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div>
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說:“他知禮?!笨鬃幼吡艘院?,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而主動走進他,說:我聞君子沒有偏袒的人,君子亦有偏袒的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那是同姓的,稱她為吳孟子。魯君如果算得上是知禮的話,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孔丘真是幸運,假如我有過錯,人們一定會看出來。”
魯國之祖為周公,吳國之祖為泰伯,都是姬姓。周禮同姓不婚,所以魯昭公取吳女為非禮。于是,這位陳司敗就來找孔子的碴了。
這章很生動,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陳司敗沾沾自喜意洋洋的樣子:看吧,孔子要么不知禮,要么偏袒他的國君,孔夫子也不過如此嘛!我陳司敗比孔子還清楚明白哩!
而孔子最后對巫馬期的回答,從容而巧妙:我是多么幸運啊,一有錯,就有人給我指出來!
孔子這句話,并沒有說自己真有過錯,而是說“茍有過”,是一種假設而已。我們應該可以這樣推想:孔子是知道魯昭公娶吳女是不合禮的,但他不能對陳司敗說自己的國君不知禮;孔子也知道陳司敗的用意——是來找碴而不是來請教的,但他并沒有揭穿陳司敗的惡意,而是先裝糊涂說昭公“知禮”,然后再用“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這樣一句話來巧妙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