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國,身毒國等。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聯(lián)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jīng)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1.北線由長安(東漢時由洛陽至關(guān)中)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2.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guān)、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至張掖。
3.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后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后,由張掖經(jīng)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古城河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南部,在這塊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生活居住著回、漢、東鄉(xiāng),撒拉、土等民族。 相傳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極地。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于滄海。”另有《河湟賦》寫道:“維雍州之西陲,壯矣哉,得地勢之形勝!”生動地描寫了河州壯美俊秀的山川景象。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平均海拔1800米,距省會蘭州150公里,為甘肅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史稱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zhèn)”之稱,享有“花兒之鄉(xiāng)”、“彩陶之鄉(xiāng)”和“牡丹之鄉(xiāng)”的美譽。
南龍山森林公園
紅園水景
紅園雪景
后楊度假村
王尚書墓園
枹罕山莊
蝴蝶樓
東公館
臨夏市紅園廣場
紅園文化廣場
紅園廣場夜景
榆巴巴拱北
圣紀節(jié)
濱河路
夜色下的河州城
濱河路夜景
大拱北
古河州世紀門
老華寺
臨夏市民族特需用品市場-北大街
臨夏彩陶
臨夏州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跡眾多,臨夏地域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文化更是豐富多彩,遺址星羅棋布。據(jù)考古調(diào)查,目前全州境內(nèi)有文物遺址548處,是中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fā)掘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素有中國“彩陶之鄉(xiāng)”的美譽。
臨夏葫蘆雕刻
雕葫蘆是臨夏民間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雕葫蘆工藝復雜,除了選好“胚子”外,還要經(jīng)過六道工序。一是開口,在選好的葫蘆頂上旋一個圓口。二是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進行,一次掏光會萎縮。三是挖瓤,又叫旋肉。也要分次挖,邊挖邊曬,不然就會“塌殼”,直至僅剩一層薄殼。四是曬泡。曬干后,用開水燙泡表皮。五是刮皮。分兩次,頭次粗刮,二次細刮。六是上光。一種是手摸上光,一種是打蠟上光。最后才確定內(nèi)容,畫面構(gòu)思,根據(jù)葫蘆的大小結(jié)構(gòu)布局。
河州牡丹
甘肅省臨夏古稱河州,史載栽花種草歷史悠久,河州牡丹堪稱一絕,其典型代表“紫斑”曾獲第三屆洛陽牡丹節(jié)銅獎,享有“枹罕花稱小洛陽”的馳名美譽。近年經(jīng)民間花藝師以及農(nóng)藝栽培的先進科學試植,新品種層出不窮,俏奇名稱就連兩鬢斑白的資深老花師也是搜腸刮肚無言辭、瞠目結(jié)舌直瞪眼。河州花卉首推花魁為牡丹,臨夏地域人有偏愛、情有獨鐘,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植牡丹。每年5月初的時節(jié),牡丹盛開,人們齊齊相約、互邀觀賞、走街串村、浪山游園,品評觀賞著花韻獨攬、國色天香的牡丹,舉州沉浸在一片芳香氤氳之中。
大美河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