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
李白入宮:盛世標本
公元742年,被后人譽為“詩仙”的李白奉詔入宮,第二年即被召入翰林院,封為翰林待詔。
這一職務是玄宗專為草擬一些機密詔書和制度而創(chuàng)設的部門。由此,李白成為玄宗身邊紅極一時的御用文人,也是開元盛世時期最接近權力中心的文人代表。
那么,李白是如何被召入宮的?其實,七八年前李白就曾經在東都洛陽主動向玄宗獻過詩賦。李白是商人之子,按照《唐六典》規(guī)定,即使李白再有才華,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所以李白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求得玄宗的賞識。
為了引起玄宗的注意,李白甚至不惜放低自己一向恃才傲物的姿態(tài),不僅在《明堂賦》中,大贊玄宗創(chuàng)下開元盛世的壯舉,還在《大獵賦》中,附和玄宗崇尚道教的心理。
然而,由于人微言輕,李白并沒有得到玄宗的重用。獻賦失敗的李白并沒有氣餒,這年他終于來到長安,并通過衛(wèi)尉張卿向玄宗的妹妹,信奉道教的玉真公主獻詩。沒想到玉真公主對李白的詩交口稱贊。不久后,李白又結識了第二位貴人:賀知章。李白來到長安出名的道觀紫極宮,遇見了當時的清流表率、禮部侍郎賀知章。為了能夠認識自己的偶像,李白使出了奇招:干謁交游,就是從袖中拿出準備好的詩文呈于對方。這是當時科考的士子們考前疏通關系采取的一種方式。賀知章看過李白的作品之后,尤其欣賞他的《蜀道難》和《烏棲曲》,甚至因為感嘆李白那灑脫出塵的文字,稱他為“謫仙人”。
經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兩位有名望之人的稱贊之后,李白在長安名聲大噪。于是終于引起了玄宗的注意。經過玄宗身邊的道士吳筠引薦,李白獲得了奉召入宮的機會。
在詩歌風行的大唐王朝,一旦有一個天才級的詩壇新星出現(xiàn),尤其是能夠得到皇帝的親召,那么長安城關于他的傳言和八卦必定滿城風雨。于是,就有了關于李白入宮的傳奇故事。這天,李白準時奉召入宮,沒想到玄宗親自迎接,甚至降下車輦徒步相迎;之后又是賜七寶床榻,又是親自給李白調羹。就連玄宗詢問百姓的事務,李白也是胸有成竹,對答如流??梢哉f,李白的此次入宮召見相當順利,而且很有排場。
當然,傳奇歸傳奇,可從側面也反映出李白入宮后受到皇帝的寵信。以擅長詩文而被皇帝器重正是大唐盛世時期的特征,同時也是玄宗統(tǒng)治的需要。李白入宮的四年前,玄宗就針對唐朝初期建立的翰林院進行改革。他向全國挑選擅長詩文的人才,來取代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專職,目的是培養(yǎng)親信的御用文人,以防機密詔書的泄露。
當然了,李白入宮還有另一個重要用途——作詩。玄宗每次有宴會或者郊游,必定命李白侍從左右,為他賦詩記錄。這年暮春,唐玄宗和寵愛的楊貴妃在宮中欣賞盛開的牡丹花,突然聽膩了梨園戲班的舊調子。于是臨時起意,叫來了李白現(xiàn)場作詩。這才有了著名的《清平調》三首。
臨別賦詩也是那個盛世的特殊表現(xiàn)。就在李白入宮的第二年,曾經有知遇之恩的賀知章就要告老還鄉(xiāng)了。唐玄宗組織了幾個御用文人為他寫詩餞行,其中就包括李白。有趣的是,李白當著玄宗的面,寫了一首挽留賀知章、重回朝堂的詩歌??绅T別會后,李白另外又以私人的名義寫了一首送別詩《送賀賓客歸越》。絲毫沒有勸他回來的意思,反而是羨慕他從此自由。
可見,此時李白已經有了出宮離京的想法了。終于在745年,李白入宮三年后向皇帝遞交了辭呈,而玄宗也欣然接受,甚至賜予李白金銀珍寶,放他出京。
后世對于李白為什么出京一直爭議頗多。一種觀點說因為李白醉酒讓宦官高力士脫靴,于是高力士向楊貴妃告狀,說李白把貴妃比作漢代禍國殃民的趙飛燕;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翰林院學士張垍,因為嫉妒李白的才華,向皇帝打小報告。
如果是以上兩種原因,李白就不可能順利出京。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向狂放不羈的李白受不了宮中的束縛,經常醉酒上朝。唐玄宗害怕這個筆桿子酒后寫出或說出什么大逆不道,泄露宮廷秘密的事情,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玄宗設立翰林待詔的初衷了。于是,玄宗爽快地答應了李白出京,并賜給了他一大筆錢。
結論:李白入宮,成為翰林待詔,是開元盛世文化繁榮的寫照,也是玄宗推行文化制度改革、吸引和接納人才的結果。
李白:給我一瓶酒,我能撬起整個大唐
公元748年
王忠嗣被貶:大將的隕落
公元748年,唐代最重要的邊防將領、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
王忠嗣接到被貶的詔命,很快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京城,前往漢陽就職。同僚好友都在為他惋惜,可王忠嗣自己卻覺得十分輕松,他好不容易從京城的政治斗爭中撿回了一條命。
王忠嗣的前半生是和長安宮廷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切都要從頭說起。王忠嗣九歲時,父親戰(zhàn)死沙場,玄宗看他年幼孤苦,就把他收到宮中撫養(yǎng),烈士遺子的王忠嗣也爭氣,從小就展露了非同一般的天賦,詩書讀得好,兵法也很熟練,玄宗非常欣慰。長大后的王忠嗣,由于和唐玄宗的親密關系,受到了朝廷重用,隨著戰(zhàn)功日益突出,他被任命為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手握四方將印,統(tǒng)領數(shù)十萬大軍,成了唐朝軍隊中威信最高的將領。也正因為他手中權力太大,引起了宰相李林甫的不滿。王忠嗣戰(zhàn)功赫赫,為人正直,根本無法收買拉攏,李林甫認為王忠嗣這樣的人日后必定會做宰相,成為自己在朝堂上的政敵。他更擔心的是,此時唐玄宗野心膨脹,企圖開疆拓土,擴展唐朝的版圖,王忠嗣作為從小長在玄宗身邊的的得力干將,如果愿意為玄宗沖鋒陷陣獲得戰(zhàn)功,他很快就能當上宰相。
果然不久后,唐玄宗提議討伐吐蕃,收復被吐蕃占領的戰(zhàn)略要地石堡城。但誰都沒有想到,王忠嗣卻不愿意打仗,他經歷過太多次戰(zhàn)爭了,知道沒存版圖的擴張都是用累累白骨堆積成的,而且為了籌集軍費,百姓還要承擔額外的稅收,打仗對唐朝軍民來說不是好事。
王忠嗣建議玄宗,不要著急擴大國土面積,把現(xiàn)有的邊疆地區(qū)安頓發(fā)展好,才是最重要的。王忠嗣不像一般大字不識的武將,熱衷于打仗立功,他從小在宮中長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素有儒將風范,看待邊疆事情也更全面。
對于王忠嗣的諫言,玄宗卻并不在意。唐玄宗想要唐軍迅速占領吐蕃的戰(zhàn)略要地石堡城,就詢問朝廷大臣說,誰能帶兵去打仗?王忠嗣進諫說,石堡城地勢險要,吐蕃人誓死守衛(wèi),非常難以攻打,就算可以攻打下來,也不知要犧牲多少士兵的生命,請陛下不要開戰(zhàn)。
玄宗聽了很不高興,于是任命愿意作戰(zhàn)的將領董延光奪取石堡城,還派王忠嗣配合。王忠嗣很不情愿地配合董延光出征,戰(zhàn)斗最終以失敗告終,唐玄宗對此大為憤怒。
戰(zhàn)敗的責任不在王忠嗣,但唐玄宗不這么想,他認為王忠嗣故意拖董延光的后腿,不肯積極配合,才讓唐軍打了敗仗。宰相李林甫看到了扳倒政敵的機會,于是開始施展小動作。宰相李林甫一直在暗中籌謀搞垮王忠嗣。看到王忠嗣受到責備,李林甫決定趁機發(fā)難,李林甫與宮中受皇帝寵愛的寵妃武惠妃關系較好,此時武惠妃受寵,最大的愿望是唐玄宗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李林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聯(lián)系到武惠妃,說自己可以答應武惠妃的兒子壽王,讓其成為太子。李林甫對唐玄宗建議說,王忠嗣不聽陛下的命令,不愿意去打吐蕃,其實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唐玄宗追問,李林甫說,王忠嗣和太子的關系好,他是聽了太子的意見,所以才和陛下對著干。王忠嗣早年在宮廷中長大,和太子李亨是好友。李林甫的話提醒了唐玄宗,他的太子和權臣勾結起來,顯然眼中已經沒有了皇帝。大怒之下的唐玄宗,決定將王忠嗣處死,多虧了部下哥舒翰的極力求情,唐玄宗才稍稍平息了怒氣。但王忠嗣還是被皇帝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后就在家中去世了。
結論:王忠嗣被貶,太子李亨的勢力被削弱,李林甫的權勢更加鞏固,安祿山也逐漸代替王忠嗣,成為唐代邊境最強大的節(jié)度使,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王忠嗣是盛唐忠勇帥才,安祿山非常忌憚他,卻慘遭誣陷打擊氣死
《長安十二時辰》:王宗祀的原型王忠嗣,大唐的戰(zhàn)神,太子的發(fā)小
聯(lián)系客服