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總愛外出游賞,與鳥語花香為伴,同高山流水相依。今人有江山秀麗的照片可供回憶,而古人則以數(shù)篇繪聲繪色的詩詞來紀念。
恰逢一日晴空萬里,生于大宋的葉紹翁乘興外出,一路停停走走,來到了一處莊園前,他輕叩柴扉,欲登門拜訪,誰知園內卻無人應答。
等了半晌,仍是久叩未至,葉紹翁不經悄然揣測:或許是園主擔心滿地青苔被來往之人的木屐踩踏,這才閉門謝客吧。
正待葉紹翁轉身離去時,卻見園內一枝開得旺盛的紅杏探出頭來,忽如其來的驚喜讓他不禁感嘆這滿園春色其實是關不住的!
他隨性而來,雖未賞過園內景致,卻已然在墻頭紅杏的身影中感到了濃濃生機,此行不虛,繼而詩興大發(fā),以此入題。
《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
這首詩以幽默理趣的筆觸,描寫了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
從想要游園時的憧憬期待,到“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失落遺憾,再到“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解釋猜測,無一不在為最后“一枝紅杏出墻來”的驚喜滿足作鋪墊。
“久叩”從側面說明主人或許并不在家,然而詩人卻直接以“應憐”為由,為主人冠以“有意拒客”的名頭,以此引出全詩的點睛之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span>
詩中后兩句以新奇的想象,將“春色”與“紅杏”擬人化,一個欲“關”,一個已“出”,不經意間便將生活哲理寄寓其中: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都將沖破束縛,自由生長。這是生活的意外之喜,亦是生命蓬勃頑強的有力證明。
“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耳熟能詳,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本身所蘊含的詩意卻在千年的衍化中被世人誤讀。以此句為依托的成語“紅杏出墻”,也從形容春色正濃的本意演化為婦女偷情、不守婦道的比喻。
究其緣由,亦要從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擅用的詩詞意象中入手。
在古詩詞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詞,如“紅杏枝頭春意鬧”,而白里透紅的杏花又總給人含羞帶怯之感,好似青春少女般明媚。
除此之外,杏花又與楊玉環(huán)有所關聯(lián),相傳楊玉環(huán)于馬嵬坡處香消玉殞后,唐玄宗一直念念不忘,最終派人前去收斂遺骸,不料此處并無尸骨,入目只有杏花一片,楊玉環(huán)也因此被稱為杏花花神,自此杏花的意象便又添上“風流”二字。
而在古詩詞中,“墻”有“隔”的意思,許多詩詞又將其與少女相連,如蘇軾的“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span>明眸皓齒的少女被墻所隔,不經意間便生出幾分孤寂孑然,再輔之以男女情愛的勾勒,其中意象也就變得曖昧纏綿起來。
當有著少女之姿的“杏花”與“墻”同處一個畫面中時,自然就會引發(fā)更多的聯(lián)想,“紅杏出墻”的言外之意也就變得水到渠成。再加上后世文人濃墨重彩的刻畫,也就將其中的隱晦之言蓋棺定論。
如宋代講男女相戀不顧禮教的話本《西山一窟鬼》中就有“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墻頭”的比喻,再到宋代白樸以此話本為基礎寫成著名雜劇《墻頭馬上》,漸漸地“紅杏出墻”的引申之意也就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其實諸如此類的誤用有很多,如“天涯何處無芳草”本蘊含著不因柳絮消逝而傷感的豁達之意,卻在流傳中與“何必單戀一枝花”相匹配,成為了勸慰失戀男女的常用句子。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也有著不同的喜好與解讀。我們理應對古人研究抱以尊重的態(tài)度,同樣就個人來說,自然也可以擁有不同的解讀與選擇。
其實不論是何種寓意,都證明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于這些傳統(tǒng)文化,我們也因保有追更溯源的探究態(tài)度,以此更好的繼承與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