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第十四·三六(368)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span>
【錢穆譯】或人問道:“以德報怨,如何呀?”先生說:“那么又如何報德呢?不如有怨以直報,有德以德報?!?/span>
【楊伯峻譯】有人對孔子道:“拿恩惠來回答怨恨,怎么樣?”孔子道:“拿什么來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來回答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span>
【傅佩榮譯】有人說:“以恩惠來響應怨恨,這樣如何?”孔子說:“那么要以什么來響應恩惠呢?應該以正直來響應怨恨,以恩惠來回應恩惠?!?/span>
德,恩惠,恩德。
以德報怨乍聽上去讓人感覺有些高風亮節(jié)和冠冕堂皇,所以孔子反問說,那要用什么來報答恩惠呢?意思是說既然怨可以用德來報,那么德用什么來報?如果以德報怨,以德報德,那不是德怨不分了嗎?還有人為什么要以德報怨?是不是有點太虛偽,或者自己太隱忍了,完全背離了做人真誠的品質。所以孔子說,應該以正直來回報怨恨,以恩惠來回應恩惠。直是真誠而正直的意思,不因為別人有怨而反過來以怨來對別人,也不因別人有怨而加倍以怨對別人,公平而無私。同時也要區(qū)分德和怨,他人以德對己,當然以德報德,但在回報的時候不計較功利得失,不因德的厚薄而區(qū)分對待,如果厚德報之以厚德,薄德報之以薄德,那不成了如錢穆先生所說的以利償利了,這也違背了儒家真誠的原則。無論是以直報怨,還是以德報德,前提都是公平無私。
本章和老子所說的“報怨以德”是不是同一回事呢?《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白話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生事來處理事,以不生貪念當作回味,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用德來化解怨恨。處理事情的時候最好從簡單的入手,從小的入手。天下的難事源于簡單,天下的大事源于細小,圣人不貪圖大貢獻,所以他們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fā)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xiàn)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圣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于沒有困難了。老子的“報怨以德”是說德能化解怨恨,為什么德能化解怨恨?老子說難源于易,大源于小,要視易為難,視小為大,視德為怨。那么怨源于德,有德必有怨,所以要不怨的辦法就是不德。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最上乘的德行。不德,指不刻意修為,即無為,心中不存在德的概念,也就不會產(chǎn)生怨與不怨的問題了。這里的德是一種無為,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實際上與孔子所說的直有相近的意思,都是講真誠、源于內心自我要求??鬃雍屠献拥某霭l(fā)點不同,孔子的主要觀點是不能以德報怨,不能德怨不清,不能虛偽和隱忍,說到底,就是不能不真誠;而老子想表達的是德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是內心主動的要求,心中沒有德的概念,那么心中也沒有怨與不怨的想法了。
所以現(xiàn)在有人說,善良是一種選擇,而聰明是一種天賦,天賦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艱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但如果內心始終秉持公平無私的原則,選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