三百篇呢?選什么詩不選什么詩又是以什么為標準呢?
'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有獨特的意義,'事不過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三'常用于表示多數(shù)。同時,在文學領域中,《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对娊?jīng)》又稱'詩三百',準確來說有305篇,加上有目無辭的六篇笙詩,共計311篇,而《唐詩三百首》的數(shù)量與《詩經(jīng)》基本相同。這不是巧合,而是編者有意為之。《詩經(jīng)》在古代社會地位崇高,它不僅是一部詩歌總集,更是政治交往、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孔子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訓誡。 《唐詩三百首》意在讓人反復吟誦,提高修養(yǎng),有繼承《詩經(jīng)》傳統(tǒng)的深意,希望唐詩能像《詩經(jīng)》一樣在社會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后世人為《唐詩三百首》增補篇目,恰恰沒有理解孫洙的深意,有畫蛇添足之弊。
那么,孫洙在選詩時是按照什么標準進行的呢?為什么有些名家和名篇未曾入選?有兩個問題爭議較大:《唐詩三百首》中沒有任何一首李賀的詩,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沒有入選?;诖耍芏嗳苏J為《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并不嚴謹。其實,不選李賀的詩、不選《春江花月夜》與孫洙的編選標準有很大關系。孫洙選詩以'溫柔敦厚'為準則,力求使讀詩者的思想歸于正統(tǒng),例如,唐代寫李隆基、楊玉環(huán)情事的詩極多,而孫洙獨選名氣不大的鄭畋之詩,正是因為'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故錄之'。李賀因為避父諱不能舉進士(李賀之父為李晉肅,'晉肅'與'進士'諧音,李家又與皇家沾親,故李賀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詩多激切之語,又常用'血'、'死'、'冰'等詞語,思想偏激,不合溫柔敦厚之旨。因此,雖然李賀有頗多佳作,但沒有任何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不選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原因與之相似?!洞航ㄔ乱埂繁臼菢犯娖?,亡國之君陳后主、隋煬帝也創(chuàng)作過同題詩歌,難免會使學詩者聯(lián)想到亡國的靡靡之音,故不錄。詩和人一樣,有各自的命數(shù)。
當然,如果只把《唐詩三百首》當做優(yōu)秀詩作的集合,那就錯了?!短圃娙偈住肥枪﹥和b讀的唐詩選本,同時也是一部唐詩鑒賞著作,其中的精妙批注和評語常使讀者眼前一亮,明白一首詩到底好在哪里。評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一氣旋折,八句如一句,而開合動蕩,元氣渾然,自是神來之作',老杜在這首詩中流露的放達、熱烈、奔放的感情,在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承重中顯得實在難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自是一股少年之氣回蕩在詩中,一經(jīng)評語點出更顯其元氣渾然。
時間是最好的審判官,他會為后人留存經(jīng)典、汰除蕪雜,使一部作品彰顯出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其作者即使不留下姓名亦受人敬仰。當我們回溯歷史,去看看其人、其事、其書,自會發(fā)現(xiàn)所有經(jīng)典從一開始就有留存的理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