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好嗓子對于一個戲曲演員至關重要,但不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程硯秋、周信芳青少年時期嗓子就倒了倉,他們自強不息,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出兩個別具一格的程派和麒派,成為著名的京劇大家。無有獨偶,在豫劇界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她,就是陳派創(chuàng)始人陳素真。
“陳素真嗓音那樣賴,咋能成為豫劇名旦?”不少人曾有這樣的疑惑。本文試圖揭開這個謎團,說說她嗓音失潤的前前后后;并結合她在成名作《三上轎》三個不同時期的唱腔,說明她的嗓音變化;最后試圖分析一下,她是如何憑著一條壞嗓子最終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藝術流派——陳派。
陳素真從小學戲時嗓子就不好,她的啟蒙老師孫延德常常嘆惜說:“莊王爺(豫劇演員敬的神稱莊王爺)太不睜眼了,這么好個材料,怎么不給個好腔呢!”到杞縣后,她便改用了二本腔,雖然聲音很低,卻很耐唱。除一日三場戲以外,她都堅持早晨喊腔。叔叔伯伯們告訴她:妮啊,你喊時,沖著風喊,喊出來的腔耐唱,她就沖風喊。叔叔伯伯們又說:妮呀,你喊腔時,最好能對著水喊,喊出來的腔,洪亮好聽有水音。所以她每到一處,就先找水坑,沒水坑就找井。她老實聽話,恨不得這個壞腔一下子能變好,大人們教她怎么喊就怎么喊。
終于喊出來了,連陳素真本人自傳中也寫道:“早年嗓音甜美、洪亮高亢像金鐘一樣,越唱越有,越唱越好,從未啞過嗓,鐵嗓子、金嗓子一般?!边@是1936年之前對自己嗓音的敘述。
從杞縣回到開封,陳素真的名字為觀眾所知曉。后來遇上了樊粹庭先生,把她作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為她量體裁衣,創(chuàng)作了《凌云志》、《三拂袖》、《義烈風》、《柳綠云》、《霄壤恨》、《滌恥血》、《女貞花》等劇目,上演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此使陳素真迅速走紅,觀眾給她戴上了“豫劇皇后”的桂冠,這是陳素真本人也始料不及的。
這扮相表情像六十多的老太太嗎?是今日這班“家”們所能及的嗎(轉自王亮博客截圖)
(一)1936年灌制唱片時,陳素真的嗓子失音了
她的名聲大了,開封及其周邊地區(q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好事也找上門來,又有上海百代公司找她灌制唱片,當然機會不能錯過。
唱片一面是三分鐘,兩面六分鐘,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共要灌制十張,十張唱片定的是《三上轎》四片,《霄壤恨》兩片,《義烈風》一片,《柳綠云》一片,《滌恥血》一片,《三上關》和《春秋配》一片。其中《三上轎》就占了四張,說明當年這出戲在她演出劇目中的地位。他在這出戲里的確下了不少功夫,在《三上轎》原腔的基礎上,她這么唱唱,那么哼哼,左唱右唱,瞎哼胡哼,去廁所也唱,睡夢里也哼,就這樣入迷似地哼來唱去,終于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調,把原來的送客戲唱成了留客戲,唱紅了《三上轎》,也唱紅了陳素真。
陳素真的嗓音失潤就出現在灌制唱片準備期間。為了準備灌片子,在開封她還要日夜兩場上演,日場演完,再練一兩個小時的唱。可樊先生卻怕她把嗓子累啞了,影響演戲,他叫陳素真用說話的本嗓練那個要命的“三分鐘”,誰知還要恰巧不多不少的“三分鐘”!練了一個多小時,連一片也沒練準,晚上有戲,她的嗓音就不順暢了。次日日場演完,仍然是用本腔照練,又練了一個多小時。晚上一唱,比昨晚的腔更差勁了。樊先生聽出她的腔啞了,就停演了日場戲,只演夜場,下午照練“三分鐘”,夜戲時的腔越來越壞,不到十天,把她在杞縣苦練出來的好嗓子斷送得干干凈凈的!
陳素真的腔壞了,唱不出來了,夜戲也演不成了。她心急如焚,寢食俱廢,樊先生和劇團主管也急得抓耳撓腮亂轉,請醫(yī)生吃藥、熏喉,百般醫(yī)療。待到上海百代公司到開封灌片時,她經過治療和多日的休息,總算是還擠出來些細音,而高音、寬音全沒了,她自創(chuàng)的新腔中有些特高的腔調唱不成了,只好改成簡單的法。一是因為首次灌唱片,沒有經驗,緊張、害怕;二是沒有觀眾,唱不出來感情;再加上嗓子不聽使喚,還有外國人站在陳素真對面,使她感覺拘束、羞窘,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哪里還能唱出在舞臺上的效果呢?兩個上午灌完了10張唱片,她回家哭了一場,感覺唱得太差了。灌片后,她連灌片時擠出的那點細音也沒有了,只好呆在家里。
到底灌制的唱片如何?連陳素真本人也相當不滿意。這里引用陳素真先生自傳中一段文字:“待唱片出來,我一聽,眼淚滾滾落下?!@是我唱的嗎?’我問樊先生。他說:‘你在臺上若是唱成這樣,臺下還能那樣鼓掌喝彩嗎?’我說:‘我退錢,請你們告訴百代公司,千萬別再出了,太難聽了?!断鋈篮蕖纺菓嵟?、痛恨的激烈感情,都跑到哪里去了?怎么會唱得如此平淡無味呢?’我再三懇求退錢,停止再出。……”
接著他在自傳中寫到:“直到50年代的中期,我的嗓子又一次嘶啞失音,才明白了灌片前壞腔的緣故了。就是樊粹庭出于好意,怕我把唱戲的腔累啞了,要我用說話的本嗓練那個要命的三分鐘給練壞的。我不知道,我的假嗓和本嗓是水火不相容的。也別說是那樣的唱練了,日間說話多點,晚間唱戲就別扭得很。灌片之前,我和社會上無任何接觸,整天也不說幾句話,即是教她們兩三個人(指她的徒弟),也是教的很少,所以我的假嗓一直很好。樊先生的好心,卻害了我的一生??!”
其中“假嗓和本嗓是水火不相容”說,我不是搞聲樂的,是否真有科學道理?我曾聽馬金鳳說過,她用假嗓豫東調絲毫不覺得累,但用本嗓唱豫西調就覺得使得慌。這假嗓和本嗓是水火不相容說,是否是導致陳素真失音的主要原因,甚至還導致埋怨樊粹庭先生,還應專家認定。
(二)陳素真在三個不同時期,在成名作《三上轎》三個唱段錄音
讓我們先來聽聽她1936年灌制的唱片吧,盡管連陳素真本人也不滿意,但畢竟是豫劇第一批唱片,記錄了陳素真那時豫劇旦角的演唱風格。上文說到,《三上轎》唱片共四張,每張兩面,兩面六分鐘,不能多,也不能少,這樣算來總共二十四分鐘。下面錄音只有十九分半鐘,是制作音頻者在從唱片錄制成音頻時有所刪減,還是放快了速度?
陳素真早期《三上轎》錄音(1936年)
小寶曾想把這十九分半鐘的錄音唱詞全部一字一句記錄下來,再上傳網上,但幾次都沒有成功。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當年陳素真咬字確實不夠清晰,一些字句頂不太清楚。這里請問網上哪位朋友存有與上述音頻相匹配的唱詞沒有?如有,請上傳到網上,本人當不勝感激。
不管怎么說,陳素真在灌制唱片后嗓子壞了,唱不成戲精神陷入崩潰,但她并沒有脫離演藝生活的想法,一邊治療嗓疾,一邊學習京劇,開拓視野與戲路。1937年5月24日,陳素真同其母親一起來到北京,同先期到達的北京的樊粹庭見面。樊先生安排她向趙綺俠學文戲,向范福喜學武戲,并先后觀摩了章遏云、葉盛蘭、程硯秋、荀慧生、王金潞、俞振飛、譚富英等京劇名家的演出。一直學到7月7日盧溝橋事變炮聲響起,才從北京回河南。陳素真在北京呆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受益匪淺,從京劇中學習了發(fā)聲方法,學習了京劇的表演及武打技巧,為她后來開拓戲路,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不擋,成為唱念做打俱佳的全才型演員奠定了基礎。
依靠她的韌性與努力,從北京回來后觀眾依然對她的戲熱情不減,依然保持有較高的上座率。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開封淪陷,1940年3月,樊粹庭、陳素真率獅吼劇團曾到洛陽演出兩個月(當年洛陽屬抗戰(zhàn)前沿,是淪陷區(qū)人民到西北、西南大后方的中轉站),后又到西安、蘭州等地演出。在洛期間演出了《滌恥血》、《克敵榮歸》等抗戰(zhàn)戲,留下了“陳素真的箱,崔蘭田的唱,湯蘭香的哭,姚淑芳的浪”的民諺。 這“陳素真的箱”中的“箱”字指什么?“箱”指“戲箱”,乃“行頭”也,泛指戲曲服裝。這里對陳素真的評價并不高,只是說“箱”好,沒有涉及到她的唱腔。但當時洛陽不少演員還是親臨劇場,學習她的唱腔,學習她的做派。后來一位詩人也說“常香玉的嗓子,陳素真的辮子?!币馑家埠苊黠@:常香玉善于唱,陳素真善于表演。
解放后陳素真才三十多歲,應該處于藝術上的黃金時代。雖說嗓音不是那么完美,但是高音處都能巧妙地處理好,滑而有力度的技巧緩沖了高音的不足。下面請聽她在1956年前后錄制的《三上轎》一段錄音,其音色、技巧把握上都還可以,她的“疙瘩腔”,一唱三嘆的“三起腔”,唱段中都表現的充分無遺,在陳素真《三上轎》錄音中算是最好的。
陳素真1956年前后錄制的《三上轎》“崔氏女一陣陣淚娑娑”
但到了文革后,陳素真的嗓子基本塌音,高音全無一點。請聽這個時期她在《三上轎》中的演唱,仍然韻味十足,唱腔幽咽婉轉,若斷若續(xù),拖腔迂回曲折,極盡纏綿,令人叫絕。請聽她70歲時演唱的《三上轎》。
陳素真1988年錄制的《三上轎》“二公婆送兒媳到大門以外前去上轎”
(三)陳素真何以憑著一條壞嗓子,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流派——陳派
由于陳素真性格秉直等種種原因,自20世紀50年代起歷經種種苦難,多年遭受迫害,嗓音失潤,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出走河南,蘭州、保定、邯鄲,最后來到天津。她的一生心境高潔,不欺世,不媚俗,雖多災多難,卻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她的戲德、人品贏得了觀眾的同情與贊揚,但這些似乎與藝術無大關系,今天討論她的藝術問題就先把這個撇開,就藝術說藝術吧。
在陳素真成長的那個年代,豫劇也經歷了不同階段。開始豫劇有點土氣、低俗,呈現出粗獷、豪邁的風格。后來在解放后到更晚一些時候,出現了抖起嗓門大吼、不倫不類的豫劇歌。但她從不跟風,不逐波,始終講究中國戲曲的內蘊上積蓄之美,意境上洋溢之美,形表上揮灑之美。她所創(chuàng)造的葉含嫣、崔金定、孫玉姣、姜秋蓮、蔣琴心、童玉珊、劉芳、羅劍琴等眾多藝術形象,個性紛呈,婀娜多姿,在豫劇舞臺上,把豫劇原本的土氣與低俗引領到高雅與文靜,一個個光彩照人,熠熠生輝,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一位名演員嗓子失潤后,畢竟要對戲路產生影響。例如《三上轎》這出以唱功為主戲,嗓子壞后就不見演出了。而做派戲、文武帶打的戲就逐漸多了起來,例如《拾玉鐲》、《宇宙鋒》等戲,且唱腔能少就少,主要展示她的做派或武打。這些功夫來自抗日戰(zhàn)爭前夕,樊粹庭先生帶她到北京學藝期間給她打下的基礎。那時她從京劇老師那里,學會了戲曲中的揚鞭策馬、拉弓射箭,學會了穿針引線、插花繡鳳等程式動作,也學會了戲曲中舞劍弄棒、刀槍出手,拉山膀、跑圓場等武打技巧,這些使她終身受用。她把這些程式技巧成功地運用的豫劇中,使豫劇的傳統(tǒng)程式、開打技巧都上升了一大截。她創(chuàng)造的臺步功、指法功、辮子功、水袖功,精美規(guī)范,色彩斑斕,是豫劇旦行表演中藝術美的典范,為數代坤伶所仿效、繼承。同時她博取眾長,革故鼎新,成為豫劇史上不可多得文武生旦不擋,戲路寬廣,唱念做打俱佳的一位演員,為她創(chuàng)造陳派奠定了基礎。
陳素真的戲路是極寬的,既有傳統(tǒng)戲(如《三上轎》、《春秋配》、《黃金蟬》等),又有樊粹庭先生的新編戲(如《滌恥血》、《霄壤恨》、《義烈風》等,這些當時叫新編戲,現在演了近80年了,應歸入傳統(tǒng)戲之列),也有從兄弟劇種移植過來的戲(如《宇宙鋒》、《拾玉鐲》等)。她扮演的人物既有大家閨秀,也有小家碧玉;既有綠林女杰,也有瘦弱女子;既有風流儒雅的才子,還有驍勇善戰(zhàn)的武將。人物形象千差萬別,但卻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同時,唱念做舞始終切中了使人陶醉的一種美感意境,那“韻”,那“味”,別樣生動,皆通過她的眼神傳遞到觀眾之中。
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如《春秋配》那折有名的“揀柴”,慢板中,姜秋蓮手提柴籃舉步顧盼,凄惶羞澀,“羞答答出門來將頭低下,哭了一聲爹,再叫一聲媽,哎-我的老乳娘啊。止不住淚珠兒點點如麻,我好比路旁花風吹雨打?!辈欢嗟某~為我們勾勒出一幅蕭瑟悲涼的畫卷:荒郊、野外、寒風、枯草、蘆花,……畫中這位主人公,哭得悲悲戚戚,自然成為畫卷的中心!
又如陳素真在《拾玉鐲》中表演:孫玉姣歡快地端著什線笸坐在板凳上合線,她搓得那么仔細,她捻得那么認真,手兒在空中搓合,眼神在空中滑動,一合、二合、三合、四合……滋溜溜的線兒仿佛真的在空間延伸,人物那自然、純情之美也隨著線兒的延伸在跳躍,把這位農家小院的小家碧玉表現得活龍活現,入木三分。
再如《梵王宮》中為表現思云成疾的葉含嫣,在唱段“昨日里悶悠悠如癡如醉,思念起那射雕的人哪病臥在深閨,這一箭射雙雕令人佩服,(穿插大段表演,表現了在梵王宮廟會上與花云邂逅的經過,然后接著唱道)我有病了,何日里能展開我這緊鎖的雙眉”中的表演,特別是“我有病了”那四個字,似說非說、似唱非唱嵌在唱段中間,呈現出一種病態(tài)、癡迷之美,忽兒似見花云走來,乍驚乍喜;忽兒又呈朦朧之狀,撲朔迷離,若呆若癡。陳素真把這種復雜感情把握得入絲入扣,細膩微妙,誘人,惑人,耐人品味!
需要指出的是,陳素真不僅在做工戲中有上乘的表演,在武打戲中也身手不凡。我兒時看過她的學生演出的《柳綠云》、《滌恥血》等戲,還有幸看過她主演的《三拂袖》。這些戲常在戲報中冠以“文武帶打”字樣,其中武場開打,絕不是只擺幾個造型,拿捏幾個架勢,就能“糊弄”住觀眾的。當年我看《三拂袖》,陳素真也展示了武功技巧。例如在戲中主角蔣琴心二次拂袖出走前,在花園練習舞劍,只見她雙手執(zhí)劍,由慢到快展示各種絕技,最后急速地舞動雙劍,在燈光的照射下,在空中劃出美妙的、清晰可見的道道劍花,博得觀眾的喝彩聲不斷。在陳素真留下的資料中,找不到任何記錄了她的武戲的錄像視頻,這不能不說是研究陳派藝術的缺憾。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不擋,唱念做打俱佳。她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創(chuàng)造了獨具一格、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陳派”藝術,成為豫劇祥符調卓有影響的代表。很難說清楚她的代表作品有哪幾部,因為能夠體現她的藝術風格的戲呈現在各個方面。欣賞她的藝術時,宛如玩味一顆晶瑩剔透的藍寶石,從不同側面都能折射出絢麗斑斕的光彩來。
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為美而生,為美而死,有人稱陳素真是豫劇舞臺上一尊維納斯式的美神,恰如其分,聲望當歸。
最后,附上她在《梵王宮》兩個片段,立體地掀開陳派藝術的一角,窺看她那精湛的表演!
1、陳素真1980年流派匯演時演出的《梵王宮》“探府”片段
(這個片段視頻制作存在問題,演員的身材又低又胖,怎么搞也拉不高,小寶就保持原樣吧。)
這個視頻很珍貴!配戲的也是名家。嫂嫂由她的入門徒弟袁秀榮飾演,花婆由常派弟子閻玉蓓飾演。
2、陳素真先生八十年代末期天津演出《梵王宮》“梳妝”片段,演出年代更晚了。
資料顯示:陳素真于1989年10月2日,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演出《宇宙鋒》,正式告別舞臺。下面她在八十年代末期演出《梵王宮》片段,毫無疑問是在這以前,因此這個視頻更珍貴了,估計她當時年齡已屆古稀,還能舞動起辮子。這段視頻的重要價值在于,她的“梳妝”一場前面都沒有唱段,唯獨這個視頻加了一大段唱腔,莫非這她利用了早年演出的版本?需要指出的是,視頻的制作者可能是個普通戲迷,銀屏下面的字幕時有時無,且有許多差錯。劇場也很嘈雜,不過還能看出演出效果不錯。
(2012年8月18日于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