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是一個抒情的時代,而是一個敘事的時代,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視頻的時代,不再是文字的世界,所以這個時代離詩很遠。
在此背景下,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很不樂觀。
怎樣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呢?
有的學生喜歡用笨方法——刷題——用體力勤奮來掩飾腦力懶惰。
還有同學喜歡背一些術(shù)語,把精力用在琢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景結(jié)情的區(qū)別上。
我常和后一種同學開玩笑,腳崴了需要拄拐,但拄拐的目的,是為了把拐扔掉,而不是為了達到“人拐合一”,這些術(shù)語幫助我們理解詩歌,但固守著術(shù)語,就本末倒置了。
還有的同學想學點答題套路,其實詩歌鑒賞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讀懂。至于答題技巧,詩讀懂了,也就不難了。如果詩沒讀懂,對著一堆“亂碼”,有什么答題技巧可言呢?
很喜歡一個比方,說古詩詞像茶葉,打卷的,壓縮的,顏色很暗的,我們需要用一杯開水泡開它,才能讓茶葉舒展,展示它綠色的原貌。
怎樣才能擁有這杯開水呢?
有五個關(guān)鍵因素:文言實詞、詞句語序、意象約定、聯(lián)想想象、詩中有人。
01
文言實詞
古詩詞本質(zhì)上是文言文,不是現(xiàn)代漢語,所以,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是讀懂詩的前提。
比如說“問渠那得清如許”, “渠“是什么意思?我拿這個問題問高中的學生,有很多同學不知道。其實“渠”是一個代詞,就是“它”的意思,代指前面的“半畝方塘”。有的同學覺得就是“半畝方塘”,這是就近聯(lián)想,“塘”怎么會是“渠”呢?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中“渾”,是“都”的意思。要搬家了,在這里住時間久了,好像黃鶯跟我都認識了,詩人要搬走了,黃鶯“頻啼四五聲”,像是表達不舍和道別。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中的“等閑”什么意思?就是“尋常,平?!?,把離家遠行看得很平常。毛澤東《長征》詩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的“等閑”,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中的“等閑”,都是這個意思。
有時,如果沒有文言文意識,還容易受到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比如“睡覺心空思想盡,近來鄉(xiāng)夢不多成”中的“睡覺”,應(yīng)該理解成睡醒了,不然這句詩就不好理解了。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中“消魂”是指極度悲傷,要是按現(xiàn)代漢語意思理解,就和詩的感情不合了。
高考題考詩歌鑒賞,很多題就是在考詩中詞語的理解。比如下面這首詩。
野歌
李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
高考題讓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這一項。
這一項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對原詩中“男兒屈窮心不窮”中“窮”字的理解錯誤。
在文言文中,“貧”和“窮”是不一樣。“貧”指物質(zhì)匱乏,是與“富”相對的。“窮”指處于困境中,常用來指不得志,是與“達”相對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且益堅”中的“窮”就是這個意思?!澳袃呵F心不窮”意思是:大丈夫雖然不得志,遭遇困頓,但進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淪。
文言詞語是讀懂詩詞要過的第一關(guān)。平常學習中遇到相關(guān)詩句,抄下來,把自己不會的詞語標注出來,查資料,作解釋,點滴積累,慢慢地讀詩的文字層面的障礙就少了。
02
詞句語序問題
因為古詩詞的語言是非常凝練的,又要講究韻律,所以詞語的順序常常不是正常詞序或句序,有時要根據(jù)情況做出一些調(diào)整。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鳥藏”,正常的語序應(yīng)該是“柳色映春山,梨花藏夕鳥”,“青山”和“溪鳥”都應(yīng)該是賓語,把它們調(diào)整到前面去了,這樣一方面更有畫面感,另外一方面把“映“和“藏”放在后面,“映”是仄聲,“藏”是平聲,符合古詩韻律規(guī)則,上仄下平。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憐雨后新竹,愛夕陽時山”。有了這個意識,好多看似奇怪的句子才能夠解釋。
03
意象約定常識
比如說讀到“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這里的“楊柳”,我們就應(yīng)該想到它是指夫婦之間的離別,是指妻子對丈夫的思念,而不僅僅想到看到了柳樹。
實際上,因為有這種約定,詩人在寫作時,往往是一種刻意選擇,詩中的主人公沒看到別的樹,偏偏看到楊柳。
再比如讀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我們不能老想著詩人一頭白發(fā),其實“白頭”也表示內(nèi)心的愁苦,與凄雨中的黃葉樹映襯,充滿著辛酸與悲哀。
像“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中“羌笛”這樣的樂器,“玉門關(guān)”這樣的地名,都是表示邊塞的,讀到“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中的“滄州”就不需要考慮具體哪個地方,它是有約定的,用來指隱居之地。
讀懂了這些約定,才能真正讀懂詩詞要表達的感情。
還有手法上的約定。
有一次學??荚?,一個學生參加完語文考試給我打電話,說詩歌鑒賞題,詩歌完全沒看懂,題目是問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寫不出來。我就問什么詩,他說題目叫《秋鶯》。我也沒有讀過,說應(yīng)該是托物言志的詩。
晚上學生對了答案又給我打電話,說就是托物言志的,追問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說黃鶯往往和春天、秋天有關(guān),而這個題目叫“秋鶯”,秋天的黃鶯可不就是不合時宜,不合時務(wù)嗎。
大家看托物言志類的詩,選擇的植物,梅、蘭、竹、菊、松、桂等,要么是四季長青,要么是開花時間不在春天,蘭花夏天,菊花和桂花秋天,梅花冬天,或“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或“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其他以動物為物象的也是,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鳳凰“日夕棲山岡”。
這就是不合時宜,詩人借此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孤傲,不隨流俗,品格獨立、志向不改,給我們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感動。
看懂這類詩的前提,就是要懂得這些約定俗成。詩人和我們約定的東西,是不能動的,也可說這叫“交流暗號”。所謂讀懂詩,簡單說,就是要和詩人在同一個頻道上。
04
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沒有聯(lián)想和想象,既沒有詩歌的創(chuàng)作,也沒有詩歌的閱讀。
讀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就不要從生活邏輯去想其合理性,要想詞人這樣寫,只是為了突出自己內(nèi)心的愁緒之濃之重。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我們不能只想著怎么是一個人去的,應(yīng)該去想象主人公年輕時的形象,英姿颯爽,斗志昂揚,這樣和如今被棄置不用形成鮮明的對比。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就應(yīng)該加以想象,這不僅寫柳樹獨處荒園無人關(guān)心,更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讀到“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我們要能夠想象到詩人夜深不眠,獨點殘燭,聽巴山夜雨,讀妻子問他什么時候回家的信,他想象著共剪西窗紅燭,共話巴山夜雨的情景,這種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的手法,非常含蓄的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詩中之境,口味詩中之情,才能更好地鑒賞詩歌。
05
詩中有人的意識
讀一首詩只局限于詩句的理解,沒有看到有位詩人或主人公在詩里的,這就很難叫讀懂了詩。
比如說陸游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span>
每一句都有詩人的形象。
“僵臥孤村不自哀”,一個“僵”字形象地寫出了他的年老之態(tài),“不自哀”則寫出他壯志猶存。
“尚思為國戍輪臺”,一個老年人還想著為國守邊,馳騁疆場,何等可敬。
“夜闌臥聽風吹雨”,“夜闌”的“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將盡”,夜將盡了還想著為國殺敵的事,一夜都睡不著,聽著窗外風雨大作。
天快亮了,好不容易睡一會,還做了一個夢,卻是“鐵馬冰河入夢來”,是戰(zhàn)場上的夢。
每一句詩的背后都有人,都有一位深沉悲壯的愛國詩人。
有的寫景詩,表面上看沒有人,比如說王維寫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span>
先說“空山不見人”,“不見人”也有個人,因為得有個觀察者,這個人就是詩人。
不見人,才見得幽靜,“但聞人語響”自然是有人的,人在看不見的遠處,因為幽靜,所以能聽得到“人語”,更能讓我們想象詩人所處位置的幽靜,以聲寫靜。
又說“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通過光與影,讓我們看到景物背后有一個心境悠然的人,以光寫幽。
而且,大家還要注意,這里的人,應(yīng)該是個獨特的人,而不是一個“共性的人”。
錢穆先生就曾從有沒有獨特的人這個角度,來比較陸游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和王維詩“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高下。
陸游這兩句詩,對仗很工整,但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背后沒有一個獨特的人,這里的人可以是任何一個人,沒有特殊的意境,沒有特殊的情趣,就是一俗人。
而王維這兩句詩呢,是有一個獨特的人的,他就在屋里燈下,聽著外面的雨聲,還有山果落、草蟲鳴的聲音, “落”和“鳴”兩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氣息來。這聲音和景物都跑進到這屋里人的視聽感覺中,使屋里人頓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時又感到此凄涼。生命表現(xiàn)在山果草蟲身上,凄涼則是在夜靜的雨聲中。
讀這兩句詩,作者沒說他什么感受,但我們讀者就可以想象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情感感受,詩句會調(diào)動我們的情感體驗去參與,不管讀者有什么樣的“前理解”,都不會覺得這里的人是個俗人,而是覺得他是個雅士,與這個場景相符。
所以,讀懂詩歌,要“目中有人”。
以上五點,是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除此之外,我們當然不是一個識別詩的機器,我們是人,所以也應(yīng)該關(guān)注自己理解的過程。
為了說得形象點,以生活中的一件事來打比方。
有一天,我在小區(qū)內(nèi)遇四個人,和他們打招呼:“摜蛋去?”四人很驚奇:“這你都看出來了?”
是怎么看出來的呢?我想了一下,原因有四:
第一,我有一個基本的生活經(jīng)驗:摜蛋規(guī)則是四個人;
第二,我對他們這幾個人有一定了解,有三個人都是喜歡摜蛋的;
第三,我知道一個背景,小區(qū)近日將舉行迎新業(yè)主摜蛋比賽;
第四,我有一定的聯(lián)想能力,能理解他們蹤跡的特定意思,他們從東邊來,東邊有個酒館,他們喜歡酒后摜蛋,他們向西走,西邊有個棋牌室,他們常在那里摜蛋。
這個思考過程,有點類似詩歌的理解。
第一,我們有基本的生活經(jīng)驗或體驗,以及古詩的基本知識。“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夸張,但我們有站低處往高處看的經(jīng)驗,就會覺得這樣寫能寫出水的氣勢?!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我們知道古詩語序常有倒裝現(xiàn)象,這句應(yīng)該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第二,我們要對詩人有所了解,這就是“知人”。陸游是力主抗金、希望北伐的,但卻無奈地歸隱老家山陰,所以“此生誰料,身在天山,身老滄州”表達的是一種,想要為國立功,卻不被重用的悲憤。
第三,我們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這叫“論世”。鮑照生活在門閥制度嚴重的南朝,李白生活在昂揚大氣,寫詩“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的盛唐時期,陸游生活在金滅北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背景下。知道了這些背景,更能理解當時詩歌的特點。
第四,我們要有“連綴”想象的能力。有一個很經(jīng)典的說法,說“什么叫詩,就是翻譯后失去的東西”。如果沒有想象“連綴”,就完全沒有詩境和詩意了。看到“南浦”和“楊柳”,能想到離別;看到“枯藤老樹昏鴉”,能聯(lián)想成畫面,枯藤纏繞在老樹上,烏鴉在黃昏中站在老樹光禿禿的枝丫上;看到“人道寄奴曾住”和“廉頗老矣”,我們能想到是想建功報國而不得的悲憤。
關(guān)注五個方面的因素,并關(guān)注自己的理解過程,可能對我們讀懂詩歌有一定幫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