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
腧穴總論
分類 | 經(jīng)穴(十四經(jīng)穴) | 有固定名稱和位置, 明確的主治病證 |
奇穴(經(jīng)外奇穴) | 主治范圍單一 | |
阿是穴(以痛為輸) | 無具體名稱和位置, 多位于病變附近 |
腧穴的主治特點
近治作用 |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頭面胸腹部) | |
遠治作用 | 經(jīng)脈所通, 主治所及(四肢肘、 膝關(guān)節(jié)以下) | |
特殊作用 | 雙向良性調(diào)節(jié) | 泄瀉刺天樞止瀉, 便秘刺天樞通便 |
整體調(diào)節(jié) | 合谷、 曲池、 大椎可治外感發(fā)熱 | |
特異治療 | 內(nèi)關(guān)治心臟病、 至陰穴治胎位不正、 大椎退熱 |
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
分經(jīng)主治規(guī)律 | 三經(jīng)相同 | 手三陰經(jīng) | 胸部病 |
手三陽經(jīng) | 眼病、 咽喉部、 熱病 | ||
足三陰經(jīng) | 腹部病、 婦科病 | ||
足三陽經(jīng) | 神志病、 熱病 | ||
兩經(jīng)相同 | 手厥陰少陰經(jīng) | 神志病 | |
手少陽太陽 | 耳病 | ||
足厥陰少陰經(jīng) | 前陰病 | ||
足少陽太陽經(jīng) | 眼病 | ||
分部主治規(guī)律 |
腧穴的定位方法
體表標志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簡便取穴法
刺灸法
針刺 選擇體位 | 體位 | 取穴 | |
仰臥位 | 前身部(頭面、 頸前部、 胸腹、 四肢前部) | ||
側(cè)臥位 | 身體側(cè)面(側(cè)頭、 脅肋、 側(cè)腰、 臀部、 四肢側(cè)面) | ||
俯臥位 | 后身部(頭、 后頸項、 脊背、 腰骶部、 臀、 下肢后側(cè)) | ||
仰靠坐位 | 前頭面、 頸前部、 胸部、 四肢部位 | ||
俯伏坐位 | 后頭和項、 背部 | ||
側(cè)伏坐位 | 頭部的一側(cè)、 面頰及耳前后部位 | ||
進針法 | 單手進針法 | 較短毫針進針 | |
雙手進針法 | 指切 | 短針進針 | |
夾持 | 長針進針 | ||
舒張 | 皮膚松弛部位進針 | ||
提捏 | 皮肉淺薄部位進針 | ||
彈針 | 較短毫針進針 | ||
針管進針法 | 兒童與懼針者 | ||
行針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 ||
捻轉(zhuǎn)法 | |||
行針 輔助手法 | 循法 | 推動氣血, 激發(fā)經(jīng)氣, 可催氣 | |
彈法 | 催氣, 行氣 | ||
刮法 | 不得氣時激發(fā)經(jīng)氣, 得氣時加強針刺感應(yīng)的傳導(dǎo)和擴散 | ||
搖法 | 直立搖加強針感, 臥倒搖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dǎo) | ||
飛法 | 催氣, 行氣, 并使針刺感應(yīng)增強 | ||
震顫法 | 促使針下得氣, 增強針刺感應(yīng) | ||
刮法、 彈法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轉(zhuǎn)的腧穴; 飛法用于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搖法、 震顫法用于部位較為淺表的腧穴 | |||
常用 單式補瀉手法 | 捻轉(zhuǎn)補瀉 | 向前重, 角度小, 頻率慢, 操作時間短為補 | |
提插補瀉 | 先淺后深, 重插輕提為補 | ||
徐疾補瀉 | 徐入疾出為補 | ||
迎隨補瀉 | 針尖隨經(jīng)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 | ||
呼吸補瀉 | 呼氣時進針, 吸氣時出針為補 | ||
開闔補瀉 | 出針后迅速揉按(按閉) 針孔為補 | ||
平補平瀉 | 均勻提插、 捻轉(zhuǎn) |
灸法
灸法的作用 | 防病保健 |
溫經(jīng)散寒 | |
扶陽固脫 | |
消瘀散結(jié) | |
引熱外行 |
灸法的適用范圍
艾炷灸 | 直接灸 | 瘢痕灸 | 治療哮喘、 風濕頑痹、 瘰疬等 |
無斑痕灸 | 慢性虛寒性疾病 | ||
間接灸 | 隔姜灸 | 因寒而致的嘔吐、 腹痛、 風寒濕痹、 外感表證 | |
隔蒜灸 | 治療瘰疬、 肺結(jié)核、 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瘍等,長蛇灸治虛勞、 頑痹等 | ||
隔鹽灸 | 治療急性寒性腹痛、 吐瀉、 痢疾、 小便不利、中風脫證等 | ||
隔附子餅灸 | 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 早泄、 遺精、 宮寒不孕和瘡瘍久潰不斂的病證 | ||
艾卷灸 | 懸起灸 | 溫和灸 | 一般病癥均可采用但溫和灸多用于治療慢性病, 雀啄灸、 回旋灸多用于治療急性病癥 |
雀啄灸 | |||
回旋灸 | |||
溫針灸 | 既需要針刺留針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 ||
溫灸器灸 | 溫灸盒灸適用于腹、 腰等面積較大部位, 灸架灸適用于全身體表穴位的治療 |
拔罐法
適用范圍 | 多用于風寒濕痹、 腰背肩臂腿痛、 軟組織扭傷及傷風感冒、 頭痛、 咳嗽、 哮喘、 胃脘痛、 嘔吐、 腹痛、 泄瀉、 痛經(jīng)、 中風偏枯等, 此外, 可用于防病保健、 解除疲勞 |
閃罐法 | 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 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 尤其適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或部位, 如小兒、 面癱患者的面部等 |
留罐法 | 一般疾病均可應(yīng)用, 或用于平素保健, 解除疲勞, 視情況用單罐或多罐 |
走罐法 | 適用于面積較大、 肌肉豐厚部位, 如腰背、 臀、 大腿等部位 |
刺絡(luò)拔罐法 | 適用于熱證、 實證、 瘀血證及某些皮膚病 |
留針拔罐法 | 適用于既需針刺又需拔罐者, 如風濕痹病 |
各種拔罐法的適用范圍
三棱針法
刺法 | 點刺法、 散刺法、 刺絡(luò)法、 挑刺法 |
適用范圍 | 用于實證、 熱證、 瘀血、 疼痛、 或某些急癥和慢性?。ㄍń?jīng)活絡(luò)、 開竅泄熱、 調(diào)和氣血、 消腫止痛) |
皮膚針法
操作方法 | 叩刺法、 滾刺法 |
叩刺部位 | 循經(jīng)叩刺、 腧穴叩刺、 局部叩刺 |
適用范圍 | 凡毫針適應(yīng)證大多可用皮膚針治療, 尤其對疼痛、 麻木、 皮膚病、 目疾、 胃腸病有較好療效。 對畏針者及小兒更為適合 |
針灸治療
治療作用 | 疏通經(jīng)絡(luò)、 調(diào)和陰陽、 扶正祛邪 | ||
治療原則 | 補虛瀉實 | 補虛 | 虛則補之 |
陷下則灸之 | |||
瀉實 | 實則瀉之 | ||
宛陳則除之 | |||
不盛不虛, 以經(jīng)取之 | |||
清熱溫寒 | 熱則疾之 | ||
寒則留之 | |||
治病求本 | 治病必求于本 | ||
急則治標 | |||
緩則治本 | |||
標本同治 | |||
三因制宜 | 因人制宜 | ||
因時制宜 | |||
因地制宜 | |||
臨床診治特點 | 辨證與辨經(jīng)結(jié)合 | ||
辨證與辨病結(jié)合 | |||
調(diào)神與調(diào)氣并重 | |||
處方選穴原則 | 近部選穴 | ①巔頂痛取百會 ②眼病取睛明 ③胃痛選中脘 ④面癱局部選頰車、 地倉、 顴髎等 ⑤耳聾取聽宮 | |
遠部選穴 | 本經(jīng)選穴 | ①上牙選內(nèi)庭, 下牙選合谷 ②胃痛選足三里、 梁丘 ③腰背痛選委中 ④落枕選后溪 ⑤養(yǎng)老治目疾, 勞宮治口瘡, 膽絞痛取陽陵泉 | |
他經(jīng)選穴 | ①胃痛選足太陰脾經(jīng)的公孫(表里經(jīng)) ②脅痛選手少陽三焦經(jīng)的支溝(同名經(jīng)) | ||
辨證選穴 | 無法辨病位全身癥狀明顯 | ①腎陰不足之虛熱選腎俞、 太溪 ②肝陽化風之抽搐選太沖、 行間 ③中氣不足取百會、 氣海 | |
病變部位明顯 | ①風火牙痛選鳳池、 外關(guān) ②胃火牙痛選內(nèi)庭、 合谷、 二間 ③腎虛牙痛選太溪、 行間 | ||
對癥選穴(經(jīng)驗選穴) | ①發(fā)熱選大椎, 痰多選豐隆, 小兒疳積選四縫 ②汗證選合谷、 復(fù)溜, 惡心嘔吐選內(nèi)關(guān) | ||
綜合 | 肝氣犯胃型胃痛選太沖: 體現(xiàn)了循經(jīng)選穴、 遠部選穴、 辨證選穴的選穴原則 |
常用配穴方法
按部配穴 | 遠近配穴 | ①眼病局部選睛明, 鄰近選鳳池, 遠部選光明 ②痔瘡局部選長強, 下肢選承山 ③頭痛局部選關(guān)元, 遠端選三陰交 |
上下配穴 (八脈交會穴) | ①頭項強痛, 上取大椎, 下配昆侖 ②胸腹?jié)M悶, 上取內(nèi)關(guān), 下配公孫 ③子宮脫垂, 上取百會, 下配氣海 ④胃脘痛, 上取內(nèi)關(guān), 下配足三里 ⑤咽痛上取魚際, 下配太溪 | |
前后配穴 (腧募配穴) | ①肺病前取中府, 后取肺腧 ②心胸疾病前取巨闕, 后取心腧 ③胃脘疼痛前取中脘、 梁門, 后取胃腧、 筋縮等 ④癃閉取關(guān)元、 膀胱俞 ⑤軀干?。?腰痛前取天樞, 后取腎俞; 脊柱強痛前取水溝,后取脊中 | |
左右配穴 | ①胃痛選雙側(cè)足三里、 梁丘 ②右側(cè)面癱選右側(cè)地倉、 頰車和左側(cè)合谷 ③既可以左右同取, 也可以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 |
綜合運用 | 治療左側(cè)偏頭痛, 選同側(cè)的太陽、 頭維和對側(cè)的外關(guān)、 足臨泣, 既包括左右配穴, 又包括上下配穴 | |
按經(jīng)配穴 | 本經(jīng)配穴 | ①膽經(jīng)郁熱導(dǎo)致的少陽頭痛, 可取率谷、 風池、 俠溪 ②胃火循經(jīng)上擾的牙痛, 可取頰車、 內(nèi)庭 ③咳嗽可取中府、 太淵 ④急性胃痛取足三里、 梁丘 |
表里經(jīng)配穴 | ①風熱襲肺導(dǎo)致的感冒咳嗽, 可取肺經(jīng)尺澤和大腸曲池、 合谷 ②感冒取列缺、 合谷 ③胃痛取三陰交(公孫)、 足三里 ④嘔吐取足三里、 公孫 ⑤肝病取期門、 太沖配陽陵泉 ⑥骨痹疼痛取涌泉、 昆侖 | |
同名經(jīng)配穴 | ①陽明頭痛取手陽明合谷配足陽明內(nèi)庭 ②太陽頭痛取手太陽后溪配足太陽昆侖 ③失眠、 多夢取手少陰神門配足少陰太溪 慢性咳嗽取太淵、 太白 | |
綜合 | ①選用顴髎、 合谷、 足三里治療面癱(同名經(jīng)、 上下配穴法) ②選用天柱、 后溪、 申脈治療頭痛(本經(jīng)、 上下、 同名經(jīng)配穴法) ③日月配俠溪(上下、 本經(jīng)配穴法) ④后溪配申脈(上下、 同名經(jīng)配穴法)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