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 又名拉魂腔,也寫作“拉呼腔”,因其主奏弦樂器形似柳葉,故又稱為柳琴戲。主要流行于豫東永城、夏邑、虞城一帶及魯西、蘇北、皖西部分地區(qū)。它是由豫東、魯西一帶地區(qū)流行的民間小調(diào)發(fā)展而成的。唱腔板式有[緊板]、[二行板]、[慢板]、[悠板]等。另外還有特定格律和唱法的[羊子]、[娃子]、[五字緊]等。演唱時尾音拉腔,男角低平,女角翻高八度,成為柳琴戲的鮮明特色。
在商丘地區(qū)永城縣境內(nèi)的柳琴戲演唱活動,可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前后。當時魯西、蘇北的一些拉魂腔班在永城農(nóng)村演唱的有宋明樂班、侯德山班。后至民國初年,又有長春班(迎他娘班)。但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王大昌班,從民國十五年(1926)起,隨丁潔玉在永城農(nóng)村演出,并收徒傳藝二十余年。王大昌的兒子王玉金(生行)、女兒王素梅(旦行’藝名大洋馬)、王玉花(旦行,藝名二洋馬),還有徒弟王素琴(旦行,藝名里外黑)等,在永城一帶都有一定的聲望。其他還有孫家班,孫化君和孫化賢(旦行,藝名萬人迷)領(lǐng)班,自民國十九年,在永城城鄉(xiāng)堅持演唱二十年。這些班社經(jīng)常上演的主要劇目有《休丁香》、《白玉樓》、《金鐲玉環(huán)記》、《韓湘子度林英》、《四告李彥明》、《觀燈》、《喝面葉》、《拾棉花》等。這些劇目的共同特點是唱詞多,人物少,表演簡單,適合于以生、旦、丑行當為主的柳琴戲演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不斷涌現(xiàn)出柳琴戲班社,有些是區(qū)、鄉(xiāng)政府出面組建。舊習相沿,即以一家人(父、母、兒、女、媳、婿)為中心,收幾個徒弟,或請少量幫手而組班演唱。虞城縣的馬灘村,1952年由陳秉文、徐真寶等人建立一個二十多人的柳琴戲班,堅持業(yè)余演出。1954年,永城的馬頭、火店兩鄉(xiāng)劃歸夏邑縣,從此夏邑也有了業(yè)余柳琴劇團。1956年,永城縣馬橋區(qū)、茴村區(qū)的兩個業(yè)余拉魂腔劇團,和虞城張集的拉魂腔劇團,合并改組為永城縣柳琴劇團,同年參加商丘專區(qū)代表團,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展覽演出了《站花墻》,受到好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積極向其他兄弟劇種學習,行當不斷健全,也開始不斷演腳色多行當齊全的劇目了。并配以布景、燈光、音響、幕布等。六十年代中期,換用上經(jīng)過改進的主奏弦樂器柳琴,又適當?shù)丶尤胛餮髽菲靼樽啵S富了伴奏音樂的表現(xiàn)力。先后移植上演了一批古代戲,如《岳云》、《花為媒》、《孫安動本》、《同根異果》、《孟麗君》等。同時也上演了一批現(xiàn)代戲,如《骨肉情深》、《山鄉(xiāng)風云》、《朝陽溝》、《龍江頌》、《紅花曲》等。除在豫東城鄉(xiāng)演出外,還遠到淮海地區(qū)、豫陜邊界等地演出。有些戲已被涸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電視臺錄音錄像播放。至1982年,除永城縣一個職業(yè)劇團外,還有一些業(yè)余柳琴戲劇團在農(nóng)村演唱。
京劇 徐珂在《清稗類鈔·戲劇·開封戲園》中說:“開封地處中原,財豐物富。同、光之際,歌詠升平。以戲園論,本處優(yōu)等地位。蓋當時名優(yōu)以京師為中心點,初被擠,則至山
東之濟南,再被擠,則至河南之開封。故就當時之統(tǒng)計,開封戲劇之盛,位置實為第三?!本﹦×魅牒幽系拇_切年代不詳。據(jù)清道光年間做過中牟縣縣令的張昀在《閑事所錄》中記載,程長庚因國喪(道光皇帝薨)曾從京師到開封等地演出?,F(xiàn)知在光緒年間開封上演京劇的戲園,有春仙園、聚仙園、天樂園、東火神廟戲園等。光緒二十七年(1901)有京劇春臺班在聚仙園演出。光緒三十一年,“某撫蒞汴,雅好京劇,以汴中戲園之簡陋,出廉奉付之,建巨場一所,賃用菊部”(《清稗類鈔》)。宣統(tǒng)二年(1910)建立起來的現(xiàn)代式劇院豐樂園,是京劇在開封演出的主要陣地,有不少京劇班社和知名演員在這里演唱。開業(yè)演出的第一個京劇丹桂班,主要演員有劉長清、葛文玉、劉壽臣、劉紫仙、韓桂喜、張壽山、劉奎官等。演出的劇目主要有《牧羊圈》、《五人義》、《春秋配》、《戰(zhàn)馬超》、《玉堂舂》、《回荊州》、《太平橋》、《大報仇》等。宣統(tǒng)三年,京劇長慶班在豐樂園演出,特“新排改良文明戲,勸化醒世新戲”《黑籍冤魂》,并由長慶班班主宋玉珊在《中州日報》(宣統(tǒng)三年三月十六日)上,發(fā)表《新排文明改良勸戒洋煙新戲宣告》。民國四年(1915)東火神廟戲園向義班,邀請汪笑儂搭班演唱,后又到豐樂園演出?!逗勇暼請蟆?民國五年元月五日)報道:“一時坐客觀劇者不下數(shù)千余人之多,可謂歷來新到名角演劇之盛況所未有也?!贝送猓€有李韻卿組織的鳴鳳班,劉益組織的益記班,丁四林組織的全寶班等,都先后在豐樂園演唱。高慶奎、李鴻林、郝壽臣、杜金芳,蘇曉樓、人人樂等,都曾被邀請到豐樂園演唱。但豐樂園自建設(shè)以來,時演時輟,而承辦之人也多賠累。除京劇戲園外,清末民初開封還建有京劇科班,如慶福班、榮升班等。劉紫仙、月月紅等就是學藝于以上科班而后成名的。民國初年開封的京劇業(yè)余班社繞瀛洲、康樂社,在開封演唱比較活躍,經(jīng)常有演出活動,民國六年他們?yōu)楹幽吓R時救荒會在豐樂園演唱義務(wù)戲.商城縣組織有名勝班、雙勝班等班社,淮濱有平劇班,潢川有盧香久科班、共和班、王家班、青龍班、青勝班等.其他各地如鄭州、新鄉(xiāng)、信陽、洛陽、安陽、焦作等地也有京劇戲園和演唱活動。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封的忠和茶園、桂仙茶園,也是常演京劇的場所。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京劇在開封主要以廣智院(人民會場)、醒豫舞臺為演出陣地。廣智院邀請鴻連盛科班演出,其主要演員有韓鴻奎、李鴻川、王鴻章、張鴻元、高鴻山、武鴻福、王鴻年、郭鴻才、張鴻增等,其他演員還有王碧玉、董慧文、董劍琴、張少奎、郭子英、張幼奎、麗曼華等。演出的主要劇目有《蘆花河》、《裴元慶出世》、《轅門斬子》、《五花洞》等一百多出。并排演了反映抗日戰(zhàn)爭生活的現(xiàn)代戲《民族生氣》。同時,還邀請馬最良、李雨田、張星洲、綠艷蓉等演唱。醒豫舞臺的主要演員有芙蓉顰、黃智斌、李松亭、段小樓、蘇艷芳、賀有琴、賀桂福、王吉瑞、吳金桂等。梅蘭秋、高媚蘭、金又琴等,也常來醒豫舞臺搭班演出。民國二十三年六月,由河南賑務(wù)委員會邀請,梅蘭芳、王又宸、姜妙香、朱桂芳、姚玉美、王少亭、張畹云、劉連榮、苗勝春、高云樵、王榮森等百余人,來到開封,在人民會場為賑濟河南災民演義務(wù)戲八天,主要劇目有《洛神》、《宇宙鋒》、《奇雙會》、《霸王別姬》、《鳳還巢》、《西施》、《空城計》、《金錢豹》等。在演出期間,還召開了記者會,梅蘭芳講述了《戲劇與中州之關(guān)系》。義演結(jié)束后,河南省賑務(wù)委員會贈梅蘭芳劇團緞匾一方,上書:“災民受福,德音孔昭?!毕群蟮介_封演出的還有京劇演員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譚鑫培、尚小云、程硯秋、小楊月樓、徐碧云、王自生等。開封的京劇愛好者,還先后組織了陽春國劇社、丙子劇社等業(yè)余演出團體,定期演出。鄭州的聚明戲院、普樂戲院等,洛陽的勝利舞臺、國民舞臺等,都是常演京劇的劇場。來往于鄭、洛、汴的京劇演員主要有趙鶴鳴、段小樓、董小樓、葛燕亭、葛立華、張玉亭、江菊蘭、韓志樵、馬鳳卿等。時慧寶、李洪春、趙化南、徐碧云、譚富英等,也曾來鄭州演出。在河南上演的京劇劇目比較豐富,據(j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南省教育廳戲曲編審委員會在《河南民報》、《河南教育日報》等報紙上公布審查準演的京劇就達三百多出,向時也公布了禁演劇目《探陰山》、《陰陽河》、《滑油山》、《大劈棺》等三十余出。民國二十三年僅三個月上演京劇劇目,就達一百一十四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城鄉(xiāng)先后為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京劇演出活動大量減少.如開封僅有新民戲園(原人民會場)演唱京劇。1948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冀魯豫邊區(qū)的京劇民友劇社劃歸平原省。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鄂豫皖第二分區(qū)將潢JlI的京劇蓼西劇社改編為宣傳隊,在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河南省京劇團、信陽市京劇團等十一個職業(yè)團體,上演了一批加工整理和新編的劇目,如《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甘露寺》、《失空斬》、《長坂坡》、《紅娘》等。1956年,京劇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時遷偷雞》、《玉堂春》、《四杰村》、《扈家莊》、《鐵籠山》等傳統(tǒng)戲和反映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創(chuàng)作劇目《阿黑與阿詩瑪》,獲得多項獎。此后還上演了一批現(xiàn)代戲如《南海長城》、《江姐》、《八一風暴》、《掩護》等。河南省京劇團所演《紅管家》、《好媳婦》、《傳槍》等現(xiàn)代戲,于1965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shù)片。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省學習“革命樣板戲”,有的地方又新成立京劇團,使全省京劇團增至十七個,《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等,成為常演劇目。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京劇團又隨之減少。到1982年,只有河南省京劇團等五個職業(yè)演出團體。
漢劇 曾稱“二簧”、“漢調(diào)二簧”。清道光年間(1821—1850)從湖北傳入河南,主要流行于南陽、許昌、寶豐一帶。道光末年,唐河流經(jīng)的桐河街創(chuàng)辦了“金”字二簧同樂班。同治年間,丹江岸邊的孫家鋪孫都文二簧班已聞名浙川全縣。光緒八年(1883),武舉張珂在家鄉(xiāng)白河流經(jīng)的南陽縣英莊創(chuàng)辦了“順”字二簧班。從此時起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陽境內(nèi)先后興辦二簧班社六十多個。其中影響最大的為唐河縣大方莊方保珠、方文父子二人創(chuàng)辦的二簧班,從光緒二十五年開始,連辦六科,是為河南漢劇培養(yǎng)人才最多的一個科班。其他如唐河縣張灣“三”字二簧班、南陽縣欽賜田二簧班、內(nèi)鄉(xiāng)縣張和軒二簧班、方城縣何重“?!弊侄砂嗟?,也先后造就了一批人才。如玉剛(紅臉)、玉關(guān)(小生)、王緒(二凈)、民翠(青衣)、李三鎮(zhèn)(紅臉)、福紅(外號麻旦,原名杜春山)、趙庚辛(武生)、周玉山(文武小生)、“活關(guān)公”周德昌、“活司馬師”喬才茂、九夫之冠”的瞎老旦黃振邦、“活周瑜”趙懷安等,都各有絕招,技藝過人,在南陽一帶享有盛名。他們的足跡遍及河南的開封、鄭州、洛陽、周口、許昌、漯河、信陽及陜西的西安,湖北的武漢、荊州、襄陽、光化等地區(qū)。八國聯(lián)軍于1900年攻陷北京后,淅川縣孫都文二簧班曾奉詔到西安為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獻演,慈禧太后賜給黃馬褂。民國十二年(1923)唐河縣“三”字二簧班在武漢德租界江漢劇院演出,趙庚辛、李三鎮(zhèn)等演出《黃鶴樓》、《康茂才擋將》、《莊王擂鼓》等拿手戲,當?shù)氐墓偕膛c漢劇界名流紛紛登臺祝賀演出成功,并以蘇繡二蟒二靠為贈。在南陽一帶不少村鎮(zhèn)廟會,無論春祈秋報,或是祝福還愿,必演二簧戲。一些大戶人家,官商子弟,文人雅士,也以唱二簧為榮。人們約定俗成,都稱二簧戲為“大戲”,社旗鎮(zhèn)莊王廟,一直把在這里扎班的二簧班和昆曲班并列為各劇種之首?!耙磺宥扇秸{(diào),梆子戲班胡亂套”的俗語,至今還在流傳。漢劇在南陽一帶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被稱為漢劇的“白河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漢刷在南陽一帶走向衰落,許多班社先后停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僅有的唐河、漸川、方城等地的幾個班社改建為南陽市漢劇團、唐河縣漢劇團、方城縣漢劇團、淅川縣漢劇團.同時,“二簧戲”也正式改名為漢劇。先后招收幾批學員,又多次派人到武漢漢劇院進修,培養(yǎng)出童淑芳、劉榮珍、柏宏文、陳明奎等一批新人。南陽市漢劇團還從武漢邀請孫倚紅、花艷秋、九齡童、樊春來、薛春來、薛艷云等漢劇名角前來傳藝。1956年,漢劇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金釵記》、《摸包》等戲,獲多項獎。1960年末,撤銷了方城、浙川兩個漢劇團,其中部分演員充實到南陽市、唐河縣漢劇團。“文化大革命”中,僅有的兩個漢劇團也被撤銷。1978年,這兩個漢劇團曾一度恢復,四年后,又因經(jīng)濟難以維持而停辦。至此,傳入河南境內(nèi)具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漢劇已衰落,僅有唐河縣張灣業(yè)余漢劇偶有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常上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黃鶴樓》、《蘆花蕩》、《白門樓》、《鳳儀亭》、《紅逼宮》、《二度梅》、《鬧天富》、《火焰山》、《花田錯》、《紅書劍》、《余塘關(guān)》等。移植上演了《棠棣之花》,《謝瑤環(huán)》、《滿江紅》、《強項令》等一批新編古代戲。同時還上演了一批現(xiàn)代戲如《八一風暴》、《節(jié)振國》、《方志敏》、《地下尖兵》、《奪印》、《紅燈記》、《沙家浜》、《奇襲自虎團》等。
蒲劇 亦稱“亂彈”、“棗梆”、“蒲州梆子”等。有的地方也叫“西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統(tǒng)稱為“蒲劇”。主要流行于河南陜縣、靈寶、盧氏及山西南部等地區(qū)。
蒲劇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生根于山西蒲洲(今永濟縣),后演變發(fā)展,流入河南陜縣、靈寶一帶。一說是由陜州(今陜縣)一帶民間古老的地攤戲“四股弦”(盲藝人演唱)演變而來。它的唱腔音樂為梆子聲腔板式變化體,長期以來就是陜縣一帶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戲曲尉種,被稱為“大戲”,城鄉(xiāng)廟會、賽神或鬧家戲,皆請蒲劇演唱。蒲劇在陜縣、靈寶一帶的演變歷史情況缺少文字記載,其在清代的狀況已難以追溯。民國期間,蒲劇班社較多,有影響的如靈寶老城王躍存戲班、張重存戲班,陜縣原店張善道戲班,閿鄉(xiāng)縣(后并入靈寶縣)張振武戲班、趙志蘭戲班,張彥敬戲班,等等。許多地方還辦起了蒲劇科班,俗稱。戲窩子”。如陜縣的張村、石原、小北陽、田家胡同,靈寶的沙坡、樓下,閿鄉(xiāng)的竅頭、府陽,盧氏的常家,洛寧的不戈等地,都曾先后辦有科班,培養(yǎng)了一批蒲劇人才。洛寧的王存才演技超群,蹺工能上凳,沿圈椅,令人傾倒。至今仍流傳著“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誤了吃肉喝酒,不能不看存才《殺狗》”等俗諺。其他演員如韓學忠(小生)、彰世德(武旦)、王秦寶(二凈)、楊天心(二凈)、張生煜、張永法、郭百子等,也都名噪一時??谷諔?zhàn)爭期間,山西被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晉南許多蒲劇藝人如閻逢春、王秀蘭、牛順亭、汪素云、董銀武等六十余人在陜縣組成雪恥劇團,在陜縣一帶演唱,演出劇目有《蘆花》、《回孟滓》、《九龍柱》、《轅門斬子》等。陜縣、靈寶、盧氏等縣的蒲劇班社,也在各地城鄉(xiāng)演出,并編演了一批現(xiàn)代戲《捐款》、《苦戰(zhàn)抗日》等,宣傳抗日救國思想,激發(fā)群眾的抗日斗爭熱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州專區(qū)在陜縣、平陸(山西省)兩縣合辦的平陜劇團,靈寶縣的民樂劇團,闋鄉(xiāng)縣的農(nóng)民劇團的基礎(chǔ)上,組建了陜州人民劇團。在抗美援朝中,該劇團義演四十天,將全部經(jīng)濟收入捐獻國家,以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后,靈寶、盧氏先后成立了職業(yè)蒲劇團。群眾性的業(yè)余演出活動遍及陜縣、靈寶、盧氏城鄉(xiāng),僅靈寶一縣,就有業(yè)余蒲劇團七十多個。1956年,蒲劇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傳統(tǒng)劇目《八件衣》,獲多項獎。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陜縣、靈寶、盧氏的專業(yè)蒲劇團被撤銷,大部分演職員下放農(nóng)村。農(nóng)村業(yè)余演出活動一蹶不振。1976年后,陜縣、靈寶先后恢復了職業(yè)蒲劇團建制,并組建了蒲劇戲校,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農(nóng)村業(yè)余演出活動也有所開展。陜縣大營蒲劇團于1981年參加了河南省首屆農(nóng)村文藝會演,演出現(xiàn)代戲《三進教養(yǎng)所》,獲演出二等獎。蒲劇常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盤陀山》、《瑞羅帳》、《麟骨床》、《春秋配》、《鏡中緣》、《十五貫》等?,F(xiàn)代戲有《活捉杜元芳》、《根本大事》、《好媳婦》、《一袋棗》、《李雙雙》、《朝陽溝》等。
河北梆子 在河南也稱“京梆”、“反調(diào)”。流入河南省的確切時間待考。在清光緒年間就有河北梆子班社、演員到河南各地演唱,如西平縣城南街李老九戲班,一聲雷、田雙林等就是這個戲班的主要演員,他們演的《劉備招親》、《楊雄殺妻》等劇目,就曾為人們所稱道。清末民初,在開封有“梆腔”(河北梆子)的演出劇場,也有不少河北梆子演員在開封搭京劇班演唱,稱為“梆簧”。知名演員有五陣風、天明亮、郭小福、小金芳、小奎芳、小金喜、文小玉、小荷花、靈芝草、一盞燈、十五盞燈、十七盞燈、萬盞燈、郭翠芬、金鑲玉、十二紅、十六紅等,常在開封的豐樂園、天樂園、東火神廟戲園演唱。主要上演劇目有《珍珠衫》、《殺子報》、《拾玉鐲》、《戰(zhàn)宛城》、《雙奪彩》、《大釘缸》、《趕花船》、《巧姻緣》等。民國四年(1915),馬素真、小愛等河北梆子演員在鄭州的普慶茶園全寶班搭班演出,并將三場夜戲的經(jīng)濟收入作為“公益儲金”。與此同時,河北梆子演員青菊花、達子紅、一聲雷、草上飛、蓋九州等,曾到南陽縣演出。他們演出的《馬芳困城》一劇,九駕夫人、十二太保一齊登場,陣容壯觀,盛況空前,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清末民初獲嘉縣亢村的同樂班,由河北省流入,演唱河北梆子、京劇,群眾稱為“雙開臺”,常演于豫北各縣。班主王慶花技藝精湛,在群眾中頗有影響。民國十三年,河北梆子九寶班應(yīng)邀到開封忠和茶社演出,主要演員有筱金寶、筱銀寶、筱翠寶、筱黛寶等,演出了《四進士》、《蝴蝶杯》、《背板凳》、《長亭會》等劇目.民國十九年正陽縣北關(guān)韓可貴招收學員三十多人,進行培訓,成立富慶班,演唱河北梆子。民國二十年改名為共和班,在當?shù)爻青l(xiāng)演唱《杜十娘》、《鐵公雞》、《盤絲洞》、《九江口》等劇目,頗得當?shù)厝罕姾迷u。后徐保慶掌班,民國二十八年赴安徽。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臺前、南樂等縣也先后組建河北梆子戲班。南樂葛苑村的河北梆子戲班,長期堅持業(yè)余演唱活動,常演出《蘇三起解》、《二進宮》、《老征東》等劇目,直到1970年散班。民國二十年有個河北梆子戲班流入上蔡縣城關(guān)演出,后改名為三街班。1956年更名為上蔡縣河北 梆子劇團,并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傳統(tǒng)劇目《宋金郎》。1982年河南省青年演員會演,河北梆子演員演出了《喜榮歸》、《水擒花蝴蝶》等劇,受到好評。李秀榮在《喜榮歸》中飾演崔秀英,獲演員一等獎。多年來在河南城鄉(xiāng)及其他各地演出一批經(jīng)過加工整理的傳統(tǒng)劇目,同時也上演了一批現(xiàn)代戲。
眉戶 亦寫作“迷胡”。主要流行于河南的靈寶、陜縣及陜西、山西部分地區(qū)。靈寶老城是銜接豫、陜、晉三省的水早碼頭,三省的客商頻繁往來,經(jīng)濟繁榮。清代中葉,還是地攤說唱的眉戶已流入靈寶演唱·清道光年間,山西解州藝人段耀功等與靈寶民間藝人組織了眉戶業(yè)余戲班,登臺演出了十多個劇目,轟動一時。光緒三年(1877),關(guān)中大饑,陜西眉戶藝人為尋求生活,東出潼關(guān)到靈寶,對眉戶在豫西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從此,靈寶的眉戶迅速發(fā)展,到民國初年便成為靈寶境內(nèi)僅次于蒲劇的第二劇種。之后又拳展到陜縣、澠池、盧氏等地,先后建立了不少民間班社。靈寶、陜縣藝人所組織的眉戶班社,還曾于民國初年到西安市與一家蒲劇團合股演出。民國期間,眉戶班社以靈寶縣常卯’下坡頭、永泉埠等村的班社最為出名??谷諔?zhàn)爭中,靈寶縣立第三小學校宣傳隊,用眉戶曲調(diào)演出宣傳抗日的現(xiàn)代戲《出征》、《捐款》、《苦戰(zhàn)抗日》等,在群眾中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立了靈寶縣眉戶劇團。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傳統(tǒng)劇目《四岔》,受到歡迎。靈寶常卯眉戶戲班,陜縣原店、大營等村的業(yè)余眉戶戲班,也常有演出活動。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主要有《張連賣布》、《火焰駒》、《反大同》、《三進士》、《泰山圖》、《紫荊關(guān)》、《珊瑚墜》等?,F(xiàn)代劇目主要有《伏牛山下紅旗飄》、《石坡灣》、《心連心》、《會員名單》、《追蛋》、《山泉》、《置嫁衣》等。因為靈寶地處豫、陜、晉三角地芝:苧唱腔、旋律、曲調(diào)也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以楊善武為代表的具有陜西的特點,以趙緒增為代表的靈寶風味比較濃,以王望謙為代表的晉南風味較突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