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都在冥思苦想,我們是任由命運捉弄的蠢貨嗎?即使到了現(xiàn)在,我們依然在掙扎:宇宙究竟是可預測的,還是隨機發(fā)生的?
「噢,我真是任由命運捉弄的蠢貨?!沽_密歐說??蓯鄣男□r肉啊,你盡可放寬心,因為我們盡都是如此。
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羅密歐剛殺死了朱麗葉的哥哥泰伯特(Tybalt)。他意識到自己最好逃離維羅那,不然就要擔負丟掉小命的風險。說上面那句話時,他是在表達一種莎士比亞時代很普遍的觀點:我們都是傀儡,某種更高層次的力量(比如命運)在操縱著我們身上的提線;而「隨機」,這種把決定權交到我們自己手里的玩意兒,在乾坤萬物的設計和運行中,幾乎不起作用。
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必然涉及到「隨機」的過程,也一定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說骰子,現(xiàn)在是一種游戲用具,但在遙遠的過去,它兼具占卜的功能。古代思想家認為,神祗們早就決定了我們每次投擲骰子的結果;如果你認為骰子的結果是隨機的,那你一定還沒有參透神的意圖。
奇妙的是,現(xiàn)代科學一開始并沒能改變這種觀點。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制定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用一雙至高無上的手將宇宙萬物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他的世界里,恒星和行星運轉所遵守的定律,與一頭驢拉馬車并沒什么不同。這個機械的宇宙里,一切事物都仿佛上緊了發(fā)條,每個結果都能往前回溯到一個原因。
牛頓的宇宙沒有為「隨機」留下太多空間,但它至少提供了一個工具,讓人們能預測事件的走向。拋出骰子之前,如果你知道一切相關信息(運動路徑、速度、桌面粗糙度等等),那么理論上說,你就能計算出骰子停止轉動時哪一面朝上。雖然這實際上很難做到,但它意味著,隨機并不是物質固有的性質。你猜不出結果,只是因為你缺乏足夠的信息。
牛頓時代過去一個世紀后,這種對宇宙可預測性的信心,讓法國數(shù)學家兼物理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斷言,只要了解足夠多的信息,智慧生命就能預測宇宙中將要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并且能反演出過去發(fā)生的一切,溯時間之流而上,直到宇宙誕生的那一刻。
這是一個宏大但令人不安的想法。如果所有事情都可預測,那么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事先決定好的,那么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幻覺?那么,在本文開頭,羅密歐還真說對了?瓦萊里奧·斯卡讓尼(Valerio Scarani)是新加坡量子技術中心的物理學家,他的專業(yè)正是研究隨機性。他說:「有的人可能會相信,存在著一個單獨的因果鏈,決定了世間萬物。你可以把它稱為上帝、大爆炸或母體背后的機器人。在他們看來,隨機并不存在?!?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
斯卡讓尼說,宇宙中的隨機性與自由意志緊密相連。13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堅稱,一個完美的宇宙必須包含隨機性,才能允許人類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這種隨機性是有限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并不具備神的能力,因此一定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直到牛頓時代的兩個世紀之后,才開始真正有人嚴肅地挑戰(zhàn)「宇宙決定論」。1859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發(fā)現(xiàn),一些僅在分子層面上影響粒子碰撞的微小因素,竟然能在宏觀上造成迥異的結果。
「混沌理論」就此拉開大幕。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混沌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Lorenz)在1972年提出的蝴蝶效應——巴西一只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竟然引起了德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這個理論仿佛把世界拋回了「不可預測」的深淵。只要系統(tǒng)足夠復雜,一個非常微小的近似值(時鐘、氣壓表、尺子的精度誤差、或者小數(shù)點后若干位一個小小的四舍五入),都有可能對結果造成巨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天氣總是難以預測的原因。一個過程的最終狀態(tài)極度依賴于初始狀態(tài),而我們又永遠無法完美的測出初始狀態(tài)。
所以,我們人類尺度上的一些小決定,也有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羅密歐的困境,可以追溯到那個讓他邂逅朱麗葉的初始狀態(tài),甚至可以繼續(xù)往回、往回、往回……直到猴子第一次從樹上爬下來的那一刻,我們祖先的腦中閃現(xiàn)出自由意志的第一抹光輝。
這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好吧。實際上,對這個問題,我們方才觸碰到皮毛而已。
因為,當我們企圖用確定的「因果關系」來認識世界時,越往深處挖掘,就越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20世紀初期,量子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成為了人類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一個工具。在它看來,世界上根本沒有板上釘釘?shù)氖虑?。劍橋大學的數(shù)學家艾德里安·肯特(Adrian Kent)說:「我們認為,量子實驗表明大自然從根本上就是隨機的?!?/p>
向一面半透明鍍銀鏡發(fā)射一個光子,它有可能穿過鏡子,也有可能被反射。在事情發(fā)生前,根據量子規(guī)則,我們根本無法做出精確的預測。一個電子面前有一堵墻,墻上有兩條狹縫,它會隨機選擇左縫或右縫通過。再來看看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吧,如果你想等一個原子釋放出一顆粒子,你可能只需要等上1微秒,或者100年。這種論調對古典的決定論者來說,實在太傷感了。更可氣的是,它甚至能解釋我們?yōu)槭裁创嬖?。量子真空中空無一物,卻能隨機并自發(fā)地生出萬物 -正負粒子對或正負能量 。這種 隨機的 能量漲落也許正是宇宙開端的最佳解釋。
要理解這些解釋,是一件更加棘手的事。我們不知道這些量子規(guī)則從何而來,我們只知道它們背后所遵循的根植于不確定性的數(shù)學原理,與觀測結果高度相符。這一切始于薛定諤方程,它描述了粒子的性質與時間的關系。比如說,一個電子的位置,取決于分布于空間中的一個概率波函數(shù)的「振幅」,通過一系列的數(shù)學計算,你能得到這個電子出現(xiàn)在某個位置的概率。
你不能確定該電子在某一時刻會出現(xiàn)在哪里,你只能知道它出現(xiàn)在這里的概率。但是,在相同的系統(tǒng)條件下一次又一次重復這個實驗,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概率分布符合薛定諤方程的預測。牛頓經典物理學中那些能重復得出相同結論的實驗,其本質正是根植于這些不確定的過程的概率分布。
各種機會和可能性包圍著我們。 (Image: Michael Zumstein/Agence VU/Camera Press)
由此可以得出許多有趣的結論。比如說,你想穿墻而過,量子理論說這是可能的。你身體內的每一個原子都是隨機的,和通過半透明銀鏡的光子一樣,每個原子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墻的另一側。不過,這種可能性相當?shù)?,更別提你體內所有原子同時出現(xiàn)在墻的另一側了,這種概率簡直低得沒底了。把你的腦袋撞出一個包,是所有可能中概率最大的事。如果你真想去試一下,那么我只想說:「歡迎來到現(xiàn)實世界!」
兩次閃電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嗎?(Image: Steve Marcus/Reuters)
愛因斯坦對這種觀念不以為然。他抱怨說,這就像上帝擲骰子一樣。他猜測,我們一定忽略了一些能得出確切答案的關鍵信息。
隱秘的事實
這一實驗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貝爾實驗的細節(jié)非常復雜和微秒,但是其背后原理的理解卻大相徑庭,很像是兩組科學家基于不同的理論在競爭同一個實驗。A組科學家假定,量子關聯(lián)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著隱蔽的信息交換,并基于此進行測量。而B組科學家則認為,量子關聯(lián)來自于隨機性。
B組每次都勝出。因此,神秘的量子糾纏,起源于根本上的隨機性。
事實真的如此嗎?物理學家們今天仍在研究,量子測量方法是否存在什么漏洞,從而影響了實驗結果并造出隨機的假象——比如說,我們不能100%確定一個光子的狀態(tài),我們甚至不清楚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意志來選擇測量方法??咸卣f:「我認為,現(xiàn)在說我們已經堵上了貝爾的所有漏洞,還為時過早?!?/p>
有可能,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將能理解變幻莫測的量子理論。這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艱難的妥協(xié),放棄一些珍視的原則,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或許,有人會發(fā)明出更強大的理論,用更高級的確定性來解釋量子理論的隨機性。肯特說:「這個假想的理論將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它將取代量子理論,而不是它的另一個版本。」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特里·魯?shù)婪颍═erry Rudolph)同意肯特的觀點。量子理論是目前我們對大自然的終極理論,在它看來,宇宙是隨機的,但它卻沒法保證自己的絕對正確。魯?shù)婪蛘f:「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證實這一點。」
如果是這樣,隨機性也可能只是一個幻覺。與之相似,自由意志也將遭遇同樣困境。斯卡讓尼說:「也許,量子物理只是一個大陰謀的一部分。」
任由命運捉弄的蠢蛋?也許,我們手中還沒有自由決定的權利。
(來源:機器之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