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lián)軍交戰(zhàn)慘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中國近代史上《辛丑條約》是徹底將中國送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張船票,也使清政府變成了帝國列強在華的代理人。至于為什么這么說,主要是條約里規(guī)定: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不準中國軍隊駐軍。
也就是說從1901年起,清政府徹底喪失了帝國統(tǒng)治的最后一道防線——天津。天津從明成祖遷都后便是北京的東大門,往往天津有 失,北京城便岌岌可危。而且自明起,天津便是京城的直隸之地。尤其是到了清朝,天下封疆大臣中乃是以直隸總督為首。時人說:天下九疆,直隸為首。
清朝官至直隸總督的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尤其是到了李鴻章和袁世凱二人,他們之所以權傾朝野,乃是又加了個名頭,北洋大臣。北洋大臣的權責為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yè)等事宜。由直隸總督兼任,駐地天津。
李鴻章的北洋海軍、袁世凱的北洋陸軍都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具備標志性的事件。尤其是袁世凱在天津的小站練兵,那六旅官兵也成了清政府最后一道屏障。當然,令清政府未曾想到的是,直接促使清帝遜位的就是這北洋軍。
天津作為北京的東大門,有著其特殊的歷史地位。這種特殊歷史地位一直延續(xù)到中華民國乃至于新中國。中華民國時,天津先是作為特別市,后來改為直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津也是作為中央直轄市的身份存在,后來改為直轄市。
北京的大門是天津,那南京的大門是哪里?它就是號稱“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安慶。安慶作為南京的西大門,曾經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關鍵作用。
安慶,舊稱懷寧,其地襟帶吳楚,北界清淮,南臨江表,處于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zhèn)則呼吸東西”。向為四塞之國而兼五達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稱重鎮(zhèn),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為防御南京軍事安全的西大門。
安慶對于南京的門戶意義,從明朝建立前的元末戰(zhàn)爭時便凸顯了出來。朱元璋與陳友諒便在安慶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此戰(zhàn)后朱元璋控制了江西、湖北,解除了金陵(南京)時時處于陳友諒軍事壓迫的境地。明朝建立后,安慶作為南直隸下轄的府治,也繼續(xù)承擔著京城南京的安全。畢竟從安慶順江而下,一天便可直殺南京。且上游攻下游,軍事上大抵無往不利。
到了清朝時,清政府分割江南省。安徽省與江蘇省分離,安慶開始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存在。尤其是清晚期太平天國起義,安慶乃是作為太平天國的軍事重鎮(zhèn)經營。而曾國藩為了圍剿太平軍,也在安慶設立了安慶內軍械所。
可以說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軍事拉鋸有一半發(fā)生在安慶,英王陳玉成安慶保衛(wèi)戰(zhàn)失敗后,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開始反轉。安慶失利后,太平軍逐漸喪失優(yōu)勢,南京也徹底暴露在清軍的眼皮下。安慶陷落兩年后,太平天國天京(南京)被攻破,太平天國起義宣告失敗。
軍事上而言,失安慶則南京危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