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
戊戌變法因慈禧發(fā)動政變而宣告失敗,光緒帝被囚禁,康梁流亡海外,六君子血濺菜市街,各省支持變法的官僚悉被罷免。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通過平穩(wěn)改革進入近代化的機會,慈禧等守舊派也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赡慊蛟S不知道,戊戌政變的發(fā)生,竟跟日本人伊藤博文訪華有關(guān)。
一、伊藤訪華
一般認為,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中日仇恨自此開始。但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對對方的情感,似乎都不完全是仇恨那么簡單。
中國方面,日本以蕞爾小邦打敗了東方大國,這讓那些開眼看世界的讀書人、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深受觸動,他們看到了日本的強大,所以在中日和約即成后,熱衷于以日本為楷模,效仿日本變法自強。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以康梁為核心的戊戌變法正式開始。
日本方面,自己雖是戰(zhàn)勝國,但國內(nèi)資源嚴重不足,資本主義發(fā)展又不充分,不得不希求中國的市場和資源,所以對中國又打起了外交親情牌,大談東亞同文同種,表示甲午戰(zhàn)爭都是誤會。同時,日本也樂于援助(至少是聲援)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改革,因為這樣能提高中國政府的辦事效率,以便加大資源開采效率和日企在中國的穩(wěn)定發(fā)展。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在雙方心照不宣下,出現(xiàn)了甲午戰(zhàn)后第一次中日外交升溫——伊藤訪華。1898年6月30日,第三次擔任首相的伊藤博文辭職,宣布以個人身份游歷中國。9月11日到達天津,隨后,洋人在華報紙大肆宣傳伊藤是為中國變法而來。
此時戊戌變法已經(jīng)接近尾聲,陷入了困境。維新派正在策劃圍園殺后,守舊派正蓄勢向維新派發(fā)起攻擊,而伊藤博文的介入,讓兩派之間的天平瞬間傾斜。
二、戊戌變法勉強開始
1898年1月24日,在總理衙門西花廳,舉行了維新派、洋務(wù)派、守舊派大辯論。在這次辯論前,康有為曾五次上書,表達了他的改革思想。慈禧等守舊派也仔細研究過康有為的五書,知道想要維持大清統(tǒng)治就得自強,而康有為五書里提到的軍事、文化、經(jīng)濟改革等從前也搞過,所以他們對這幾條改革并不反對,但對核心的政治改革,守舊派絕不松口,“若易正朔,則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戊戌變法叢刊》)。
公車上書
西花廳辯論給康有為最大的教訓就是,皇帝無權(quán),指望皇帝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如果想要變法必須得有自己的武裝,以此為依靠掌握實權(quán)。在沒有實權(quán)之前,必須妥協(xié)。所以西花廳辯論后,維新派對守舊派進行了妥協(xié),康有為答應(yīng)在戊戌變法正式開始后,維新派對政治上的改革一概不提。
光緒這邊,他表示如果再不改革寧愿“就此退位”,慈禧無奈之下只好“由他去辦,侯辦不出模樣再說”(《戊戌變法叢刊》)。表面看,慈禧似乎放權(quán)了,但其實她只允許光緒搞搞洋務(wù)企業(yè)、澄清吏治之類,真要搞資產(chǎn)階級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那就得鎮(zhèn)壓。
就這樣,戊戌變法在各方力量的鉗制下別別扭扭地開始了。在變法開始后,康有為私底下將變法策略由依靠皇帝和平改革變成了積蓄力量、掃除后黨守舊實權(quán)派,爾后舉國一致,奮發(fā)圖強。
西花廳
三、新法的困境和爭取武將
表面來看,百日維新轟轟烈烈,光緒帝幾乎每天一封上諭,好不熱鬧。但地方督撫大員,除了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響應(yīng)新法,其他大員對光緒的革新詔書拖沓不予執(zhí)行,對慈禧的懿旨倒是奉若瑰寶,變法陷入困境。
守舊派和維新派雙方都在采取動作,希望變法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fā)展。
守舊派這邊,9月16日,慈禧就背棄前約,將高官人事任免權(quán)、京津軍事權(quán)收歸己有,直接扼殺了光緒帝的改革大夢,并進一步勒緊了光緒帝的緊箍咒。
康有為(中間)
維新派這邊,開始爭取武將,準備“圍園捕后”,抓住實際操控朝政的慈禧,清洗守舊勢力。當時直隸地方直接帶兵還有可能被爭取的就聶士成、袁世凱、董福祥三人,維新派判斷“聶、董二人,一武夫”難堪大任,所以將寶押在了袁世凱身上,只有他能“擁兵權(quán)可救上”(《康南海自編年譜》)。
維新派多次派人造訪袁世凱,但袁杜門不見。9月11日,即伊藤到達天津的那天,光緒根據(jù)維新派的意思,召袁世凱從天津小站進京。9月14日,袁無奈進京。16—17日,光緒兩次接見袁世凱,對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他能支持自己,以天下為己任,革新中國,事后重謝。
無力回天的光緒
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所議者,皆殺人作亂”(《袁世凱日記》)。袁世凱拍案而起,義正辭嚴,滿口答應(yīng)了維新派起兵勤王、圍園捕后的要求。維新派自認為一切準備就緒。
影視劇中的袁世凱
四、伊藤直接刺激了戊戌政變
話分兩頭,再看伊藤訪華。伊藤9月11日到天津,12日直隸總督榮祿宴請伊藤,袁世凱作陪。此時的報紙瘋狂宣傳伊藤是為支持中國變法而來,這種謠言傳遍京津兩地,最終傳入皇宮,這讓維新派和守舊派都很激動!
在兩派看來,伊藤名義上是民間人士,但他三任首相,又是日本公爵,在日本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旦他支持光緒,那就代表日本支持中國變法,維新派將獲得強大的外援,守舊派必將窮途末路,投鼠忌器。光緒也認識到伊藤的重要作用,令侍從把電話打到天津,邀請伊藤入京。
9月14日伊藤入京,陷入困境的維新派像打了一針強心劑,而守舊派則一片驚恐。9月16日,康有為和伊藤見面,按照《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所說,二人所談皆變法之事,伊藤答應(yīng)全力以赴幫助中國變法。當天光緒決定任命伊藤為客卿,當中國變法的導師,并定于9月20日接見伊藤,舉行正式的任命儀式。
影視劇中的伊藤博文
這一消息流出,守舊派五雷轟頂,“伊之來華,乃非常之變”,甚至在守舊派中傳出了伊藤將“入軍機處”(《戊戌變法叢刊》)的謠言。他們知道,一旦伊藤接受了光緒的官職,維新派的政治改革就不可避免,守舊派必然全面落敗,因為如果要廢棄變法就會得罪日本,日本很可能再次侵華。所以,這直接堅定了守舊派在20日光緒正式任命伊藤以前,對維新派發(fā)動政變的決心。
守舊派骨干楊崇伊上奏請?zhí)筅s緊“訓政,方可救危局”(《戊戌變法叢刊》),慈禧為“天下”計,決定訓政。
影視劇中的慈禧
9月19日,慈禧密詔直隸總督榮祿入京,當夜慈禧由頤和園趕赴紫禁城,控制了光緒,此即戊戌政變。
20日,受控制的光緒傀儡式地接見了伊藤和袁世凱,但在接見時他“一言不發(fā)”,表情“為之動容”卻又“無答諭”(《清德宗實錄》)。
21日,慈禧借被控制的光緒之口向各國公使公布了早已準備好的“訓政”詔書,宣布中國重新回到太后當政的局勢。
清朝徹底失去了一次維新自救的機會。
影視劇中的榮祿
文史君說
自古以來,變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為期103天的戊戌變法,是行將就木的大清帝國枯木發(fā)榮的良機,但是這場難得的歷史機遇卻葬送在慈禧等守舊派手中。表面看來,是伊藤訪華刺激了守舊派圍攻維新派,致使維新派一敗涂地,但一場改革的成敗絕不會系于一人。雖然戊戌變法是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的,但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改革,其代價并不是所有的階層和群體都愿意承擔的。
參考文獻
賈小葉:《從“逆后”到“賊臣”——戊戌己亥年間康黨宣傳的策略調(diào)整》,《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
楊天石:《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社會科學論壇》2018年第6期。
郭霞:《伊藤博文訪華與戊戌政變》,《晉陽學刊》2008年第2期。
毛海建:《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先前研究的認知、補正、修整》(一、二、三),《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5、6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